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76769B - 液晶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晶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76769B
CN101676769B CN2009101452310A CN200910145231A CN101676769B CN 101676769 B CN101676769 B CN 101676769B CN 2009101452310 A CN2009101452310 A CN 2009101452310A CN 200910145231 A CN200910145231 A CN 200910145231A CN 101676769 B CN101676769 B CN 10167676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crystal
light source
heat
base member
crystal indic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4523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76769A (zh
Inventor
山下芳春
森岛彰俊
佐藤克成
西嶋规世
大桥繁男
三井津健
小椋弘善
细野宏树
佐藤公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xell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23880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72693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09952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0097924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6767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767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767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7676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81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aspects of the light guide and light source in the lighting device peculiar to the adaptation to planar light guides, e.g. concerning packaging
    • G02B6/0085Means for removing heat created by the light source from the packag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1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2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between the light guide and the light source, or around the light source
    • G02B6/0031Reflecting element, sheet or lay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66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characterised by the light source being coupled to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73Light emitting diode [LED]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晶显示装置,通过提供薄型、能够充分地将光源的热量散热的结构,由此提供薄型且大画面的液晶显示装置。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1)包括:液晶面板(101)、配置在其背面侧的导光板(121)、在其左右侧面相对设置的1对光源搭载基板(132)、在光源搭载基板(132)上安装的光源(131)、在光源搭载基板(132)的与导光板(121)侧相反的一侧连接的金属框架(133)、支撑导光板(121)和反射片组(150)的底座部件(111)、和与底座部件(111)一同固定在金属框架(133)上的热扩散部件(161)。底座部件(111)在靠近光源(131)的位置具有台阶部(111a)。在该台阶部(111a)和反射片组(150)之间具有绝热部件(112)。

