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87470A - 车辆用座椅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87470A
CN101687470A CN200880019678A CN200880019678A CN101687470A CN 101687470 A CN101687470 A CN 101687470A CN 200880019678 A CN200880019678 A CN 200880019678A CN 200880019678 A CN200880019678 A CN 200880019678A CN 101687470 A CN101687470 A CN 1016874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sensor
seat
headrest
side colli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0196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87470B (zh
Inventor
赤池文敏
谷彰太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Boshoku Corp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Boshoku Corp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Boshoku Corp,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Boshoku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6874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874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874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8747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04Padded linings for the vehicle interior ; Energy absorbing structures associated with padded or non-padded lin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80Head-rests
    • B60N2/806Head-rests movable or adjustable
    • B60N2/838Tiltable
    • B60N2/862Tiltable with means for maintaining a desired position when the seat-back is adjusted, e.g. parallelogram mechanis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80Head-rests
    • B60N2/888Head-rests with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abnormal g-forces, e.g. by displacement of the head-res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021/0002Type of accident
    • B60R2021/0011Rear collision or recoiling bounce after frontal colli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021/003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characterised by occupant or pedestian
    • B60R2021/0039Body parts of the occupant or pedestrian affected by the accident
    • B60R2021/0048Hea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 Vehicle Waterproofing, Decoration, And Sanitation Devices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防止头枕的误动作,特别是,即使传感器对低速后侧碰撞的响应性提高时也能防止头枕的误动作。本发明被如下构造。一种车辆用座椅(1),其包括第一传感器(6)和第二传感器(7),第一传感器(6)被布置于座椅靠背(2)内部并且能够在被就座乘客的身体施压时检测车辆的后侧碰撞,第二传感器(7)能够基于车辆的前后方向加速度来检测车辆的后侧碰撞。头枕(4)被构造成基于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都检测到车辆的后侧碰撞时的检测信号而向前移动。

Description

车辆用座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座椅,在该车辆用座椅中,头枕能够在检测到车辆的后侧碰撞时向前移动以位于更接近就座于车辆用座椅的乘客的头部的位置。
背景技术
具有这种类型的头枕的车辆用座椅是已知的,并且例如在专利文献1和2中描述了。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受压板被布置在座椅靠背中。受压板在后侧碰撞发生时受到就座在座椅上的乘客的身体的压力,使得能够解除头枕的锁定。解除锁定后,作用于头枕的支撑框架的弹簧力被释放,使得头枕可以向前移动。
在专利文献2的技术中,头枕被分成前侧部分和后侧部分。前侧部分和后侧部分经由X连杆(X-link)彼此连接。可以基于来自碰撞预测传感器的信号致动X连杆的驱动机构,从而使头枕的前侧部分向前移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13881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21232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技术中,当乘客猛地坐在座椅上或者当乘客用膝部顶住座椅靠背时,受压板会意想不到地受压。此外,在利用来自碰撞预测传感器或者来自碰撞检测传感器的信号的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技术中,如果减小传感器的阈值以提高传感器的响应性,使得传感器能够对低速后侧碰撞产生高响应性,则头枕的误动作的可能性会增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作出本发明。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基于来自两个传感器的检测信号来操作头枕,从而防止头枕的误动作,特别是即使传感器对低速后侧碰撞的响应性提高时也能防止头枕的误动作。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仅当在座椅的两侧都检测到车辆的后侧碰撞时才操作头枕。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高传感器对检测车辆的后侧碰撞的响应性。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将加速度传感器,即两个传感器中的一个传感器设置于接近车体的位置,以精确地检测车辆的后侧碰撞。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借助于加速度传感器检测接近于施加至就座在座椅上的乘客的加速度值的加速度。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具有如下结构。
一种车辆用座椅,该车辆用座椅包括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第一传感器被布置于座椅靠背内部并且能够在被就座乘客的身体施压时检测车辆的后侧碰撞,第二传感器能够基于车辆的前后方向加速度检测车辆的后侧碰撞。头枕被构造成基于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都检测到车辆的后侧碰撞时的检测信号而向前移动。
使用以“与”操作条件从传感器传递的检测信号来操作头枕。因此,例如,即使在乘客猛地坐在座椅上并且能使杆2R受压时,也能够防止头枕的误动作。另外,即使减小传感器的阈值以提高传感器的响应性,也能够防止头枕的误动作。
优选地,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被布置在座椅的宽度方向上的相反侧。
传感器在座椅的宽度方向上分别分开地布置。因此,能够使头枕仅当在座椅的两侧都检测到车辆的后侧碰撞时才移动。结果,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头枕的误动作。
更优选地,第一传感器包括在受到就座乘客的身体的施压时被致动的位置检测传感器。用于将该位置检测传感器保持在非活动状态(inactive condition)的施力被设定成使该位置检测传感器从活动状态(active condition)回复到非活动状态所需的力。
因而,位置检测传感器不能被施加过大的力。结果,能够提高位置检测传感器的响应性。
