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69115A - 图像形成装置和驱动转换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和驱动转换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69115A
CN101369115A CN200810094516.1A CN200810094516A CN101369115A CN 101369115 A CN101369115 A CN 101369115A CN 200810094516 A CN200810094516 A CN 200810094516A CN 101369115 A CN101369115 A CN 1013691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or
driving
link
interconnection
processing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09451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69115B (zh
Inventor
仁枝弘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3691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691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691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6911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57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to the process cartridge, drive mechanisms, gears, couplings, braking mechanisms
    • G03G21/186Axial coupling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05Details of unit
    • G03G15/0121Details of unit for develop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42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 G03G15/0178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more than on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one for every monocolour image
    • G03G15/0194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more than on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one for every monocolour image primary transfer to the final recording medium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5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 G03G2221/1657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8Cartridge systems
    • G03G2221/183Process cartridge
    • G03G2221/1853Process cartridge having a submodular arrangement
    • G03G2221/1869Cartridge holders, e.g. intermediate frames for placing cartridge parts therein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设置有:多个旋转部件,其以可旋转的方式布置;多个旋转侧连接部件,其对应于所述各旋转部件设置并将驱动力传递到所述各旋转部件上;多个驱动侧连接部件,其连接到所述各旋转侧连接部件上并经由所述旋转侧连接部件旋转驱动所述各旋转部件;以及互连单元,其将所述多个驱动侧连接部件中的预定数量的驱动侧连接部件连接到对应的所述旋转侧连接部件上。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和驱动转换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诸如打印机和复印机等的图像形成装置以及驱动转换方法。
背景技术
在具有各颜色的感光鼓的所谓串联系统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不总是需要形成全色图像,而是在一些情况下需要形成单色(例如黑色)的图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旋转图像形成过程中未使用的感光鼓,则清洁刮板等容易对感光鼓产生磨损等。
因此,已经提出了通过改变齿轮的布置条件来转换将被驱动的感光鼓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7-181773)。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高被布置成可转换驱动的旋转部件等的驱动精度。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多个旋转部件,其以可旋转的方式布置;多个旋转侧连接部件,其对应于所述各旋转部件设置并将驱动力传递到所述各旋转部件上;多个驱动侧连接部件,其连接到所述各旋转侧连接部件上并经由所述旋转侧连接部件旋转驱动所述各旋转部件;以及互连单元,其将所述多个驱动侧连接部件中的预定数量的驱动侧连接部件连接到对应的所述旋转侧连接部件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一方面中,所述多个驱动侧连接部件由单个电动机旋转驱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一方面中,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设置有:装置主体部分;以及盖部件,其以可打开及可关闭的方式安装在所述装置主体部分上并且遮盖所述装置主体部分的一部分,所述多个旋转部件布置成在所述装置主体部分中是可更换的,并且当所述盖部件打开时所述旋转侧连接部件与所述驱动侧连接部件之间的互连被解除。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一方面中,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设置有:传送带,其布置成与所述旋转部件接触并在所述传送带与所述旋转部件之间传送记录介质;以及分离单元,其所述传送带与所述旋转部件分离。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Y颜色图像形成单元,其具有保持黄色调色剂图像的Y颜色图像载体,以及对应于所述Y颜色图像载体布置并将驱动力传递到所述Y颜色图像载体上的Y颜色连接部件;M颜色图像形成单元,其具有保持品红色调色剂图像的M颜色图像载体,以及对应于所述M颜色图像载体布置并将驱动力传递到所述M颜色图像载体上的M颜色连接部件;C颜色图像形成单元,其具有保持蓝绿色调色剂图像的C颜色图像载体,以及对应于所述C颜色图像载体布置并将驱动力传递到所述C颜色图像载体上的C颜色连接部件;K颜色图像形成单元,其具有保持黑色调色剂图像的K颜色图像载体,以及对应于所述K颜色图像载体布置并将驱动力传递到所述K颜色图像载体上的K颜色连接部件;Y颜色驱动连接部件,其连接到所述Y颜色连接部件上并驱动所述Y颜色连接部件;M颜色驱动连接部件,其连接到所述M颜色连接部件上并驱动所述M颜色连接部件;C颜色驱动连接部件,其连接到所述C颜色连接部件上并驱动所述C颜色连接部件;K颜色驱动连接部件,其连接到所述K颜色连接部件上并驱动所述K颜色连接部件;以及互连机构(第一互连机构),其在所述K颜色驱动连接部件不受驱动的状态下,驱动所述Y颜色驱动连接部件、所述M颜色驱动连接部件和所述C颜色驱动连接部件以共同地互连及解除所述互连。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五方面中,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设置有:第二互连机构,其驱动所述K颜色驱动连接部件以使所述K颜色连接部件与所述K颜色驱动连接部件互连以及解除所述互连。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第六方面中,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设置有:互锁部分,其对所述第一互连机构与所述第二互连机构进行互锁或不进行互锁。