Description

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边缘照明(侧面照明)方式的背光源的液晶显示装置。尤其涉及通过提高光的获取效率,并且抑制光学部件的劣化,从而具备良好的光学特性的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是通过控制在液晶面板面上形成的大量的像素的光透过性显示图像的装置。液晶面板本身不发光,一般地被称为透过型的液晶显示装置,具备称为背光源的光源,使从背光源发出的光从液晶面板背面侧面状地入射。
作为背光源的形态,使用使多个光源分散配置在液晶面板显示面的背面侧的方式(以下称为正下方式)、在液晶面板的至少一个端部设置光源的方式(以下成为边缘照明方式)。
边缘照明方式,是将光源配置在液晶面板的端部,与正下方式比较,在液晶显示装置的薄型化方面有利。但是,在边缘照明方式中,由于将产生大量的热量的光源集中配置在端部,因此光源和导光板等的光学部件的光源附近的端部容易变得高温。由于这样温度变高,光源的寿命降低,液晶面板的显示均匀性降低,发生导光板的热劣化等由于热引起的光学特性恶化,因此需要用于抑制上述情况的冷却机构。另外,同时希望该冷却机构比较容易组装,而且,需要来自光源的光高效率地入射到导光板,射向液晶面板,或者不会发生由于热以外的原因导致的光学特性低下这样的副作用。
作为边缘照明方式的冷却机构,例如在日本特开平6-51307号公报中公开了将冷阴极管作为光源使用的结构。利用该结构,由冷阴极管光源产生的热通过在背面设置的热传导层扩散,显示出端部的高温被缓和的效果。这时,在冷阴极管的周围,同时形成有反射层,利用该结构,能够进行冷却并且从冷阴极管发出的光被高效率地入射到导光板。
另外,作为从液晶面板的左右或者上下端部侧照射光的边缘照明(侧面照明)方式的背光源的光源,公知的是使用发光二极管(LED:Light Emitting Diode)。
例如在日本特开2006-310221号公报中,公开了使用将LED(发光二极管)排列在阵列上的光源的结构。依据该结构,将在细长的基板上排列有大量的LED的LED组件配置在立体地弯曲的金属P板上。这里所谓金属P板,是在金属的板金件(扳金加工件)上印制有绝缘层和配线的铜箔的板,通过在金属P板扩散光源的热而对光源进行冷却。另外由于在金属P板的立体地弯曲的部分具备反射板,所以从LED发出的光高效率地入射到导光板。
另外,例如在日本特开2006-156324号公报(参见图39-图41)中,作为这种背光源的现有技术,记载了在液晶面板的背面侧配置有导光板,在该导光板的侧面位置上配置LED。在上述文献中,记载了由LED产生的热量通过L型热传导部件从光源搭载基板(光源固定部件)传导至液晶显示装置的背面侧,并且向散热器(heat sink)传导而散热的结构。
发明内容
如在上述日本特开平6-51307号公报和日本特开2006-310221号公报中所记载,作为边缘照明方式的光源,一般使用冷阴极管或者LED(发光二极管)。由于冷阴极管比较便宜能够发出较高的光量,所以主要使用于电视机、计算机等的大型的液晶显示装置。另一方面LED主要用于需要小型安装而且并不那么需要光量的、信息终端、便携电话等的小型的液晶显示装置。
但是,近年来随着LED的发光效率提高,即使在大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也试图应用边缘照明方式的LED光源。将LED应用于大型的液晶显示装置具有以下的优点。第一,由于LED发光元件与冷阴极管相比比较小,能够进一步实现液晶显示装置的薄型化。第二,LED光源是大量的发光元件大致排列为线状的光源,通过各发光元件单位或者将多个发光元件集中的单元单位能够实现光量的控制。由此,通过根据显示图像的条件局部地控制光量,能够降低电力消耗和提高整体对比度。第三,作为LED光源通过组合红、绿和蓝的发光元件能够获得较高的色彩再现性。
如上所述,通过使用边缘照明方式的LED光源,能够实现更加薄型的输出良好的图像的大型液晶显示装置。
但是,使用上述日本特开平6-51307号公报和日本特开2006-310221号公报中所示的结构,在实现具有边缘照明方式的LED光源的大型液晶显示装置时,存在以下的问题。
日本特开平6-51307号公报中所示的结构,由于使用冷阴极管,能够形成包围光源的反射层·热传导层,但是在使用LED光源的情况下变得比较困难。即,冷阴极管发出光的管内部由于温度变得非常高,所产生的热量主要通过放射传热(辐射传热)广泛地扩散到光源周围的热传导层,LED光源为固体元件发光其温度比冷阴极管的发光部低,几乎不能期待放射传热,所以必须主要通过固体热传导进行传热。
因此,在日本特开平6-51307号公报中记载的结构中只将冷阴极管置换为LED光源,LED光源的冷却变得困难。另外,考虑假定在该结构中,以某种形式将LED光源固定在反射层,使热量向热传导层扩散,但是在该情况下固定LED光源的部分的反射层成为热阻抗,阻碍了从LED光源向热传导层的热扩散,因此不能有效地冷却LED光源。当LED光源变得高温时,不仅其可靠性·元件寿命变短,而且发光效率也降低,因而即使允许可靠性降低但是也会导致消耗电力的增大。
进一步,当显示画面尺寸变大时,为了获得相同显示亮度,尽管需要大致与面积成比例的光量增加,可是由于在边缘照明方式中将光源搭载在端部,所以大概为线状的LED光源的配置区域仅与长度成比例增加。因此,当形成大型的液晶显示装置时,需要以更高密度安装LED元件,或者使每一个LED元件的光量增加,任一种方法都使LED光源部分的发热密度增大。因此,在大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中,LED光源部分容易变得更加高温。
因此,在日本特开平6-51307号公报中所示的结构中,假定即使允许LED光源的可靠性降低,消耗电力增大,遍及热传导层的高温在扩散的过程中传导到导光板,尤其在导光板的端部变得高温。导光板通常使用在光学特性良好的丙烯树脂实施了表面加工的元件,但是由于端部变得高温由此树脂因变质·软化等而发生劣化,其结果是导光板的光学特性发生劣化。
另外在日本特开2006-310221号公报中记载的结构是设想有LED光源的结构,通过将热扩散到金属P板上进行LED光源的冷却。在该情况下,虽然高效率地从LED光源向金属P板传导热量,当液晶显示装置大型化时,关于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光源的发热密度增加,仅通过向金属P板的热扩散光源的冷却性能变得不够充分。其结果是LED光源和金属P板变得高温。由此与专利文献1记载的结构同样,导致光源的可靠性降低、消耗电力的增大。而且进一步,由于变得高温的金属P板,导光板端部也变成高温,导致光学特性的劣化。
如上所述,在日本特开平6-51307号公报和日本特开2006-310221号公报中记载的结构中,从光源发出的光高效率地入射到导光板,但是在应用于大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情况下,LED光源的冷却性能不充分,光源的可靠性降低,导致消耗电力的增大,而且导光板端部变得高温,导致产生因热量引起的光学特性的劣化的问题。
而且,近年来,液晶显示装置薄型化、大画面化的需求变高。在上述日本特开2006-156324号公报中记载的结构中,由于作为散热机构的散热器是配置在液晶显示装置的背面侧,因此液晶显示装置的薄型化是困难的。
而且,为了确保规定的亮度,并且应对大画面化,需要更多的光源(LED),由此由LED产生的热量也增加了。因此为了得到更高的散热功能需要大型化的散热器。所以上述日本特开2006-156324号公报中所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在对显示装置实行大画面化的情况下,更加不利于薄型化。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使从光源发出的光高效率地入射到导光板的同时,即使在大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也高效率地冷却LED光源,抑制因热量导致的光学特性的劣化,具备良好的光学特性。而且本发明提供适于使液晶显示装置薄型化且大画面化的技术。
并且本发明中的具备液晶面板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在上述液晶面板的端部侧上配置的用于从上述液晶面板的端部侧向中央部照射光的光源;配置在上述液晶面板的背面侧,将来自上述光源的光向上述液晶面板的显示面侧引导的导光板;配置在上述导光板的背面侧,用于支撑该导光板的底座部件;和用于将上述光源的热量向上述底座部件传递的热传导体,在上述底座部件的端部侧的规定区域和上述导光板之间,设置绝热部件。
根据如上所述结构,本发明利用绝热部件,由于使导光板避开从光源向底座部件传递热量所以能够良好地保护导光板。
另外,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面板;和设置在其显示面的至少一个端部的LED光源;搭载有上述LED光源的LED光源块(block);将来自设置在上述液晶面板的背面侧的上述LED光源的光导向上述液晶面板的导光板;设置在上述导光板的背面侧的反射片;和固定上述LED光源块从背面侧保持上述导光板和上述反射片的底座部件,在上述底座部件的配置有上述LED光源块的端部,设置至少从上述LED光源块扩展到上述导光板·上述反射片的至少一部分的、向液晶显示装置的背面侧突出的凸部;进一步在上述凸部设置有从上述LED光源块的端部扩展到上述导光板·上述反射片的至少一部分,并且被固定在上述底座部件的反射绝热部件。
