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370528C - 光拾取头、光再生装置以及光记录再生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拾取头、光再生装置以及光记录再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370528C
CN100370528C CNB2004101020032A CN200410102003A CN100370528C CN 100370528 C CN100370528 C CN 100370528C CN B2004101020032 A CNB2004101020032 A CN B2004101020032A CN 200410102003 A CN200410102003 A CN 200410102003A CN 100370528 C CN100370528 C CN 100370528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aforementioned
light beam
light source
h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41010200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629950A (zh
Inventor
冈祯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D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D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DK Corp filed Critical TD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6299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299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7052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70528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25Optical beam sources therefor, e.g. laser control circuitry specially adapted for optical storage devices; Modulators, e.g.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ize or intensity of optical spots or optical traces
    • G11B7/126Circuits, 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laser control or stabilisation
    • G11B7/1263Power control during transducing, e.g. by monitor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62Mirrors

Abstract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光拾取头与具备此光拾取头的光记录再生装置,即使不追加新的光学组件,也可以进行光源的输出控制,而不会将记录再生用的光束强度减弱。射出光源的光束的中心附近光束入射到绕射组件,穿过分光器等,照射到光记录媒体。另一方面,光束的部分周边光束利用设置在绕射组件的端部的保持器的反射面,使其反射到与光轴约略垂直的方向。被反射面反射的光束入射到光检测器,光检测器依据接收光量,转换成光源的输出监控用的电信号。将此输出监控用电信号回馈到光源的驱动电路,进行光源的输出控制。

Description

光拾取头、光再生装置以及光记录再生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前端监控方式来控制光源的输出的光拾取头,以及搭载此光拾取头的光再生装置与光记录再生装置。
背景技术
光记录再生装置所使用的光拾取头的光源输出必须在各种不同种类的光记录媒体的记录或再生中被正确地控制,使其在温度等的环境变化或长时间变化都能保持稳定。做为光拾取头所用的光源的半导体激光,会由于温度变化或长年变化而使其输出产生变化,因此利用自动功率控制(AutoPower Control,APC)来进行功率控制,以达到能够使照射到光盘等的光记录媒体的光束水平能够稳定。
此种APC方法的代表性方法有所谓的后端监控(rear monitor)方法与前端监控(front monitor)方法。后端监控方法是以封装内部所具备的光检测器来检测出从半导体激光芯片的后方往激光封装内部射出的光束。此种方法因为将光检测器设置在激光封装的内部,故可以使光拾取头小型化。目前,此种后端监控方法使用于再生专用机中。
但是,后端监控方法由于是检测从与半导体激光的放射面相反的后端面所射出的光束,会有减侧精确度等变差的问题。因此,对于特别要求高精确度的记录型态,采用前端监控方法。前端监控方式是将光源的半导体激光所射出的一部分光束加以分离,检测出此分离出来的光束,在回馈到半导体激光的驱动电路,并依据此分离光的强度来控制半导体激光的输出。此外,前端监控的方法会比后端监控方法更具有高精确度,故在再生专用机种中使用前端监控方法也没关系。
请参阅图1、图2与图13所示,说明关于采用传统前端监控方法的光拾取头(例如专利文件1)。图12是为显示传统光拾取头的概略结构的侧视图,图13是显示传统光拾取头的概略结构的上视图。
如图12与图13所示,从例如由半导体激光构成的光源1所射出的光束,在绕射组件2被分成寻轨误差信号用的三道光束,并利用准直透镜3转换成平行光,以P偏振光入射到分光器4。分光器4具有使约90%的P偏振光穿过且将约10%的光束反射的特性。
如图12所示,穿过分光器4的光束被上升用反射镜5反射,藉以将其光路径转向。接着,在穿过1/4波长板时,被转换成圆偏振光。在对物镜7,光束被聚集成束,并被聚焦在光记录媒体8的信息记录面的信息轨上。此外,对物镜7搭载在致动器9上,此致动器9可相对于光记录媒体8在聚焦方向与寻轨方向的至少其中之一方向上移动。
被光记录媒体8的信息记录面反射的光穿过对物镜7,并且在1/4波长板处,被转换成垂直于到1/4波长板6为止的返回路径方向的线偏振光。接着,被反射镜5反射,以S偏振光入射到分光器4。
如图13图所示,分光器4因为将S偏振光几乎100%反射,由分光器4反射的光束在成像透镜10被聚光,并在歪像透镜11被给予聚焦误差信号产生用的非点像差。接着,入射到光检测器12,在光检测器12的受光部被转换成电信号。
另一方面,如图13图所示,从光源射出的光束中,被分光器4反射的约10%的光束则入射到前端监控用的光检测器13。接着,利用光检测器13的受光部,转换成光源1的输出监控用的电信号,此输出监控用电信号是使用于光源1的输出回馈控制。
此外,将从光源射出的光束分割,以前端监控用光检测器检测出其中的一部分,藉以进行光源的输出回馈控制,这种方法是已经知道的(例如,专利文件2)。请参阅图14所示,说明此种传统技术。如该图所示,从光源射出的光束入射到分光器4。分光器4让P偏振光几乎100%穿过,而将S偏振光几乎100%反射。以P偏振光入射的光束穿过分光器4,并被准直透镜3转换成平行光束,再入射到1/4波长板6。被1/4波长板6转换成圆偏振光的平行光束被引导到反射镜5,包含中心部分的大部分光束被反射,往对物镜7行进,周边的一部分光束并未入射到反射镜5而是直接往前行进而入射到光检测器13。
往对物镜7的光束藉由对物镜7,在光记录媒体8的信息轨上形成光斑。接着,被光记录媒体8反射的光束再次穿过对物镜7,被反射镜5反射,再入射到1/4波长板6。接着,被1/4波长板6转换成S偏振光,在穿过准直透镜3后,被分光器4反射,入射到光检测器12,并被转换成电信号。
另一方面,没入射到反射镜5而往光检测器13的光束则入射到光检测器13的受光面,并被转换成电信号。藉由此电信号回馈到光源1的驱动电路,来进行光源1的输出控制。
再者,藉由将从光源射出的光束的周边光束中的一部分加以反射或折射,使其入射到前端监控用的光检测器,并被转换成电信号,在回馈到光源的驱动电路,藉以进行光源的输出控制,此种方法也是已知的(例如,专利文件3与4)。此处的“周边光束”是指在光束中,有效地使用于记录再生用的有效范围以外的光束。
此外,一种已知的方法是利用构成光拾取头的部分光学组件,反射光源所射出的光束的部分周边光束,并使其入射到前端监控用的光检测器中,以进行光源的输出控制。例如,在绕射光栅、准直透镜、分光器等的光学组件的一部分设置反射面,并以该反射面反射光束,使反射光入射到前端监控用的光检测器中。
[专利文件1]
日本专利第2555239号公报(段落[0019]-[0020],图1)。
[专利文件2]
日本专利公开第2003-151167号公报(段落[0025]-[0033],图1)。
[专利文件3]
日本专利公开第10-255314号公报(段落[0012]-[0016],图1)。
[专利文件4]
日本专利公开第2002-270940号公报(段落[0010],图7)。
但是,在专利文件1所记载的光拾取头中,因为将来自光源的光束以分光器或绕射组件分离,以分成前端监控用的光束,故往光记录媒体的记录再生用的光束强度会变弱。另一方面,在要求信息记录与再生的高速化,特别是在提升记录速度方面,必须要将高强度光束照射在光记录媒体上。因此,将记录再生用光束分离而使用做为前端监控用时,会产生无法满足高速化的要求。