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七方面中,当所述第一互连机构进行互连时,所述互锁部分使所述第二互连机构与所述第一互连机构互锁以进行所述互连。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七方面中,当所述第一互连机构解除互连时,所述互锁部分使所述第一互连机构与所述第二互连机构处于非互锁状态,并使所述第二互连机构保持所述K颜色驱动连接部件和所述K颜色连接部件之间的互连。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七方面中,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设置有:装置主体部分;以及盖部件,其以可打开及可关闭的方式安装到所述装置主体部分上,所述第二互连机构与所述盖部件的打开互锁地解除互连,并且当所述第二互连机构解除所述互连时,所述互锁部分使所述第一互连机构与所述第二互连机构互锁,并使所述第一互连机构解除互连。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七方面中,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设置有驱动部件,所述驱动部件以可旋转的方式布置并驱动所述第一互连机构,并且当所述驱动部件沿着一个方向进行旋转驱动时,所述互锁部分使所述第一互连机构与所述第二互连机构处于非互锁状态,并且当所述驱动部件沿着另一个方向进行旋转驱动时,所述互锁部分使所述第一互连机构与所述第二互连机构互锁。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的驱动转换方法,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多个旋转部件,其以可旋转的方式布置;多个旋转侧连接部件,其对应于所述各旋转部件设置并将驱动力传递到所述各旋转部件上;以及多个驱动侧连接部件,其连接到所述各旋转侧连接部件上并经由所述旋转侧连接部件旋转驱动所述各旋转部件。所述驱动转换方法设置有:对所述多个驱动侧连接部件中的预定数量的驱动侧连接部件与对应的所述旋转侧连接部件进行互连,以及解除所述互连。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可以提供这样的图像形成装置:与不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所述图像形成装置通过连接部件可以提高旋转部件的驱动精度并可以选择性地旋转所述旋转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与由多台电动机进行旋转驱动的情况相比,可以在短时间内转换驱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与无论打开还是关闭盖部件所述连接部件都互连的情况相比,可以简化使用者等对所述旋转部件的更换工作。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与不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所述旋转部件的磨损等。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与不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提供这样的图像形成装置:其通过连接部件可以提高图像载体的驱动精度并可选择性地转换所述图像载体的旋转和停止。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可以更换K颜色图像形成单元。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与不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例如驱动源的数量并以低成本制造图像形成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可以在不单独布置驱动源的情况下将所述K颜色连接部件与所述K颜色驱动连接部件互连。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可以通过操作所述第一互连机构来抑制所述K颜色连接部件与所述K颜色驱动连接部件之间的互连解除。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与不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由于不需要单独驱动诸如电动机等的驱动源,则可以容易地解除互连。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与不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容易地形成所述第一互连机构和所述第二互连机构的互锁状态和非互锁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与不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选择性地控制所述旋转部件的旋转,从而能够简化使用者等对所述旋转部件进行的更换工作。
附图说明
将根据下面的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
图1是示出应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构造的视图;
图2是示出机盖(盖部件)处于打开状态的图像形成装置的视图;
图3A和图3B是分别示出纸张传送带周围的细节的说明图;
图4是示出图像形成单元的一侧的透视图;
图5是示出从驱动单元一侧看去的图像形成单元等的透视图;
图6是示出从驱动单元一侧看去的转换单元等的透视图;
图7是示出第一可移动板、第二可移动板和前进/退回部件的透视图;
图8是示出在第一状态下的转换单元的内部的视图;
图9是示出图8中的驱动侧连接部件的周围的放大视图;
图10是示出在旋转并驱动第一驱动齿轮之后的前进/退回部件、第一可移动板和第二可移动板的透视图;
图11是示出从驱动单元一侧看去的在旋转并驱动第一驱动齿轮之后的转换单元等的透视图;
图12是示出在第二状态下的容纳部分的内部的视图;
图13是示出包括机盖等的转换单元的侧部的侧视图;
图14A和图14B是用于示出旋转机构的视图;
图15A~图15E是用于示出旋转机构的操作的视图;
图16是示出当旋转机构处于图15B的状态时转换单元的侧部的视图;
图17是示出转换单元的侧部的视图;
图18是示出转换单元的内部的视图;
图19是示出转换单元的侧部的视图;
图20是示出在第一可移动板和第二可移动板完成向下滑动之后的状态的视图;
图21是示意性示出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视图;
图22示出在由驱动装置使滑动部件滑动之后的状态;以及
图23示出从图21所示的状态打开机盖之后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各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
图1是示出应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整体构造的视图。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是采用电子照相技术的所谓串联型数字彩色打印机,并且在机盖2和装置主体3的内部包括有图像形成处理单元24,该图像形成处理单元24根据各颜色的图像数据形成图像。此外,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控制器22,该控制器22控制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各个部分和装置的操作。此外,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图像处理单元21,其对例如从个人计算机(PC)5、诸如扫描仪等的图像读取装置6接收到的图像数据进行预定的图像处理;以及主存储器23,例如通过其上记录有处理程序、图像数据等的硬盘(硬盘驱动器)来实现该主存储器23。
在图像形成处理单元24中,四个图像形成单元10Y、10M、10C和10K(在下文中,统称为“图像形成单元10”)沿着上下方向以固定的间隔平行布置。图像形成单元10设置有:感光鼓11,其用作旋转部件和图像载体;充电辊12,其对感光鼓11的表面充电;显影单元13,其利用各颜色的调色剂对感光鼓11上所形成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以及鼓清洁器14,其在转印后清洁感光鼓11的表面。
图像形成单元10布置成可以从装置主体3上更换(可拆卸)。例如,在显影单元13中的调色剂使用完、感光鼓11达到使用寿命极限等的情况下,更换每个图像形成单元10。应该注意到为了使得更换更容易等,图像形成单元10配备有由使用者把持的把持部分17。
充电辊12由辊子部件形成,在该辊子部件中在诸如铝或不锈钢等的导电芯上层压有导电弹性体层和导电表面层。充电辊12受到来自充电电源(未在附图中示出)的充电偏压,并且在由感光鼓11驱动而旋转的同时以固定电势对感光鼓11的表面均匀充电。