更优选地,位置检测传感器包括被安装至座椅靠背的靠背框架的右侧和左侧中的一侧的转动角度检测传感器。杆的一端被连接至转动角度检测传感器。杆的另一端被连接至靠背框架的右侧和左侧中的另一侧。当杆在车辆的后侧碰撞时受到就座乘客的身体的施压时,能够将转动力施加至转动角度检测传感器,从而能够检测到车辆的后侧碰撞。
用于将就座乘客的身体的运动传递至转动角度检测传感器的杆被布置成在靠背框架的右侧和左侧之间延伸。因此,在乘客的通常就座状态下,几乎不会对身体施加压力。结果,能够适当地保持座椅的乘座舒适性。
更优选地,作为位置检测传感器的转动角度检测传感器具有卷绕至其中的线。线的一端被连接至靠背框架的右侧和左侧中的另一侧。当线在车辆的后侧碰撞时被就座乘客的身体拉伸时,线的先前被卷绕在转动角度检测传感器中的部分被拉出,使得能够将转动力施加至转动角度检测传感器,结果,能够检测到车辆的后侧碰撞。
更优选地,位置检测传感器包括被安装至座椅靠背的靠背框架的霍尔IC传感器或开断型开关。垫弹簧的一端与就座乘客的身体在车辆的后侧碰撞时的运动连动地突出在霍尔IC传感器的前表面的前方。相反地,由靠背框架的能够与就座乘客的身体在车辆的后侧碰撞时的运动连动的弹簧构件来切换开断型开关。因而,能够检测到车辆的后侧碰撞。
因而,在车辆的后侧碰撞时,能够由线或者靠背框架的弹簧构件捕获就座乘客的身体。因此,在就座乘客的通常就座状态下,能够减小施加至乘客的身体的压力。
更优选地,第二传感器包括加速度传感器。该加速度传感器被布置于能够调整座椅的前后位置的滑动轨道。
因而,两传感器都被布置于座椅侧。然而,加速度传感器被布置成更接近车体。因此,能够精确地检测车辆的后侧碰撞。
更优选地,加速度传感器被布置于滑动轨道的上轨道。
加速度传感器被布置于滑动轨道的位于更靠近就座乘客位置的上轨道。能够检测到更接近实际的施加至就座乘客的加速度。
更优选地,加速度传感器被布置于位于接近车辆的中央部位的位置的滑动轨道。
因此,即使车辆在后侧碰撞时转动,也能够精确地检测到车辆中央部的实际的前后方向加速度。
更优选地,用于使头枕移动的头枕移动机构具有能够使头枕向前移动的施力。头枕移动机构通常被锁定,并且头枕移动机构能够基于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都检测到车辆的后侧碰撞时的检测信号被解除锁定。
更优选地,头枕移动机构包括可动地支撑头枕的连杆构件,和长孔,该长孔能够对一体地设置于头枕的连接轴进行引导,以在头枕移动时与连杆构件协同控制头枕的姿势。长孔的形状形成为使得连接轴在头枕向前移动时能够从通常位置被引导到车辆的后侧碰撞被检测到时的碰撞应对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实施方式1的车辆用座椅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实施方式1的头枕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根据实施方式l的驱动装置的内部结构的侧视图。
图4是从斜下方观察的根据实施方式1的头枕移动机构的结构前视图。
图5是根据实施方式1的头枕的侧视图,其示出头枕的支撑部被保持在初始位置的状态。
图6是从图4中的线A-A所示的方向观察的示意图。
图7是根据实施方式1的头枕的侧视图,其示出头枕的支撑部从图5中的状态朝向头部移动的中间状态。
图8是根据实施方式1的头枕的侧视图,其示出头枕的支撑部朝向头部的移动完成的最终状态。
图9是根据实施方式1的头枕的侧视图,其示出头枕的支撑部从图8中的状态朝向初始位置移动的中间状态。
图10是根据实施方式1的头枕的侧视图,其示出头枕的支撑部从图9中的状态进一步朝向初始位置移动的中间状态。
图11是示出用于在车辆的后侧碰撞发生时致动电动机的控制电路的方框图,该控制电路包括检测传感器。
图12是根据实施方式2的车辆用座椅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13是根据实施方式3的车辆用座椅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14是根据实施方式4的车辆用座椅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座椅
2  座椅靠背
3  座垫
4  头枕
6  位置检测传感器(第一传感器)
7  加速度传感器(第二传感器)
10 头枕移动机构
12 连杆构件(connection link)
20 驱动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说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
首先,将参照图1至图11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
图1示出座椅1的整体结构。座椅1主要由座椅靠背2、座垫3及布置于座椅靠背2的上面部的头枕4构成。如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公知的那样,构成座椅靠背2的骨架的靠背框架2F和构成座垫3的骨架的座垫框架3F经由倾角调整装置(未示出)彼此连接。通过倾角调整装置的操作可以调整座椅靠背2的前后倾角。