另外,在专利文件2所记载的光拾取头中,因为是使用光记录媒体的记录与再生时用不到的周边光束,故没有将光束分离所造成的记录再生用光束的强度变弱的问题。但是,在前端监控用光检测器中,在受光部外侧需要有用来保持光检测器的部分。故在接收周边光束时,有会阻挡到有效光束的问题产生。此外,从光电转换效率与受光量的稳定性来看,前端监控用的光检测器的受光部必须保持与入射光束大致上垂直,但是这样考虑来配置前端监控用的光检测器时,光拾取头会产生大型化的问题。
此外,在专利文件3与4所记载的光拾取头中,必须另外设置特别的光学组件,用以将光束导引到前端监控用的光检测器。因此,光学读取头以及使用此光学读取头的光记录再生装置的成本会变高。此外,在使用绕射组件将光束绕射的情形时,由光电转换效率与受光量的稳定性来看,在绕射角小的时候,前端监控用的光检测器的受光部必须保持与入射光束大致上垂直。在此情形,光拾取头会有大型化的问题产生。另外,在绕射角大的时候,提高绕射效率是困难的,而且绕射到的方向的光会变成杂散光,也会造成噪声或对光记录再生装置的伺服系统有不好的影响。
此外,在以部分光学组件来使光束反射的光拾取头中,必须以光学组件本身来反射光束,因此会有光学组件本身的大型化问题。再者,在使用玻璃制品的光学组件的情形下,需要有设置C切面以做为反射面的步骤,因此制造成本会提高。另外,为了研磨光学组件并提高C切面的反射率,进行另外的研磨处理与镜面镀膜是困难的。
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光拾取头、光再生装置以及光记录再生装置在结构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有不便与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光拾取头、光再生装置以及光记录再生装置存在的问题,相关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展完成,而一般产品又没有适切的结构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此显然是相关业者急欲解决的问题。
有鉴于上述现有的光拾取头、光再生装置以及光记录再生装置存在的缺陷,本发明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光拾取头、光再生装置以及光记录再生装置,能够改进一般现有的光拾取头、光再生装置以及光记录再生装置,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光拾取头、光再生装置以及光记录再生装置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的光拾取头以及具备此光拾取头的光再生装置及光记录再生装置,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将构成光学头的零件,例如光学组件的保持器的一部分上面设置反射面,故即使不追加新的光学组件,也不会减弱记录再生用的光束强度,并得以进行光源的输出控制,从而更加适于实用。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为了达到前述发明目的,本发明的主要技术内容如下:
依据本发明第一型态,本发明提出一种光拾取头。此光拾取头包括:光源;对物镜,使光源射出的光束聚焦在光记录媒体的信息记录面上;光学组件,设置在光源与对物镜之间,使光源所射出的光束入射到该对物镜;保持装置,设置在光学组件的周围,以保持住光学组件,并在前述保持装置的侧端部具有反射面,用以将从光源射出的光束的一部分加以反射;以及光检测器,用以检测出被保持装置的反射面反射的光束。
根据本发明,从光源射出的光束入射到光学组件。此时,因为保持装置设置在光学组件的周围,光束的周边光束的一部分,会照射在保持装置上。因为在保持装置上设置反射面,光束的部分周边光束会被反射面反射而入射道光检测器中。此光束被对物镜聚焦道光记录媒体的信息记录面上,并使用于信息的记录或再生。
依据本发明的第二型态,其为第一型态的光拾取头,其中保持装置是设置在光学组件的端部。
根据本发明,从光源射出的光束入射到光学组件。此时,因为保持装置设置在光学组件的端部,光束的周边光束的一部分,会照射在保持装置上。因为在保持装置上设置反射面,光束的部分周边光束会被反射面反射而入射道光检测器中。
依据本发明的第三型态,其为第一或第二型态的光拾取头,其中光学组件为绕射组件。
依据本发明的第四型态,其为第一或第二型态的光拾取头,其中光学组件为一正透镜。
依据本发明的第五型态,其为第四型态的光拾取头,,其中正透镜为准直透镜。
依据本发明的第六型态,其为第一型态的光拾取头,其中保持装置为框体,用以收纳光学组件,其中有开口部被形成,并且在开口部上形成反射面用以反射从光源所射出的光束的一部分。光检测器被设置在框体的外部,用以检测被反射面反射并且从开口部被导引到框体的外部的光束。
依据本发明的第七型态,其为第一型态的光拾取头,其中保持装置更包括:框体,形成有开口部,框体用以收纳光学组件;以及盖子,在盖子的一部分上形成反射面,用以反射光源所射出的光束的一部分,盖子的一部分从框体的开口部被插入,而被引导到框体内,以其它部分覆盖其它开口部。光检测器被设置在框体的外部,用以检测被反射面反射并且从框体的开口部被导引到框体的外部的光束。
根据本发明,光束的部分周边光束被形成在盖子上的反射面所反射,而被反射到框体的外部,并且入射到设置在框体外部的光检测器。之后,使用于光源的输出回馈控制。
依据本发明的第八型态,本发明更提出一种光拾取头,包括:光源;对物镜,使光源射出的光束聚焦在光记录媒体的信息记录面上;对物镜用致动器,端部具有反射面,用以反射从光源所射出的光束的一部分,并且支称对物镜,使对物镜沿着光轴方向移动;以及光检测器,用以检测出被对物镜用致动器的反射面反射的光束。
从光源射出的光束的中心附近光束入射到对物镜,被对物镜聚焦到光记录媒体的信息记录面上,使用于信息的记录或再生。另一方面,从光源射出的光束的部分周边光束不会入射到对物镜,而是照射到致动器。藉由在此致动器上设置反射面,光束的部分周边光束会被反射面反射,而入射道光检测器中。
依据本发明的第九型态,其为第八型态的光拾取头,其中对物镜用致动器的反射面是形成在对物镜用致动器的底座部。
依据本发明的第十型态,其为第一至第九型态之一的光拾取头,其中反射面与周围相比,对光束具有高反射率。
依据本发明的第十一型态,其为第一至第十型态之一的光拾取头,其中反射面被树脂或防锈剂覆盖。
依据本发明的第十二型态,本发明更提出了一种光拾取头,包括:光源;对物镜,使光源射出的光束聚焦在光记录媒体的信息记录面上;光束整形棱镜,设置在光源与该对物镜之间,并且具有光学面与反射面,其中光学面是使从光源射出的光束入射,反射面与光学面形成一预定角度,使光源射出的光束的一部分反射;准直透镜,设置在光源与光束整形棱镜之间;以及光检测器,用以检测出被反射面反射的光束。
根据本发明型态,从光源射出的光束的中心附近光束,穿过光束整形棱镜的光学面,入射到对物镜。接着,被对物镜聚焦于光记录媒体的信息记录面,并使用于信息的记录与再生。另一方面,从光源射出的光束的部分周边光束被照射到光束整形棱镜的反射面上。
依据本发明的第十三型态,其为第十二型态的光拾取头,其中光束整形棱镜由成对的第一光束整形棱镜与第二光束整形棱镜所构成,使从光源所射出的光束的一部分被反射面反射,反射面是与第一光束整形透镜的光学面以该预定角度形成。
根据本发明,例如,第一光束整形棱镜所产生的光束折射角偏移,会因为光束穿过第二光束整形棱镜时产生的相反折射角,而互相抵销。藉此,从光束整形棱镜往对物镜的光束的光轴便不会倾斜。
依据本发明的第十四型态,其为第十二或第十三型态的光拾取头,其中光学面与反射面所成的角度为直角或钝角。
依据本发明的第十五型态,其为第十二或第十三型态的光拾取头,其中光束整形棱镜兼具分光器的作用。
依据本发明的第十六型态,其为第十五型态的光拾取头,其中光学面与反射面所成的角度为锐角。
依据本发明的第十七型态,其为第十二至十六型态之一的光拾取头,其中准直透镜的保持装置的至少在射出侧的开口为钥匙孔形状。
依据本发明的第十八型态,其为第一至十七三型态之一的光拾取头,其中依据光检测器所输出的信号,控制光源的输出。
依据本发明的第十九型态,本发明提出一种记录再生装置,包括:如前述各种型态所述的光学读取头;以及控制装置,依据光检测器所输出的信号,控制光源的输出。
根据本发明第一至第七型态的光拾取头,利用在保持光学组件的保持装置的部分上或在致动器上设置反射面,不需要设置用来分离光束的新光学组件,故光拾取头的成本可以降低。此外,在专利文件2所记载的光拾取头中,为了保持受光部,光拾取头本身会变厚;相对地,在本发明的光拾取头中,藉由使光束反射,即使保持受光部,读取头也可薄形化。再者,因为在光学组件的周边设置保持装置(例如光学组件的端部),故可以使光束的周边光束反射,使用于记录再生的光束强度不会变弱。结果,信息的记录与再生可以高速进行。接着,相较于以光学组件使光束反射的情形,因为不需要将光学组件大型化,故可以防止光拾取头的大型化与成本的上升。
另外,根据本发明第八与第九型态的光拾取头,藉由在框体或设置在框体的盖子上设置反射面,不需要设置用来分离光束的新光学组件,所以光拾取头的成本得以降低。再者,因为在框体的侧面或框体所设置的盖子上设置反射面,故可以使光束的周边光束反射,并且使用于记录再生的光束强度不会变弱。再者,因为在框体的侧面上形成反射面,并从该开口部把光束导引到框体的外部,所以在框体中产生杂散光的可能性变低。结果,可以不影响记录或再生,并得以进行光源的输出回馈控制。
根据本发明第十型态的光拾取头,藉由提高反射面的反射率,使用于光源的输出回馈控制的光束的周边光束,可以高感度检测出来。
根据本发明第十一型态的光拾取头,藉由以树脂覆盖反射面,可以防止长时间变化所造成的反射率降低。