在每个图像形成单元10中,显影单元13保持有双组分显影剂,该双组分显影剂包括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青色)(C)和黑色(K)的各颜色的调色剂和磁性载体,并且显影单元利用各颜色的调色剂对感光鼓11上所形成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
鼓清洁器14使得由诸如聚氨酯橡胶等橡胶材料形成的板状部件接触感光鼓11的表面,以将附着在感光鼓11上的调色剂、纸粉等去除。
此外,在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设置有激光曝光单元20,其对分别布置在每个图像形成单元10中的感光鼓11进行曝光。激光曝光单元20从图像处理单元21获取针对各颜色的图像数据。激光曝光单元20利用激光束分别扫描并曝光每个图像形成单元10的感光鼓11的表面,其中基于所获取的图像数据来控制该激光束的发射。
此外,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纸张传送带30布置成在与每个图像形成单元10的感光鼓11接触的同时进行移动,其中该纸张传送带30传送作为记录介质(记录纸张)的纸张P。由以静电方式吸附纸张P的薄膜形的环带形成纸张传送带30。纸张传送带30搭挂在空转辊32和驱动辊33之间并循环移动。在纸张传送带30和感光鼓11之间,形成大致沿着竖直方向将纸张P从下侧传送到上侧的纸张传送路径M1。
在纸张传送带30内侧与每个感光鼓11相对的位置上布置有转印辊31y、31m、31c和31k(在下文中,统称为“转印辊31”)。每个转印辊31在其与感光鼓11之间形成转印电场,以便将每个图像形成单元10中所形成的各颜色调色剂图像依次转印到由纸张传送带30保持并传送的纸张P上。此外,在纸张传送带30的外侧并在各转印辊31的下游侧设置有放电灯(在附图中未示出),该放电灯在转印之后去除感光鼓11上的电荷。
在纸张传送带30上位于感光鼓11一侧的最上游部分布置有对纸张传送带30充电的吸附辊34。吸附辊34以预定的电势对纸张传送带30的表面充电从而稳定地静电吸附纸张P。
在纸张传送路径M1上位于纸张传送带30的下游侧,设置有利用热量和压力对纸张P上的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进行定影处理的定影单元28。
此外,作为除了纸张传送带30以外的纸张传送系统,在供纸侧设置有:纸张收容单元50,其收容纸张P;拾纸辊51,其按预定定时取出收容在纸张收容单元50中的纸张P并传送纸张P;传送辊52,其传送由拾纸辊51取出的纸张P;以及阻挡辊53,其对应于图像形成操作将纸张P送出到纸张传送带30上。
与此同时,在排纸侧设置有对在定影单元28中受到定影的纸张P进行传送的排纸辊54。此外,在排纸侧设置有翻转辊55。在单面打印的情况下翻转辊55将纸张P排出到设置在装置主体3上部的排纸单元57上,而在双面打印的情况下翻转辊55沿相反方向旋转以便将一侧表面已在定影单元28中受到定影的纸张P送到双面传送路径M2上。此外,在双面传送路径M2中,沿着双面传送路径M2设置有多个传送辊56。
在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图像形成处理单元24在控制器22的控制下进行图像形成操作。具体地说,图像处理单元21对从PC 5、图像读取装置6等输入的图像数据进行预定的图像处理,并将图像数据供应到激光曝光单元20中。然后,例如在黑色(K)的图像形成单元10K中,激光束扫描并曝光感光鼓11的表面并在感光鼓11上形成静电潜像,其中由充电辊12以预定电势对感光鼓11的表面进行均匀充电,激光曝光单元20基于来自图像处理单元21的图像数据来控制激光束的发射。显影单元13将所形成的静电潜像显影,从而在感光鼓11上形成黑色(K)的调色剂图像。在图像形成单元10Y、10M和10C中,以相似的方式形成黄色(Y)、品红色(M)和蓝绿色(C)的各颜色调色剂图像。
与此同时,当在每个图像形成单元10中开始形成各颜色的调色剂图像时,阻挡辊53对应于调色剂图像的形成定时将从纸张收容单元50中取出的纸张P供应到纸张传送带30上。吸附辊34以预定的电势对纸张传送带30的表面进行充电。因此,纸张P被静电吸附在纸张传送带30上。通过沿着图1中的箭头方向循环移动的纸张传送带30将纸张P沿着纸张传送路径M1传送。在传送过程中,通过由转印辊31形成的转印电场将各颜色的调色剂图像依次转印到纸张P上。
其上静电地转印有各颜色的调色剂图像的纸张P在图像形成单元10K的下游从纸张传送带30分离并被传送到定影单元28中。当将纸张P传送到定影单元28时,纸张P上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受到利用热量和压力的定影处理而被定影到纸张P上。将其上定影有各颜色的调色剂图像的纸张P装载到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排出部分处的排纸单元57上。与此同时,在进行双面打印时,在经由双面传送路径M2再次进行相似的图像形成操作后,将纸张P装载到排纸单元57上。
此外,将说明图像形成装置1。
图2是示出机盖2处于打开状态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视图。
如上所述,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设置有机盖2和装置主体3。该机盖2布置成可以围绕设置在下侧的支点4相对于装置主体3打开和关闭。此外,在机盖2上安装有纸张传送带30、转印辊31、空转辊32、驱动辊33和吸附辊34等。因此,当打开机盖2时,如附图所示,纸张传送带30、转印辊31和空转辊32等跟随着机盖2移动。结果,当打开机盖2时,图像形成单元10处于暴露的状态,使用者等可以触及纸张传送路径M1。在本文中,如上所述图像形成单元10布置成相对于装置主体3是可更换的,当显影单元13中的调色剂用完时,将图像形成单元10作为个体单位进行更换。此外,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设置有传感器(在附图中未示出),该传感器在机盖2关闭时进行预定的输出。
在本文中,图3A和图3B是分别示出纸张传送带30周围的细节的说明图。在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当利用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C)和黑色(K)的图像形成单元10Y、10M、10C和10K进行图像形成时,即当进行全色的图像形成时,纸张传送带30布置成与所有感光鼓11接触。此外,当利用黑色(K)的图像形成单元10K进行图像形成时,即当以单色形成图像时,纸张传送带30布置成与图像形成单元10Y、10M和10C中的各感光鼓11分离。
更具体地说,如图3A所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参照图1)在纸张传送带30的内周侧设置有:第一支撑部分35a,其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转印辊31k;以及第二支撑部分35b,其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转印辊31y、31m和31c。此外,图像形成装置1设置有:凸轮38,其以可旋转的方式布置并作为分离单元使用;以及驱动源(在附图中未示出),其旋转并驱动凸轮38。此外,图像形成装置1设置有将第二支撑部分35b推压到图像形成单元10一侧的螺旋弹簧37。
如上所述,第一支撑部分35a设置有调节辊39a,该调节辊39a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转印辊31k并对经过转印辊31k的纸张传送带30的移动方向进行调节。
第二支撑部分35b跨过纸张传送带30布置在图像形成单元10Y、10M和10C的相对侧。此外,第二支撑部分35b在转印辊31y与转印辊31m之间设置有通孔35d,在该通孔35d中布置有凸轮38。此外,沿着纸张传送带30的移动方向在转印辊31y的上游侧,第二支撑部分35b设置有调节辊39b,该调节辊39b对经过驱动辊33的纸张传送带30的移动方向进行调节。
与此同时,在第一支撑部分35a与第二支撑部分35b之间设置有用于相对于第一支撑部分35a旋转(摆动)第二支撑部分35b的支点35c。
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当利用图像形成单元10K进行单色的图像形成时,利用驱动源(在附图中未示出)沿附图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凸轮38,从而第二支撑部分35b克服螺旋弹簧37的推力沿着附图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结果,如图3B所示,纸张传送带30与图像形成单元10Y、10M和10C中的各感光鼓11分离。然后,当纸张传送带30与图像形成单元10Y、10M和10C中的各感光鼓11分离时,纸张传送带30的移动使得感光鼓11(图像形成单元10Y、10M和10C中的各感光鼓11)停止旋转。与此同时,当将要使纸张传送带30与感光鼓11再次接触时,沿着附图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凸轮38,并且螺旋弹簧37使得第二支撑部分35b沿着附图的逆时针方向旋转。
在本文中,设置在装置主体3(参照图1)中的驱动单元等使得图像形成单元10中的感光鼓11进行旋转。
