CN100370370C - 图像形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370370C
CN100370370C CNB2004100323146A CN200410032314A CN100370370C CN 100370370 C CN100370370 C CN 100370370C CN B2004100323146 A CNB2004100323146 A CN B2004100323146A CN 200410032314 A CN200410032314 A CN 200410032314A CN 100370370 C CN100370370 C CN 100370370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veloper
forming apparatus
image
image forming
hold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41003231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534399A (zh
Inventor
石井昌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5343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343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70370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70370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42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guiding and mount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positioning, alignment, locks
    • G03G21/1853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guiding and mount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positioning, alignment, locks the process cartridge being mounted perpendicular to the axis of the photosensitive memb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42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 G03G15/0178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more than on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one for every monocolour image
    • G03G15/0194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more than on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one for every monocolour image primary transfer to the final recording medium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8Cartridge systems
    • G03G2221/183Process cartridge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级联彩色激光打印机,该打印机的处理单元可以与打印机外壳平稳地连接和分开,同时保持对感光鼓的曝光有足够的精度。在彩色激光打印机中,扫描单元固定在打印机外壳上。处理单元和扫描单元交替地对准和交叠。顶盖设置于和感光鼓接触传送带的转印位置相反的一侧上,以便相关于打印机外壳自由地打开和关闭。使用这种结构,可以保持由扫描单元进行的曝光的足够的精度。处理单元可以通过一个由打开的顶盖限定的打印机外壳的上部开口与打印机外壳连接和分开。因此,处理单元可以与打印机外壳平稳地连接和分开而不受扫描单元的干扰。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设备,例如一种彩色激光打印机。
背景技术
作为一种电子照相彩色激光打印机,有一种所谓的级联彩色激光打印机,它包括众多关于黄色、品红、青色和黑色的色粉颜色的处理单元,每个处理单元有一个显影剂斗,一个显影辊及一个感光鼓。
在上述级联彩色激光打印机中,显影剂斗中存储的色粉微粒通过每个处理单元上的显影辊被提供到感光鼓上,而使各种颜色的色粉图像几乎同时在各自的感光鼓上形成。因此,可以以与单色激光打印机形成图像几乎一样的速度形成彩色图像。
对于上述的级联彩色激光打印机,日本公开专利公布号9-274423公开一种彩色激光打印机,它由如下所述的结构构成。在彩色激光打印机的每个处理单元中,一个感光鼓被设置成与送纸的传送带相对。一个显影辊被设置在感光鼓的一侧。把一个使感光鼓曝光以在感光鼓上形成静电潜像的记录头设置成与传送带相对,而将感光鼓夹在两者中间。
在日本公开专利公布号9-274423公开的彩色激光打印机中,必须把记录头设置在感光鼓的旁边以防止记录头对感光鼓曝光失败。因此,如上所述,把记录头设置成与传送带相对,而将感光鼓夹在两者中间。然而,在这样的设置下,记录头将干扰感光鼓的更换。因而,将记录头固定在一个上覆盖部件上,以使记录头随着上覆盖部件的打开和关闭而和上覆盖部件一起移动。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每次上覆盖部件开和关,记录头都将移动,记录头和感光鼓的相对位置可能产生变化,这将导致图像偏差。
发明内容
除了别的方面以外,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级联图像形成设备,其中处理单元可平稳地与图像形成设备连接和分开,同时对感光鼓的曝光提供足够的精确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多个处理单元,分别对应显影剂的各种颜色,每个单元可以与图像形成设备的主体连接和分开,还包括一个显影剂储藏室以在其中存储显影剂;一个显影剂保持部件用以保持显影剂;和一个图像保持部件用以保持显影剂图像,显影剂图像是由显影剂保持部件保持的显影剂显影静电潜像形成的;多个曝光装置,分别对应显影剂的各种颜色,每个曝光装置被固定在图像形成设备的主体上,并且用一束激光扫描图像保持部件以在图像保持部件上形成静电潜像;以及一个覆盖部件部件,它被设置在一个与转印位置相反一侧上,在转印位置处由图像保持部件保持的显影剂图像被转印,覆盖部件相对于图像形成设备的主体打开和关闭,在其中处理单元和曝光装置被交替地设置,处理单元通过一个由覆盖部件部件相对于图像形成设备主体打开而限定的开口与图像形成设备主体连接和分开。
根据上述的结构,处理单元和曝光装置被交替地设置。使用这种结构,处理单元可以通过一个由覆盖部件部件相对于图像形成设备主体打开而限定的开口与图像形成设备主体连接和分开,而无需把曝光装置从和转印位置一侧相对的侧面的位置处移去,在那个位置处由图像保持部件保持的显影剂图像被转印。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多个处理单元,分别对应显影剂的各种颜色,每个单元可以与图像形成设备连接和分开,还包括一个显影剂储藏室以在其中存储显影剂;一个显影剂保持部件用以保持显影剂;和一个图像保持部件用以保持显影剂图像,显影剂图像是由显影剂保持部分保持的显影剂显影静电潜像形成的;多个曝光装置,分别对应显影剂的各种颜色,每个曝光装置被固定在图像形成设备的主体上,并且在图像保持部件上形成静电潜像;以及一个覆盖部件部件,它被设置在和一个转印位置相反一侧上,在转印位置处由图像保持部件保持的显影剂图像被转印,覆盖部件部件相对于图像形成设备的主体而打开和关闭,在其中处理单元通过一个由覆盖部件部件相对于图像形成设备主体打开而限定的开口与图像形成设备主体连接和分开;在每个处理单元中,图像保持部件,显影剂保持部件和显影剂储藏室在处理单元的装拆方向上交叠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在图像形成设备中,处理单元包括一个供给装置,它把存储在显影剂储藏室中的显影剂提供给显影剂保持部件;供给装置,显影剂保持部分和显影剂储藏室在处理单元的装拆方向上交叠。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在图像形成设备中,把图像保持部件和显影剂保持部件设置在显影剂储藏室在处理单元连接和分开方向上的投影平面上。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在图像形成设备中,把供给装置设置在显影剂储藏室在处理单元的装拆方向上的投影平面上。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在图像形成设备中,在处理单元连接到图像形成设备主体的状态中,把显影剂保持部件设置在图像保持部件的上面,把显影剂储藏室设置在显影剂保持部件的上面。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在图像形成设备中,把供给装置设置在显影剂保持部件和显影剂储藏室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在图像形成设备中,处理单元包括一个显影部分和一个图像保持部分,显影部分包括显影剂储藏室和显影剂保持部件,图像保持部分包括图像保持部件。显影部分和图像保持部分可以互相结合在一起与图像形成设备主体连接和分开,显影部分可以与图像保持部分连接和分开。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在图像形成设备中,显影部分可以与固定在图像形成设备主体上的图像保持部分连接和分开。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在图像形成设备中,图像保持部分包括一个连接部分,显影部分包括一个可与该连接部分接合的接合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在图像形成设备中,显影部分包括一个操作部分,以释放上述的连接部分与接合部分之间的接合。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在图像形成设备中,图像保持部分包括一个第一引导部分,它引导显影部分使得显影剂保持部件面向图像保持部件,显影部分包括一个第一被引导部分,它由第一引导部分引导。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在图像形成设备中,图像形成设备主体包括一个第二引导部分,它引导显影部分在图像形成设备主体上装拆。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在图像形成设备中,显影部分包括一个第二被引导部分,第二引导部分引导显影部分的第二被引导部分以使显影部分的第一被引导部分被引导到一个连接到图像形成设备主体上的图像保持部分的引导起始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在图像形成设备中,图像形成设备主体包括一个第三引导部分,它引导图像保持部分在图像形成设备主体上装拆。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在图像形成设备中,把第二引导部分和第三引导部分设置成与曝光装置的外壳的一个表面相对,实际上彼此平行。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在图像形成设备中,曝光装置的外壳的表面用作图像保持部分的一个引导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在图像形成设备中,把第二引导部分和第三引导部分沿显影部分和显影剂保持部件的轴向设置在图像形成设备的两侧,以使之和各自的第二引导部分和第三引导部分相对。