上述反射绝热部件,在面对上述液晶面板的面形成反射面,并且在被固定在上述底座部件的一侧也可以设置有绝热层。
另外,上述反射绝热部件也可以由上述反射片和绝热部件的层叠体构成。另外,上述反射绝热部件,在面对上述液晶面板的面形成反射面,并且在被固定在上述底座部件的一侧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形成有中空部分。进一步,上述反射绝热部件也可以与上述导光板和上述反射片以可滑动的方式接触。
如此,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薄型并且对应大画面的液晶显示装置。
另外依据本发明,在底座部件,设置扩展到导光板和反射片的至少一部分的凸部,进一步在凸部,设置从上述LED光源块的端部扩展到导光板·反射片的至少一部分、并且被固定在底座部件的反射绝热部件,由此能够提供在大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中,高效率地使从光源发出的光入射到导光板的同时,高效率地冷却LED光源,抑制因热量导致的光学特性的劣化,具备良好的光学特性的液晶显示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分解图;
图3是图1的X-X线截面图;
图4是导光板和光源部的立体图(为了方便省略结构部件的一部分);
图5是图4的Y-Y线截面图;
图6是散热机构的立体图;
图7是图6的Z-Z线截面图;
图8是图6的分解图。
图9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大致结构图。
图10是图9的AA’截面示意图,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图。
图11是将图10的端部放大的截面示意图。
图12是表示各种元件材料的线膨胀系数的表。
图13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1液晶显示装置;101液晶面板;110导光板支撑部;111底座部件;111a台阶部;112绝热部件(隔热部件);113、114固定螺钉;121导光板;121a入射面;121b出射面;130光源部;131光源(LED);132光源搭载基板;133金属框架;134热传导粘结剂;140光学片组;150反射片组;151第一反射片;152第二反射片;160散热机构;161热扩散部件;161a吸热部;161b散热部;162翼片;163散热框架;164驱动器盖体;165凹部;166开口;170第一面板支撑部;171第一框架;172第一缓冲体;173固定螺钉;180第二面板支撑部;181第二框架;182第二缓冲体;183第三反射片;190凸部;191空间;200外观框架;211背面盖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图1是涉及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立体图。所述液晶显示装置1包括液晶面板101和作为包围其周围的框体的外观框架200。此处,以液晶面板101的显示画面为基准定义上下左右和前背面。总之,当观看液晶显示装置1的使用者正对着液晶面板101的显示画面时,定义作为跟前侧的显示画面侧作为“前面”,进深侧作为“背面”,并且向着使用者的液晶面板的水平方向右侧作为“右”,左侧作为“左”。另外,向着使用者的液晶面板垂直方向的上侧定义由“上”,下侧定义为“下”。在液晶面板101的背面侧上配置背面盖体(未图示)。
图2是液晶显示装置1的分解立体图。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是由外观框架200、第一面板支撑部170、液晶面板101、第二面板支撑部180、光源部130、光学片组140、导光板121、反射片组150、导光板支撑部110、散热机构160、背面盖体211构成的。各部件的功能、作用等后述。而且散热机构160如图所示,分割为左右。
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具有侧面(边缘)照明方式的背光单元,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背光单元(背光源)的一具体例如图3所示。图3是图1的X-X线截面图。导光板支撑部110具有底座部件111和绝热部件112,光源部130具有光源131、光源搭载基板132、热传导体即金属框架133、热传导粘结剂134。而且,反射片组150具有第一反射片151和第二反射片152,散热机构160具有热扩散部件161、翼片(即散热片)162、散热框架163,第一面板支撑部170具有第一框架171和第一缓冲体172,第二面板支撑部180具有第二框架181、第二缓冲体182和第三反射片183。
本实施例中,光源部130,如图所示配置在液晶面板101的左右两端部上。而且光源部130的光源131,是将多个发光二极管(LED),例如多个红、蓝、绿的LED组在上下方向(向纸面里的方向)上排列构成的。而且LED可以是白色LED,而且也可以是由2个不同色(例如黄、蓝色)发出白色光的结构。图3虽然只示出液晶显示装置1的一侧的截面,但另一侧的截面也是对称的结构。而且,本实施例,虽然示出的是将光源部130配置在液晶面板101的左右两端部的例子,但是本发明也可适用于仅配置在左右端部中的一方。而且,也可适用于将光源部130配置在上下端部两方或其中一方的结构。
其次,从前面侧说明各结构要件的配置和功能。外观框架200配置为从液晶面板101的前面延续至侧面,具有作为液晶显示装置1的前面盖体的功能。而且,外观框架200形成为在液晶面板101的显示区域部是开口的形状。而且,外观框架200的背面侧的边缘部上,由固定螺钉113固定保持底座部件111。
液晶面板101是在2个基板间夹持液晶的结构,具有根据液晶的通/断控制从导光板121出射的光的透过/遮断的作为光闸(光阀)的功能。
而且,液晶面板101,构成为由四边框状的第一面板支撑部170和四边框状的第二面板支撑部180来夹持。
第一面板支撑部170配置在液晶面板101的前面侧,由四边框状的第一框架171和四边框状的第一缓冲体172构成,第二面板支撑部180配置在液晶面板101的背面侧,由四边框状的第二框架181、四边框状的第二缓冲体182和在第二框架181的背面侧上附着的第三反射片183构成。
因此,在第一框架171的开口边缘部背面侧和液晶面板101的前面的边缘部之间,介设(插入设置)第一缓冲体172,同样的,液晶面板101的背面的边缘部和第二框架181前面的边缘部之间,介设第二缓冲体182,将液晶面板101从前面侧和背面侧两方弹性按压,而由第一框架171和第二框架181支撑。
而且,第一框架171和第二框架181,例如,是由不锈钢、铝(Al)等金属板形成的,通过固定螺钉173固定保持在后述的金属框架133上。此时,第一缓冲体172和第二缓冲体182也具有作为缓冲材料的功能。
其次用图4、图5说明光源部130附近。图4是导光板和光源部的立体图,影响导光少的结构部件为了方便说明而省略。图5是图4的Y-Y线截面图。
光源部130是由光源(LED)131和光源搭载基板132、金属框架133、热传导粘结部件134构成。
光源131,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在上下方向上配置有多个,构成或配置为从液晶面板101的左右端部向中央侧,在液晶面板101的水平方向(左右方向)上发出显示图像用的光。而且在上下方向上排列成1列的光源131是由透明树脂模铸成大致半圆柱状,该成型的大致半圆柱状的透明树脂构成透镜。
光源搭载基板132,配置在液晶显示装置1左右侧面,基板上多个光源131在光源搭载基板132的长边方向(上下方向)上多个搭载为一列。
而且,光源搭载基板132,例如由陶瓷基板形成,在搭载光源131的同时,通过在光源搭载基板132上形成布线图案向光源供给电流/电压。并且,光源搭载基板132兼具有作为将从光源131出射的光更有效的向导光板121引导的反射板的功能。此外,光源搭载基板132不限于陶瓷,只要光反射效率良好、热传导性和电绝缘性高的物质,即使是树脂也可以。
作为热传导体的金属框架133例如由铝制成,采用热传导粘结材料134(例如,热传导粘结剂或银膏等)与光源搭载基板132粘结。
导光板121是由丙烯树脂等透明树脂形成,具有将从光源131出射的光变换成面光源的功能。入射到导光板121的入射面121a上的光,在导光板121内全反射传播,被在导光板121的背面上印刷的反射点阵散射,从导光板121的出射面121b向液晶显示装置1的前面侧出射。导光板121的入射面121a和光源131之间设置横向的空间,使得导光板121即使在因光源131产生的热而膨胀的情况下,两者也不接触。
光学片组140,是由1个以上的光学片(扩散片、反射片等)形成,配置在第二框架181的背面侧,具有使从导光板121出射的光面内均匀化更好,或者,提高前面侧方向的亮度的带定向性的功能。
反射片组150,是由第一反射片151和第二反射片152构成,上述反射片具有通过将光源131发出的光中没有直接入射到导光板121的入射面121a的光反射而使之入射从而提高光利用率的功能的同时,具有将上述反射片散射的全反射条件之外的从导光板121背面侧出射的光再次返回导光板121的功能。因此,邻接配置在导光板121的背面侧。