根据本发明第十二至十七型态的光拾取头,藉由在光束整形棱镜的一部分上设置反射面,不需要设置用来分离光束的新光学组件,所以光拾取头的成本得以降低。再者,藉由分成光学面与反射面,使在反射面被反射的光束入射道光检测器中,使得用于记录再生用的穿过光学面的光束强度不会变弱。结果,可以高速进行信息的记录与再生。再者,根据本发明第十三型态,利用成对的两个光束整形棱镜,在其中之一光束整形棱镜产生的某个折射角偏移,会被另一个光束整形棱镜抵销,故从光束整形棱镜往对物镜的光束的光轴不会倾斜。藉此,可以防止在光记录媒体的信息记录面上成像的光斑的质量劣化,以及防止在用来检测记录或再生光束的光检测器上的聚光位置的偏移。
此外,根据本发明第十八与十九型态,藉由搭载本发明,可以达成光再生装置与光记录再生装置的成本降低。再者,由于使用于记录再生的光束强度不会变弱,可以达成数据的记录与再生,特别是可以高速进行记录。
经由上述可知,本发明是关于一种光拾取头与具备此光拾取头的光记录再生装置,即使不追加新的光学组件,也可以进行光源的输出控制,而不会将记录再生用的光束强度减弱。射出光源的光束的中心附近光束入射到绕射组件,穿过分光器等,照射到光记录媒体。另一方面,光束的部分周边光束利用设置在绕射组件的端部的保持器的反射面,使其反射到与光轴约略垂直的方向。被反射面反射的光束入射到光检测器,光检测器依据接收光量,转换成光源的输出监控用的电信号。将此输出监控用电信号回馈到光源的驱动电路,进行光源的输出控制。
综上所述,本发明特殊结构的光拾取头、具备此光拾取头的光再生装置及光记录再生装置,将构成光学头的零件,例如光学组件的保持器的一部分上面设置反射面,故即使不追加新的光学组件,也不会减弱记录再生用的光束强度,并得以进行光源的输出控制。其具有上述诸多的优点及实用价值,并在同类产品中未见有类似的结构设计公开发表或使用而确属创新,其不论在产品、装置或功能上皆有较大的改进,在技术上有较大的进步,并产生了好用及实用的效果,且较现有的光拾取头、光再生装置以及光记录再生装置具有增进的多项功效,从而更加适于实用,而具有产业的广泛利用价值,诚为一新颖、进步、实用的新设计。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多个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光拾取头的侧视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光拾取头的上视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光拾取头所使用的绕射组件的立体图。
图4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光拾取头的侧视图。
图5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光拾取头的上视图。
图6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光拾取头所使用的准直透镜与复合透镜的放大上视图。
图7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光拾取头所使用的准直透镜与复合透镜的剖面图。
图8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光拾取头的上视图。
图9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光拾取头的侧视图。
图10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光拾取头的上视图。
图11为搭载本发明光拾取头的示意涂图。
图12为传统光拾取头的侧视图。
图13为传统光拾取头的上视图。
图14为传统光拾取头的侧视图。
图15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光拾取头的侧视图(剖面图)。
图16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光拾取头的侧视图(剖面图)。
1:光源                       2:绕射组件
2a:绕射栅栏                  2b:反射面
3:准直透镜                   4:分光器
5:反射镜                     6:1/4波长板
7:对物镜                     8:光记录媒体
9:致动器                     10:成像透镜
11:歪像透镜                  12、13:光检测器
21:保持器                    22:反射面
31:保持器                    32:反射面
33:环状保持器                33a:切口部
43:复合棱镜                  43a:面(光学面)
43b:侧面(反射面)             51、52:楔形光束整形棱镜
51a:面(光学面)               51b:侧面51b(反射面)
60:光记录再生装置            61:光拾取头
62:信号演算部                63:控制器
64:激光驱动电路              65:致动器驱动电路
66:粗调马达驱动电路          67:主轴马达驱动电路
68:粗调马达                  69:主轴马达
71:框体                      72:盖子
71b:开口部                   71a:反射面
73:盖子                      73a:反射面
71c:开口部                   71d:梁
91:底座                      91a:反射面
92:保持器                    93:永久磁铁
94:悬吊索                    95:轭
96:固定部材                  97:聚焦用线圈
98:线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提出的光拾取头、光再生装置以及光记录再生装置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接着请参阅图1至图11、图15与图16所示,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光拾取头。
第一实施例
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光拾取头。图1为根据第一实施例绘示的光拾取头的侧视图,图2是第一实施例的光拾取头的上视图,图3是使用在第一实施例的光拾取头的绕射组件立体图。
如图1与图2所示,从半导体激光所构成的光源1所射出的光束中,其中心附近的光束穿过绕射组件2,并且在绕射组件2分成寻轨误差信号用的三道光束。另一方面,光束中的一部分周边光束被设置在用来固定绕射组件2的保持器21上的反射面,反射到与光轴大致上垂直的方向。光束的中心附近光束则是做为信息的记录与再生之用。部分周边光束则使用于光源1的输出控制。保持器21设置在绕射组件2的端部,故光束中的一部分周边光束会被反射。
另外,在组装调整光拾取头时,绕射组件2必须要调整相对于光记录媒体的记录轨的±1阶绕射光光斑的倾斜度。因此,将绕射组件组装到可以光轴为中心进行旋转的保持器21,再组装到光拾取头的框体。在此绕射组件2的保持器21上设置反射面,以反射光束的部分外围光束。
另外,绕射组件2是嵌入模具而制作出的树脂成型品,也可以是具有兼具保持器21的功能。关于具备保持器21的功能的绕射组件2,请参阅图3所示说明。如图3所示,绕射组件2在其中央部形成绕射栅栏2a,入射到绕射组件2的光束中,穿过此部分的光束是使用于信息的记录与再生。此外,反射面2b以与绕射组件2垂直的方向倾斜约45°角度,形成在绕射组件2的边缘。从光源1射出的光束中,被此反射面2b反射到与光束的光轴约略垂直方向的光束是做为光源1的输出控制之用。因为反射面2b形成在绕射组件2的边缘,故光束的外围光束会被此反射面2b反射。
此外,为了提高反射面22、2b的反射率,在反射面22、2b上贴上铝箔,或涂上反射率高的涂料。
穿过绕射组件2的光束藉由准直透镜3而成为平行光,并且以P偏振光入射到分光器4。分光器4具有使P偏振光几乎100%穿透的特性。如图1所示,穿过分光器4的光束被一个往上转向用的反射镜5反射,使光路径被弯曲。接着,在穿过1/4波长板6时,变成圆偏振光,再入射到对物镜7。光束在对物镜7处被聚焦,并聚集在光记录媒体8的信息记录面的信息轨上。此外,对物镜7搭载着致动器9,其至少可以在相对于光记录媒体8的聚焦方向与寻轨方向的其中之一方向上移动。
被光记录媒体8的信息记录面反射的光束通过对物镜7,并在1/4波长板4被转换成与到1/4波长板4为止的路径垂直的方向的线偏振光。接着,被反射镜5反射,以S偏振光入射到分光器4。
如图2所示,因为分光器4具有使S偏振光几乎100%反射的特性,被分光器4反射的光束在成像透镜10被聚焦,并在歪像透镜(anamorphiclens)11被给予聚焦误差信号产生用的非点像差。接着,入射到光检测器12。光检测器12依据接收的光量,变换成电信号。对变换后的电信号进行预定的演算,产生聚焦误差信号、寻轨误差信号以及再生信号。
另一方面,如图1所示,从光源射出的光束中,被保持器21的反射面反射的光束入射到光检测器13。接着,光检测器13根据接收的光量,变换成光源1的输出监控用的电信号。通过将此输出监控用的电信号回馈到光源1的驱动电路,进行光源1的输出控制。另外,光检测器13相当于本发明的“光检测器”。