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在图像形成设备中,把一个缓冲部件设置在第二引导部分的最深凹处和第三引导部分的最深凹处两者之中的至少一处,缓冲部分接纳显影部分的第二被引导部分的一个被接纳部分,或者是图像保持部分的一个被接纳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在图像形成设备中,显影剂储藏部分的一个在处理单元连接和分开方向延伸的壁当处理单元连接到图像形成设备主体上时基本在垂直方向延伸,或者向上朝显影剂储藏室的内侧倾斜。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在图像形成设备中,在显影剂储藏部分中靠近显影剂保持部件的位置设置一个搅拌器以搅拌显影剂。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在图像形成设备中,处理单元包括一个由使用者握持的把手。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图像形成设备还包括一个使用者操作的操作面板,其中把手包括一个钩,这个钩朝向与设置操作面板的侧面相反的一侧延伸。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在图像形成设备中,可以把处理单元设置在垂直位置以及在水平位置,在垂直位置图像形成部件和显影剂保持部件沿着垂直方向对准,在水平位置图像形成部件和显影剂保持部件沿着水平方向对准。处理单元包括一个第一接触部分,它在处理单元被设置在垂直位置时与安装平面接触,还包括一个第二接触部分,它在处理单元被设置在水平位置时与安装平面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在图像形成设备中,处理单元包括一个充电装置,该装置被设置成和图像保持部件相对,且为图像保持部件充电,其中充电装置可以在图像保持部件和充电装置沿着处理单元的装拆方向对准的第一位置与图像保持部件和充电装置沿着和处理单元的装拆方向垂直的方向对准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在图像形成设备中,当充电装置设置于第一位置时,充电装置是该第一接触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在图像形成设备中,为了把显影剂灌注到显影剂储藏部分,在显影剂储藏部分的在显影剂保持部件的纵向方向的一个壁上远离显影剂保持部件的位置处设置一个填充孔。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在图像形成设备中,在把图像保持部件上保持的显影剂图像转移到记录介质之后,留在图像保持部件上的显影剂由显影剂保持部件收集。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在图像形成设备中,显影剂是色粉完全的球状色粉。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在图像形成设备中,充电装置包括一个充电线和一个覆盖充电线的覆盖物,其中覆盖物是该第一接触部分。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实施例将参考下面的附图详细描述:
图1是一个侧视剖面图,它显示了一台彩色激光打印机(一种水平安装类型)的基本部件,该打印机是本发明的一种图像形成设备的一个实施例。
图2A是一个放大侧视剖面图,它显示了图1所示的彩色激光打印机处理单元的基本部件,其中感光鼓单元安装在打印机的外壳上,把显影单元连接到感光鼓单元上。
图2B是一个放大侧视剖面图,它显示了图1所示的彩色激光打印机处理单元的基本部件,其中显影单元与感光鼓单元分开,感光鼓单元连接到打印机的外壳上。
图3A是一个剖面平面图,它显示了图1所示的彩色激光打印机感光鼓单元的基本部件。
图3B是一个正视图,它显示了图1所示的彩色激光打印机感光鼓单元的基本部件。
图4A是一个侧视剖面图,它显示了图1所示的彩色激光打印机处理单元的基本部件,其中显影单元与感光鼓单元连接。
图4B是一个侧视剖面图,它显示了图1所示的彩色激光打印机处理单元的基本部件,其中显影单元与感光鼓单元分开。
图5是一个侧视剖面图,它显示了图1所示的彩色激光打印机的基本部件,其中描述了感光鼓单元与显影单元对于打印机外壳的连接与分开的条件。
图6是一个放大侧视剖面图,它显示了图5所示的彩色激光打印机的基本部件,其中感光鼓单元和显影单元连接到打印机的外壳上。
图7是一个侧视剖面图,它显示了图1所示的彩色激光打印机处理单元的基本部件,处理单元设置在一个垂直位置的安装平面上。
图8是一个侧视剖面图,它显示了图1所示的彩色激光打印机处理单元的基本部件,处理单元设置在一个水平位置的安装平面上。
图9A是一个侧视剖面图,它显示了图1所示的彩色激光打印机的基本部件,该打印机在打印机侧第一引导槽的低端部分设置一个弹簧,其中显影单元被向下引导。
图9B是一个侧视剖面图,它显示了图1所示的彩色激光打印机的基本部件,该打印机在打印机侧第一引导槽的低端部分设置一个弹簧,其中显影单元的显影剂侧低引导突出由弹簧弹性接纳。
图10是一个侧视剖面图,它显示了图1所示的彩色激光打印机的基本部件,其中描述了一个能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一个栅控式电晕充电装置的结构。
图11是一个侧视剖面图,它显示了图10所示的彩色激光打印机处理单元的基本部件,其中处理单元设置在一个垂直位置的安装平面上。
图12是一个侧视剖面图,它显示了一台彩色激光打印机(一种垂直安装类型)的基本部件,该打印机是本发明的一种图像形成设备的另一个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实施例将参考附图来描述。
如图1所示,彩色激光打印机1是一种水平安装类型的所谓级联彩色激光打印机,其中四个处理部分14(下面将描述)沿着水平方向互相平行对准。彩色激光打印机1包括一个打印机外壳2作为图像形成设备主体,送纸部分4送入纸3作为记录介质,图像形成部分5在送入的纸3上形成图像,以及一个出纸部分6,它把在其上有图像的纸3排出。
从侧面看时,打印机外壳2具有矩形盒子形状,而且没有上壁。打印机外壳2在开口处以及在和转印位置相对的位置处设置一个顶盖7,在转印位置处感光鼓44与转移部分15中的传送带56接触。顶盖7通过在打印机外壳2后面的(在下文中,图1的左手侧和右手侧在所有图中都称为后面和前面)铰链7a被可以转动地支撑,这样就可以自由地相对于打印机外壳2打开和关闭,如由双点划线所示。
顶盖7包括一个出纸口9,通过出纸口纸3被排出,一个凹进的出纸盘10,出纸盘在靠近出纸口9的部分深深地凹进,以在其上堆叠从出纸口9排出的纸3,以及一对设置在出纸口9的出纸盘10后端部分的出纸辊8。当打开和关闭顶盖7时,出纸口9,出纸盘10以及一对出纸辊8整体地随着顶盖7移动。
在顶盖7的前端部分,有一个操作面板90,通过它使用者可以实现彩色激光打印机1的各种项目的设置。
送纸部分4包括一个在水平方向上从前端可分离地连接到打印机外壳2的底部的送纸盘11,一个设置在送纸盘11的一个末端的上面位置的供纸辊12,和一对设置在供纸辊12上面和送纸方向下游的传送辊13。
送纸盘11在其中容纳纸堆3。一堆纸中顶端的纸3被从纸堆分离开,在供纸辊12的旋转下被一张一张地送往传送辊对13。然后,纸3被传送辊对13进一步送到传送带56和各个感光鼓44(转印位置)之间。
引导部件13a被设置在供纸辊12和传送辊对13之间,以便在上下方向延伸。由供纸辊12传送的纸3通过引导部件13a被引导到传送辊对13,然后通过传送辊对13被进一步送到传送带56和在后面位置设置的各个感光鼓44(转印位置)之间。
图像形成部分5包括处理部分14,转移部分15和定影部分60。
处理部分14为色粉的各种颜色设置。即处理部分14包括黄色处理部分14Y,品红处理部分14M,青色处理部分14C和黑色处理部分14K。
这些处理部分14在前端到后端的方向按照这个顺序水平排列,彼此以一个预定的距离互相分开交叠。
每个处理部分14包括一个扫描单元17作为曝光装置,和一个处理单元16。
扫描单元17在垂直方向以一个预定的和传送带56分离的距离固定在打印机外壳2上。在下文中,由于所有的扫描单元17具有相同的结构,下面只描述其中的一个。如图2A所示,扫描单元17在作为外壳的扫描单元外壳20中包括一个激光发射部分(没有显示),一个多边形镜21,两个透镜22,23,以及三个反射镜24,25,26。
扫描单元外壳20具有拉长的盒子形状。一个扫描器侧引导部分28与扫描单元外壳20的后壁形成一个整体,用以在感光鼓单元19连接和分开时引导感光鼓单元19。扫描器侧引导部分28从扫描单元外壳20的后壁中间沿着垂直方向朝传送带56附近延伸,以使其在向下的方向延伸时朝向后部逐渐突出。
如图3A所示,扫描器侧引导部分28有一条引导槽29,沿着宽度方向(从前端看,是垂直于上下方向的方向)设置在基本是扫描器侧引导部分28的中间。引导槽29在上下方向延伸,朝向前端凹进以使鼓外壳43(下面将要讲到)的外壳部分47(图4)的凸起区域61与之可滑动地接合。
如图2A所示,扫描单元外壳20的前壁有一个平整的表面,在靠近下端部分有一个激光发射窗30。
在扫描单元17,一束基于图像数据从激光发射部分发射出来的激光(激光束的行进路径由图1的点划线描述),被多面镜21反射,然后依次通过透镜22,反射镜24,反射镜25,透镜23,反射镜26,或者被反射,最终从激光发射窗30被发射出来。从激光发射窗30发射出来的激光束通过快速扫描被照射到感光鼓44上。
如图1所示,诸扫描单元17被设置在垂直方向基本相同的位置,即当从水平方向观看时,扫描单元17相互对准和交叠。更具体地说,扫描单元17被设置在各自处理单元16后面。换句话说,当从水平方向观看时,处理单元16和扫描单元17交替地对准和交叠。
每个处理单元16可以与打印机外壳2连接和分开,而且包括显影单元18作为显影部分,感光鼓单元19作为图像保持部分。
在下文中,由于所有的显影单元18具有相同的结构,下面只描述其中的一个。如图2A所示,在显影单元外壳31中,显影单元18包括一个色粉漏斗32作为显影剂储藏部分,一个色粉供应辊33作为供应装置,一个显影辊34作为显影剂保持部件,和一个层厚调节刀片35。
在显影单元18中,显影辊34,色粉供应辊33,以及作为搅拌部分和显影剂传送装置的搅拌器38在垂直方向上对准。显影单元18垂直地可分离地连接到打印机外壳2。
显影单元外壳31有一个低开口结构的矩形盒子形状。显影单元外壳31的上壁有一个把手36,这样使用者可以通过把手36抓住显影单元外壳31。把手36从显影单元外壳31的上壁朝上突出,且从侧面看是三角形形状。钩部36a与把手36的上端部是一个整体,这样就朝使用者操作彩色激光打印机1的侧面相反的侧面方向延伸,即朝向后部,当使用者从前端打开顶盖7时和设置操作面板90的侧面相反的侧面方向。
设置显影单元外壳31使之后壁在垂直方向延伸。显影单元外壳31的后壁有一个平整的表面,平行于扫描外壳20的前壁平整表面。
设置显影单元外壳31使之前壁在垂直方向延伸。从侧面看,显影单元外壳31的上前角弯曲,以使之连续从上壁延伸。显影单元外壳31的下前角也弯曲,以使之沿着在色粉漏斗23中设置的搅拌器38的旋转路径朝后部延伸。进一步,前壁的下端部分用于色粉供应辊33和显影辊34的覆盖部件。在显影单元外壳31的前壁靠近相应于设置搅拌器38的位置处设置一个第二接触部分39。第二接触部分39朝向前端突出,在显影单元外壳31宽度方向延伸。
设置显影单元外壳31使得它的水平方向的两侧壁在垂直方向延伸。如图4A所示,在每个显影单元外壳31的侧壁设置两个显影侧引导突出37(图4A只显示处理单元16的一个侧面)。显影侧引导突出37与设置于打印机外壳2的打印机侧第一引导槽62(图5)可滑动地接合。在每个侧壁上,显影侧引导突出37在垂直方向彼此远离的位置上在宽度的方向向外突出,其中一个显影侧引导突出37从邻近对应于显影辊34的位置突出,另一个显影侧引导突出37从邻近色粉漏斗32上端的位置突出。将设置于邻近对应于显影辊34位置的显影侧引导突出37设置成使之在处理单元16设置在安装平面71(图7)的垂直位置上时接触感光鼓单元43侧壁49的上部边缘,而与打印机外壳2分离。
向显影单元外壳31的两个侧壁设置在上下方向延伸的接合杠杆40(图4A只显示其中的一个接合杠杆40)。每个接合杠杆40在其上端部分有一个平板形状的操作部分41,在其下端部分有一个钩子42。接合杠杆40的钩子42可以接合在鼓外壳45(下面将要描述)的侧板49上形成的各自的接合槽52。接合杠杆40由各自的转动轴40a可转动地支撑,转动轴在相应于设置搅拌器38的位置上从显影单元外壳31的侧壁在宽度方向上往外突出(图4只显示显影单元外壳31的一个侧壁)。通过设置到显影单元外壳31上作为推动装置的弹簧(没有显示),接合杠杆40在钩42接合接合槽52的方向,即图4A的反时针方向被推动。