而且,同样的第三反射片183,具有通过将光源131发出的光中没有直接入射至导光板121的入射面121a的光反射而使之入射的功能。而且,虽然第三反射片183贴附在第二框架181的背面侧,此处为了说明未图示第二框架181。
回到图3,说明导光板支撑部110。
导光板支撑部110,由底座部件111和绝热部件112构成。底座部件111,配置在反射片组150的背面侧,由例如铜、铝(AL)等金属板形成,通过固定螺钉113固定保持在外观框架200上。而且,底座部件111,和散热框架163一起通过固定螺钉114固定保持在金属框架133上。而且,底座部件111,从背面侧支撑第一反射片151和导光板121,防止第一反射片151和导光板121的反向弯曲。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底座部件111在光源130附近的部分,即底座部件的从端部开始的规定区域(此处作为区域A)以向液晶显示装置1的背面侧突出的状态形成有凸部190,通过该凸部在导光板121(及反射片组150)与底座部件111之间形成空间191。而且,本实施方式,是在该空间191配置绝热部件112,图3所示的区域A中,底座部件111形成为不直接接触反射片组150。由此,抑制了从光源130传导至底座部件111的热量向导光板121和反射片组150传递,保护导光板121和反射片组150不受光源130的热量的影响。而且,通过在底座部件111上设置台阶部111a,在含有底座部件111的中央部的区域B中,底座部件111形成为直接保持导光板121和反射片组150。这里区域A包括导光板121和反射片组150的光源130一侧的部分(端部)。
背面盖体211配置在液晶显示装置的最背面,具有保护液晶显示装置1背面的作用,下侧面上设置用于吸气的通气口,上侧面上设置用于排气的通气口。而且,背面盖体211时通过螺钉等(未图示)固定保持在外观框架200上。
此处,采用图6、7、8说明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散热机构160的一构成例。图6时散热机构的立体图。图7是图6的Z-Z线截面图,图8是散热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散热机构160,如图6所示,由热扩散部件161、翼片162、散热框架163构成。纸面左侧是装置的端部,右侧是装置的中央部。即,热扩散部件161的吸热部161a位于装置端部侧,散热部161b位于装置中央侧。而且散热机构160的装置中央侧上,凸的驱动器盖体164形成在装置背面,该驱动器盖体164的内侧,容纳有用于将驱动光源131即LED的信号供给至光源搭载基板132上形成的布线图案的未图示的LED驱动(驱动电路)。并且图3中未图示驱动器盖体164。
此处,热扩散部件161是热传导率高的部件,由例如在内部中水等液体流通的热管构成的。本实施例中,热扩散部件161使用多根热管。该热管,如图6、8所示,从装置端部向中央侧的驱动器盖体164,在水平方向上延伸规定距离而形成,在散热框架163的垂直方向(上下方向)上排列有多根。由此,通过金属框架133传导至底座部件111的端部的光源131的热量,进入热管即热扩散部件161的吸热部161a,传送至位于装置的中央侧的散热部161b。
散热框架163,如图8所示,形成为对应于多个热扩散部件161(热管)的位置,形成有嵌入热扩散部件161的凹部165。热扩散部件161,嵌入散热框架163的凹部165,热扩散部件161两端部的吸热部161a和散热部161b,通过焊接、铆接等方式物理性且导热地与散热框架163接合。而且翼片162是由螺钉等(未图示)固定保持在散热框架163上。并且凹部165上形成开口166。由此,如图7的截面图所示,在该开口166中,热扩散部件161不通过散热框架163的金属部件而直接热接触翼片162。
以下,说明光源131产生的热的散热方法。
光源131产生的热,通过光源搭载基板132,传导向金属框架133。光源搭载基板132,由于采用了低热阻抗的陶瓷,容易传导光源131产生的热量。并且,光源搭载基板132和金属框架133通过热传导粘结剂134如银膏而粘结。因此,光源131产生的热量更有效的传热至金属框架133。
而且,金属框架133上,通过固定螺钉114固定保持散热框架163、底座部件111。因此,传递到金属框架133上的热,向底座部件111和散热框架163以及与散热框架163接合的热扩散部件161传递,在各个部件中,向装置的中心方向热传导。相比于底座部件111和散热框架163,热扩散部件161的热传导率非常高,因此大部分热量传导向热扩散部件161。并且,热量向与热扩散部件161接合的散热框架163传导。此处,在设有翼片162的底座部件11和散热框架163间的空间上空气从液晶显示装置1的下方向上方流通。由此,传导至散热框架163和热扩散部件161的热量,通过固定保持在散热框架163上的翼片162,更有效的散热出来。
如上所述,从光源131产生的热量大部分向热扩散部件161传导,底座部件111也在某种程度由于导热而温度多少上升。按照该热量不向导光板121传递的方式,如上所述地在底座部件111的光源部130的附近区域A中,在底座部件111设置凸部190而在底座部件111与导光板121及反射片组150之间形成空间191,该空间191容纳绝热部件112。即,本实施形态中,在来自光源131的热量影响大的区域A中,通过在底座部件111和导光板121及反射片组150间配置绝热部件112,防止了热对导光板121和反射片组150的影响。
此处,绝热部件112比底座部件111、导光板121或反射片组150的热传导率更低(例如热传导率在0.2W/mK以下),难以产生热变形和热膨胀,而且优选为当被夹持在底座部件111和导光板121以及反射片150之间时,对该底座部件111、导光板121和反射片150施力(作为对上述夹持的反作用的力,应力)少的具有柔软性或弹性的部件。具有这种性质的绝热部件112,在本实施例中,采用海绵(海绵状结构物)。不用说,也可以采用具有上述性质的其他材质部件,例如可以采用板状橡胶。
而且,通过使绝热部件112的厚度与底座部件111的台阶部111a相同,由于绝热部件112用作支撑反射片组150、导光板121的部件,因此也有防止反射片组150、导光板121向底座部件111侧变形的效果。
传导至底座部件111传导的热量,在通过散热机构150向液晶显示装置1的中央方向传导时慢慢散热。由于底座部件111的热量在区域A中被充分散热,自台阶部111a开始的中央方向的区域B中的底座部件111所具有的热量很少。由此,反射片150和导光板121受到来自底座部件111的热影响很少。
本实施形态中,绝热部件112的水平方向(图3的纸面左右方向)的尺寸,在液晶面板101为37英寸的情况,是25mm~50mm的程度,并且厚度(图3的纸面上下方向的尺寸)是1.0~2.0mm的程度。而且,区域A的水平方向的尺寸,是能够容纳绝热部件112的程度的尺寸,例如,考虑到底座部件111的放热和导光板121的支撑,相对于底座部件111的水平方向的尺寸,大致为2%~10%的大小。
而且,从底座部件111向散热框架163,主要通过固定螺钉114传递热量。另一方面,在固定螺钉114以外的部分,底座部件111和散热框架163仅仅物理接触,因此底座部件111和散热框架163之间不存在促进热传递的部件(例如有弹性的热传导板等)。因此,在固定螺钉114以外的部分,底座部件111和散热框架163之间的热传递变少,抑制了通过固定螺钉114从底座部件111向散热框架163传导的热量再次返回至底座部件111。因此,抑制了绝热部件112附近的底座部件111(凸部190)的温度上升,能够更适于保护导光板121和反射片组150阻止热量对它们的影响。
根据上述,通过本实施方式,能够实现液晶显示装置的薄型和大画面化。而且本实施方式中,反射片组150是采用第一反射片151和第二反射片152(左右方向单侧1个)这样的3片的结构,但是也可以是1片反射片的结构,也可以采用4片以上的结构。
【实施例2】
接着,参照图9~图13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本实施例的特征在于,作为绝热部件,使用在导光板一侧的面形成有反射面的反射绝热部件。
图9是从显示面一侧看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大致结构图。图10是图1的A-A’截面图。
在本实施例中,定义图9的纵方向为纵方向,定义图9的横方向为横方向。另外,图10的液晶面板3一侧定义为前面侧,背面盖体4定义为背面侧。
如图9所示,从显示面一侧看液晶显示装置1时,在外观框架2的内侧看到液晶面板3。如图10所示,在液晶面板3的背面侧为了将光均匀地导向液晶面板背面,层叠有以导光板11为代表的部件,而且在该背面,为了从背面保持这些部件配置有底座部件8。安装有光源的光源搭载基板10安装在金属框架9上,并且金属框架9固定在底座部件8。在底座部件8的更加背面,根据需要配置电回路基板(即电路基板)5、6、7。进一步在其背面,配置有背面盖体4,与外观框架2相匹配形成有液晶显示装置1的框体。
电回路基板5、6、7,例如是用于对LED光源供给电流的驱动器,用于处理输入到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用信号的信号处理电路,用于从商用电源获取必要的电力的电源回路基板,或者在如电视机那样的显示装置的情况下为调谐回路基板,但是并不限定于上述内容。
安装有作为光源的LED元件的光源搭载基板10配置在横方向的两端部,从光源发出的光从导光板11的两端部入射,从导光板11的前面透过液晶面板3形成图像。