从图2中可以看出,头枕4具有从头枕4的下部向下延伸的一对支柱4B。相反地,一对筒状支撑件2S被安装到座椅靠背2的靠背框架2F的上框架Fu。支柱4B从上方分别插入到支撑件2S的插入孔Sa中。因而,头枕4被安装到座椅靠背2的上面部。
头枕4通常被保持在头枕4能够从后侧接收就座乘客的头部的预定位置。相反地,在车辆发生后侧碰撞时,头枕4的位于前面侧的支撑部4A能够瞬时地朝向就座乘客的头部向前移动。结果,当后侧碰撞发生时,就座乘客的头部被支撑住,从而能够减小施加到乘客颈部的负荷。下面将详细说明头枕4的功能和构造。
座垫3经由左右滑动轨道(slide rail)5被支撑在车辆地板上(图1)。滑动轨道5分别由被固定到地板的上表面的下轨道5L和被固定到座垫框架3F的下表面的两侧的上轨道5U构成。上轨道5U能够分别沿下轨道5L滑动,从而能够调整座椅1的前后方向上的位置。
能够检测转动角度的变化的位置检测传感器6被安装到靠背框架2F的侧框架Fs中的一个侧框架的内侧。传感器6可以用作用于检测车辆的后侧碰撞的第一传感器。杆2R在位置检测传感器6和侧框架Fs中的另一个侧框架的内侧之间延伸。杆2R的一端被连接至位置检测传感器6的输入部。相反地,杆2R的另一端被可转动地连接至侧框架Fs中的所述另一个侧框架。当杆2R被就座乘客的身体施压以如由图1中的虚线所指示地移动时,能够将绕水平轴线的转动力施加至位置检测传感器6。结果,能够根据传感器6的转动角度检测到车辆的后侧碰撞。
当后侧碰撞发生时,就座乘客的身体相对于座椅1向后相对移动,从而沉入(sink into)座椅靠背2中。位置检测传感器6检测在车辆的后侧碰撞发生时身体沉入座椅靠背2的沉入量。此外,身体沉入座椅靠背2的沉入量取决于就座乘客的体格或其它类似因素。因此,杆2R优选地位于与就座乘客的腰部对应的位置。
能够检测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加速度的加速度传感器7被安装于左右滑动轨道5中的一个、即位于座垫3(座椅1)的内侧的滑动轨道5的上轨道5U。加速度传感器7可以用作用于检测车辆的后侧碰撞的第二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7基于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加速度检测车辆的后侧碰撞。因此,为了提高传感器7的响应性,优选地将传感器7安装到位置接近车辆地板的滑动轨道5。此外,加速度传感器7被安装于位于座垫3的内侧的滑动轨道5、即位置靠近车辆的中央部的滑动轨道5。因此,如果车辆在后侧碰撞时旋转,也能够精确地检测到车辆实际的前后方向上的加速度。此外,除了座椅1沿前后方向滑动以进行调整之外,滑动轨道5的上轨道5U基本上不会移动。这会有助于提高传感器7的检测能力。
用于从加速度传感器7传递信号的电缆7E被从座垫框架3F侧导入靠背框架2F的侧框架Fs中的一个侧框架中。电缆7E与用于从位置检测传感器6传递信号的电缆6E成一束,从而形成侧框架Fs中的电缆8E。电缆8E被从侧框架Fs中引出并且被连接到连接器8,该连接器8被安装到头枕4的支柱4B的下端部。
因为电缆8E被连接到连接器8,来自位置检测传感器6和加速度传感器7的检测信号能够被输入至用于驱动将在后面说明的头枕移动机构10的驱动装置20的控制装置(未示出)。此外,这些检测信号可以作为“与”(AND)操作条件被输入到控制装置。
图11以方框图的形式示出控制电路,从图11可以看出,分别由位置检测传感器6和加速度传感器7检测的电信号经由“与”电路(AND circuit)30被输入至后侧碰撞判断ECU 40。后侧碰撞判断ECU 40判断是否发生车辆的后侧碰撞。当ECU40确定后侧碰撞发生时,将电力供给至驱动装置20的电动机21,从而驱动电动机21。
头枕移动机构10用于在车辆的后侧碰撞发生时使头枕4的支撑部4A向前移动。头枕移动机构10被结合到头枕4中。如图5所示,头枕移动机构10通常将支撑部4A保持在限制支撑部4A向前移动的初始位置。拉伸弹簧16被布置在支撑部4A和与支柱4B形成为一体的头枕基部4C之间。拉伸弹簧16总是对支撑部4A施加向前的力,以使支撑部4A朝向就座乘客的头部移动。也就是,不管拉伸弹簧16的施力作用,头枕移动机构10通常被锁定以将支撑部4A保持在初始位置。
当车辆的后侧碰撞发生时,限制支撑部4A向前移动的头枕移动机构10的锁定状态被解除,使得由于拉伸弹簧16的施力作用而使头枕移动机构10向前移动支撑部4A。如下面将说明的那样,头枕移动机构10使支撑部4A沿着形成在头枕基部4C中的长孔11H和11H的轮廓向前和向上移动,从而将支撑部4A移动到图8所示的位置、即就座乘客的头部的紧后方的位置。头枕移动机构10被构造成:当头枕移动机构10处于支撑部4A被移动到图8中的位置的碰撞应对状态时,即使在后侧碰撞时支撑部4A被施加由头部的向后倾斜运动而产生的负荷,支撑部4A也不会被推回。结果,就座乘客的头部可以由位于碰撞应对位置的支撑部4A可靠地接收住。