在远离搅拌器38的上端部分,显影单元外壳31的一个侧壁上设置一个色粉填充孔32a,用以用色粉填充色粉漏斗32。使用这种结构,当用色粉填充色粉漏斗32时,灌注的色粉并不干扰搅拌器38,这样显影单元外壳31在宽度方向可以很好地用色粉填充。因此,改进了填充色粉的可操作性。盖子32b连接到色粉填充孔32a以覆盖色粉填充孔32a。
如图2A所示,色粉漏斗32是显影单元外壳31的一个内部空间。色粉漏斗32包括在显影辊34附近设置的搅拌器38,且在其中储藏色粉作为显影剂。即黄色处理部分14Y,品红处理部分14M,青色处理部分14C和黑色处理部分14K分别在其色粉漏斗32中储藏了一种带正电非磁性单成分聚合物色粉的黄色色粉,品红色粉,青色色粉和黑色色粉。聚合物色粉由悬浮聚合或乳浊聚合制成,具有基本为球状的外形和优良的流动性。
色粉供应辊33设置于色粉漏斗32的下方。色粉供应辊33包括一个金属辊轴,覆盖由导电海绵部件组成的辊体部分。色粉供应辊33被支撑以便与显影辊34以相同的方向旋转色粉,即按照反时针的方向旋转色粉。
显影辊34设置于色粉供应辊33的下方,彼此互相接触和推动。显影辊34包括一个作为第一引导部分的金属辊轴67,覆盖由弹性部件,诸如导电橡胶材料组成的辊体部分。更具体地说,显影辊34的辊体部分包含两层:一层由含有碳微粒的导电弹性材料,诸如聚氨酯橡胶,硅树脂橡胶或EPDM橡胶构成弹性辊体部分,另一层构成覆盖辊体部分表面的涂覆层,主要包括例如聚氨酯橡胶,聚氨酯树脂和聚酰亚胺树脂。
显影辊34被可旋转地支撑,这样它的辊轴67由鼓外壳43靠近鼓侧引导槽51(图4)下端的部分支撑,在显影辊34相对地接触感光鼓44的相夹部分处,显影辊以与感光鼓44相反的方向(逆时针)旋转。即显影辊34的辊轴67在宽度方向从显影外壳31向外突出,以与鼓侧引导槽51可滑动地接合。进行显影时从一个电源(没有显示)施加一个显影偏压到显影辊34上。
层厚调节刀片35包括一个由金属薄弹簧片制成的刀片体,和一个由绝缘硅树脂橡胶制成的按压部分。按压部分有一个半圆形形状的横截面,把它设置在刀片体的一个自由端。层厚调节刀片35设置于色粉供应辊33和显影辊34的后面和中间,其中刀片体的基端由显影单元外壳31支撑,设置于刀片体的自由端的按压部分通过刀片体的弹性力按压显影辊34的上面部分。
色粉色粉漏斗32中储藏的色粉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向下移动,通过搅拌器38的搅拌/旋转而提供给色粉供应辊33。然后提供给色粉供应辊33的色粉通过色粉供应辊33的旋转被提供给显影辊34。这时候,色粉由于色粉供应辊33和显影辊34之间的摩擦而带正电。提供给显影辊34的色粉接着通过显影辊34的旋转被提供到层厚调节刀片35的按压部分和显影辊34之间,这样色粉成为有均匀厚度的薄层,且保持在显影辊34上。
诸显影单元18在垂直方向上设置于基本相同的水平,即当从水平方向上观看时,显影单元18相互对准和交叠。更具体地说,显影单元18和扫描单元17在送纸盘11的上面以水平方向交替地对准和交叠。
由于所有的感光鼓单元19具有相同的结构,下面只描述其中的一个。感光鼓单元19可以和打印机外壳2连接和分开,且包括作为图像保持部件的感光鼓44,和作为充电装置的栅控式电晕充电装置45。
如图2A和4A所示,鼓外壳43包括一个鼓容纳部分46和覆盖部分47,它们互相是一个整体。鼓容纳部分46有矩形形状,没有上下壁。覆盖部分47从上面看时呈C状,从鼓容纳部分46向上延伸。相应地,覆盖部分47没有后壁。
鼓容纳部分46的后壁呈平板状,当显影单元18和感光鼓单元19彼此连接时,它设置于显影单元外壳31后壁延伸的相同的平面上。鼓容纳部分46的前壁的横截面沿感光鼓44外周的表面呈弧状。向前突出的第二接触部分48b设置于鼓容纳部分46前壁的上下端,即鼓容纳部分46前壁设置四个第二接触部分48b。
向下突出的第一接触部分48a设置于鼓容纳部分46前后壁的底端部分。如图3B所示,第一接触部分48a设置于鼓容纳部分46宽度方向的两个侧端,将感光鼓44夹在中间,传送带56设置成和感光鼓44相对,在感光鼓44和转移辊57之间,这样,第一接触部分48a比感光鼓44向下突出更多。即鼓容纳部分46前后壁的底端部分设置四个第一接触部分48a。
如图4A所示,覆盖部分47与侧板49和前板50是一个整体。彼此相对的侧板49连续从各自鼓容纳部分46的侧壁延伸。前板50设置于侧板49之间,且把侧板49的前端彼此连接起来。
侧板49基本呈L型,其中后上端部分沿着水平方向延伸,前上端部分向上延伸以使前上端部分设置于比后上端部分更高的水平。在前后部分之间的前后方向的中间,每个侧板49设置一个鼓侧引导槽51,槽呈延长的U型且向下延伸。朝前端凹进的接合槽52设置于每个侧板49的前部,在上下方向的鼓侧引导槽51的中间。此外,每个侧板49在前上端部分有一个鼓侧引导突出53。在宽度方向向外突出的鼓侧引导突出53与打印机外壳2的各自的打印机侧第三引导槽65(图5)可滑动地接合。
凸起区域61与扫描单元17的扫描器侧引导部分28的引导槽29(图3A)可滑动地接合,凸起区域61基本设置于前板50的宽度方向和上下方向的中间。凸起区域61朝前端突出。朝前端突出的第二接触部分48b设置于覆盖部分47的宽度方向上的前板50的两个上端部分。即两个第二接触部分48b设置到前板50上。
设计设置在鼓外壳43上的第二接触部分48b,以使它们的自由端在水平方向基本在同一个平面上。朝前端突出的凸起区域61比第二接触部分48b短。
如图2所示,感光鼓44包括一个由例如铝制成的柱状金属基础管。基础管覆盖着以聚碳酸酯为主要成分的有机感光材料感光层。感光鼓44设置在显影辊34的下面,以接触显影辊34。感光鼓44通过作为引导部分的旋转轴63由鼓容纳部分46的侧壁支撑,这样,在感光鼓44和传送带56的相夹部分处感光鼓44的旋转方向(顺时针)与传送带56的旋转方向相反,即逆时针方向。
旋转轴63从鼓容纳部分46的侧壁在宽度方向向外突出,与各自的打印机侧第二引导槽64(图5)可滑动地接合。
栅控式电晕充电装置45设置于感光鼓44的后面,且距感光鼓44一个预定的距离。栅控式电晕充电装置45固定在鼓容纳部分46的后壁。栅控式电晕充电装置45是一个充电装置,为了使感光鼓44带正电,它由充电线如钨丝产生电晕放电。通过从电源(没有显示)施加电压,栅控式电晕充电装置45使感光鼓44的表面均匀地带上正电。
当感光鼓44旋转时,感光鼓44的表面被栅控式电晕充电装置45均匀地带上正电。然后,与感光鼓44的旋转一致,感光鼓44的表面被一束由扫描单元17射出的激光束快速扫描。因此,基于图像数据在感光鼓44的表面形成一幅静电潜像。然后,当感光鼓44上的静电潜像接触显影辊34时,在显影辊34上保持的带正电的色粉电移动到在感光鼓44上形成的静电潜像上,即被激光束曝光后电势降低的部分且由其保持下来。因此,静电潜像就可看见且得到了反转现象。通过在每个处理部分14进行上述处理,在各个感光鼓44上形成各种颜色的色粉图像。
诸感光鼓单元19设置于垂直方向的基本相同的位置,即感光鼓单元19在水平方向对准和交叠。在各个处理部分14,感光鼓单元19和显影单元18在垂直方向上交叠和对准。
更具体地说,在感光鼓单元19和显影单元18在各个处理部分14连接到打印机外壳2的状态下,感光鼓44,显影辊34,色粉供应辊33和色粉漏斗32在垂直方向即在感光鼓单元19和显影单元18的连接/分开方向从下方开始按照这个顺序交叠。感光鼓44和栅控式电晕充电装置45设置于色粉漏斗32投影的垂直平面上。显影辊34和色粉供应辊33的辊体部分设置于感光鼓44投影的垂直平面上。
如图1所示,在打印机外壳2中,转移部分15设置于和显影单元18所设置的侧面相对的侧面,而把感光鼓44夹在中间。转移部分15包括一个驱动辊54,一个从动辊55,环状的传送带56和转移辊57。
驱动辊54位于黄色处理部分14Y的前面,并且在供纸辊12的上后方。从动辊55位于黑色处理部分14K的感光鼓44的后面,且在定影部分60的下前方。
传送带56由导电树脂制成,例如聚碳酸酯或聚酰亚胺,在其中散布导电粒子如碳粒子。传送带56绕在驱动辊54和从动辊55上,这样传送带56的外部接触表面相面对地接触处理部分14的所有感光鼓44。
当从动辊55由驱动辊54的驱动而被驱动时,传送带56沿着反时针方向行进,以与感光鼓44相同的方向旋转,外部接触表面接触处理部分14的感光鼓44。
转移辊57设置成和处理部分14的各自感光鼓44相对,而在环状的传送带56的内部区域把传送带56夹在中间。每个转移辊57包括一个金属辊轴,覆盖着弹性部件,诸如导电的橡胶材料。转移辊57设置成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以在转移辊57和传送带56的接触表面,与传送带56的行进方向相同的方向旋转。
从送纸部分4送来的纸3在由驱动辊54和从动辊55的旋转而驱动的传送带56和处理部分14的感光鼓44之间经过。当纸3经过其间时,处理部分14的感光鼓44上形成的色粉图像被一幅一幅地转移到纸3上,由此一幅彩色图像在纸3上形成。
换句话说,例如,首先,在黄色处理部分14Y的感光鼓44上形成的一幅黄色色粉图像被转印到纸3上。然后,在品红处理部分14M的感光鼓44上形成的一幅品红色粉图像被转印到有黄色色粉图像的纸3上。以相同的方法,由青色处理部分14C形成的一幅青色色粉图像以及由黑色处理部分14K形成的一幅黑色色粉图像被转印到有黄色和品红色粉图像的纸3上。这样,在纸3上形成一幅彩色图像。
彩色激光打印机1是一种级联打印机,它包括各种色粉颜色的感光鼓44。因此,彩色激光打印机1通过形成一种颜色接一种颜色的色粉图像而快速地形成一幅彩色图像,其速度基本与形成一幅单色图像的速度一样。
定影部分60设置于处理部分14和转移部分15的后面,且在送纸方向上转移部分15的下游。定影部分60包括一个加热辊59和一个加压辊58。加热辊59包括一个覆盖可移除层的金属基础管,和一个设置成在加热辊59的轴向延伸的卤素灯。卤素灯将加热辊59的表面加热到一个合适的温度以把彩色图像固定到纸3上。加压辊58设置成向加热辊59加压。
在定影部分60处,当纸3经过加热辊59和加压辊58之间时,转移到纸3的彩色图像被热定影在纸3上。
出纸部分6包括一对出纸辊8,出纸口9和出纸盘10。有彩色图像热定影在上面的纸3,通过一对出纸辊8从出纸口9被排出到外面,且堆在出纸盘10中。
在彩色激光打印机1中,在转移操作后留在感光鼓44上剩余色粉,由各个处理部分14的显影辊34收集(即所谓的无清洁器显影系统)。在这个显影系统中,在色粉转移后,有剩余色粉的感光鼓44的表面通过感光鼓44的旋转在感光鼓44和栅控式电晕充电装置45相对的充电位置被充电,然后由扫描单元17曝光。粘附在没有曝光部分的剩余色粉,当这部分面对和接触显影辊34时由显影辊34电收集。在曝光部分,通过使用收集的剩余色粉和新提供到显影辊34的色粉形成一幅色粉图像。
使用这种结构,不需要废色粉储藏部分以储藏收集的剩余色粉。因此,可以简化彩色打印机1的结构,而且由于不需要废色粉储藏部分的空间,显影单元18和感光鼓单元19的尺寸可以减小。因此,显影单元18和感光鼓单元19可以从和设置转移部分15的一侧相反的侧面与打印机外壳2连接和分开,而不用移去扫描单元17。此外,如果废色粉储藏部分整体设置在感光鼓单元19中,感光鼓单元19的寿命由废色粉储藏部分的容量决定。结果是,既不能实现延长感光鼓单元19的寿命,也不能缩小感光鼓单元19的尺寸。然而,在实施例的彩色激光打印机1中,延长感光鼓单元19的寿命和缩小感光鼓单元19的尺寸都能实现。
在这个实施例中,显影辊34以1.6倍于感光鼓44边缘速度的边缘速度旋转。边缘速度的差别使得显影辊34更容易收集感光鼓44上的剩余色粉。
在彩色激光打印机1中,使用有球状和良好流动性的复合色粉,以在纸上形成优质的图像,且可以通过无清洁器显影系统有效地收集剩余的色粉。
在彩色激光打印机1中,侧板66(图3A)设置于打印机外壳2内部宽度方向的两个侧面。每个侧板66包括打印机侧第一引导槽62,显影单元外壳31的显影侧引导突出37可滑动地接合在槽内,侧板66还包括打印机侧第二引导槽64和打印机侧第三引导槽65,感光鼓44的旋转轴63和鼓外壳43的鼓侧引导突出53各自接合在槽内,如图5所示,对应于各自的处理部分14。
打印机侧第一引导槽62设置于侧面板66上,这样显影单元外壳31设置于各自扫描外壳20的前面,在彼此离开一个预定距离处互相平行。当顶盖7打开时,打印机侧第一引导槽62的上端朝上开口。当显影辊34的辊轴67定位于鼓外壳51的鼓侧引导槽51的前端开口的部分(即引导起始位置)时显影单元外壳31的显影侧下引导突出37被定位,打印机侧第一引导槽62的下端也在显影单元外壳31的显影侧下引导突出37定位的位置处朝下开口。打印机侧第一引导槽62上端和下端之间的部分在垂直方向上延伸。