图11表示图10的端部的放大图。为了使图易于理解,没有表示出外观框架2、背面盖体4和电回路基板。
在液晶面板3的背面作为空间存在面板间隙14,并且在其背面配置有包括扩散片等的光学片组12、导光板11、1或者多个反射片13,通过底座部件8从背面侧保持。面板间隙14,进一步提高从导光板11入射到液晶面板3的光的均匀性,并且具有当液晶面板3弯曲时防止损伤光学片组12的表面的效果。光学片组12是用于提高从导光板11向液晶面板3的光的均匀性的元件,根据需要也在该部分层叠用于改善视野角特性的棱镜片等。一个或者多个反射片13是使从导光板11的端部入射的光不从背面侧漏出,高效率地向液晶面板反射的元件。反射片13例如是使用为了提高反射率在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C(聚碳酸酯)的片的一个面而将铝蒸镀为镜面状的元件,或者涂覆有白色颜料的元件。
液晶面板3例如隔着橡胶构成的缓冲体39由第一框架25和第二框架26保持。由于隔着缓冲体39,施加于液晶面板的力被缓和,具有防止液晶面板的破损的效果。另外,第二框架26具有从前面侧按压光学片组12、导光板11的作用,通过夹入在与背面侧的底座部件8或者反射绝热部件20之间,而保持光学片组12、导光板11。
例如由LED元件构成的光源30,在光源搭载基板10上以大致(图9中)沿纵方向排列的方式配置有多个。另外,光源30的外侧由透镜31覆盖。透镜31是为了高效率地在导光板方向获取从光源30发出的光而设置,例如透镜31由折射率高、耐热性高的透明硅酮树脂等构成。
安装有光源30的光源搭载基板10被固定在金属框架9上。为了高效率地将LED元件的发热传递到金属框架9,优选在光源搭载基板10和金属框架9之间插入粘合热传导性的润滑脂或薄片。或者更适合被焊接结合。
底座部件8在端部,设置有至少从金属框架9到与导光板11和反射片13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位置为止沿横方向扩展,并且向液晶显示装置1的背面侧突出的凸部8a。进一步在该凸部8a金属框架9被固定在底座部件8。为了高效率地从该金属框架9向底座部件8传递热量,在LED光源块与底座部件之间,设置有热传导层23。热传导层23例如为热传导性的润滑脂或薄片,具有吸收固定部分的平坦度差异减低接触热阻抗的作用。或者,作为热传导层23,也可以将金属框架9和底座部件8焊接结合。
另外,金属框架9需要高效率地将光源搭载基板10的热量传递到底座部件,因而优选由热传导率高的材料,例如铝、铜等构成。另外,优选金属框架9的横方向的厚度至少比底座部件8厚。由此,不仅能够更加提高在金属框架9内的热传导性,而且增大作为与底座部件8的接触部的热传导层23的面积,能够降低接触部的热阻抗。
而且加上使金属框架的端部面9a与底座部件8接触,能够进一步高效率地对底座部件传递热量,并没有特别的限定。
底座部件8,为了将来自金属框架9的热量高效率地在底座部件8的面内扩散,优选为热传导率高的材料。另外,底座部件8需要具备用于保持导光板11等的部件的强度。作为满足上述条件的材料,底座部件8由铝或者镁等构成。另外,底座部件8在端部向前面侧弯曲,由此,具有提高强度,并且在端部进一步扩散从金属框架9传递到底座部件8的热量的效果。
此外,在底座部件8扩散的热量,通过传递到背面盖体4,或者根据需要使冷风进入背面盖体4与底座部件8之间,由此向液晶显示装置1外散热。
进一步,在凸部8a的内部,在从金属框架9的端部扩展到导光板11和反射片13的至少一部分的区域设置有反射绝热部件20。反射绝热部件20,按照其厚度与凸部8a的内部空间的尺寸(液晶显示装置1的进深方向的突出量)大致一致的方式构成,由此,反射绝热部件20在端部,能够从背面侧保持导光板11和反射片13。尤其由于反射片13厚度较薄,如果不在端部保持则不能够维持平面而弯曲,有可能在端部妨碍基于反射片13的光反射。另外,反射绝热部件20具备在前面侧发射光的功能,而且具备在其厚度方向上抑制热传导的功能。
作为反射绝热部件20,在前面侧(反射片13侧)形成有反射面,并且反射面的背面优选为由至少比底座部件8热传导率低的材料·部件构成的绝热层。由此,能够在反射绝热部件20的、来自光源30的光直接入射的前面侧反射光,并且能够在背面侧有效地隔绝从底座部件8一侧传递的热量。反射面,与上述的反射片13同样地通过将铝蒸镀为镜面状,或者涂覆白色颜料而形成。另外绝热层与上述反射片13同样地如果由PET或者PC等的树脂形成就能够获得绝热功能。
绝热层在内部包含有气泡,例如如果由如海绵那样的发泡树脂形成则实际有效的热传导率进一步降低从而提高绝热效果,较为恰当。另外,绝热层需要在其厚度方向上具备抑制热传导的功能,但是关于面方向,不一定必须抑制热传导,例如可以由具备在厚度方向的热传导率比面方向低的热传导各向异性的材料构成。作为这样的材料,例如可以举例包含有取向为面方向的填充物的树脂复合材料。
另外,反射绝热部件20也可以形成为反射片13和绝热部件的层叠体。在该情况下,反射绝热部件20具有与反射片13相同的反射特性,而且通过使反射绝热部件20的部件与发射片13实现部件共通化,能够以低成本制作反射绝热部件20。另外由于能够与反射层独立地选定绝热层的部件,因而能够形成具有更加优选的绝热功能的绝热层。
另外,反射绝热部件20配置在与金属框架9大概接触的位置,并且底面侧被固定在底座部件8。作为固定方法例如可以是双面胶带。
另外,在反射绝热部件20被固定在底座部件8的同时,能够与反射片13、导光板11滑动。即,反射绝热部件20按照仅从背面侧保持反射片13和导光板11而不妨碍其面内的移动的方式构成。
另外,底座部件8的凸部8a在收容有反射绝热部件20的基础上,优选形成有若干的间隙15。通过凸部8a内部的空间扩展到形成间隙15的程度,即使搭载有光源30的光源搭载基板10被固定在底座部件8之后,也能够避开它们,容易地将反射绝热部件20固定组装在底座部件。
另外,通过在底座部件8的凸部8a配置有金属框架9,能够将反射绝热部件20配置在比透镜21更加靠近金属框架9、并与之大致接触的位置。考虑到光向导光板11的端部的入射效率时,光源30和透镜31需要在涉及到与显示面垂直的方向上与导光板11位于大致同一位置。因此,如果金属框架9没有被配置在凸部8a上,透镜31、光源搭载基板10和底座部件8之间确保间隙是比较困难的,不能够将反射绝热部件20配置在靠近金属框架9并与之大概接触的位置。
另外,在导光板11和反射片13的端部和透镜31之间设置有规定的间隙32。该间隙32,第一,是用于不使由于制作精度的差异或由于外因施加的冲击等导致导光板11和反射片13与透镜31接触。一般当部件大型化时难以确保绝对尺寸精度,另外,由于冲击导致所产生的变形量变大,因此当液晶显示装置1大型化时,间隙32的大小也需要增大。
设置间隙32的第二理由是存在热膨胀。即,如上所述,为了将来自光源的热量高效率地在底座部件8内扩散,底座部件8由铝等的金属形成。相对于此,导光板11、反射片13例如由丙烯、PET、或者PC等的树脂形成。铝、丙烯、PET、PC的因温度导致的膨胀比率(线膨胀系数)常温下大致如图12所示。树脂虽然根据成型条件线膨胀系数发生变化,丙烯、PET、PC等的线膨胀系数一般比金属大很多。
因此,当液晶显示装置1进行工作部件的温度上升时,部件整体地膨胀,尤其是树脂部件相对较大地膨胀。当液晶显示装置1大型化时,该膨胀不能忽视,例如,液晶显示装置1的横宽为1.5m,设想部件的温度比组装时升高40℃后的状况。铝的膨胀大约为1.4mm,与此相对,树脂(假定是图4的丙烯)的膨胀为4.2mm,两者的膨胀产生2.8mm左右的差。假定即使导光板11和反射片13在液晶显示装置1的中央部被定位在正确位置,在左右的端部各产生1.4mm左右的膨胀量的差。
另一方面,固定有光源30的金属框架9,为了高效率地将热量传递到底座部件,被固定在底座部件,光源30、透镜31追随底座部件8的膨胀发生变位。因此,液晶显示装置1进行工作内部温度上升而热膨胀,透镜31和导光板11以及反射片13之间的间隙32比组装时减少。并且,当液晶显示装置1反复工作和停止时,导光板11以及反射片13和底座部件8因热膨胀差而反复滑动,由此,有可能它们的位置关系逐渐偏移。
因此,间隙32因上述第一、第二理由成为必须,并且随着液晶显示装置1的大型化而需要增大。
如上所述,依据本实施例,在底座部件8的端部,设置有从金属框架9扩展到导光板11和反射片13的至少一部分的凸部8a,将金属框架9固定在凸部8a,进一步在凸部8a设置从金属框架9的端部扩展到导光板11和反射片13的至少一部分、并且被固定在上述底座部件8的反射绝热部件20,由此光源30发出的热量通过光源搭载基板10、金属框架9,高效率地传递到底座部件8,在底座部件8内被扩散,能够高效率地冷却光源30。这时,在底座部件的凸部8a的特别是固定有金属框架9的附近,因从金属框架9传递的热量而变得高温,但由于底座部件8的凸部8a和导光板11以及反射片13通过反射绝热部件20被隔热,因而能够抑制导光板11的端部温度升高,由此,能够抑制导光板11的端部的热劣化。
另外,如上所述,尤其当液晶显示装置1大型化时,导光板11以及反射片13和透镜31之间的间隙32增大,反射片13接近透镜31变得困难。但是,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反射绝热部件20,即使在透镜31附近,也能够不使光在背面侧泄露而被反射,能够使来自光源30的光高效率地入射到导光板11。另外尤其是,液晶显示装置1内部的温度上升,因热膨胀导致导光板11以及反射片13和底座部件9的相对位置关系在端部偏移的情况下,通过反射绝热部件20和反射片13发生滑动,通常背面侧整体形成反射面,能够不使光在背面侧泄露而使其反射,能够高效率地使来自光源的光入射到导光板。另外,由于反射绝热部件20和反射片13一部分有重叠,假定,即使在液晶显示装置1反复工作和停止的过程中,因热膨胀差导致的滑动的结果是它们的位置关系逐渐偏移,通常在背面侧整体形成反射面,能够不使光在背面侧泄露而使其反射,能够高效率地使来自光源的光入射到导光板。