如上所述,在用来保持住构成光拾取头的绕射组件2的保持器21上设置反射面22,以反射光源1所射出的部分光束,藉此不需要设置回馈控制所使用的新光学组件,光学读取头可以小型化且可降低成本。此外,利用将保持器21设置在绕射组件2的端部并且在保持器21上形成反射面22,入射到绕射组件2的光束的周边光束会被反射,并使用此反射光束来进行光源的回馈控制。结果,穿过绕射组件2的光束成为记录再生用的光束,其强度不会变弱,故而可以达到信息记录与再生的高速化。此外,藉由光检测器13配置成与光轴大致平行,光拾取头可以做得更薄。再者,因为在绕射组件2本身没有设置反射面,绕射组件2也不会大型化。
第二实施例
接着请参阅图4所示,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光拾取头的结构与作用。图4是第二实施例的光拾取头的侧视图。
准直透镜3也有直接安装在框体上的情形,但是也有先安装在保持器上,再组装到光拾取头的框体的情形。为了抑制光拾取头性能的变异,在必须调整穿过准直透镜3后的光束的平行度或者在准直透镜3是由数枚透镜所组合而成的透镜群的情形下,使用了保持器。在这种情形下,如图4所示,在用来固定保持准直透镜3的外缘的保持器31上设置反射面32。
此外,准直透镜3是嵌入模具而制作出的树脂成型品,也可以是具有兼具保持器31的功能。反射面32以与准直透镜3垂直的方向约成45°角度,形成在准直透镜的边缘上。为了提高反射率,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也可以在反射面32上形成涂料或铝箔。
如图4所示,从光源1射出的光束入射到绕射组件2,并分出寻轨误差信号产生用的三道光束。接着,穿过绕射组件2的光束入射到准直透镜3。光束中,穿过准直透镜3的光束成为平行光,并使用于信息的记录与再生。另一方面,藉由设置在用来固定准直透镜3的保持器31上的反射面32,光束的一部分外围光束被反射到与光轴大致垂直的方向上。光束的中心附近的光束是使用于信息的记录与再生,部分的外围光束则是使用于光源1的输出控制。因为保持器31设置在准直透镜31的端部,光束中的分外围光束有一部分会被反射。此外,在准直透镜3的边缘形成反射面的情形下,光束的周边光束会被此反射面32反射。
穿过准直透镜3的光束也与第一实施例的光拾取头相同,穿过分光器4等,再由对物镜7被聚焦在光记录媒体8的信息轨上。接着,被光记录媒体8反射的光束也循着与第一实施例的光拾取头相同的光路径,入射到光检测器12,变换成电信号。
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被保持器31的反射面32反射的光束是入射到光检测器13。接着,被变换成光源1的输出监控用的电信号,而被做为光源1的输出回馈控制之用。
如以上所述,在用来保持住构成光拾取头的准直透镜3的保持器31上设置反射面32,以反射光源1所射出的部分光束,藉此不需要设置回馈控制所使用的新光学组件,光学读取头可以小型化且可降低成本。此外,因为将保持器31设置在准直透镜3的端部,并藉由在准直透镜3的保持器31上形成反射面32,入射到准直透镜3的光束的周边光束会被反射,并使用此反射光束来进行光源1的回馈控制。结果,穿过准直透镜3的光束成为记录再生用的光束,其强度不会变弱,故而可以达到信息记录与再生的高速化。此外,藉由光检测器13配置成与光轴大致平行,光拾取头可以做得更薄。再者,因为在准直透镜3本身没有设置反射面,准直透镜3也不会大型化。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使用准直透镜,将光源所射出的光束转换成平行光,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所谓的正透镜也是可以使用。也就是说,只要是具有将光源1所射出的发散光束聚焦并且使其入射到对物镜的功能便可以。例如,平凸透镜、双凸透镜、新月型透镜等都没有关系。
第三实施例
接着请参阅图5至图7所示,说明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光拾取头的结构与作用。图5为第三实施例的光拾取头的上视图。
第三实施例的光拾取头具有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的光拾取头结构大致相同的结构。但是,相异点在于使用在分光器4中整合入光束整形棱镜的功能的复合棱镜43。
接着说明光束整形棱镜。一般来说,从半导体激光所射出的光束是具有椭圆形的强度分布。为了使分布成椭圆形的光束以圆形且良好的聚焦光斑照射到光记录媒体面上,需要将强度分布修正成接近圆形。在此情形,一般会在准直透镜3与分光器4之间配置具有光束整形功能的组件(手段),例如光束整形棱镜。在本实施例中,使用复合棱镜43,其将光束整形棱镜的功能整合到分光器4中。
如图5所示,光源1射出的光束入射到绕射组件2中,并被分成寻轨误差信号产生用的三道光束,之后入射到准直透镜3而成为平行光。从准直透镜3所射出的平行光的光束剖面形状是变成椭圆形。
接着,被准直透镜3形成平行光的光束是入射到复合棱镜43。此时,为了利用复合棱镜43将光束剖面形状整形成圆形,配置各种光学组件,使面43a(相当于本发明的光学面)的法线相对于光束光轴成一预定角度。在光束中,入射到复合棱镜43的面43a且穿过复合棱镜43的光束是做为信息的记录与再生之用。另一方面,未入射到面43a,例如被复合棱镜43的侧面43b(相当于本发明的反射面)反射的一部份光束,则是做为光源1的输出控制之用。
穿过复合棱镜43的光束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相同,被聚焦在光记录媒体8的信息轨上。接着,被光记录媒体8反射的光束循着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相同的光路径,入射到光检测器12,并被转换成电信号。
另一方面,被复合棱镜43的侧面43b反射的光束则如图5所示,入射到光检测器13。接着,被转换成光源1的输出监控用的电信号,而被使用于光源1的输出回馈控制。此外,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相同,为了提高反射率,在复合棱镜43的侧面43b上进行镜面镀膜,或者是也可以更简单地涂上涂料或贴上铝箔等。此外,复合棱镜43的侧面43b及其对向的侧面是平行的,但是从复合棱镜43的制作与配置的观点来看,面43a与侧面43b所成的角度(不相邻也可以)较佳而言是锐角。
图6与图7绘示准直透镜3与复合透镜43的平面图。图6为将准直透镜3与复合透镜43放大的上视图。图7是从光源1侧(图5所示的X方向)来看图6的A-A剖面的剖面图。
如图6所示,复合棱镜43的面43a与侧面43b是倾斜于光轴而形成,而使部分光束在侧面43b被反射。与将复合棱镜43的面43a投影到垂直于光轴的面上时的大小来比,本实施例所使用的准直透镜3的大小是非常大。藉由使用此等大小的准直透镜3与复合棱镜43,穿过准直透镜3的端部的光束并不会入射到复合棱镜43的面43a,而被照射到侧面43b上,并在侧面43b被反射而入射到光检测器13。
再者,为了防止多余的杂散光,如图7所示,也可以在准直透镜3的出射侧设置环状的保持器33,而此保持器33上形成部分切口部33a。藉由设置此保持器33,通过保持器33缺口部33a的光束则往侧面43b,而被照射到侧面43b的一部分(图7的斜线部分43c)。此时,配置光检测器,使其可以接收绝大部分照射在部分侧面43b(斜线部分43c)上的光束。如此,藉由形成一部分缺口部33a的环状保持器33,出射侧的开口变成“匙孔形状”。
如以上所述,藉由在配置做为光束整形用的复合棱镜43的侧面43b反射穿过准直透镜3的光束并且使其入射到光检测器13,
藉此不需要设置回馈控制所使用的新光学组件,光学读取头可以小型化且可降低成本。此外,因为使用被侧面43b反射的光束,穿过复合棱镜43的光束成为记录再生用的光束,其强度不会变弱,故而可以达到信息记录与再生的高速化。
第四实施例
接着请参阅图8所示,说明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光拾取头的结构与作用。图8是第四实施例的光拾取头的上视图。
第四实施例的光拾取头与第三实施例的光拾取头的结构大致上是相同的结构,但是不同处在于光束整形棱镜与光分离器是分开的。
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的光拾取头中,成对的楔形光束整形棱镜51、52是配置在准直透镜3与分光器4之间。
如图8所示,光源1所射出的光束入射到绕射组件2,并被分成寻轨误差信号产生用的三道光束,之后,入射到准直透镜3而成为平行光。
接着,被准直透镜3形成平行光的光束藉由穿过楔形光束整形棱镜51、52,被整形成几乎圆形强度分布的光束。光束整形棱镜51、52中,光束入射的面与射出的面所构成的角度(顶角)为相等,光束入射的面与入射光光轴所成的角度也相等。此外,因为被射出的光束的光轴是垂直于光束被射出的面,光束整形棱镜51、52使用相同形状的东西的情形是很一般的。但是,在本实施例中,被光束整形棱镜51、52的侧面51b(相当于本发明的反射面)反射的光束是使用在光源1的输出控制。
为了减少在制作时的研磨等舍弃的部分,光束整形棱镜51较佳是将顶角以外的一个角的大小做成直角。在此情形,此直角的角配置在光源1侧的方式因为使在光束整形棱镜51的反射光相对于入射光往上行进,故可以从几乎与入射光光轴平行配置的光检测器13的正面接收光,受旋光性是稳定的。因此,光束整形棱镜51的直角的角配置在光源1侧的方式是较好的。顶角之外的一个角度也不局限于直角,钝角也可以。
穿过光束整形棱镜51、52的光束在穿过时被折射而整形,穿过光束整形棱镜51、52的光束是垂直入射到分光器4。接着,与第一至第三实施例相同,穿过分光器4,被聚焦到光记录媒体8的信息轨上。被光记录媒体8反射的光束循着与第一至第三实施例相同的光路径,入射到光检测器12,被转换成电信号。