当被设置于头枕4的侧面部的驱动装置20被电操作时,可以解除头枕移动机构10的限制支撑部4A向前移动的锁定状态。如图3所示,驱动装置20被安装到头枕基部4C的侧面部11S。驱动装置20被构造成用于对作为头枕移动机构10的操作构件而设置的接合-解除接合构件15(操作臂部15A)进行电操作,从而解除支撑部4A的移动受限制状态。驱动装置20具有由树脂制成的壳体20H、旋转电动机21、由螺旋齿轮(screw gear)构成的蜗杆22和由斜齿轮构成并且与蜗杆22啮合的蜗轮23。壳体20H被固定到头枕基部4C的侧面部11S,并且在其中容纳电动机21、蜗杆22和蜗轮23。
在壳体20H内,蜗杆22被直接连接到电动机21的驱动轴21A。蜗杆22具有形成于其外周面的齿部22G。齿部22G沿蜗杆22的轴线方向螺旋地延伸。齿部22G与蜗轮23的齿部23G啮合。因此,当电动机21被驱动时,蜗杆22能够转动,从而使与蜗杆22啮合的蜗轮23转动。
蜗轮23具有凸轮状推动凸轮23P。当蜗轮转动时,推动凸轮23P能够推动操作臂部15A(接合-解除接合构件15)并且使操作臂部15A沿图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当蜗轮23沿图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时,推动凸轮23P使操作臂部15A沿能解除支撑部4A的移动受限制状态的方向转动。
尽管在图4至图10中均示出了头枕移动机构10的结构,但是图8中最佳地示出了头枕移动机构10的结构。因此,将参照该图说明头枕移动机构10的结构。
头枕移动机构10被布置成与头枕基部4C和支撑部4A有关联。头枕移动机构10包括连杆构件12、支撑构件13、钩14和杆(lever)构件17。这些构件在宽度方向上均成对地配置。此外,头枕移动机构10包括接合-解除接合构件15和拉伸弹簧16。
头枕基部4C由合成树脂形成。头枕基部4C由一体地彼此连接的板状后面部11B、底面部11D、侧面部11S和上面部11U组成。底面部11D从后面部11B的下端缘向前延伸。侧面部11S位于头枕基部4C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上面部11U连接侧面部11S的上边缘。
图4是在头枕4的前侧从斜下方观察的头枕4的图,如图4所示,多个板状肋11R形成于头枕基部4C。肋11R以与侧面部11S平行的方式位于侧面部11S之间。从而能够加强头枕基部4C。支柱4B的上端部分别被插入到底面部11D中,从而可以使头枕基部4C一体地连接到支柱4B。支柱4B分别形成为管状形状,并且在支柱4B的上侧开口向底面部11D的上表面侧露出的状态下被安装到头枕基部4C。在头枕基部4C的侧面部11S中形成波状长孔11H。通过沿厚度方向切掉侧面部11S而形成长孔11H。各长孔11H均具有形成在长孔11H的下端部H0与上端部H3之间的第一止动槽H 1和第二止动槽H2。第一止动槽H 1和第二止动槽H2以波状和台阶状的方式向后(图中向右)凹进。
一对连杆构件12由合成树脂制成。连杆构件12可以用作使头枕基部4C和支撑部4A彼此联结的连接构件。该对连杆构件12以在宽度方向上彼此间隔开的方式被布置,并且每个连杆构件12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分别被连接到头枕基部4C的上端部和支撑部4A的背面侧部。
该对连杆构件12的后端部分别由贯通头枕基部4C的侧面部11S的连接轴12A可转动地支撑。更具体地,如图4所示,连杆构件12的后端部位于侧面部11S内侧的肋11R与侧面部11S之间,从而,由在侧面部11S之间延伸的连接轴12A可转动地支撑连杆构件12。
如图8所示,连杆构件12的前端部由被连接轴12B可转动地支撑,该连接轴12B被布置在支撑部4A的背面侧部并且沿宽度方向延伸。连接轴12A和12B被布置成彼此平行。连杆构件12被配置成当使连杆构件12从图5所示的状态绕着可转动地支撑其后端部的连接轴12A顺时针转动时,连杆构件12接触头枕基部4C的上面部11U,从而阻止连杆构件12沿顺时针方向的转动。
一对支撑构件13从支撑部4A的背面侧向后延伸,并且被一体地连接到支撑部4A。该对支撑构件13以沿支撑部4A的宽度方向彼此间隔开的方式布置。通过一体成型合成树脂从而整体上具有弯曲的板形状来形成支撑部4A。支撑部4A的背面侧一体地形成有支撑构件13和用于可转动地支撑连接轴12B的支撑部。
由沿宽度方向延伸的连接轴13A使支撑构件13的后端部彼此一体地连接。特别地,如图4所示,支撑构件13的后端部被布置在位于支撑构件13的外侧的肋11R与位于支撑构件13的内侧的肋11R之间,并且支撑构件13的后端部通过连接轴13A被彼此连接。连接支撑构件13的后端部的连接轴13A被布置成与连接轴12A和连接轴12B平行。连接轴13A的各端部贯穿形成在头枕基部4C的侧面部11S中的长孔11H。因此,连接轴13A仅能够在由长孔11H的轮廓限定的范围内前后移动和上下移动。此外,形成在侧面部11S之间的肋11R(图4)的形状形成为不与在长孔11H内移动的连接轴13A发生干涉。