打印机侧第二引导槽64设置于各自打印机侧第一引导槽62的前面,在彼此离开一个预定距离处互相平行(图3A)。打印机侧第二引导槽64设置于左右侧板66上以使彼此相对。当顶盖7打开时,打印机侧第二引导槽64的上朝上开口。当设置感光鼓44以接触传送带56时感光鼓44的旋转轴63被定位,打印机侧第二引导槽64的下端在感光鼓44的旋转轴63被定位的位置处被关闭,且有基本为U型的横截面。在打印机侧第二引导槽64的上端和下端之间的部分在垂直方向延伸。
打印机侧第三引导槽65设置于各自打印机侧第二引导槽64的前面,在彼此离开一个预定距离处互相平行。打印机侧第三引导槽65设置于左右侧板66上以使彼此相对(图3A)。当顶盖7打开时,打印机侧第三引导槽65的上端朝上开口。打印机侧第三引导槽65的下端有基本为U型的横截面,这样当感光鼓44的旋转轴63与打印机侧第二引导槽64的下端紧靠时,鼓外壳43的鼓侧引导突出53不会与该下端紧靠。
在彩色打印机1中,显影单元18可以与各自的感光鼓单元19连接和分开。显影单元18和感光鼓单元19可以整体与打印机外壳2连接和分开。此外,显影单元18可以与各自的感光单元19连接和分开,其时感光鼓单元19固定在打印机外壳2上。
显影单元18相关于感光鼓单元19的连接和分开操作将参考图4在下面描述。首先,显影单元18和感光鼓单元19在处理单元16与打印机外壳2分离的状态下的连接操作将在下面描述。首先,如图4B所示的条件,为了通过转动接合杠杆40使钩42移向后部,使用者抵抗来自弹簧的推进力向前移动接合杠杆40的操作部分41。然后使用者将显影单元18向下插入到感光鼓单元19中。如图4A所示,显影辊34的辊轴67插入到鼓外壳43的鼓侧引导槽51中,直到辊轴67到达鼓侧引导槽51的下端。随后,当使用者从操作部分41松开手时,操作部分41在弹簧的推进力作用下向后转动。这样,接合杠杆40的钩42与鼓外壳43各自的接合槽52接合,由此显影单元18连接到感光鼓单元19,显影辊34接触感光鼓44。
设计接合槽52以使当接合槽52与钩42接合时显影单元18可以相关于感光鼓单元19在上下方向移动例如大约1毫米。更具体地说,钩42有一个尺寸使得它可以在上下方向相关于接合槽52移动大约1毫米。设计鼓侧引导槽51以使显影辊34的辊轴67可以在鼓侧引导槽51的下端自由移动。
显影单元18和感光鼓单元19在处理单元16与打印机外壳2分离状态下的分开操作将在下面描述。首先,在图4A所示的状态下,为了通过转动接合杠杆40使钩42脱离接合槽52,使用者抵抗来自弹簧的推进力向前移动接合杠杆40的操作部分41。然后使用者将显影单元18从感光鼓单元19向上拉起和移去。这样做,如图4B所示,显影辊34的辊轴67从鼓侧引导槽51中拉开。然后,显影辊34的辊轴67从鼓侧引导槽51中拉出,这样显影单元18与感光鼓单元19分开。
如上所述,显影单元18相关于感光鼓单元19的连接和分开操作,可以由设置于显影单元外壳31的接合杠杆40的钩42相关于鼓外壳43的接合槽52的接合和脱离来实现。
在上述的连接和分开操作中,钩42相关于接合槽52的接合和脱离可以由对设置在显影单元外壳31上的接合杠杆40的操作部分41的操作来实现。即显影单元18相关于感光鼓单元19的连接和分开操作可以由上述操作实现。因此,连接和分开操作可以容易实现,且它的可操作性可以得到改进。
下面将描述显影单元18和感光鼓单元19相关于打印机外壳2的整体连接操作。如图5所示,例如,首先,使用者打开顶盖7。然后,参考黑色处理部分14K,显影单元18和感光鼓单元19结合成整体的情况下,使用者通过抓住把手36,通过由打开的顶盖7限定的打印机外壳2的上部开口向下滑动结合成整体的感光鼓单元19和显影单元18,直到感光鼓44的旋转轴63紧靠各自打印机侧第二引导槽64的下端,同时显影单元外壳31的显影侧引导突出37与打印机侧第一引导槽62接合,感光鼓44的旋转轴63与打印机侧第二引导槽64接合,鼓外壳43的鼓侧引导突出53与打印机侧第三引导槽65接合。
经过这样做,显影单元外壳31的显影侧引导突出37,感光鼓44的旋转轴63和鼓外壳43的鼓侧引导突出53分别通过打印机侧第一、第二和第三引导槽62、63、64在垂直方向向下引导。当鼓外壳43和扫描单元外壳20的扫描器侧引导部分28相对时,鼓外壳43由扫描器侧引导部分28引导。当鼓外壳43的覆盖部分47的凸起区域61和扫描器侧引导部分28相对时,凸起区域61与扫描器侧引导部分28的引导槽29接合,由此凸起区域61由引导槽29(图2A和2B)引导。然后,感光鼓44的旋转轴63紧靠各自的打印机侧第二引导槽64的下端,以使感光鼓44接触传送带56,且显影单元18和感光鼓单元19整体连接到打印机外壳2。
如上所述,当显影单元18和感光鼓单元19整体连接到打印机外壳2时,感光鼓44的旋转轴63在紧靠打印机侧第二引导槽64的下端部分之前与作为缓冲部件设置于打印机侧第二引导槽64的下端部分的按压弹簧68弹性接触,然后旋转轴63越过按压弹簧68(图6,图9A和9B)。在感光鼓44的旋转轴63紧靠打印机外壳2的打印机侧第二引导槽64的下端的状态下,按压弹簧68把旋转轴63往下压。使用这种结构,感光鼓44被定位成接触传送带56。
打印机外壳2配备一个按压杠杆69(图6)以能够向下按接触轴70(图6),该接触轴70从显影单元外壳31的上端部分在宽度方向向一旁突出。
按压杠杆69通过一个电机(没有显示)在由点划线指示的缩进位置和由实线指示的按压位置之间运动。当感光鼓44旋转时,按压杠杆69位于按压位置。当感光鼓44停止旋转时,按压杠杆69位于缩进位置。因此,显影辊34被定位成确保与感光鼓44接触。按压杠杆69的运动可以与顶盖7的打开和关闭操作同步而代替电机的驱动。
下面将描述感光鼓单元19和显影单元18与打印机外壳2的整体分开操作。如图5所示,首先,使用者打开顶盖7,然后,使用者通过抓住把手36通过由打开的顶盖7限定的打印机外壳2的上部开口向上滑动结合成整体的感光鼓19和显影单元18。
然后,感光鼓44的旋转轴63反抗按压弹簧68的压力向上运动且越过压弹簧68,凸起区域61通过扫描器侧引导部分28的引导槽29在垂直方向上被向上引导。显影单元外壳31的显影侧引导突出37,感光鼓44的旋转轴63和鼓外壳43的鼓侧引导突出53也都在垂直方向被向上引导,这样,结合成整体的感光鼓单元19和显影单元18被从打印机外壳2拉出来,由此,感光鼓单元19和显影单元18被整体地从打印机外壳2分离出来。
在感光鼓单元19连接到打印机外壳2的情况下显影单元18相关于感光鼓单元19的连接和分开操作将参考如图5所示的青色处理部分14C描述。
在感光鼓单元19连接到打印机外壳2的情况下当把显影单元18从感光鼓单元19分开时,首先,使用者打开顶盖7。然后,如上所述,在如图4A所示的情况下,使用者通过由打开的顶盖7限定的打印机外壳2的上部开口,把显影单元外壳31的接合杠杆40的操作部分41朝前移动以从接合槽52脱离钩42。然后,使用者通过抓住把手36把显影单元18向上拉。
然后,松开显影单元18和感光鼓单元19的接合,且如图5所示,把显影辊34的辊轴67从鼓外壳43的鼓侧引导槽51拉出,由此,显影单元18从感光鼓单元19分开。然后,显影单元外壳31的显影侧引导突出37在垂直方向上被打印机侧第一引导槽62向上引导,这样显影单元18从感光单元19拉出来。因此,只有显影单元18可以从打印机外壳2移去。
当把显影单元18与固定在打印机外壳2的感光鼓单元19连接时,首先,使用者打开顶盖7。然后,使用者通过抓住把手36通过由打开的顶盖7限定的打印机外壳2的上部开口向下滑动显影单元18,而显影单元外壳31的显影侧引导突出37与打印机侧第一引导槽62接合。
经过这样做,显影单元外壳31的显影侧引导突出37通过打印机侧第一引导槽62在垂直方向向下引导。当显影侧引导突出37被引导到打印机侧第一引导槽62的下端时,如图4B所示,显影辊34的辊轴67与鼓外壳43的鼓侧引导槽51在打印机侧第一引导槽62的下端接合。然后,被打印机外壳2引导的显影单元外壳31被送到鼓外壳43,接着辊轴67由鼓侧引导槽51引导。
在这之后,在显影辊34的辊轴67到达鼓侧引导槽51的下端部分之前的位置,被弹簧的推进力朝前推进的钩42接触鼓外壳43的侧板49的上部边缘。然后,使用者朝前移动操作部分41将钩42定位在后部位置。在这种状况下,使用者向下滑动显影单元18,直到显影辊34的辊轴67到达鼓侧引导槽51的下端部分。当使用者在显影辊34的辊轴67位于鼓侧引导槽51的下端位置处从操作部分41松开手时,钩42在弹簧推进力的作用下与各自的鼓外壳43的接合槽52接合。这样,显影单元18连接到感光鼓单元19,同时显影辊34相面对地接触感光鼓44,如图4A所示。
在上述的彩色激光打印机1中,当从水平方向观看时,处理单元16和扫描单元17在水平方向上交替地对准和相互交叠。因此,各自处理单元16的显影单元18和感光鼓单元19可以通过由打开的顶盖7限定的打印机外壳2的上部开口与打印机外壳2连接和分开,而不用移去扫描单元17。此外,在感光鼓单元19和显影单元18连接到打印机外壳2的状态下,在各个处理单元16中,感光鼓44,显影辊34,色粉供应辊33和色粉漏斗32按照该顺序在垂直方向即在感光鼓单元19和显影单元18的连接和分开方向从下面开始交叠。感光鼓44和栅控式电晕充电装置45设置在色粉漏斗32的垂直投影平面上。显影辊34的辊体部分和色粉供应辊33的辊体部分设置于感光鼓44的垂直投影平面上。
因此,固定在打印机外壳2上的扫描单元17不干扰处理单元16的显影单元18和感光鼓单元19,这样显影单元18和感光鼓单元19可以与打印机外壳2平稳地连接和分开。由于扫描单元17不动,即扫描单元17固定在打印机外壳2上,当连接或分开处理单元16时,可以确保对感光鼓44的曝光的足够的精确度。
由于处理单元16如上所述设置,可以减小处理单元16在前后方向的厚度。因此,可以节省处理单元16在水平方向的安装空间。
在彩色激光打印机1中,每套显影单元18和感光鼓单元19可以整体地与打印机外壳2连接和分开。此外,显影单元18可以与各自的感光鼓单元19连接和分开,而感光鼓单元19固定在打印机外壳2上。
因此,当显影单元18的色粉漏斗32没有色粉时,显影单元18可以通过把显影单元18从感光鼓单元19分开而用新的更换,而感光鼓单元19仍固定在打印机外壳2上。这样,只有有高更换频率的显影单元18可被更换。结果是,减少了运行成本和工业废弃物的排放。进一步,方便了显影单元18的更换操作。
在每种色粉颜色都有一个感光鼓44的级联彩色激光打印机1中,每种颜色的色粉粒子由各个感光鼓44一种接一种地被转印到纸3上。因此,需要保证定位感光鼓44的精确性,以防止在各种颜色之间出现色粉粒子的转移偏差。这样,应该避免感光鼓44的不必要的连接和分开操作。
为了防止转移偏差,显影单元18在感光鼓单元19固定在打印机外壳2的情况下相关于感光鼓单元19用一个新的更换。这样,只能更换显影单元18,而不用把感光鼓44从打印机主体2分开。因此,可以防止每个感光鼓44偏离位置,从而,形成一幅具有高图像质量极少偏差的彩色图像。
如上所述,当感光鼓44用新的更换时,显影单元18和感光鼓单元19从打印机外壳2整体移去。然后,用过的显影单元18与感光鼓单元19分离。接着,把一个新的显影单元18连接到感光鼓单元19,然后,整体结合的显影单元18和感光鼓单元19连接到打印机外壳2。这样,有低更换频率的感光鼓单元19可以用一个新的更换。
在连接和分开的操作过程中,显影单元18的显影侧引导突出37通过打印机侧第一引导槽62在垂直方向被引导,这样,可以确保显影单元18相关于打印机外壳2的连接和分开的操作。进一步,感光鼓44的旋转轴63和鼓外壳43的鼓侧引导突出53也在垂直方向被打印机侧第二引导槽64和打印机侧第三引导槽65分别引导。因此,可以确保感光鼓单元19的连接和分开操作。
打印机侧第一、第二和第三引导槽62、64、65彼此平行设置,以便和在扫描单元17的各自扫描外壳31的更长侧面的表面相对。因此,显影单元18可以单独地或与感光鼓单元19组合地从扫描单元17之间分离。
此外,打印机侧第一、第二和第三引导槽62、64、65设置于相对的侧板66上,侧板66设置于显影单元18在宽度方向的两个侧面(在显影辊34轴向方向的两个侧面),以彼此面对。因此,当实行显影单元18和感光鼓单元19与打印机外壳2的分开操作时,显影单元18和感光鼓单元19可以用一个简单的结构来引导。
显影单元18在每个侧面上的垂直分离位置处有两个显影侧引导突出37,通过接合显影侧引导突出37和打印机侧引导槽62,显影单元18可以在那里被引导,而且防止显影单元18颤动或在水平方向移动。因此,即使显影单元18在垂直方向有更长的表面,显影单元18也可以与打印机外壳2稳定地连接和分开。
在感光鼓单元19中,覆盖部分47的凸起区域61由0扫描单元外壳20的扫描器侧引导部分28的引导槽29引导,这样,感光鼓单元19可以与打印机外壳2稳定地连接和分开。进一步,因为用于引导凸起区域61的扫描器侧引导部分28与扫描单元外壳20是一个整体,即扫描单元外壳20的表面也用作显影单元18的引导部件,感光鼓单元19可以与打印机外壳2稳定地连接和分开,而可以减少部件的数目,简化彩色激光打印机1的结构。