另一方面,如图8所示,被光束整形棱镜51、52的侧面51b反射的光束则入射到光检测器13,接着被转换成光源1的输出监控用的电信号,并使用于光源1的输出回馈控制。
此外,楔形光束整形棱镜51、52配置成对,藉此在光源1所射出的光束的波长为短的时候,在波长移位时,因棱镜玻璃材料的折射率的波长色散,折射角产生变化,可以防止光束整形后光轴的偏移,也可以使其垂直入射到分光器4。
接着更详细说明光束整形棱镜51、52的效果。相对于上述第三实施例的光拾取头,特别是在使用以GaN系为代表的短波长半导体激光做为光源1的情形,若光源1的波长因为每个光源1的变异或外围温度的变化,而与设计波长偏离时,在图5所示的面43a的折射角会因为复合透镜43的玻璃材料的波长色散而产生变化,故穿过复合透镜43往对物镜7行进的光束的光轴会发生倾斜的问题。假如从复合透镜43往对物镜7行进的光束的光轴产生倾斜,在前往的光路径中可能会产生像差。如此,在光记录媒体8的信息记录面上成像的光斑的质量便会劣化。更甚,在光检测器12的聚焦位置也会产生偏移,而使得光拾取头的记录与再生的特性产生劣化。
对此,如本实施例所述的光拾取头,使用成对的光束整形棱镜51、52。再者,在光束整形棱镜51、52使用相同的玻璃材料时,因为在面51a发生的折射角偏移与在面52a产生的偏移量相同但为反方向,折射角的偏移会互相抵销。藉此,从光束整形棱镜51、52往对物镜7行进的光束的光轴便不会倾斜。因此,上面所说明的光斑质量劣化或在光检测器12的聚焦位置偏移等的情形便不会发生。
此外,与第一至第三实施例相同,为了提高反射率,可在光束整形棱镜51的面51a上进行镜面镀膜,或者也可以更简单的方式如涂上涂料或贴上铝箔等。再者,配置在分光器4侧的光束整形棱镜51、52也可以与光分离器整合在一起。
如以上所述,藉由利用被配置做为光束整形用的光束整形棱镜51、52的侧面51b,将穿过准直透镜3的光束反射,再使其入射到光检测器13。如此便不需要设置回馈控制用的新光学组件,光学读取头可以小型化且可降低成本。此外,因为使用被侧面51b反射的光束,穿过光束整形棱镜51的光束成为记录再生用的光束,其强度不会变弱,故不会妨害信息记录的高速化。
第五实施例
接着请参阅图9与图10所示,说明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光拾取头的结构与作用。图9是第五实施例的光拾取头的侧视图,图10是第五实施例的光拾取头的上视图。
第五实施例的光拾取头具有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的光拾取头几乎相同的结构,不同点在于搭载对物镜7的致动器9的一部分上设置有反射面。因此,本实施例的光拾取头视利用致动器9来反射光束,以进行光源1的输出控制。
如图9与图10所示,对物镜用的致动器9系由保持对物镜7的透镜保持器92、支撑透镜保持器92的悬吊索94、固定悬吊索94一端的固定部材96以及支撑固定部材96的底座91。再者,一对永久磁铁93彼此相对配合设置,各永久磁铁93设置一个轭95。此外,在一对永久磁铁93中的其中一个永久磁铁93,与轭95一起卷上聚焦用的线圈97,其表面则设置寻轨用的线圈98。对物镜用的致动器9隔着反射镜5,配置在光源1的相反侧。在致动器9的光源1侧,反射面91a设置在底座91的端部。此外,致动器9利用透镜保持器92的上下移动,使对物镜7沿着光轴移动。因此,反射面的位置不限定在底座91的端面,也可以设置在致动器可动部的透镜保持器92以外的部分。
如图9与图10所示,从光源1射出的光束入射到绕射组件2,并被分成寻轨误差信号产生用的三道光束。接着,穿过绕射组件2的光束被准直透镜3转换成平行光,更穿过分光器4。穿过分光器4的光束的中心附近光束入射到对物镜7,再被对物镜7反射,聚焦在光记录媒体8的信息轨上。接着,被光记录媒体7反射的光束循着与上述实施例的光拾取头相同的光路径,入射到光检测器12,再转换成电信号。
另一方面,穿过分光器4的光束的一部分外围光束不会入射到对物镜7,而是通过上升反射镜5的外侧,照射到致动器9的底座91的端部。反射面91a形成在此端部上,照射的光束被此反射面91a反射,而入射到光检测器13。接着,被转换成光源1的输出监控用电信号,并且被使用于光源1的输出回馈控制。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光束的周边光束也使之穿过绕射组件2或分光器4等的光学组件,而导引到反射面91a,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架构。光学系统也可以设计成藉由将绕射组件2或分光器4等的光学组件的大小缩小,使从光源1发出的光束的周边光束通过光学组件的外侧,而导向反射面91a。
另外,在底座91的反射面91a无法获得充分的反射率时,也可与第一至第四实施例相同,贴上铝箔等的贴纸或涂上可提高反射率的涂料,便可以获得充分的反射率。
如以上所述,在构成光拾取头的致动器的一部分上,设置反射面91a以反射光源1所射出的部分光束,藉此不需要设置回馈控制所用的新光学组件,光拾取头可以小型化,成本也可以降低。此外,藉由使用光束的周边光束来进行光源1的回馈控制,且因为记录再生用的光束强度不会变弱,可以达成信息的记录与再生的高速化。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也可以在光拾取头的框体(Al合金、Zn合金、Mg合金或塑料等所构成)上设置反射部,使光束的一部分反射。例如,也可以使框体表面突出于光路,再使用此突出部分做为反射部。此反射部若在光源与对物镜之间的话,设置在哪里都没关系。例如,可以设置成直接反射光源射出的光束,也可以设置成在穿过准直透镜后再使光束反射。此外,在随着环境与长年所造成的变化(氧化、污染等)而使反射率降低时,为了提高反射率,也可以贴上铝箔等或是涂上可以提高反射率的涂料。
第六实施例
接着请参阅图15所示,说明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光拾取头的结构与作用。图15是第六实施例的光拾取头的侧视图(剖面图)。
第六实施例的光拾取头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的光拾取头有着几乎相同的结构,但其差异处在于分光器4与准直透镜3的配置成相反位置。从光源1射出、通过绕射组件2的光束首先入射到分光器4,之后再入射到准直透镜3。以如此方式来配置分光器4与准直透镜3,光拾取头便可以小型化。
此外在图15中,显示出前面实施例省略的框体71与盖子72。框体71是用来将光源1、绕射组件2、准直透镜3、分光器4、反射镜5等光学组件收容在其内部并加以固定。在本实施例中,光源1、绕射组件2、准直透镜3、分光器4、反射镜5被排成一列而收容在框体71内。
在框体71的上侧(光记录媒体8侧)壁面上,形成开口部71b,用以将光源1所射出的光束的一部分导引到框体71的外部。在本实施例中,开口部71b是形成于分光器4与准直透镜3之间的壁面。此外,开口部71b例如被形成为矩形的形状。此开口部71b的侧面是被倾斜地形成,而其斜面被做为反射面71a。此外,反射面71a被形成朝向框体71的外侧,从光源1射出的光束的周边光束会照射到框体71的外部。再者,为了反射光束的周边光束,反射面71a突出到往光记录媒体7行进的做为记录或再生用的光束的光束附近。此外,光检测器13是设置在框体71的外侧。
从光源1射出的光束的部分周边光束被照射在这个倾斜形成的反射面71a上。反射面71a由于面向框体71的外侧,照射到反射面71的光束被因为反射而改变它的行进方向,通过形成在框体71上的开口部71b,被导引到框体71的外部,再入射到光检测器13中。接着,入射到光检测器13的光束被转换成输出监控用的电信号,并使用于光源1的输出回馈控制。
如上所述,藉由在收纳光学组件的框体71上设置反射面,便不需要设置回馈控制用的新光学组件,光拾取头可以小型化且成本可以降低。此外,在框体71的壁面上形成开口部71b,并将往壁面的光束的周边光束导引到框体71的外部,藉此使用于记录或再生用的光束强度不会变弱,并可以进行光源1的输出回馈控制。
再者,因为反射面71a被形成为面向框体71的外侧,被反射面71反射的周边光束会通过开口部71b,而被导引到框体71的外部。结果,被反射面71a反射的光束的周边光束不会再次于框体71中形成杂散光。因此,不会影响记录或再生,且可以进行光源1的输出回馈控制。
此外,因为使反射面71a突出到一个程度而使光束的外围光束反射,故在框体71内设置反射面71a所要的空间可以抑制到最小。因此,即使设置反射面71a,光学组件间的距离(在本实施例为分光器4与准直透镜3之间的距离)也不会变长,光拾取头不会大到超过所需要的大小。
也有一种直接受光的方法,将光检测器13插入到往光记录媒体7行进的做为记录或再生用的光束的光束附近。但是,使用本实施例的方法会比此方法更易防止光拾取头的大型化。此外,光检测器13在其受光部的周边存有包装在。因为此包装是被配置成不阻断往光记录媒体7行进的部分光束,故受光部会远离往光记录媒体7行进的光束。但是使用本实施例的光拾取头,因为将非常靠近往光记录媒体7行进的光束的周边光束导引到光检测器13,故可以进行很正确地对应到使用于记录或再生的光强度的回馈控制。
此外,利用调整反射面71a的角度,可以使被反射面71a的光束的周边光束以接近垂直的角度入射到光检测器13。相较于以倾斜于光检测器13入射的方法,可以更提高光电转换效率。
框体71例如是由Al合金、Zn合金、Mg合金等金属所构成的时候,为了光束在反射面71a被良好地反射(为了提高反射率),可以部进行研磨等的加工而直接使用。但是,框体71若是由这些金属的铸造品所构成时,由于铸造的条件会在框体71的表面产生氧化物等,反射面71a的反射率会随着场所不同而有改变,而有表面粗度的问题产生。在此情形,可以研磨反射面71a。
再者,反射面71a的反射率会有由于光记录再生装置的使用环境而产生变动的情形,为了防止框体71的氧化等的长时间变化,以透明的树脂涂布(coat)反射面71a,可以提高抗气候(环境)变化性。涂布材料可例如是以丙烯酸系、环氧系与不饱和聚乙烯系等的树脂来进行涂布,不会提高成本。当然,也可以使用一般的防锈剂。