图4是示出图像形成单元10的一侧的透视图。如该图所示,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在图像形成单元10的一侧布置有驱动单元40,该驱动单元40旋转并驱动图像形成单元10中的各个感光鼓11。此外,布置有将驱动力从驱动单元40传递或不传递到感光鼓11上的转换单元60。
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每个图像形成单元10在其侧部设置有感光体侧连接部件18y、18m、18c和18k(在下文中也称为“感光体侧连接部件18”),该感光体侧连接部件18安装到感光鼓11上并与感光鼓11互锁地(联动地)旋转,并用作旋转侧连接部件、Y颜色连接部件、M颜色连接部件、C颜色连接部件和K颜色连接部件的实例。
另一方面,驱动单元40设置有电动机M3和驱动侧连接部件43y、43m、43c和43k(在下文中,也称为“驱动侧连接部件43”),这些驱动侧连接部件对应于各个感光体侧连接部件18进行布置,并且利用电动机M3产生的驱动力旋转驱动这些驱动侧连接部件。也用作Y颜色驱动连接部件、M颜色驱动连接部件、C颜色驱动连接部件和K颜色驱动连接部件的实例的各驱动侧连接部件43在四个凹槽62中处于暴露状态,其中凹槽62形成于转换单元60的外壳61上。此外,各个驱动侧连接部件43与对应的感光体侧连接部件18互相连接。结果,来自电动机M3的驱动力旋转并驱动各个感光鼓11。
图5是示出从驱动单元40一侧看去的图像形成单元10等的透视图。
如附图所示,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驱动单元40设置有沿竖直方向邻近布置并以可旋转方式布置的四根轴42y、42m、42c和42k。此外,驱动单元40设置有分别安装到各轴42y、42m、42c和42k上的四个齿轮41y、41m、41c和41k(在下文中,也称为“齿轮41”)。这些齿轮41布置成这样的状态:即,各齿轮41与用于传递来自电动机M3的驱动力的传动齿轮(在附图中未示出)相啮合,并且由来自电动机M3的驱动力对齿轮41进行旋转驱动。由此,轴42y、42m、42c和42k受到旋转驱动。
另一方面,作为互连单元实例的转换单元60设置有:第一驱动齿轮81,其用作进行旋转驱动的驱动部件的实例;以及进行旋转驱动的第二驱动齿轮82。此外,转换单元60设置有第一可移动板83,该第一可移动板83沿外壳61的侧表面布置并接受来自第一驱动齿轮81等的驱动力以沿着竖直方向滑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第一可移动板83用作第一互连机构的实例。
此外,转换单元60设置有第二可移动板84,该第二可移动板沿外壳61的侧表面布置并接受来自第二驱动齿轮82等的驱动力以沿着竖直方向滑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第二可移动板84用作第二互连机构中之一。此外,转换单元60设置有保持部件80,该保持部件80安装到装置主体3(参照图1)一侧并以可旋转的方式保持第一驱动齿轮81和第二驱动齿轮82。
现在,将进一步详细说明转换单元60。
图6是示出从驱动单元40一侧看去的转换单元60等的透视图。注意到在该附图中,省略示出驱动单元40(参照图5)。
虽然稍后将进行详细描述,但转换单元60设置有四个前进/退回部件70y、70m、70c、70k(在下文中,也称为“前进/退回部件70”),这些前进/退回部件与第一可移动板83和第二可移动板84互锁并可前进到感光体侧连接部件18或从感光体侧连接部件18退回。此外,各个前进/退回部件70以可旋转的方式容纳在沿着竖直方向在外壳61的侧部平行布置的四个容纳部分63y、63m、63c和63k中(在下文中,也称为“容纳部分63”)。此外,转换单元60在其侧部设置有调节第一可移动板83和第二可移动板84的滑动方向的导向装置(在附图中未示出)。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前进/退回部件70y、70m和70c用作第一互连机构的实例,而前进/退回部件70k用作第二互连机构的实例。
此外,将详细说明前进/退回部件70等。
这里,图7是示出第一可移动板83、第二可移动板84和前进/退回部件70的透视图。
如图所示,每个前进/退回部件70设置有:环部70a,其在中心具有通孔并形成为环形;臂部70b,其从环部70a向外突出;以及通孔70d,其在臂部70b的端部形成为长孔形状。
另一方面,第二可移动板84形成为长薄板形状,在驱动单元40(参照图5)一侧并且在上端设置有突出部分84a,该突出部分84a向驱动单元40一侧突出并布置成穿过前进/退回部件70k的通孔70d。此外,第二可移动板84在下端部的一个侧面上设置有与第二驱动齿轮82(参照图6)啮合的齿条部分84e。
此外,第二可移动板84在突出部分84a的下部设置有上部长孔84b,该上部长孔84b制造成贯穿第二可移动板84并沿着第一可移动板83的滑动方向形成。此外,第二可移动板84在上部长孔84b的下部设置有中部长孔84c,该中部长孔84c制造成贯穿第二可移动板84并沿着第一可移动板83的滑动方向形成。此外,第二可移动板84在中部长孔84c的下部并在齿条部分84e的上部设置有下部长孔84d,该下部长孔84d制造成贯穿第二可移动板84并沿着第一可移动板83的滑动方向形成。此外,第二可移动板84在下端部设置有第一可移动板83的下端部所接触的止动部分84g。
第一可移动板83以与第二可移动板84相同的方式形成为长薄板形状。此外,第一可移动板83布置成比第二可移动板84接近外壳61(参见图6)并布置成与第二可移动板84重叠。此外,第一可移动板83布置成沿着第二可移动板84的滑动方向滑动。
此外,第一可移动板83在第二可移动板84的相对表面上并且在上端部设置有穿过上部长孔84b和前进/退回部件70c中的通孔70d的第一突出部分83a。此外,第一可移动板83在低于第一突出部分83a的位置处设置有穿过中部长孔84c和前进/退回部件70m中的通孔70d的第二突出部分83b。此外,第一可移动板83在低于第二突出部分83b的位置处设置有穿过下部长孔84d和前进/退回部件70y中的通孔70d的第三突出部分83c。此外,第一可移动板83在与布置有齿条部分84e一侧相对的侧面上并且在下端部设置有与第一驱动齿轮81(参照图6)相啮合的齿条部分83d。
该附图示出第一可移动板83位于较低位置并且第一可移动板83的下端部停止在第二可移动板84中的止动部分84g处的状态(在下文中,此状态被称为“第一状态”)。在第一状态下,第一突出部分83a位于上部长孔84b的下部,而第二突出部分83b位于中部长孔84c的下部,并且第三突出部分83c位于下部长孔84d的下部。由于第一突出部分83a、第二突出部分83b和第三突出部分83c位于上述位置处,结果前进/退回部件70c、70m和70y中的各臂部70b指向斜下方(参见图6)。
在本文中,图8是示出第一状态下的转换单元60内部的视图。
如上所述,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转换单元60在外壳61中设置有四个容纳部分63y、63m、63c和63k,这四个容纳部分分别容纳有前进/退回部件70y、70m、70c和70k。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在容纳部分63的内部布置有驱动侧连接部件43y、43m、43c和43k。
各个驱动侧连接部件43安装到轴42y、42m、42c、42k上并被螺旋弹簧(在附图中未示出)推压向各个感光体侧连接部件18。因此,各个驱动侧连接部件43与对应的感光体侧连接部件18互连。在第一状态下,如附图所示,所有驱动侧连接部件43与对应的感光体侧连接部件18互连,并且所有感光鼓11受到旋转驱动。因此,在第一状态下,实现利用所有图像形成单元10的图像形成即全色的图像形成。
此外,将说明转换单元60等的内部结构。
图9是示出图8中的驱动侧连接部件43c的周围的放大视图。
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驱动单元40设置有销44,该销44布置成贯穿轴42c并且销的两个端部从轴42c的外周表面突出。销44布置在驱动侧连接部件43c的内部,并且布置成当电动机M3(参见图4)旋转驱动轴42c时该销与在驱动侧连接部件43c内部所形成的碰撞表面45接触。结果,随着与轴42c的旋转的互锁,驱动侧连接部件43c也进行旋转。
驱动侧连接部分43c布置成可沿着轴42c的轴向滑动。更具体地说,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驱动侧连接部件43c设置有通孔46,轴42c布置在该通孔46中,该通孔46的直径大于轴42c的直径,并且该通孔46设置成从驱动单元40一侧贯穿到图像形成单元10C一侧。此外,如上所述,驱动侧连接部件43c设置有碰撞表面45。碰撞表面45形成为平坦的并沿着轴42c的轴向布置。此外,驱动侧连接部件43c在感光体侧连接部件18c一侧设置有在通孔46中突出的向内突出部分47。当驱动侧连接部件43c滑动到驱动单元40一侧时,向内突出部分47与轴42c的端部接触。
此外,驱动侧连接部件43c在比碰撞表面45更接近感光体侧连接部件18c的一侧设置有凹入槽48,该凹入槽48形成为从通孔46朝向驱动侧连接部件43c的外侧并布置成包围轴42c的外周表面。当驱动侧连接部件43c滑动到驱动单元40一侧并且向内突出部分47与轴42c的端部接触时,销44以可旋转的方式布置在凹入槽48中。此外,驱动侧连接部件43c在其外周部分上设置有向外侧突出的向外突出部分49。
另一方面,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前进/退回部件70c在环部70a的内周表面上设置有向内突出的向内突出部分70e。