在彩色激光打印机1中,当显影单元18连接到感光鼓单元19时,显影辊34的辊轴67由感光鼓单元19的鼓侧引导槽51引导,这样,显影辊34和感光鼓44相面对。因此,可以实现感光鼓44相关于显影辊34的高定位精度以及优质的彩色图像。
进一步,即使当感光鼓单元19固定在打印机外壳2上时,也可以相关于感光鼓44高定位精度地设置显影辊34。如下所述,显影单元18是连接到固定在打印机外壳2上的感光鼓单元19,首先,引导显影辊34的辊轴67到辊轴67开始被鼓侧引导槽51引导的引导初始位置,其时显影侧引导突出37与打印机侧第一引导槽62接合,然后,显影侧下部引导突出37从打印机侧引导槽62脱离,显影辊34的辊轴67与鼓侧引导槽51接合,由此,显影辊34被引导到相对地接触感光鼓44的位置。
在上述的连接和分开操作中,使用者抓住设置在显影单元18上的比扫描单元17更向上突出的把手36,显影单元18可以单独地或与感光鼓单元19组合地与打印机外壳2连接和分离。因此,显影单元18的可操作性得到改进。尤其是,由于把手36的上端部分配备向后延伸的钩部分36a,使用者可以从前面通过伸手和抓住伸出与前部相反的侧面的钩部分36而抓住把手36。因此,使用者可以牢牢地抓住显影单元18的把手36。
在彩色激光打印机1中,当从水平方向观看时,扫描单元17和处理单元16在水平方向交替对准和彼此交叠,而且彩色激光打印机1的尺寸减小了。然而,使用这种结构,扫描单元17和处理单元16之间的间隙变小了,使得使用者不能握住或抓住处理单元16的外壳。然而,如上所述,给处理单元16设置把手36。使用这种结构,提供了使用者抓住处理单元16的空间,使用者可以容易地通过把手36抓住处理单元16。
在显影单元18中,显影单元外壳31的前壁、后壁和侧壁在垂直方向上延伸。使用这种结构,储藏在色粉漏斗32中的和色粉漏斗32的前壁、后壁和侧壁接触的色粉粒子,可以在重力方向很好地移动。因此,色粉粒子可以从色粉漏斗32平稳地提供到色粉供应辊33和显影辊34。
在这个实施例中,显影单元外壳31被设计成当显影单元18连接到打印机外壳2时它的前壁、后壁和侧壁在垂直方向延伸。然而,显影单元外壳31可以设计成使每个壁向色粉漏斗32的内部倾斜且向色粉漏斗32的顶部延伸,然而,该壁不能向色粉漏斗32的外部倾斜且向色粉漏斗32的顶部延伸。如果显影单元外壳31的每个壁被设计成倾向于外部,用户就很难把显影单元18联接到打印机外壳2上。
在显影单元18中,从色粉漏斗32在重力方向移动的色粉粒子可以通过使用设置于色粉漏斗32中的显影辊34旁边的搅拌器38被很好地搅拌并提供到色粉供应辊33和显影辊34。
在彩色激光打印机1中,储藏在色粉漏斗32中的色粉粒子通过自身重力作用提供给设置在显影单元18中重力方向的下部的色粉供应辊33。因此,不需要另一个搅拌器38分离地设置于色粉漏斗32的上端部分。即唯一的一个搅拌器38设置于靠近显影辊34处,储藏在色粉漏斗32中的色粉粒子在色粉漏斗32中循环时被提供给色粉供应辊33。
如图7所示,在其中显影单元18连接到感光鼓单元19的处理单元16可以在处理单元16与打印机外壳2分离的状态下通过相关于安装平面71接触鼓外壳43的第一接触部分48a而被稳定地设置在垂直位置(在感光鼓44和显影辊34在垂直方向对准的状态下)。在这个状态下,显影侧下引导突出37与感光鼓单元43的侧板49的上部边缘接触。
如图8所示,在其中显影单元18连接到感光鼓单元19的处理单元16可以在处理单元16与打印机外壳2分离的状态下通过相关于安装平面71接触鼓外壳43的第二接触部分48b和显影单元外壳31的第二接触部分39而被稳定地设置在水平位置(在感光鼓44和显影辊34在水平方向对准的状态下)。
换句话说,彩色激光打印机1的处理单元16可以在处理单元16与打印机外壳2分离的状态下通过有选择地接触第一接触部分48a和第二接触部分39、48b而在垂直位置和水平位置稳定地设置在安装平面71上,。因此,在两个安装位置都可以防止处理单元16的倾倒,对处理单元16的处置可以简化。
如图9A和9B所示,打印机侧第一引导槽62的下端可以被封闭,弹簧72可以设置在打印机侧第一引导槽62的下端中。在这种情况下,打印机侧第一引导槽62的宽度在水平方向略微加宽,打印机侧第一引导槽62延伸到这样一个位置,这个位置比显影单元18的显影侧下部引导突出37在显影单元18连接到打印机外壳2的状态下所处的位置要低。弹簧72作为缓冲部件接纳显影单元18的显影侧下引导突出37。
使用这种结构,即使使用者在如图9A所示的朝下引导显影单元18以把显影单元18连接到打印机外壳2的过程中意外地从把手36松开手,显影单元18因而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下落显影单元18也可以通过显影侧下引导突出37被弹簧72弹性接纳。因此,显影辊34和感光鼓44之间的碰撞可以被吸收,因此防止了对显影辊34和感光鼓44的损害。
在图9中,按压弹簧68(图6)也设置于打印机侧面第二引导槽64的下部末端部分,这样感光鼓44的旋转轴63可以被按压弹簧68弹性接收。因此,感光鼓44的旋转轴63和移动辊57之间的碰撞可以被吸收,因此防止了对旋转轴63和移动辊57的损害。
在上述描述中,栅控式电晕充电装置45固定在感光鼓单元19的鼓容纳部分46的后壁。然而,如图10所示,栅控式电晕充电装置45可以设置成可在栅控式电晕充电装置45在垂直方向面向感光鼓44的第一位置和栅控式电晕充电装置45在水平方向面向感光鼓44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换句话说,如图10所示,鼓容纳部分46没有后壁,但有一个充电装置盖73,它可转动地和固定地保持栅控式电晕充电装置45。
如图11所示,C型的充电装置盖73有比鼓容纳部分46的宽度更大的宽度。充电装置盖73包括侧板74,每个侧板的一个末端连接到转动轴63,可以相对于转动轴63转动,且侧板有三角形的横截面。充电装置盖73还包括一个矩形支撑板75,它与盖侧板74是一个整体,在侧板74之间延伸。栅控式电晕充电装置45被固定在支撑板75的和感光鼓44相对的表面上。使用这种结构,支撑板75可通过侧板74绕感光鼓44的旋转轴63转动,而栅控式电晕充电装置45固定在支撑板75上,且栅控式电晕充电装置45和感光鼓44相对,互相分开一个预定的距离。
侧板74配备一个引导销76,它在宽度方向向外突出,且可在和栅控式电晕充电装置45相对的位置与打印机外壳2的打印机侧第二引导槽64接合。与上面的方式相似,其它的侧板74也配备引导销76。
每个侧板74上设置一个底座部分77。当栅控式电晕充电装置45定位于第一位置时,底座部分77接触鼓容纳部分46的底部。
如图10所示,使打印机外壳2的打印机侧第二引导槽64弯曲,以往后延伸直到栅控式电晕充电装置45的固定位置。
使用这种结构,处理单元16以如下面描述的方式连接到打印机主体2上。将参考图10中处理单元16的黑色处理部分14K进行解释。首先,在栅控式电晕充电装置45位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感光鼓44的引导销76和旋转轴63在处理单元16连接到打印机外壳2的连接位置连续地与打印机侧第二引导槽64接合。然后,处理单元16以与上述操作类似的方式向下滑动。接着,参考处理单元16的青色处理部分14C,当引导销76到达打印机侧第二引导槽64的弯曲部分时,充电装置盖73通过引导销76的引导向后转动(顺时针方向),这样,充电装置盖73绕旋转轴63向后转动90度。当处理单元16完全连接到打印机外壳2时,充电装置盖73朝向水平位置,这样栅控式电晕充电装置45位于栅控式电晕充电装置45在水平方向面对感光鼓44的第二位置。栅控式电晕充电装置45和扫描单元17被设置成从垂直方向看时是互相交叠的。
当把处理单元16从打印机外壳2移去时,进行相反的操作,即处理单元16以与上述操作类似的方式向上滑动。然后,充电装置盖73通过引导销76的引导绕旋转轴63向前转动(逆时针方向)大约90度。因此,栅控式电晕充电装置45位于栅控式电晕充电装置45在垂直方向面对感光鼓44的第一位置。然后处理单元16被向上拉起,从打印机外壳2移去。
如上所述,栅控式电晕充电装置45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当处理单元16与打印机外壳2连接和分开时,栅控式电晕充电装置45位于第一位置。因此,处理单元16可以与打印机外壳2连接和分开,而栅控式电晕充电装置45不会干扰扫描单元17。在处理单元16完全连接到打印机外壳2的状态下,栅控式电晕充电装置45位于栅控式电晕充电装置45在水平方向面对扫描单元17的第二位置。因此,当从垂直方向看时,栅控式电晕充电装置45和扫描单元17互相交叠,而感光鼓44位于转印位置。这样,彩色激光打印机1在水平方向可以缩小尺寸。
在处理单元16与打印机外壳2分离的状态下,栅控式电晕充电装置45位于第一位置。如图11所示,通过在上面状态下将有固定在其上的栅控式电晕充电装置45的充电装置盖73的支撑板75接触安装平面71,处理单元16可以位于垂直位置。即当栅控式电晕充电装置45位于第一位置时,充电装置盖73也可以作为第一接触部分,这样,部件数目可以减少,还可以简化激光打印机1的结构。
在处理单元16设置于垂直位置的状态下,侧板74的底座部分77与鼓容纳部分46的下部边缘接触。
鼓容纳部分46配备一个防止旋转的弹簧78(图11),弹簧78可相对转动地连接到旋转轴63,推动侧板74的一个末端。鼓容纳部分46的一个末端配备接纳槽79(图11),接纳槽79接纳各自的防止旋转弹簧78。当处理单元16设置于垂直位置时,防止旋转弹簧78由接纳槽79接纳。使用这种结构,可以调节侧板74绕旋转轴63的转动。
由于底座部分77接触鼓容纳部分46的下部边缘,且侧板77的转动由防止旋转弹簧78和接纳槽79的接合来调节,处理单元16可以被稳定地设置在垂直位置。
在上面的描述中,水平安装类型的级联彩色激光打印机1被描述为本发明的一种图像形成设备。然而,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设备可以是垂直安装类型的级联彩色激光打印机1,其中四个处理单元14如图12所示的在垂直方向对准。
图12的彩色激光打印机1有与上述的水平安装类型的彩色激光打印机1基本相同的结构。彩色激光打印机1之间唯一的差别是安装方向,即图12的彩色激光打印机1是一种垂直安装类型打印机。因此,相同的部件用相似的数字指明,且省略了对那些部件的解释。
在图12中,这种类型的彩色激光打印机1包括一个设置于打印机外壳2前部的前盖81,代替顶盖7。前盖81设置于和转印位置相对的侧面,其中感光鼓44在转移部分15中和传送带56接触。前盖81由设置于打印机外壳2前部的铰链81a可转动地支撑,以如双点划线所示相关于打印机外壳2打开和关闭。
送纸部分4设置于打印机外壳2的底部。出纸部分6设置于打印机外壳2(但没有设置出纸辊8)的上部。图像形成部分5包括处理部分14,转移部分15和定影部分60。
处理部分14包括一个黄色处理部分14Y,一个品红处理部分14M,一个青色处理部分14C和一个黑色处理部分14K,当从垂直方向观看时,它们在垂直方向按照这个顺序从下开始对准,相互以预定的距离交叠。处理部分14包括一个扫描单元17和一个处理单元16。扫描单元17和处理单元16在垂直方向交替对准和交叠。
扫描单元17固定在打印机外壳2上。设计处理单元16以使显影单元18和感光鼓单元19在水平方向上与打印机外壳2整体连接和分离。此外,只有显影单元18可以和感光鼓单元19在水平方向上连接和分离,而感光鼓单元19固定在打印机外壳2上。尽管在图12中没有显示,图12的彩色激光打印机1也配备一个引导部件,用于显影单元18和感光鼓单元19与打印机外壳2的连接和分离。
在处理单元16中,感光鼓44,显影辊34,色粉供应辊33和色粉漏斗32按照这样的顺序从后开始设置,以便当从水平方向观看时相互交叠。感光鼓44和栅控式电晕充电装置45设置于色粉漏斗32的水平投影平面上,显影辊34和色粉供应辊33设置于感光鼓44的水平投影平面上。
显影单元18的色粉漏斗32包括两个搅拌器38,搅拌器38设置成在水平方向以预定的距离彼此分离。
转移部分15设置成和在垂直方向对准的感光鼓44相对地延伸,而和各自的显影单元18将感光鼓44夹在中间。
定影部分60设置于转移部分15的上方。
在图12的垂直安装类型的彩色激光打印机1中,处理单元16和扫描单元17也在垂直方向交替对准。因此,处理单元16的显影单元18和感光鼓单元19可以通过由打开的前盖81限定的打印机外壳2的前部开口与打印机外壳2连接和分开,而不必移去扫描单元17。在感光鼓单元19和显影单元18与打印机外壳2连接的状态下,感光鼓44,显影辊34,色粉供应辊33和色粉漏斗32按照这样的顺序从后开始设置,以在水平方向交叠。感光鼓44和栅控式电晕充电装置45设置于色粉漏斗32的水平投影平面,显影辊34和色粉供应辊33的辊体部分设置于感光鼓44的水平投影平面。