此外,在框体71由塑料构成的情形,若不进行任何加工反射率低,光束的反射是不够的,故为了提高反射率,在反射面71a上涂布涂料。在此情形下,若使用含有大量鳞片状金属粉等的树脂涂料,可以提高反射率。
此外,反射面71a并不局限于平坦的形状,也可以做成凹面使其具有聚光功能。上述实施例也相同,也可以将各实施例的反射面做成凹面使其具有光束的聚光功能。
此外,以高反射率来稳定反射面71a的反射的方法也可以在反射面71a上贴不锈钢或反射率高的膜片。
此外,光检测器13与反射面71a的设置位置并没有限定在本实施例所说明的位置,只要是没有阻挡到往光记录媒体8的记录或再生用光束的位置,可以设置在任何位置。例如,将开口部与反射面形成在绕射组件2与分光器4之间,将光束的一部分导引到框体71的外部。此外,也可以在框体71的下侧(挟住框体71,光记录媒体8的相反侧)处形成开口部与反射面,并在框体71的下侧设置光检测器以检侧出光束的周边光束。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在框体71的下侧(光记录媒体8的相反侧)设置盖子72,以防止灰尘进入光拾取头内。此盖子72可以从框体71移开。在本实施例中,从框体71的下侧(光记录媒体8的相反侧),将绕射组件2、分光器4、准直透镜3压入,再固定绕射组件2等组件。再者,盖子72也有具备将光拾取头产生的热散热的功能。
第七实施例
接着请参阅图16所示,说明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光拾取头的结构与作用。图16是第七实施例的光拾取头的侧面图(剖面图)。
第七实施例的光拾取头具有与第六实施例的光拾取头相同的光学系统,但是不在框体71上形成反射面,而是在盖子上形成反射面。因此,与第六实施例不同,利用盖子来反射光束,以进行光源1的输出控制。
如图16所示,绕射组件2等的光学组件收纳在框体71的内部。在此框体71的下侧(光记录媒体8的相反侧)设置盖子72。将绕射组件2与分光器4从框体71的下侧往上侧压入,以固定绕射组件2与分光器4。再者,在框体71的上侧(光记录媒体8侧)设置另一个盖子73,将准直透镜3从框体71的上侧压入,以固定准直透镜3。
在框体71的上侧(光记录媒体8侧)的壁面上形开口部71b,用以将光源1所射出的一部分光束导引到框体71的外部。在本实施例中,开口部71b形成于分光器4与准直透镜3之间的壁面。盖子73的一部分被插入到开口部71b中,并被引入到框体71的内部。被引入到框体71的内部的部分被倾斜地形成,而其斜面则做为光束的反射面73a。反射面73a被形成朝向框体71的外侧,以将光源1所射出的光束的周边光束照射到框体的外部。再者,盖子73的被形成反射面73a的部分是突出到光束的周边光束附近,达到可以将往光记录媒体8的记录或再生用光束的周边光束加以反射的程度。如上述,形成反射面73a的部分被插入到光束的外围光束的光路径中,故只有将光束的周边光束反射,而不反射被照射在光记录媒体8且做为信息记录或再生的光束。此外,插入到光束的周边光束的光路径的部分,相当于本发明的“盖子部分”。
从光源1射出的光束的一部分周边光束被照射到倾斜形成的反射面73a上。因为反射面73a是面向框体71的外侧,照射在反射面73a的光束会因为反射而被改变其行进方向,通过形成在框体71的开口部71b,被导引到框体71的外部,而入射到光检测器13中。接着,入射到光检测器13的光束被转换成输出监控用的电信号,并且使用于光源1的输出回馈控制。
如上所述,利用设置在框体71上的盖子73的一部分做为反射面,便不需要设置回馈控制用的新光学组件,光拾取头可以小型化且成本可以降低。此外,在框体71的壁面上形成开口部71b,将盖子73的部分插入到开口部71b,并使此部分做为反射面73a,将朝向壁面的光束导引到框体71的外部。藉此,使用于记录或再生的光束的强度不会变弱,并且可以进行光源1的输出回馈控制。
再者,因为反射面73a被形成为面向框体71的外侧,在反射面73a被反射的光束的周边光束会通过开口部71a,,而被导引到框体71的外部。结果,在反射面73a被反射的光束的周边光束便不会在此在框体71内产生杂散光。因此,不会影响记录或再生,也可以进行光源1的输出回馈控制。
因为形成反射面73a的盖子73的一部分是被插入到光束的周边光束的光路中,并到达可反射光束的周边光束的程度,将反射面73a插入到框体71内的空间可以最小化。藉此,即使插入反射面73a,光学组件间的距离(在本实施例为分光器4与准直透镜3之间的距离)也不会长到所需要的长度以上。
此外,光拾取头所使用的盖子72、73一般是使用兼具0.5mm以下的厚度与坚韧性的金属板,例如使用不锈钢等的钢板或黄铜板。这是它本身具有足够的抗气候环境变异性,镀膜处理也可以简单进行,故可以确保稳定的反射率。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因为以盖子73从框体71的上侧(光记录媒体8侧)将准直透镜3压入,在框体71形成另一个开口部71c,将盖子73嵌入该开口部71c,压入准直透镜3并加以固定。此外,为了在分光器4与准直透镜3之间取出一部分光束,在分光器4与准直透镜3之间的框体71上侧(光记录媒体8侧)形成开口部71b。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盖子73的反射面73a的位置与形状稳定,在开口部71b与另一开口部71c之间设置梁(beam)71d。此梁71d沿着垂直于图16纸面方向延伸。押压盖子73的反射面73a使之与梁71d接触,而固定住反射面73a。
此外,当将光检测器13安装于光拾取头中时,希望能够调整安装位置,以使光检测器13的受光量为最大。
此外,盖子72、73也使用于让灰尘部要进入到光拾取头的框体71内。另外,盖子72、73利用螺丝或黏着方式被固定在框体71上。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盖子73是用来辅助准直透镜3的固定。准直透镜3以紫外线硬化树脂固定于框体71上,但是利用盖子73的弹力更将其固定加以强化。此外,盖子72、73也可以具有将半导体激光所构成的光源1或激光驱动器IC等所发出的热加以散热的功能。
另外,光检测器13与反射面73a的设置位置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所说明的位置,只要是在不会阻挡到往光记录媒体8的记录或再生用光束的地方,任何位置都是可以的。如第六实施例所说明一般,也可以在绕射组件2与分光器4之间,形成开口部与反射面,将来自此的部分光束导引到框体71外部。另外,也可以在框体71的下侧(挟住框体71光记录媒体8的相反侧),形成开口部与反射面,在框体71的下侧设置光检测器以检测出光束的周边光束。
第八实施例
接着请参阅图11所示,说明本发明第八实施例,其为具有本发明的光拾取头的光记录再生装置。图11是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光记录再生装置的方块图。
本实施例的光记录再生装置60利用挟持装置(未显示),将被主轴马达所挟持住的光记录媒体8所记录的信息进行再生。光拾取头61设置在具有滑动机构的底盘上(未显示),并得以粗调马达在光记录媒体8的径方向上移动。此光拾取头61是使用本发明的光拾取头。
从光拾取头输出的电信号被输入到信号演算部62,信号演算部61进行此电信号的演算与放大。另外,也可以将信号演算部62搭载于光拾取头61中。此外,在控制器63内,包含有聚焦伺服追踪电路、寻轨伺服追踪电路与激光控制器等,此些电路也可以不是实体的电路,而是在控制器内被执行的软件。控制器63依据来自光拾取头的电信号,进行数据再生信号等、聚焦误差信号与寻轨误差信号等的伺服信号的计算。数据再生信号利用未显示的数字信号处理电路,来进行波形等化与波形整形。之后,以未显示的D/A转换器转成模拟信号输出。在进行信息的记录时,将记录数据转换成激光驱动信号,以激光驱动电路64将激光驱动信号提供给光拾取头61,进行数据的记录。
接着,致动器驱动电路65接收聚焦误差信号与寻轨误差信号等,进行光拾取头61的对物镜的聚焦位置控制与寻轨位置控制。另外,主轴马达驱动电路67驱动主轴马达69,进行光记录媒体8的旋转控制,粗调马达驱动电路66驱动粗调马达68,使光拾取头61沿着光记录媒体8的径方向移动。另外,激光驱动电路64提供激光驱动信号给光拾取头61,控制光拾取头的光源1的输出。此外,此激光驱动电路64也可以搭载于光拾取头61中。再者,将光检测器13的输出回馈到激光驱动电路64,以驱动光源1,使其具有预定的输出。
再者,本实施例的光记录再生装置60具有控制整体装置的CPU、内存、与外部进行信号传送接收的接口等。
在上述光记录再生装置60中,可以将光拾取头61的光检测器13的输出回馈到激光驱动电路64来驱动光源1,使其具有预定的输出,藉以控制光源1的输出而使输出稳定。结果,可以稳定进行信息的记录,另外也可以检测出稳定的再生信号。此外,藉由搭载本发明的光拾取头,可以达到光记录再生装置的成本降低。因为使用于记录与再生的光束强度不会变弱,故可以高速进行信息的记录与再生。
此外,虽然以光记录再生装置来做说明,但也可以是专门进行光信号再生的光再生装置。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结构及技术内容作出些许的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光拾取头,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光源;
对物镜,使前述光源射出的光束聚焦在光记录媒体的信息记录面上;
光学组件,设置在前述光源与前述对物镜之间,使前述光源所射出的光束入射到前述对物镜;
保持装置,设置在前述光学组件的周围,以保持住前述光学组件,并在前述保持装置的侧端部具有反射面,用以将从前述光源射出的光束的一部分加以反射;以及