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驱动侧连接部件43c布置在环部70a的内部。螺旋弹簧(在附图中未示出)推压驱动侧连接部件43c,结果向外突出部分49与向内突出部分70e接触,并且前进/退回部件70c与外壳61接触。结果,驱动侧连接部件43c定位于容纳部分63c中的预定位置上。此外,驱动侧连接部件43c的端部从前进/退回部件70c露出,并且此端部与感光体侧连接部件18c互连。
通过将与感光体侧连接部件18c互连的互连部件19a和支撑该互连部件19a的支撑部件19b这两个部件组装起来构成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驱动侧连接部件43c。
在本文中,在第一状态下(参见图6和图7),当旋转驱动第一驱动齿轮81时,第一可移动板83接受来自第一驱动齿轮81的驱动力并向上滑动。结果,在第一可移动板83上形成的第一突出部分83a在上部长孔84b中向上移动,第二突出部分83b在中部长孔84c中向上移动,而第三突出部分83c在下部长孔84d中向上移动。此外,随着第一突出部分83a、第二突出部分83b以及第三突出部分83c向上移动,各个前进/退回部件70y、70m、70c沿着图7中的箭头A方向旋转。当第一可移动板83滑动时,通过设置成与机盖2互锁的第二驱动齿轮82调节第二可移动板84的滑动。
当第一可移动板83完成向上滑动时,状态变为如图10和图11所示的状态。这里,图10是示出在旋转驱动第一驱动齿轮81之后的前进/退回部件70、第一可移动板83和第二可移动板84的透视图。图11是示出在旋转驱动第一驱动齿轮81之后从驱动单元40(参见图5)一侧看去的转换单元60等的透视图。
当第一可移动板83向上移动时,如上所述,第一突出部分83a在上部长孔84b中向上移动,第二突出部分83b在中部长孔84c中向上移动,而第三突出部分83c在下部长孔84d中向上移动。此外,除了前进/退回部件70k以外的各前进/退回部件70沿着上述箭头A方向旋转。因此,如图10和图11所示,第一突出部分83a定位在上部长孔84b的上部,第二突出部分83b定位在中部长孔84c的上部,并且第三突出部分83c定位在下部长孔84d的上部。此外,前进/退回部件70y、70m、70c中的各臂部70b指向斜上方(在本文中,此状态被称为“第二状态”)。
这里,图12是示出在第二状态下的容纳部分63c的内部的视图。
尽管在图9中省略了示出,但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转换单元60在容纳部分63c的内壁上设置有引导突出部66,该引导突出部66布置成向内突出并形成为螺旋形状。此外,如上所述,当第一可移动板83(参见图10)向上滑动并且前进/退回部件70c旋转时,前进/退回部件70c由引导突出部66引导并沿着背离感光体侧连接部件18c的方向移动(退回)。然后,当前进/退回部件70c沿着背离感光体侧连接部件18c的方向移动时,驱动侧连接部件43c也沿着背离感光体侧连接部件18c的方向移动(滑动)。
因此,在第二状态下,如图12所示,感光体侧连接部件18c与驱动侧连接部件43c的互连处于解除状态。因此,也停止了通过驱动侧连接部件43c使感光鼓11(参见11)产生的旋转。此外,在第二状态下,由于销44定位在凹入槽48中,使驱动侧连接部件43c的旋转停止。此外,在第二状态下,如图3B所示,纸张传送带30处于其与图像形成单元10Y、10M和10C中的各感光鼓11分离的状态。因此,也停止了由纸张传送带30使感光鼓11产生的旋转。
与此同时,在从第一状态到第二状态的转变中,没有进行前进/退回部件70k的旋转(参见图10和图11)。因此,在第二状态下,维持感光体侧连接部件18k与驱动侧连接部件43k的互连,并且解除感光体侧连接部件18y、18m和18c与驱动侧连接部件43y、43m和43c的互连。结果,在第二状态下,仅旋转驱动图像形成单元10K中的感光鼓11,从而实现利用图像形成单元10K的图像形成即单色的图像形成。
在本文中,第二驱动齿轮82(参见图11)构造成当打开机盖2(参见图1)时在与机盖2互锁的情况下受到旋转驱动。当旋转并驱动与机盖2的打开互锁的第二驱动齿轮82时,第一可移动板83和第二可移动板84向上移动,驱动侧连接部件43与感光体侧连接部件18的所有互连解除。在下文中,将说明该构造。
图13是示出包括机盖2等的转换单元60的侧部的侧视图。注意到在该附图中,仅简单示意性地示出机盖2。
如上所述,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布置有:第一驱动齿轮81,其与设置在第一可移动板83上的齿条部件83d相啮合;以及第二驱动齿轮82,其与设置在第二可移动板84上的齿条部分84e相啮合。
此外,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布置有旋转并驱动第一驱动齿轮81的驱动装置85。驱动装置85设置有电动机M4和传动齿轮85a,该传动齿轮85a由多个齿轮构造而成并将电动机M4所产生的驱动力传递到第一驱动齿轮81上。与此同时,通过由驱动装置85旋转驱动的第一驱动齿轮81完成从第一状态到第二状态的转变。
此外,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通过驱动装置85沿着相反方向旋转驱动第一驱动齿轮81,再进行从第二状态到第一状态的转变。结果,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参见图1)在单色的图像形成和全色的图像形成之间进行转换。
此外,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布置有:第一齿轮87,其以可旋转的方式布置并与第二驱动齿轮82相啮合;以及第二齿轮88,其相似地以可旋转的方式布置并与第一齿轮87相啮合。而且,布置有当打开机盖2时旋转驱动第二齿轮88的旋转机构90。
在本文中,图14A和图14B是用于示出旋转机构90的视图。此外,图14A是示出包括机盖2的旋转机构90的透视图,而图14B是旋转机构90的侧视图。
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旋转机构90设置有:互锁臂2a,其一个端部安装到机盖2的后部以与机盖2的打开操作和关闭操作互锁地进行移动;以及贯穿轴2b,其布置成贯穿互锁臂2a的另一个端部的内部。此外,旋转机构90设置有:第三可移动板92,其以可滑动的方式布置;引导部件91,其引导第三可移动板92;以及齿条部件93,其安装到第三可移动板92的下侧并与第二齿轮88啮合。注意到在图14B中,省略示出机盖2和互锁臂2a,并简单示意性地示出第三可移动板92。
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两个引导部件91布置在互锁臂2a的两侧。此外,引导部件91固定到装置主体3(参见图1)一侧。每个引导部件91设置有:引导主体部分91a,其形成为长板形状并固定到装置主体3上;引导侧长孔91b,其布置成贯穿引导主体部分91a并沿着引导主体部分91a的纵向形成;以及引导侧突出部分91c,其形成为围绕引导侧长孔91b并调节第三可移动板92的滑动方向。
另一方面,两个第三可移动板92以与引导部件91相同的方式布置在互锁臂2a的两侧。此外,第三可移动板92布置在互锁臂2a与引导部件91之间。每个第三可移动板92设置有:板侧主体部分92a,其形成为长板形;以及板侧长孔92b,其布置成贯穿板侧主体部分92a并沿着板侧主体部分92a的纵向形成。此外,在板侧长孔92b的内部布置有贯穿轴2b。此外,形成的板侧长孔92b的全长L2小于引导侧长孔91b的全长L1。
此外,每个第三可移动板92设置有板侧突出部分92c,该板侧突出部分92c形成为围绕板侧长孔92b并布置成在引导侧长孔91b的内部突出。板侧突出部分92c布置成与引导侧突出部分91c接触并与引导侧突出部分91c一起调节第三可移动板92的滑动方向。
齿条部件93布置成跨越两个板侧主体部分92a并固定到板侧主体部分92a的下边缘部。
例如,当完成全色的图像形成时,如附图所示,第三可移动板92位于附图中引导部件91的右侧,贯穿轴2b布置在沿板侧长孔92b纵向的中心处。然后,当从该状态打开机盖2时,贯穿轴2b与互锁臂2a互锁地沿着附图中的箭头B所示的方向移动。在下文中,将详细说明旋转机构90的操作。
图15A至图15E是用于示出旋转机构90的操作的视图。图15A显示了与图14B相同的状态。
当在图15A的状态下打开机盖2(参见图14A)时,互锁臂2a也与机盖2互锁地移动。结果,如附图中的箭头B所示,贯穿轴2b沿着朝向板侧长孔92b的左端部的方向移动。
然后,当进一步打开机盖2时,如图15B所示,贯穿轴2b在板侧长孔92b的左端部与板侧主体部分92a接触。此外,当进一步打开机盖2时,第三可移动板92随着贯穿轴2b的移动开始向图中左侧(参见箭头E)移动。
当第三可移动板92开始向左侧移动时,与齿条部件93啮合的第二齿轮88开始沿着由附图中的箭头F所示的方向旋转。然后,当第二齿轮88开始旋转时,第二驱动齿轮82(参见图13)也开始旋转,并且第二可移动板84开始向上滑动。此外,随着第二可移动板84向上滑动,第一可移动板83也开始向上滑动。
当机盖2完全打开时,如图15C所示,第三可移动板92位于引导部件91的左侧,并且第一可移动板83和第二可移动板84(参见图13)完成向上滑动。
此外,当从图15C中的状态开始进行机盖2的关闭操作时,贯穿轴2b穿过板侧长孔92b沿着由附图中的箭头G所示的方向移动。然后,当完全关闭机盖2时,如图15D所示,贯穿轴2b位于板侧长孔92b的右端部。
与此同时,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旋转机构90构造成当机盖2关闭时贯穿轴2b不接触板侧主体部分92a(参见图14B)。结果,通过对机盖2的关闭操作,第三可移动板92不进行滑动。因此,通过对机盖2的关闭操作,第二齿轮88不进行旋转驱动并且第二驱动齿轮82(参见图13)不进行旋转驱动,第二可移动板84不进行滑动。