使用这种结构,处理单元16的显影单元18和感光鼓单元19可以平稳地与打印机外壳2连接和分开,而不受固定在打印机外壳2上的扫描单元17的干扰。进一步,当处理单元16连接和分开时,扫描单元17固定在打印机外壳2上,这样,可以确保对感光鼓44曝光的足够的精确度。
由于如上述地设置处理单元16,可以减小处理单元16在上下方向的厚度。因此,可以减小彩色激光打印机1在垂直方向上的尺寸。
在上面的描述中,作为曝光装置,使用了一个包括激光束扫描仪的扫描单元17。然而,可以使用例如LED阵列代替扫描单元17。
在处理单元16中,将显影单元18设计成使之可相关于感光鼓单元19连接和分开。然而,可以将显影单元18和感光鼓单元19结合成整体以使之彼此不分离。
在上面的描述中,描述了直接把色粉图像转移到纸3上的直接转移类型的级联彩色激光打印机1。然而,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设备不局限于直接转移类型打印机1,也可以应用到中间转移类型的级联彩色激光打印机1,该打印机把每种颜色的色粉图像转移到一个中间转移体,然后再例如一次性地把色粉图像转移到纸上。
虽然参考其具体实施例详细描述了本发明,但对于在本技术领域熟悉的人员显而易见的是,可以在其中进行各种改变、安排和修正,而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30)

1.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处理单元,分别对应显影剂的各种颜色,每个处理单元可以与图像形成设备主体连接和分开,该处理单元包括:
在其中储藏显影剂的显影剂储藏室;
保持显影剂的显影剂保持部件;和
保持显影剂图像的图像保持部件,该显影剂图像通过由显影剂保持部件保持的显影剂显影静电潜像而形成;
多个曝光装置,分别对应显影剂的各种颜色,每个曝光装置固定在图像形成设备主体上,且对图像保持部件进行激光束扫描以在图像保持部件上形成静电潜像;和
一个设置在与转印位置相反一侧上,并相对于图像形成设备主体开闭的覆盖部件,在转印位置处图像保持部件上保持的显影剂图像被转印,其中处理单元和曝光装置交替设置,曝光装置的外壳的表面被用作图像保持部分的引导部件,通过相对于图像形成设备主体打开的覆盖部件限定的开口,处理单元与图像形成设备主体连接和分开。
2.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处理单元,分别对应显影剂的各种颜色,每个处理单元可以与图像形成设备主体连接和分开,该处理单元包括:
在其中储藏显影剂的显影剂储藏室;
保持显影剂的显影剂保持部件;和
保持显影剂图像的图像保持部件,该显影剂图像通过由显影剂保持部件保持的显影剂显影静电潜像而形成;
多个曝光装置,分别对应显影剂的各种颜色,每个曝光装置固定在图像形成设备主体上,且在图像保持部分上形成静电潜像;和
一个设置在与转印位置相反一侧上,并相关于图像形成设备主体开闭的覆盖部件,在转印位置处图像保持部件上保持的显影剂图像被转印,其中曝光装置的外壳的表面被用作图像保持部分的引导部件,处理单元通过一个开口与图像形成设备主体连接和分开,该开口由相对于图像形成设备主体打开的覆盖部件限定,在每个处理单元中,图像保持部件,显影剂保持部件和显影剂储藏室在处理单元的装拆方向上交叠。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处理单元包括供应装置,它把存储在显影剂储藏室中的显影剂提供给显影剂保持部件,且供应装置,显影剂保持部件和显影剂储藏室在处理单元连接和分开的方向交叠。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图像保持部件和显影剂保持部件设置于显影剂储藏室沿处理单元连接和分开方向上的投影平面上。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供应装置设置于显影剂储藏室沿处理单元连接和分开方向上的投影平面上。
6.如权利要求1-3和5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在处理单元连接到图像形成设备主体的状态下显影剂保持部件设置于图像保持部件的上面,显影剂储藏室设置于显影剂保持部件的上面。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供应装置设置于显影剂保持部件与显影剂储藏室之间。
8.如权利要求1-3、5和7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处理单元包括:
显影部分,它包括显影剂储藏室与显影剂保持部件;和
图像保持部分,它包括图像保持部件,其中显影部分和图像保持部分可以互相结合在一起的状态与图像形成设备主体连接和分开,显影部分可以与图像保持部分连接和分开。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当图像保持部分被固定在图像形成设备主体上时,显影部分可以与该图像保持部分连接和分开。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图像保持部分包括一个连接部分,显影部分包括一个可与该连接部分接合的接合部分。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显影部分包括一个操作部分以便把连接部分从接合部分上松开。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图像保持部分包括一个第一引导部分,它引导显影部分以使显影剂保持部件面向图像保持部件,显影部分包括一个第一被引导部分,它由第一引导部分引导。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图像形成设备主体包括一个第二引导部分,它引导显影部分在图像形成设备主体上装拆。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显影部分包括一个第二被引导部分,第二引导部分引导显影部分的第二被引导部分,这样,显影部分的第一被引导部分被引导到一个连接到图像形成设备主体的图像保持部分的引导初始位置。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图像形成设备主体包括一个第三引导部分,它引导图像保持部分在图像形成设备主体上装拆。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二引导部分和第三引导部分被设置成和曝光装置的外壳的表面相对,并且实际上彼此平行。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二引导部分和第三引导部分沿显影部分和显影剂保持部件的轴向设置在图像形成设备的两侧,以便与各自的第二引导部分和第三引导部分相对。
18.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一个接纳显影部分的第二被引导部分的一个被接纳部分或图像保持部分的一个被接纳部分的缓冲部件被设置在第二引导部分的最深的凹进处和第三引导部分的最深的凹进处中的至少一个凹进处。
1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显影剂储藏室的一个在处理单元连接和分开方向延伸的壁,当处理单元与图像形成设备主体连接时基本在垂直方向延伸或在向上朝显影剂储藏室的内侧倾斜。
2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搅拌显影剂的搅拌器设置在显影剂储藏室中靠近显影剂保持部件的位置。
21.如权利要求1-3、5和7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处理单元包括一个供使用者握持的把手。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供使用者操作的操作面板,其中把手包括一个钩,钩朝向与设置操作面板的侧面相反的一侧延伸。
23.如权利要求1-3、5和7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处理单元可以被设置在图像保持部件和显影剂保持部件沿垂直方向对准的垂直位置上,和设置在图像保持部件和显影剂保持部件沿水平方向对准的水平位置上,处理单元包括第一接触部分和第二接触部分,当处理单元设置于垂直位置时该第一接触部分与安装平面相接触,当处理单元设置于水平位置时该第二接触部分与安装平面相接触。
24.如权利要求1-3、5和7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处理单元包括一个充电装置,充电装置设置成和图像保持部件相对,且为图像保持部件充电,其中充电装置可以在图像保持部件和充电装置沿处理单元的装拆方向对准的第一位置以及图像保持部件和充电装置沿正交于处理单元的装拆方向的方向对准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当充电装置位于第一位置时,充电装置是第一接触部分。
26.如权利要求1-3、5和7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沿显影剂保持部件的纵向,在远离显影剂保持部件的位置的显影剂储藏室的一个壁上设置填充孔,以把显影剂灌注到显影剂储藏室内。
27.如权利要求1-3、5和7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在图像保持部件上保持的显影剂图像被转印到记录介质后留在图像保持部件上的显影剂由显影剂保持部件收集。
28.如权利要求1-3、5和7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显影剂是基本上具有球状的色粉。
29.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充电装置包括一个充电线和一个覆盖充电线的覆盖物,其中覆盖物是第一接触部分。
30.一种图象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处理单元,分别对应显影剂的各种颜色,每个单元可以与图象形成设备主体连接和分开,该处理单元包括:
显影部分,其包括储藏显影剂的显影剂储藏室和保持显影剂的显影剂保持部件:和
图象保持部分,其包括保持显影剂图象的图像保持部件,该显影剂图象通过由显影剂保持部件保持的显影剂显影静电潜像而形成;
多个曝光装置,分别对应显影剂的各种颜色,每个装置固定在图象形成设备主体上,且对图象保持部件进行激光束扫描以在图象保持部件上形成静电潜像;其中曝光装置的外壳的表面被用作图像保持部分的引导部件,在显影部分和图像保持部分相互接合在一起的状态下,显影部分和图像保持部分可与图象形成设备主体连接和分离,显影部分可与图像保持部分连接和分离。
CNB2004100323146A 2003-03-28 2004-03-26 图像形成设备 Expired - Lifetime CN100370370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092410A JP3945437B2 (ja) 2003-03-28 2003-03-28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092410 2003-03-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34399A CN1534399A (zh) 2004-10-06
CN100370370C true CN100370370C (zh) 2008-02-20

Family

ID=3282163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4200060803U Expired - Lifetime CN2731503Y (zh) 2003-03-28 2004-03-26 图像形成设备
CNB2004100323146A Expired - Lifetime CN100370370C (zh) 2003-03-28 2004-03-26 图像形成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4200060803U Expired - Lifetime CN2731503Y (zh) 2003-03-28 2004-03-26 图像形成设备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242888B2 (zh)