光检测器,用以检测出被前述保持装置的前述反射面反射的光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拾取头,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保持装置是设置在前述光学组件的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拾取头,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光学组件为绕射组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拾取头,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光学组件为正透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拾取头,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正透镜为准直透镜。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拾取头,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反射面与周围相比,对前述光束具有高反射率。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拾取头,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反射面被树脂或防锈剂覆盖。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拾取头,其特征在于依据前述光检测器所输出的信号,控制前述光源的输出。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拾取头,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保持装置为框体,用以收纳前述光学组件,其中有开口部被形成,并且在前述开口部上形成前述反射面用以反射从前述光源所射出的光束的一部分;以及
前述光检测器被设置在前述框体的外部,用以检测被前述反射面反射并且从前述开口部被导引到前述框体的外部的光束。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拾取头,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保持装置更包括:
框体,形成有开口部,前述框体用以收纳前述光学组件;以及
盖子,在前述盖子的一部分上形成前述反射面,用以反射前述光源所射出的前述光束的一部分,前述盖子的一部分从前述框体的开口部被插入,而被引导到前述框体内,以其它部分覆盖其它开口部;
所述的光检测器被设置在前述框体的外部,用以检测被前述反射面反射并且从前述框体的前述开口部被导引到前述框体的外部的光束。
11.一种光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读取头;以及
控制装置,依据前述光检测器所输出的信号,控制前述光源的输出。
12.一种光记录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读取头;以及
控制装置,依据前述光检测器所输出的信号,控制前述光源的输出。
CNB2004101020032A 2003-12-19 2004-12-17 光拾取头、光再生装置以及光记录再生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70528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422298 2003-12-19
JP2003422298 2003-12-19
JP2004299581A JP4412142B2 (ja) 2003-12-19 2004-10-14 光ヘッド
JP2004299581 2004-10-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29950A CN1629950A (zh) 2005-06-22
CN100370528C true CN100370528C (zh) 2008-02-20

Family

ID=346806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102003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70528C (zh) 2003-12-19 2004-12-17 光拾取头、光再生装置以及光记录再生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569801B2 (zh)
JP (1) JP4412142B2 (zh)
CN (1) CN100370528C (zh)
TW (1) TWI30056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65971A (ja) * 2004-08-27 2006-03-09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光ピックアップ
JP5336029B2 (ja) * 2005-06-14 2013-11-06 株式会社キーエンス 回帰反射型光電スイッチ
US8600206B2 (en) 2008-11-07 2013-12-03 Draka Comteq, B.V. Reduced-diameter optical fiber
US8031997B2 (en) 2007-11-09 2011-10-04 Draka Comteq, B.V. Reduced-diameter, easy-access loose tube cable
ES2480190T3 (es) 2007-11-09 2014-07-25 Draka Comteq B.V. Fibra óptica resistente a microcurvatura
US8467650B2 (en) * 2007-11-09 2013-06-18 Draka Comteq, B.V. High-fiber-density optical-fiber cable
US8041167B2 (en) * 2007-11-09 2011-10-18 Draka Comteq, B.V. Optical-fiber loose tube cables
US8081853B2 (en) 2007-11-09 2011-12-20 Draka Comteq, B.V. Single-fiber drop cables for MDU deployments
US8165439B2 (en) 2007-11-09 2012-04-24 Draka Comteq, B.V. ADSS cables with high-performance optical fiber
US8145026B2 (en) 2007-11-09 2012-03-27 Draka Comteq, B.V. Reduced-size flat drop cable
US8041168B2 (en) 2007-11-09 2011-10-18 Draka Comteq, B.V. Reduced-diameter ribbon cables with high-performance optical fiber
JP2009238344A (ja) * 2008-03-28 2009-10-15 Sanyo Electric Co Ltd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CN103792764B (zh) * 2012-10-31 2016-02-10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照明系统
CN108490632B (zh) * 2018-03-12 2020-01-1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激光投射模组、深度相机和电子装置
US20210302314A1 (en) * 2018-08-27 2021-09-30 Citizen Watch Co., Ltd. Light detection module and light detection device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86104848A (zh) * 1985-06-10 1987-05-27 菲利浦光灯制造公司 用于电磁悬浮物镜的平移和角度位置检测系统的光扫描装置
JPH05307758A (ja) * 1992-04-30 1993-11-19 Nec Corp 光ディスク装置
CN1159048A (zh) * 1996-01-23 1997-09-1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光输出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光学头装置