此外,如图15D所示,当沿着附图中箭头H所示的方向旋转驱动第二齿轮88时,第三可移动板92滑动到附图中的右侧(参见箭头J)。结果,旋转机构90处于其初始状态(图15A所示的状态)。此外,虽然稍后将详细描述,通过第二可移动板84(参见图13)的向下滑动使第二齿轮88进行旋转驱动。
在本文中,参照图15A至图15E,说明了当机盖2进行打开和关闭操作时前进/退回部件70等的操作。
图16是示出当旋转机构90处于图15B的状态时转换单元60的侧部的视图。当开始打开机盖2时,如同已经参照图15A所进行的说明,贯穿轴2b沿着朝向板侧长孔92b的左端部的方向移动。结果,旋转机构90处于图15B所示的状态,机盖2等处于图16所示的状态。
当从图16所示的状态进一步打开机盖2时,如同已经参照图15B所进行的说明,第三可移动板92沿着箭头E所示的方向滑动,第二齿轮88沿着箭头F所示的方向旋转。结果,如图16所示,第二驱动齿轮82开始沿着附图中箭头N所示的方向旋转。因此,第二可移动板84也开始向上滑动(参见附图中的箭头P)。此外,第一可移动板83由作为互锁部分实例的止动部分84g推动并且也开始向上滑动。此外,随着第一可移动板83和第二可移动板84的向上滑动,各个前进/退回部件70开始沿着附图中箭头Q所示的方向旋转。
在本文中,图17和图18示出在完成打开机盖2之后的状态。图17是示出转换单元60的侧部的视图,而图18是示出转换单元60的内部的视图。
当完成打开机盖2的操作时,旋转机构90处于图15C所示的状态,并且第一可移动板83和第二可移动板84完成向上滑动。然后,当第一可移动板83和第二可移动板84完成向上滑动时,前进/退回部件70的旋转完成,并且如图17所示,各臂部70b指向斜上方。
结果,所有驱动侧连接部件43滑动到驱动单元40一侧,并且如图18所示,驱动侧连接部件43与感光体侧连接部件18之间的所有互连处于解除状态。此外,当完成打开机盖2时,如图2已经示出,图像形成单元10处于暴露状态。因此,通过打开机盖2,使用者等可以更换图像形成单元10。
当更换完图像形成单元10并关闭机盖2后,旋转机构90进入如图15D所示的状态,而转换单元60的侧部进入如图19(示出转换单元60的侧部的视图)所示的状态。正如已参照图15D所做的说明,当机盖2关闭时,第三可移动板92不进行滑动,并且第二驱动齿轮82等不进行旋转驱动。结果,由于前进/退回部件70不进行旋转,即使进行机盖2的关闭操作,驱动侧连接部件43与感光体侧连接部件18之间也无法互连而是处于解除状态。
当完全关闭机盖2并由传感器(在附图中未示出)进行预定输出时,驱动装置85沿着附图中箭头R所示的方向旋转驱动第一驱动齿轮81。结果,第一可移动板83开始向下滑动,并且通过第一可移动板83的滑动使第二可移动板84也开始向下滑动。结果,各个前进/退回部件70开始沿着附图中箭头S所示的方向旋转。此外,通过第二可移动板84的向下滑动,第二驱动齿轮82开始沿着附图中箭头T所示的方向旋转,并且第二齿轮88开始沿着附图中箭头H的方向旋转。结果,如图15D已示出,第三可移动板92沿着附图中箭头J所示的方向滑动。
图20是示出在第一可移动板83和第二可移动板84完成向下滑动之后的状态的视图。如附图所示,当第一可移动板83和第二可移动板84的向下滑动完成时,各前进/退回部件70完成旋转,并且各臂部70b指向斜下方。结果,如图8已示出,所有的感光体侧连接部件18与驱动侧连接部件43互连。
接下来,将说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
图21是示意性示出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视图。注意到在附图中,主要示出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不同的部分。此外,应该注意到为了说明各实施例,在所有附图中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作用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以省略重复的说明。此外,在附图中设置在图像形成单元10Y、10M、10C和10K中的感光鼓11分别示出为11y、11m、11c和11k。
如附图所示,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以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相同的方式设置四个前进/退回部件70y、70m、70c和70k。然而,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前进/退回部件70y、70m和70c不具有臂部70b和通孔70d(参见图7)并处于仅具有环部70a的状态。此外,每个前进/退回部件70y、70m和70c(环部70a)在其外周边缘设置有与后述第一齿条101相啮合的齿轮(在附图中未示出)。另一方面,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方式相同,前进/退回部件70k具有环部70a、臂部70b和通孔70d(参见图7)。
此外,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支点4不设置在感光鼓11y一侧,而是设置在感光鼓11k一侧。
此外,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上设置有驱动装置120;滑动部件100,其从驱动装置120等接受驱动力并进行滑动;以及连结部件140,其使得滑动部件100与机盖2的打开操作和关闭操作互锁地滑动。
滑动部件100沿着以直线状平行布置的感光鼓11y、11m、11c和11k的布置方向布置并设置成沿着该布置方向滑动。此外,滑动部件100在其一个边缘部分(附图中的上边缘部分)设置有第一齿条101,该第一齿条101与设置在前进/退回部件70y、70m和70c(环部70a)上的上述各齿轮啮合。而且,滑动部件100在其另一边缘部分(附图中的下边缘部分)设置有第二齿条102,该第二齿条接受来自驱动装置120的驱动力。此外,滑动部件100在设置感光鼓11k一侧的端部设置有通孔103。此外,通孔103沿着滑动部件100的滑动方向形成为长孔。
驱动装置120设置有电动机M5和接受来自电动机M5的驱动力而旋转的齿轮121。此外,齿轮121设置成与滑动部件100中的上述第二齿条102啮合。
连结部件140设置有:板状部分141,其形成为长薄板形;第一突出部分142,其从板状部分141沿侧向突出;以及第二突出部分143,其以相同的方式沿侧向突出。板状部分141大致沿着滑动部件100的滑动方向设置并且其一个端部安装到机盖2上。第一突出部分142布置成贯穿设置在前进/退回部件70k中的通孔70d(参见图7)的内侧。第二突出部分143布置在板状部分141的另一个端部上并且布置成位于滑动部件100上所设置的通孔103的内部。
该附图示出机盖2关闭并且滑动部件100位于靠近附图中的左侧(靠近感光鼓11y)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所有驱动侧连接部件43和所有感光体侧连接部件18互连,并进行全色的图像形成。此时,在该状态下,通孔103中的上述第二突出部分143位于感光鼓11k一侧。注意到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驱动装置120、滑动部件100、前进/退回部件70y、70m和70c等用作互连单元、互连机构(第一互连机构)。此外,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连结部件140、前进/退回部件70k等作为第二互连机构使用。此外,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二突出部分143用作互锁部分的实例。
在该状态下,当驱动装置120使滑动部件100沿着朝向感光鼓11k的方向(附图中箭头A的方向)滑动时,其状态变为图22所示的状态。
图22示出在驱动装置120使滑动部件100滑动之后的状态。
当滑动部件100滑动时,通过第一齿条101使各个前进/退回部件70y、70m和70c旋转。结果,驱动侧连接部件43y、43m和43c与感光体侧连接部件18y、18m和18c之间的互连解除。另一方面,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滑动部件100和第二突出部分143构造并布置成:当驱动装置120使滑动部件100沿着朝向感光鼓11k的方向滑动时滑动部件100与第二突出部分143彼此不接触。因此,即使滑动部件100进行滑动,前进/退回部件70k也不进行旋转,并保持驱动侧连接部件43k与感光体侧连接部件18k之间的互连。
结果,仅仅图像形成单元10K中的感光鼓11k处于被旋转驱动的状态,并且进行利用图像形成单元10K的图像形成即单色的图像形成。与此同时,当滑动部件100从该状态转变到初始状态(如图21所示的状态)时,再次进行全色的图像形成。此外,在该状态下,如图3B所示,纸张传送带30与图像形成单元10Y、10M和10C中的感光鼓11y、11m和11c分离。
在本文中,图23示出当从图21所示的状态打开机盖2之后的状态。当打开机盖2时,由于机盖2的运动使连结部件140沿着背离滑动部件100的方向移动。结果,前进/退回部件70k进行旋转。此外,当打开机盖2时,滑动部件100由第二突出部分143推压并朝向布置感光鼓11k的方向滑动。结果,前进/退回部件70y、70m和70c进行旋转。因此,同样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通过打开机盖2,所有驱动侧连接部分43与所有感光体侧连接部件18之间的互连解除。