EP (1) EP1462866B1 (zh)
JP (1) JP3945437B2 (zh)
CN (2) CN2731503Y (zh)
AT (1) ATE382882T1 (zh)
DE (1) DE602004010945T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14976A (ja) * 2003-10-07 2005-04-28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
EP1610188B1 (en) 2004-06-22 2012-03-07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forming device
JP4296506B2 (ja) * 2004-10-29 2009-07-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ベルトユニット
US7555238B2 (en) * 2004-09-29 2009-06-30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forming device and angularly shifted belt unit
JP4254689B2 (ja) * 2004-11-01 2009-04-15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レーザビームプリンタ
JP2006337502A (ja) 2005-05-31 2006-12-14 Brother Ind Ltd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感光体カートリッジ、現像剤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654071B2 (ja) * 2005-06-06 2011-03-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4788336B2 (ja) * 2005-08-10 2011-10-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像担持体ユニット
JP4760373B2 (ja) 2005-08-12 2011-08-3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タンデム型感光体ユニット
US7333751B2 (en) * 2005-08-19 2008-02-19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7163742A (ja) * 2005-12-13 2007-06-28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5023484B2 (ja) * 2005-12-13 2012-09-1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71584A (ja) * 2005-12-22 2007-07-05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332806B2 (ja) 2005-12-27 2009-09-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709133B2 (ja) * 2006-01-11 2011-06-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US8192905B2 (en) * 2006-04-20 2012-06-05 Ricoh Company, Ltd. Electrophotographic photoconduct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 cartridge
US8032058B2 (en) * 2007-05-15 2011-10-0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developer cartridge lock member
JP5037268B2 (ja) * 2007-08-30 2012-09-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JP4623132B2 (ja) * 2008-04-25 2011-02-0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670924B2 (ja) * 2008-09-22 2011-04-1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384251B1 (ja) 2009-03-11 2009-12-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587493B2 (ja) * 2009-03-19 2010-11-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ラー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995243B2 (ja) * 2009-08-05 2012-08-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5825770B2 (ja) * 2009-12-24 2015-12-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ユニット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KR20120048327A (ko) * 2010-11-05 2012-05-1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화상형성장치
EP2469349B1 (en) * 2010-12-24 2019-10-09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Process unit and image-forming device using process unit
JP5782901B2 (ja) * 2011-07-28 2015-09-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056407B2 (ja) * 2012-11-20 2017-01-1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137026B2 (ja) * 2014-03-31 2017-05-3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KR101589504B1 (ko) 2014-06-03 2016-01-2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자사진방식 화상형성장치
JP6380298B2 (ja) * 2015-08-26 2018-08-29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10191444B2 (en) 2015-08-31 2019-01-2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hich includes a detachable cartridge configured to avoid a collision between an exposing member and the cartridge when mounting the cartridge to a supporting member of th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651906B2 (ja) * 2016-02-29 2020-02-1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ドラムユニット
US10012950B2 (en) * 2016-09-05 2018-07-03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946017B2 (ja) 2017-02-24 2021-10-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027741B2 (ja) * 2017-09-11 2022-03-0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081325B2 (ja) 2018-06-19 2022-06-0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046513A (ja) 2018-09-18 2020-03-2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046644A (ja) * 2018-09-21 2020-03-2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210318B2 (ja) * 2019-02-20 2023-01-2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310457B2 (ja) 2019-09-02 2023-07-1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791861A2 (en) * 1996-02-20 1997-08-2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method
JPH09274423A (ja) * 1996-04-03 1997-10-21 Casio Electron Mfg Co Ltd 画像形成プロセスユニット
US5839028A (en) * 1995-08-25 1998-11-1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ocess cartridge and refilling method therefor
US6219508B1 (en) * 1997-11-20 2001-04-17 Fujitsu Limite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belt mark sensor
EP1098228A2 (en) * 1999-11-02 2001-05-09 Hitachi, Ltd. Photoconductor unit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US20010055499A1 (en) * 2000-06-14 2001-12-27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Tandem type color image forming device having a plurality of process cartridges arrayed in running direction of intermediate image transfer member
EP1273980A2 (en) * 2001-07-05 2003-01-08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System for forming color imag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1638A (ja) 1986-03-20 1988-01-19 Hitachi Ltd 高強度高靭性コバルト基合金及びその製造法