尤其是,通过将反射绝热部件20做成在与液晶面板3相对的面形成反射面、并且成为在固定于底座部件9的一侧设置有绝热层的部件,从而在反射绝热部件20的光源30的光直接入射的前面侧反射光,并且能够在背面侧高效率地隔绝从底座部件8一侧传递的热量。
进一步,如果绝热层由在内部内包有气泡的发泡树脂形成则实际有效的热传导率进一步降低从而提高绝热效果,较为恰当。
另外,尤其是通过将反射绝热部件20形成为反射片和绝热部件的层叠体,反射绝热部件20不仅能够具有与反射片13相同的反射特性,还能够抑制反射特性的不同所导致的光的差异。另外,通过使反射面的部件与反射片13的部件共通化,能够以低成本制作反射绝热部件20。另外由于能够与反射层的形成的适当与否无关地选择绝热层的部件,因此能形成具有更加优选的绝热性的绝热层。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能够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在高效率地使从光源30发出的光入射到导光板11的同时,即使在大型的液晶显示装置1中,也高效率地冷却由LED元件构成的光源30,抑制因热量导致的光学特性的劣化,具备良好的光学特性。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光源30配置在横方向端部,也能够使用本实施例的结构配置在纵方向端部。由于通常液晶显示装置在横方向长度长,为了获得相同的光量,即使配置相同个数的光源30(LED元件),由于配置在纵方向端部的情况光源30的安装密度降低,能够使光源30的温度降低。或者在更大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中能够冷却光源30。
另外,将光源30配置在纵方向端部和横方向端部两处,也能够适用本实施例的结构。在该情况下,由于光源30的安装密度更加低,能够进一步降低光源30的温度。或者在更大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中能够冷却光源30。
【实施例3】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
图13是第三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端部的截面示意图,与图9~图12所示的第二实施例的图12相当。与图12同样地,为了使图便于理解,将外观框架、背面盖体和电回路基板省略图示。
在本实施例中,除金属框架9、反射绝热部件20以外,与图9~图12所示的第二实施例相同。反射绝热部件20在其前面侧具备反射片20b,背面侧由一部分为中空的部件20a的层叠体构成。部件20a尤其用于提高绝热性,因此优选由树脂构成。这样的部件20a例如通过树脂成型能够容易地制作。另外,金属框架9被固定在底座部件8的部分,与安装光源搭载基板10的部分相比向导光板11的方向延长,大致成为末端扩展的形状。反射片20b由与配置在导光板11的背面的反射片13相同的材料形成,反射绝热部件20能够具有与反射片13相同的反射特性,而且与反射片13实现部件共通化能够以低成本制作反射绝热部件20,但并无特殊限定,例如可以在部件20a的前面侧形成具备反射功能的表面。
依据本实施例,除图9~图12所示的第二实施例之外,,具有以下效果。首先,通过在反射绝热部件20的固定在底座部件8一侧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有中空部分,通过中空部分的空气的低热传导率能够获得高绝热性,与图9~图12所示的第二实施例比较能够进一步抑制导光板11的端部温度变成高温,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导光板11端部的热量导致的劣化。
另外,如第二实施例所示,虽然通过由发泡树脂形成绝热层,使实际有效的热传导率降低,但是如本实施例所示,通过部件的形状形成有中空部分的情况下,不仅能够获得更高的绝热性,与发泡树脂不同通过树脂成形就能够制作具有较高形状尺寸精度的部件,并且与发泡树脂相比较能够提高部件的刚性。其结果是,在端部,能够更加可靠地保持导光板11和反射片13。
进一步,如图13所示,在金属框架9和反射绝热部件20大概接触的位置,通过将部件20a的背面侧形成为中空,能够将金属框架9的被固定在底座部件8的部分向导光板11的方向延长。由此,能够增大底座部件8和金属框架9的固定部的面积,能够降低金属框架9和底座部件8之间的热阻抗,高效率地使来自光源30的热量在底座部件8扩散。
【实施例4】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图14是第四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与图9~图12所示的第二实施例的图10的部分相当。
本实施例与图9~图12所示的第二实施例相比较,除背面盖体4的形状不同以外其它大致相同。电回路基板5、6、7配置在凸部8a的内侧(显示区域中央侧)的大概中央部,背面盖体4一边将电回路基板5、6、7收纳在大概中央部,一边在配置金属框架9的端部向前面侧被按压至与底座部件8相对并大概接近的位置为止。并且在背面盖体4形成有背面盖体凸部4a。背面盖体凸部4a设置在与固定有金属框架9的附近的底座部件8相对的一侧。背面盖体凸部4a不一定必须在端部各有一处,考虑背面盖体4的强度、成型性等也可以由多个凸部构成。
如第二实施例所述,传递到底座部件8的光源的热量在面板面内扩散之后,传递到背面盖体4,并散热到外部气体中。或者,根据需要使在背面盖体4和底座部件8之间进入冷却风,由此向液晶显示装置1外散热。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背面盖体4在端部被向前面侧按压至与底座部件8相对并大概与之接近的位置,因此在端部不能够使在背面盖体4和底座部件8之间进入冷却风,根据需要,也可以使在收纳有电回路基板5、6、7的大概中央部进入冷却风。
依据本实施例,在第二实施例的基础上具有以下效果。
首先,在本实施例中,将电回路基板5、6、7配置在大概中央部的凸部8a的内侧(显示区域中央侧),在将电回路基板5、6、7收纳在大致中央部的同时,将背面盖体4在端部与底座部件8相对,并向前面侧按压至大致与之接近的位置为止。由此,在端部,能够将液晶显示装置的厚度形成为更加薄。另外,通过在凸部8a的内侧(显示区域中央侧),配置电回路基板5、6、7,能够使电回路基板与凸部8a不重叠,即使在大致中央部也能够抑制液晶显示装置的厚度。并且,背面盖体4在端部与底座部件8相对被向前面侧按压至大至与之接近的位置为止,由此凸部8a和背面盖体4之间的间隙变小能够高效率地进行热量的移动。其结果是能够高效率地将从光源30向金属框架9、底座部件8传递的热量从背面散热。
并且,在端部,在背面盖体4的被固定有金属框架9的附近的、与底座部件8相对的一侧设置有背面盖体凸部4a,由此在金属框架9被固定的附近,能够抑制背面盖体4局部地变得高温。在底座部件8,被固定有金属框架9的附近由于金属框架9的高温直接传递而变成最高温。因此,假定在没有背面盖体凸部4a的情况下,由于在端部背面盖体4和底座部件8接近,因而该高温被传递到背面盖体4,背面盖体4局部地变得高温。变得高温这样的情况,在从背面盖体4向外部气体散热的观点来说为优选,但是如果变得太高温当人接触到时,会引起烫伤等的问题,因此需要将背面盖体4的温度保持为一定温度以下。
通过形成背面盖体凸部4a,在固定有金属框架9的附近,能够抑制从底座部件8向背面盖体传递热量,能够抑制背面盖体变得局部高温。另外,底座部件8的温度,在固定有金属框架9的附近成为最高温,由于热量在底座部件8面内扩散,随着从金属框架9的附近远离温度逐渐降低。由此,通过设置背面盖体凸部4a,在背面盖体凸部4a的部分抑制背面盖体变得高温并且在除此之外的温度低下的部分,使背面盖体4和底座部件8接近而积极地向背面盖体传递热量,由此能够使背面盖体4的温度分布均匀化。由此,能够抑制背面盖体4的局部的高温,而且能够使整体温度升高,能够高效率地从背面盖体4向外部气体散热。
另外,由于背面盖体凸部4a形成在液晶显示装置1的内侧,所以能够提供对液晶显示装置1的背面的外观不造成影响,能够高效率地散热,并能够具有所希望的外观的液晶显示装置。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实现液晶显示装置的薄型化,而且能够高效率地从背面盖体4向外部气体散热。其结果是,能够降低光源30、导光板11的端部的温度,提供薄型且具备良好的光学特性的液晶显示装置。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底座部件8,设置有扩展到导光板11和反射片的13的至少一部分的凸部8a。并且在凸部8a内部,设置有从所述金属框架9的端部扩展到导光板11和反射片13的至少一部分,并且被固定在底座部件9的反射绝热部件20。由此,即使在大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也能够提供在使从光源30发出的光高效率地入射到导光板11的同时,冷却光源30,抑制因热量导致的导光板11的光学特性的劣化,具备良好的光学特性的液晶显示装置。