当从该状态关闭机盖2时,连结部件140使前进/退回部件70k旋转,并且驱动侧连接部件43k与感光体侧连接部件18k首先互连。然后,通过驱动装置120将滑动部件100滑动到感光鼓11y一侧,前进/退回部件70y、70m和70c旋转,并且驱动侧连接部件43y、43m和43c与感光体侧连接部件18y、18m和18c互连。结果,实现所有驱动侧连接部件43与所有感光体侧连接部件18互连的状态,从而进行全色的图像形成。
提供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上述描述以进行示例和描述。其意图不是为了列举或限制本发明为所披露的精确形式。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进行许多修改和变型。选择和描述示例性实施例以最佳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和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其它技术人员理解本发明的适用于特殊用途的各种实施例和修改型。其意图是通过所附权利要求和其等同体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12)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多个旋转部件,其以可旋转的方式布置;
多个旋转侧连接部件,其对应于所述各旋转部件设置并将驱动力传递到所述各旋转部件上;
多个驱动侧连接部件,其连接到所述各旋转侧连接部件上并经由所述旋转侧连接部件旋转驱动所述各旋转部件;以及
互连单元,其将所述多个驱动侧连接部件中的预定数量的驱动侧连接部件连接到对应的所述旋转侧连接部件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驱动侧连接部件由单个电动机旋转驱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
装置主体部分;以及
盖部件,其以可打开及可关闭的方式安装在所述装置主体部分上,并且遮盖所述装置主体部分的一部分,
所述多个旋转部件布置成在所述装置主体部分中是可更换的,并且
当所述盖部件打开时所述旋转侧连接部件与所述驱动侧连接部件之间的互连被解除。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
传送带,其布置成与所述旋转部件接触并在所述传送带与所述旋转部件之间传送记录介质;以及
分离单元,其使所述传送带与所述旋转部件分离。
5.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Y颜色图像形成单元,其具有:Y颜色图像载体,其保持黄色调色剂图像;以及Y颜色连接部件,其对应于所述Y颜色图像载体布置并将驱动力传递到所述Y颜色图像载体上;
M颜色图像形成单元,其具有:M颜色图像载体,其保持品红色调色剂图像;以及M颜色连接部件,其对应于所述M颜色图像载体布置并将驱动力传递到所述M颜色图像载体上;
C颜色图像形成单元,其具有:C颜色图像载体,其保持蓝绿色调色剂图像;以及C颜色连接部件,其对应于所述C颜色图像载体布置并将驱动力传递到所述C颜色图像载体上;
K颜色图像形成单元,其具有:K颜色图像载体,其保持黑色调色剂图像;以及K颜色连接部件,其对应于所述K颜色图像载体布置并将驱动力传递到所述K颜色图像载体上;
Y颜色驱动连接部件,其连接到所述Y颜色连接部件上并驱动所述Y颜色连接部件;
M颜色驱动连接部件,其连接到所述M颜色连接部件上并驱动所述M颜色连接部件;
C颜色驱动连接部件,其连接到所述C颜色连接部件上并驱动所述C颜色连接部件;
K颜色驱动连接部件,其连接到所述K颜色连接部件上并驱动所述K颜色连接部件;以及
互连机构,即第一互连机构,其在所述K颜色驱动连接部件不受驱动的状态下,驱动所述Y颜色驱动连接部件、所述M颜色驱动连接部件和所述C颜色驱动连接部件以共同地互连及解除所述互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
第二互连机构,其驱动所述K颜色驱动连接部件以使所述K颜色连接部件与所述K颜色驱动连接部件互连以及解除所述互连。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
互锁部分,其对所述第一互连机构与所述第二互连机构进行互锁或不进行互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当所述第一互连机构进行互连时,所述互锁部分使所述第二互连机构与所述第一互连机构互锁以进行所述互连。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当所述第一互连机构解除互连时,所述互锁部分使所述第一互连机构与所述第二互连机构处于非互锁状态,并使所述第二互连机构保持所述K颜色驱动连接部件和所述K颜色连接部件之间的互连。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
装置主体部分;以及
盖部件,其以可打开及可关闭的方式安装到所述装置主体部分上,
所述第二互连机构与所述盖部件的打开互锁地解除互连,并且
当所述第二互连机构解除所述互连时,所述互锁部分使所述第一互连机构与所述第二互连机构互锁,并使所述第一互连机构解除互连。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驱动部件,所述驱动部件以可旋转的方式布置并驱动所述第一互连机构,并且
当所述驱动部件沿着一个方向进行旋转驱动时,所述互锁部分使所述第一互连机构与所述第二互连机构处于非互锁状态,并且当所述驱动部件沿着另一个方向进行旋转驱动时,所述互锁部分使所述第一互连机构与所述第二互连机构互锁。
12.一种图像形成装置的驱动转换方法,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多个旋转部件,其以可旋转的方式布置;多个旋转侧连接部件,其对应于所述各旋转部件设置并将驱动力传递到所述各旋转部件上;以及多个驱动侧连接部件,其连接到所述各旋转侧连接部件上并经由所述旋转侧连接部件旋转驱动所述各旋转部件,所述驱动转换方法包括:
对所述多个驱动侧连接部件中的预定数量的驱动侧连接部件与对应的所述旋转侧连接部件进行互连,以及解除所述互连。
CN200810094516.1A 2007-08-17 2008-04-18 图像形成装置和驱动转换方法 Active CN10136911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12851 2007-08-17
JP2007-212851 2007-08-17
JP2007212851A JP5003345B2 (ja) 2007-08-17 2007-08-17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69115A true CN101369115A (zh) 2009-02-18
CN101369115B CN101369115B (zh) 2013-03-20

Family

ID=403630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94516.1A Active CN101369115B (zh) 2007-08-17 2008-04-18 图像形成装置和驱动转换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995951B2 (zh)
JP (1) JP5003345B2 (zh)
CN (1) CN101369115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38118A (zh) * 2011-07-27 2013-08-07 株式会社理光 显影剂容器、显影装置、处理单元和成像设备
CN104512756A (zh) * 2013-10-08 2015-04-15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驱动切换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46045B2 (ja) * 2008-03-26 2013-02-2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8577255B2 (en) 2008-10-31 2013-11-05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0128338A (ja) 2008-11-28 2010-06-10 Brother Ind Ltd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256486A (ja) * 2009-04-22 2010-11-11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像形成構造体の装着方法、及び像形成構造体の取り出し方法
JP5779565B2 (ja) * 2011-11-03 2015-09-16 株式会社東芝 画像形成装置
KR20150051068A (ko) * 2013-11-01 2015-05-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동력전달장치와 이를 가지는 화상형성장치
JP6864862B2 (ja) * 2016-12-22 2021-04-28 株式会社リコー 駆動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174701A (ja) * 2018-03-29 2019-10-10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画像形成装置