US5065195A (en) * 1989-07-05 1991-11-12 Konica Corporation 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freely installable and detachable process cartridge
US6408142B1 (en) * 1992-09-04 2002-06-1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5845176A (en) * 1994-08-04 1998-12-01 Minolta Co., Ltd. Process unit having mounting guides and protective covers
JPH0854786A (ja) 1994-08-11 1996-02-27 Minolta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H08190245A (ja) 1995-01-12 1996-07-23 Konic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US5950052A (en) * 1996-09-17 1999-09-07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H1138721A (ja) 1997-07-15 1999-02-12 Konic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4537509B2 (ja) * 1998-05-07 2010-09-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347474A (ja) * 1999-03-29 2000-12-15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組み立て方法
JP4458642B2 (ja) * 1999-08-31 2010-04-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3507372B2 (ja) * 1999-09-03 2004-03-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3787487B2 (ja) * 1999-10-08 2006-06-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装着機構、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2001147633A (ja) * 1999-11-19 2001-05-29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この画像形成装置に着脱可能なカートリッジ
JP2001154507A (ja) * 1999-11-30 2001-06-08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3618610B2 (ja) 1999-12-06 2005-02-09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6483527B2 (en) * 2000-02-29 2002-11-1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 forming a color image using a plurality of image forming parts
JP2001249601A (ja) 2000-03-03 2001-09-14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3685694B2 (ja) * 2000-08-28 2005-08-24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と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082509A (ja) 2000-09-06 2002-03-22 Fuji Xerox Co Ltd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351287A (ja) * 2001-03-23 2002-12-06 Ricoh Co Ltd 作像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084645A (ja) 2001-09-13 2003-03-19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感光体ユニット
US6751428B2 (en) * 2001-09-13 2004-06-15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device and detachably loaded process unit
US6785492B2 (en) * 2001-09-28 2004-08-3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Color image formation apparatus
US6799011B2 (en) * 2001-11-05 2004-09-28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Tandem-type 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6882823B2 (en) * 2002-01-08 2005-04-19 Sharp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system
JP4086518B2 (ja) * 2002-02-22 2008-05-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279474A (ja) * 2003-03-12 2004-10-07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188115B2 (ja) * 2003-03-14 2008-11-2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6968143B2 (en) * 2004-03-19 2005-11-22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Automatic media alignment nip release mechanism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39028A (en) * 1995-08-25 1998-11-1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ocess cartridge and refilling method therefor
EP0791861A2 (en) * 1996-02-20 1997-08-2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method
JPH09274423A (ja) * 1996-04-03 1997-10-21 Casio Electron Mfg Co Ltd 画像形成プロセスユニット
US6219508B1 (en) * 1997-11-20 2001-04-17 Fujitsu Limite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belt mark sensor
EP1098228A2 (en) * 1999-11-02 2001-05-09 Hitachi, Ltd. Photoconductor unit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US20010055499A1 (en) * 2000-06-14 2001-12-27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Tandem type color image forming device having a plurality of process cartridges arrayed in running direction of intermediate image transfer member
EP1273980A2 (en) * 2001-07-05 2003-01-08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System for forming color imag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731503Y (zh) 2005-10-05
EP1462866A1 (en) 2004-09-29
CN1534399A (zh) 2004-10-06
US7242888B2 (en) 2007-07-10
JP3945437B2 (ja) 2007-07-18
ATE382882T1 (de) 2008-01-15
JP2004301944A (ja) 2004-10-28
DE602004010945T2 (de) 2008-12-24
DE602004010945D1 (de) 2008-02-14
US20040190932A1 (en) 2004-09-30
EP1462866B1 (en) 2008-0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70370C (zh) 图像形成设备
US9354543B2 (en) Develop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having the same
JP438917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0476613C (zh) 成像设备和感光器盒
JP458672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243470B (zh) 处理盒和成像装置
US9229365B2 (en) Developing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with pressing member
JP4475361B2 (ja)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KR100547129B1 (ko) 전자사진방식 인쇄기
EP3355129A1 (en) Developing device,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5031669A (ja) 電子写真方式印刷機
KR100547128B1 (ko) 전자사진방식 인쇄기
JP442356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056166B2 (ja) 帯電器、像形成構造体、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1315538B (zh) 墨粉瓶和图像形成设备
JP2018049198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装置本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069217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WD

Ref document number: 1069217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