Claims (15)

1.一种具备液晶面板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液晶显示装置包括:
在所述液晶面板的端部侧配置的、用于从所述液晶面板的端部侧向中央部照射光的光源;
在所述液晶面板的背面侧配置的、将来自所述光源的光导向所述液晶面板的显示面侧的导光板;
配置在所述导光板的背面侧、用于支撑该导光板的底座部件;
用于将所述光源的热量向所述底座部件传递的热传导体;和
用于驱动所述光源的驱动器,
所述底座部件的、配置有所述光源的端部附近的部分,设有向所述液晶显示装置的背面侧突出的凸部,在由该凸部形成的位于所述底座部件和所述导光板之间的空间中,设置有绝热部件,其用于防止从所述光源传递至所述底座部件的端部的热量向所述导光板传递,
并且,所述驱动器配置在与所述绝热部件和所述凸部相比更靠近所述液晶显示装置的中央侧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导光板的背面侧与所述绝热部件和所述底座部件之间,配置有用于将所述光源或透过所述导光板的光向所述液晶面板侧反射的反射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在该底座部件的背面设置有用于对所述底座部件散热的散热机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机构包括:与所述底座部件端部侧的规定区域的背面接触的散热框架;在所述底座部件的中央部的背面设置的翼片;和与所述散热框架和所述翼片接触的热扩散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扩散部件是液体在其内部流通的热管,所述底座部件端部侧的规定区域的热量传递至所述散热框架,传递至所述散热框架的热量通过所述热管被传递至所述翼片,由此所述光源的热量通过所述热管向所述底座部件的中央部扩散。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源是多个发光二极管。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源配置在所述液晶面板的左右端部侧中的一侧或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源配置在所述液晶面板的上下端部侧中的一侧或两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搭载所述光源的光源搭载基板,
所述热传导体是金属框架,
通过将光源搭载基板和所述底座部件与所述金属框架结合,将所述光源的热量通过所述金属框架向所述底座部件传递。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热部件由内部包含有气泡的发泡树脂形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热部件,是具有使光反射的功能的反射绝热部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射绝热部件,在与所述液晶面板相对的面形成有反射面,并且在被固定于所述底座部件的一侧设置有绝热层。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射绝热部件由所述反射片和绝热部件的层叠体构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射绝热部件,在与所述液晶面板相对的面形成有反射面,并且在被固定于所述底座部件的一侧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有中空部分。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射绝热部件,与所述导光板和所述反射片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接触。
CN2009101452310A 2008-09-18 2009-05-27 液晶显示装置 Active CN10167676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38821 2008-09-18
JP2008-238821 2008-09-18
JP2008238821 2008-09-18
JP2008238803 2008-09-18
JP2008-238803 2008-09-18
JP2008238803A JP4726937B2 (ja) 2008-09-18 2008-09-18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9099520A JP2010097924A (ja) 2008-09-18 2009-04-16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9099520 2009-04-16
JP2009-099520 2009-04-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76769A CN101676769A (zh) 2010-03-24
CN101676769B true CN101676769B (zh) 2011-12-21