JPH10255314A (ja) * 1997-03-12 1998-09-25 Ricoh Co Ltd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CN1271931A (zh) * 1999-04-23 2000-11-0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光头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82655B2 (ja) * 1983-04-28 1995-09-06 オリンパス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光ヘッド
US4792674A (en) * 1986-07-31 1988-12-20 Pioneer Electronic Corporation Optical head assembly and element holder with positional adjustment
DE3938639A1 (de) * 1988-11-21 1990-05-23 Ricoh Kk Optische aufzeichnungs-/wiedergabeeinrichtung
JPH02265028A (ja) * 1989-04-06 1990-10-2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光記録再生装置
US5313332A (en) * 1990-11-16 1994-05-17 Applied Magnetics Corporation Flexure suspension for two axis actuator
US5264911A (en) * 1990-12-20 1993-11-2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Laser power measuring jig for optical disk unit
JP2555239B2 (ja) 1991-11-01 1996-11-2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光情報記録再生方法
US6141301A (en) * 1994-01-21 2000-10-31 Lots Technology,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ynamic tracking and focus in an optical tape system
JPH10501647A (ja) * 1995-03-29 1998-02-10 フィリップス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ネムローゼ フェンノートシャップ 放射線源、検出器及び格子を有する光学ユニットと当該光学ユニットを有する走査装置
JP2001118281A (ja) 1999-10-14 2001-04-27 Hitachi Media Electoronics Co Ltd 光ヘッドおよび光情報記録装置
JP4095766B2 (ja) * 2000-10-20 2008-06-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光学ユニットの組立調整装置
JP2003151167A (ja) 2001-11-14 2003-05-23 Hitachi Ltd 光ヘッドおよ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JP2003228868A (ja) * 2002-01-30 2003-08-15 Toshiba Corp 光ヘッド装置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JP2003257064A (ja) 2002-03-01 2003-09-12 Sharp Corp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2004071073A (ja) 2002-08-07 2004-03-04 Teac Corp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2004288336A (ja) * 2003-03-25 2004-10-14 Hitachi Ltd 光ヘッド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86104848A (zh) * 1985-06-10 1987-05-27 菲利浦光灯制造公司 用于电磁悬浮物镜的平移和角度位置检测系统的光扫描装置
JPH05307758A (ja) * 1992-04-30 1993-11-19 Nec Corp 光ディスク装置
CN1159048A (zh) * 1996-01-23 1997-09-1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光输出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光学头装置
JPH10255314A (ja) * 1997-03-12 1998-09-25 Ricoh Co Ltd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CN1271931A (zh) * 1999-04-23 2000-11-0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光头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412142B2 (ja) 2010-02-10
TW200522044A (en) 2005-07-01
JP2005203074A (ja) 2005-07-28
US20050135219A1 (en) 2005-06-23
US7569801B2 (en) 2009-08-04
TWI300560B (en) 2008-09-01
CN1629950A (zh) 2005-06-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70528C (zh) 光拾取头、光再生装置以及光记录再生装置
EP0294902B1 (en) Optical scanning device, mirror objective suitable for use therein and an optical recording and/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provided therewith
KR100382332B1 (ko) 수차 검출 장치 및 광 픽업 장치
JPH08315404A (ja) 光学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CN1220449A (zh) 光学拾取器和光盘装置
EP1906397A1 (en) Objective lens actuator and optical pickup device having the same
JP2001236686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CN101793984A (zh) 非球面透镜及包括非球面透镜的光拾取装置
CN101064134B (zh) 物镜夹持设备和光学拾取装置
US20090279409A1 (en) Optimal detection of twodos signals
JP2619460B2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
CN101276614A (zh) 光学拾取装置
JPH057769B2 (zh)
CN2469524Y (zh) 一种dvd光学记录和再现装置
JPH05241069A (ja) 対物レンズとそれを用いた光ヘッド
US4868821A (en) Optical pickup which includes a single objective lens having magnification equal to or greater than 3 and equal to or smaller than 5
JPS6159631A (ja) 光学式ピツクアツプ装置
JP2008077693A (ja) 対物レンズ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2002039915A (ja) 検出装置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2002063731A (ja) 光学ピックアップ及びディスク装置
JP2001160238A (ja) 光ヘッド装置及び光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CN101140774A (zh) 光学头装置
JPH11203716A (ja) 光学ピックアップ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US20040081059A1 (en) Objective lens, optical head and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reproducing apparatus
JPH08124205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220

Termination date: 201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