JP6992720B2 (ja) * 2018-09-27 2022-01-13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24714B2 (ja) 1993-12-24 2002-09-17 株式会社東芝 感光ドラム駆動機構
US6212344B1 (en) * 1997-08-11 2001-04-03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integrally holding image unit
JP4458642B2 (ja) * 1999-08-31 2010-04-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6799011B2 (en) * 2001-11-05 2004-09-28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Tandem-type 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6795671B2 (en) * 2002-01-15 2004-09-2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eaturing switchable, contact and spaced, clutch-operated developing units
US7031642B2 (en) * 2002-09-11 2006-04-18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Driving system for 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130562B2 (en) * 2004-03-26 2006-10-31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Coupling retraction mechanism for an image forming device
JP4569243B2 (ja) * 2004-09-24 2010-10-27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710476B2 (ja) * 2004-10-28 2011-06-2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772372B2 (ja) * 2004-12-28 2011-09-14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動力伝達機構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621516B2 (ja) * 2005-03-11 2011-01-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KR100636822B1 (ko) * 2005-10-05 2006-10-2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칼라 화상형성장치
JP2007171915A (ja) * 2005-11-22 2007-07-05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4816064B2 (ja) * 2005-12-22 2011-11-1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366400B2 (ja) * 2006-01-11 2009-11-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38118A (zh) * 2011-07-27 2013-08-07 株式会社理光 显影剂容器、显影装置、处理单元和成像设备
CN103238118B (zh) * 2011-07-27 2016-08-10 株式会社理光 显影剂容器、显影装置、处理单元和成像设备
CN104512756A (zh) * 2013-10-08 2015-04-15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驱动切换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设备
CN104512756B (zh) * 2013-10-08 2017-10-20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驱动切换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9047843A (ja) 2009-03-05
JP5003345B2 (ja) 2012-08-15
CN101369115B (zh) 2013-03-20
US7995951B2 (en) 2011-08-09
US20090047040A1 (en) 2009-02-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69115B (zh) 图像形成装置和驱动转换方法
EP2383616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developing agent cartridge
US950098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440119B2 (ja) 現像剤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002608B2 (en) Tandem type color image forming device having a plurality of process cartridges arrayed in running direction of intermediate image transfer member
US1019144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070053719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drive unit of image forming unit
CN103869660A (zh) 图像形成装置和显影剂收容器
JP200621511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25779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060093403A1 (en) Color image developing device
JP4294464B2 (ja) 粉体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73835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0445887C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516302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16775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20045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02300769A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4523296B2 (ja)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60838B2 (ja) 一次転写ローラ昇降機構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H1152756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この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JP200201450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4001502A (ja) 駆動伝達装置、ユニット、駆動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31854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29281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Patentee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Patentee before: Fuji Xerox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