Family

ID=414438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452310A Active CN101676769B (zh) 2008-09-18 2009-05-27 液晶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159629B2 (zh)
EP (1) EP2166405A3 (zh)
CN (1) CN10167676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002745A (ja) * 2008-06-20 2010-01-07 Hitachi Displays Ltd 液晶表示装置
JP5305816B2 (ja) * 2008-09-30 2013-10-02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
CN102209930B (zh) * 2008-12-10 2014-07-16 夏普株式会社 有源矩阵基板、有源矩阵基板的制造方法、液晶面板、液晶面板的制造方法、液晶显示装置、液晶显示单元、电视接收机
JP5216602B2 (ja) * 2009-01-08 2013-06-1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画像表示装置
KR100933631B1 (ko) * 2009-08-18 2009-12-2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백 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EP2484954A4 (en) * 2009-09-28 2013-07-17 Sharp Kk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US20120188747A1 (en) * 2009-10-30 2012-07-26 Sharp Kabushiki Kaisha Ligh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KR101593948B1 (ko) * 2009-12-09 2016-02-17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장치
KR101323456B1 (ko) * 2009-12-11 2013-10-29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
KR101683890B1 (ko) * 2010-03-30 2016-12-08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한 표시 장치
CN102252175A (zh) * 2010-05-18 2011-11-23 扬升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光源模组
KR101047628B1 (ko) 2010-06-03 2011-07-08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표시 장치
KR101724698B1 (ko) * 2010-06-03 2017-04-10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한 표시 장치
KR101693854B1 (ko) * 2010-06-07 2017-01-06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WO2011162016A1 (ja) * 2010-06-25 2011-12-2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Led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US20120032963A1 (en) * 2010-08-09 2012-02-0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Display apparatus and frame to accommodate display panel
JP5512506B2 (ja) 2010-12-24 2014-06-04 パナソニック液晶ディスプレイ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5032651B2 (ja) 2010-12-27 2012-09-26 株式会社東芝 テレビジョン受像機、及び電子機器
JP5159872B2 (ja) 2010-12-27 2013-03-13 株式会社東芝 テレビジョン受像機
JP2012208238A (ja) * 2011-03-29 2012-10-25 Funai Electric Co Ltd 液晶表示モジュール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TWM413881U (en) * 2011-04-29 2011-10-11 Kocam Int Co Ltd LED backlight module with extrusion shell body
US20120294041A1 (en) * 2011-05-16 2012-11-22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Backlight module with thermal insulation
US9274269B2 (en) 2011-05-31 2016-03-01 Lg Innotek Co., Ltd.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device
JP5161381B1 (ja) * 2011-06-07 2013-03-1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ジョン受信機
CN102243390A (zh) * 2011-07-06 2011-11-16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组的背板
CN202165940U (zh) * 2011-07-18 2012-03-14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JP5983031B2 (ja) * 2011-08-17 2016-08-3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US20130077014A1 (en) * 2011-09-28 2013-03-28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LED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9116275B2 (en) * 2011-10-06 2015-08-25 Sharp Kabushiki Kaisha Illumination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ing device
WO2013051473A1 (ja) 2011-10-06 2013-04-1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CN102322601A (zh) 2011-10-12 2012-01-18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led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2563454B (zh) 2011-10-12 2014-05-14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Led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US9621838B2 (en) * 2011-10-25 2017-04-11 Funai Electric Co., Ltd.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apparatus
KR101943447B1 (ko) * 2012-02-23 2019-01-29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조명 유닛 및 그를 이용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TWI465804B (zh) * 2012-02-29 2014-12-21 Young Lighting Technology Inc 顯示模組
CN102620199B (zh) * 2012-03-19 2014-01-22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US8926113B2 (en) * 2012-03-28 2015-01-06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Display device and backlight module
CN102628570B (zh) * 2012-03-28 2016-01-06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组
KR101354884B1 (ko) * 2012-04-13 2014-01-27 티티엠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유닛
JP5627032B2 (ja) * 2012-04-27 2014-11-19 レノボ・シンガポール・プライベート・リミテッド 筐体用材料、当該筐体用材料の製造方法、当該筐体用材料を用いた電子機器用筐体、当該電子機器用筐体の製造方法、当該電子機器用筐体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US8937695B2 (en) * 2012-05-09 2015-01-20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Backplane and liquid crystal module having same
CN102661550B (zh) * 2012-05-09 2014-06-25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
CN102705755B (zh) * 2012-05-15 2015-03-25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CN102679275B (zh) * 2012-05-16 2014-03-26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散热铝挤结构及相应的背光模块
JP6195698B2 (ja) * 2012-06-11 2017-09-13 サターン ライセンシング エルエルシーSaturn Licensing LLC 表示装置
TWI468788B (zh) * 2012-06-13 2015-01-11 Au Optronics Corp 顯示裝置
CN102749732B (zh) * 2012-06-18 2015-07-15 歌尔声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KR20140006203A (ko) 2012-06-27 2014-01-1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CN102749738B (zh) * 2012-07-19 2016-09-21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US20140028949A1 (en) * 2012-07-24 2014-01-30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Backlight Module, and Backboard Structure
US20150212261A1 (en) * 2012-08-08 2015-07-30 Sharp Kabushiki Kaisha Lighting apparatus, display apparatus,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CN104583674A (zh) * 2012-08-31 2015-04-29 皇家飞利浦有限公司 基于具有光漫射粒子的导热板的照明设备
WO2014073493A1 (ja) * 2012-11-08 2014-05-1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US9658659B2 (en) * 2013-01-10 2017-05-23 Lg Electronics Inc. Display device
KR101982257B1 (ko) * 2013-01-11 2019-05-2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1970357B1 (ko) * 2013-01-10 2019-04-1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9703335B2 (en) * 2013-01-14 2017-07-11 Dell Products L.P. Information handling system chassis with anisotropic conductance
CN104813099B (zh) * 2013-02-25 2016-12-14 堺显示器制品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以及显示装置
WO2014196228A1 (ja) * 2013-06-07 2014-12-1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CN103277698A (zh) * 2013-06-19 2013-09-04 苏州信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洁净室的led平板灯
JP6167311B2 (ja) * 2013-07-31 2017-07-2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CN103629599B (zh) * 2013-11-08 2015-09-16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源模组
CN105378916B (zh) * 2013-12-13 2018-09-28 华为终端(东莞)有限公司 散热结构及具有所述散热结构的电子装置
CN103672816A (zh) * 2013-12-20 2014-03-26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其散热装置
JP6259512B2 (ja) * 2014-04-16 2018-01-10 堺ディスプレイプロダクト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WO2015159396A1 (ja) 2014-04-16 2015-10-22 堺ディスプレイプロダクト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CN103955086A (zh) * 2014-04-17 2014-07-3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模组
CN203910196U (zh) * 2014-06-18 2014-10-29 张海龙 带隔热层的led显示屏灯箱
US9743536B2 (en) 2014-11-24 2017-08-22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Mobile device assembly
JP6774939B2 (ja) * 2015-04-06 2020-10-28 ソニー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JP6632243B2 (ja) * 2015-07-29 2020-01-22 シーシーエス株式会社 光照射装置
CN107564422B (zh) * 2016-06-30 2020-02-07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
US10908351B2 (en) * 2017-02-13 2021-02-02 Signify Holding B.V. Frame for supporting a light guide panel and luminaire comprising the frame
US10605980B2 (en) 2017-06-04 2020-03-31 Svv Technology Innovations, Inc. Stepped light guide illumination systems
CN107219682A (zh) * 2017-07-21 2017-09-29 微鲸科技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屏和显示设备
CN107507528A (zh) * 2017-09-16 2017-12-22 南京中高知识产权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超薄led显示屏组件及其制备方法
KR102406843B1 (ko) * 2017-09-29 2022-06-1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단말기
CN107870484B (zh) * 2017-11-07 2021-01-29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侧光型背光模组
CN107945665B (zh) * 2017-11-15 2019-09-17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柔性显示屏的贴合方法及柔性显示屏贴合设备
CN108594521B (zh) * 2018-02-05 2021-11-26 惠州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207992647U (zh) * 2018-03-29 2018-10-1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08572484A (zh) * 2018-06-07 2018-09-25 伟志光电(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双边进光的车载背光源
CN110196512B (zh) * 2019-05-30 2022-02-0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607453B1 (en) 1992-07-13 2002-05-08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Surface illumination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JPH0651307A (ja) 1992-07-29 1994-02-25 Kyocera Corp 液晶表示素子用薄型照明装置
JPH1124072A (ja) 1997-07-01 1999-01-29 Denso Corp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3288022A (ja) 2002-03-27 2003-10-1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
KR100971953B1 (ko) * 2003-10-07 2010-07-23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화면 주름현상의 개선을 위한 액정표시모듈
US20050157500A1 (en) * 2004-01-21 2005-07-21 Wen-Ho Chen Illumination apparatus with laser emitting diode
JP4590283B2 (ja) 2004-05-21 2010-12-0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液晶表示装置
JP2006066328A (ja) 2004-08-30 2006-03-09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光源モジュール及びこの光源モジュールを用いた面照明装置
JP2006106272A (ja) * 2004-10-04 2006-04-20 Sony Corp 表示装置
TWI263836B (en) * 2004-11-12 2006-10-11 Coretronic Corp Heat dissipation method of display backlight unit and the structure thereof
KR20060070176A (ko) * 2004-12-20 2006-06-2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냉각장치와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JP4301177B2 (ja) * 2005-02-15 2009-07-2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液晶表示装置
JP4482473B2 (ja) * 2005-03-25 2010-06-1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6310221A (ja) 2005-05-02 2006-11-0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エッジ入力型バックライト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4653560B2 (ja) 2005-05-30 2011-03-1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KR100978045B1 (ko) * 2006-03-13 2010-08-2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액정패널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WO2007129419A1 (ja) * 2006-04-10 2007-11-15 Sharp Kabushiki Kaisha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8047396A (ja) * 2006-08-14 2008-02-28 Fujifilm Corp 面状照明装置
JP4650745B2 (ja) 2006-12-20 2011-03-16 日本ビクター株式会社 面光源装置,液晶表示装置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5026798B2 (ja) 2007-01-04 2012-09-19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イースト Led照明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CN101583824B (zh) * 2007-01-24 2012-03-21 夏普株式会社 背光结构
US20080205078A1 (en) * 2007-02-23 2008-08-28 Luminus Devices, Inc. Illumination tiles and related methods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6-227074A 2006.08.31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00066937A1 (en) 2010-03-18
US8159629B2 (en) 2012-04-17
EP2166405A3 (en) 2010-08-25
CN101676769A (zh) 2010-03-24
EP2166405A2 (en) 2010-03-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76769B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01988995B (zh) 包括led光源的液晶显示设备
US7287879B2 (en) Thermal module and backlight system using the same
JP4726937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CN201866637U (zh) Led组件、侧光式led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器
CN101430068B (zh) 液晶显示装置
TWI324278B (en) Backlight module
CN101004515A (zh) 直下式背光模组
CN101290429B (zh) 液晶显示器及其背光模组
CN1932603A (zh) 直下式背光模组
CN208107825U (zh) 背光源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02563454A (zh) Led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TW200832004A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ing the same
CN101614352A (zh) 背光模块以及显示模块
JP2010097924A (ja) 液晶表示装置
CN101338867A (zh) 背光模块及液晶显示装置
CN201944701U (zh) 背光模组及包括其的液晶显示装置
CN104487763A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02313188B (zh) 集成显示器外壳和智能控制的lcd背光模组
CN105842912A (zh) 背光单元以及包括该背光单元的显示装置
KR101714037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한 표시 장치
KR101683890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한 표시 장치
CN208752346U (zh) 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及其显示器
CN103899976A (zh) 光源模组、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206741164U (zh) 一种背光源及液晶显示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HITACHI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HITACHI,LTD.

Effective date: 20130816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30816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HITACHI CONSUMER ELECTRONICS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Ltd.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HITACHI MAXELL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HITACHI LTD.

Effective date: 20150302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302

Address after: Osaka Japan

Patentee after: Hitachi Maxell,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Consumer Electronics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302

Address after: Kyoto Japan

Patentee after: MAXELL, 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Maxell,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Kyoto Japan

Patentee after: MAXELL, Ltd.

Address before: Kyoto Japan

Patentee before: MAXELL HOLDINGS,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610

Address after: Kyoto Japan

Patentee after: MAXELL HOLDINGS, Ltd.

Address before: Kyoto Japan

Patentee before: MAXELL,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