图6所示的一对钩14形成为金属部件,并且被构造成用作能够限制连接轴13A使之不能在长孔11H中移动的限制构件。钩14形成为整体呈凸轮形状,并且钩14以在宽度方向上彼此间隔开的方式位于头枕基部4C的下端部。如图4所示,钩14被布置在侧面部11S和位于侧面部11S的内侧的肋11R之间,并且钩14分别由在侧面部11S和位于侧面部11S的内侧的肋11R之间延伸的连接轴14A可转动地支撑。如图6所示,钩14中的每一个均具有各自沿径向向外突出的上颚部14B和下颚部14C。上颚部14B和下颚部14C形成在钩14的外周缘的两个位置。结果,在上颚部14B和下颚部14C之间形成凹部。如下面将说明的那样,该凹部的形状形成为可以在其中收容连接一对支撑构件13的连接轴13A。连接轴14A被布置成与连接轴12A和12B以及连接轴13A平行。
扭力弹簧14S分别被布置在钩14与头枕基部4C之间。由扭力弹簧14S对钩14施加使钩14从如图6所示的状态沿逆时针方向转动的力。在钩14的外周缘中分别形成台阶状接合槽14D。接合槽14D的形状分别形成为与构成稍后将说明的接合-解除接合构件15的一对接合臂部15C接合。从而,能够阻止由于扭力弹簧14S的施力的作用而导致的钩14沿逆时针方向的转动。
在钩14沿逆时针方向的转动被阻止的状态下,钩14能够在连接轴13A被收容在形成于上颚部14B与下颚部14C之间的凹部中的状态下将连接轴13A保持在连接轴13A被保持在长孔11H的下端部H0中的状态。此外,如图5所示,由布置在连接轴13A和连接轴12A之间的拉伸弹簧16对连接轴13A施加朝向连接轴12A的力。因此,对连接轴13A施力使连接轴13A有沿着长孔11H的轮廓朝向上端部H3的运动趋势。从而,将连接轴13A保持在如下状态:由钩14抵抗拉伸弹簧16施加的力而将连接轴13A保持在长孔11H的下端部H0中的状态(连接轴13A被保持在初始位置的状态)。
在图6中,当接合臂部15C沿图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并且与钩14解除接合时,由扭力弹簧14S的施力使钩14沿图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结果,如图6中的虚线所示,钩14的上颚部14B从长孔11H中向外移动,并且从下向上推动下颚部14C,以使下颚部14C曝露于长孔11H。从而,解除了由钩14保持连接轴13A的状态。结果,如图7和图8所示,连接轴13A在拉伸弹簧16的施力的作用下沿着长孔11H的轮廓向前和向上移动。结果,在使连杆构件12转动的同时,支撑部4A相对于头枕基部4C向前和向上相对移动。
在图6中,能够限制钩14沿逆时针方向的转动的接合臂部15C被布置成在宽度方向上彼此间隔开,并且接合臂部15C能够接合钩14。特别地,如图4所示,与钩14类似,接合臂部15C位于侧面部11S和位于侧面部11S内侧的肋11R之间。此外,由贯穿侧面部11S的连接轴15B可转动地支撑接合臂部15C。连接轴15B被一体地连接到接合臂部15C并且由侧面部11S可转动地支撑。连接轴15B被布置成与连接轴12A和12B以及连接轴13A平行。
扭力弹簧15S被布置在一个接合臂部15C和头枕基部4C之间。如图6所示,扭力弹簧15S对接合臂部15C施力,以使接合臂部15C从图6中的位置沿图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结果,接合臂部15C通常压靠钩14的外周缘,从而将接合臂部15C保持在如下状态:形成于接合臂部15C的末端的接合部Ct分别进入台阶状接合槽14D。在接合部Ct进入接合槽14D的状态下,沿顺时针方向被施力的接合臂部15C和沿与所述顺时针相反的逆时针方向被施力的钩14彼此接触,从而防止接合臂部15C和钩14彼此相对转动。
能够通过从驱动装置20传递的动力供给而转动的操作臂部15A被一体地连接至连接轴15B,该连接轴15B被一体地连接至接合臂部15C。操作臂部15A被连接至图4中的连接轴15B的右端部、即图3中示出的端部。如图3所示,操作臂部15A由臂状构件形成。当车辆的后侧碰撞发生时,由形成于蜗轮23的推动凸轮23P推动操作臂部15A,从而使操作臂部15A绕连接轴15B的轴线沿逆时针方向转动。结果,操作臂部15A使与操作臂部15A一体的接合臂部15C沿相同的方向转动,从而解除支撑部4A被保持在初始位置的状态。
此时,可以经由蜗杆22和蜗轮23的啮合结构所构成的减速机构(蜗杆传动装置)减速并传递由电动机21产生的转动驱动力。此外,如从图3和图6中可以看出的那样,操作臂部15A被形成为使得操作臂部15A的被推动凸轮23P推动的部分的转动半径大于接合臂部15C的各接合部Ct的转动半径。结果,可以增大由电动机21供给的转动驱动力,从而将该转动驱动力传递为能够使操作臂部15C(图6)从钩14解除接合的大的力。
也就是,在接合臂部15C分别被能够产生抵抗拉伸弹簧16的施力作用将连接轴13A保持在初始位置的接合力的扭力弹簧14S和扭力弹簧15S施力的状态下,接合臂部15C与钩14从相反的方向相互接触,从而被定位在接合状态。因此,为了解除接合臂部15C与钩14的接合,必须利用能够克服上述施力的力使接合臂部15C转动。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减速机构(蜗轮传动装置)。由蜗杆22和蜗轮23的啮合结构构成减速机构。另外,操作臂部15A的转动半径被设定成与各接合臂部15C的转动半径不同。因此,能够增加转动驱动力的减速比。结果,由电动机21产生的转动驱动力能够作为增大的力被传递到接合臂部15C。因而,在车辆发生后侧碰撞时,能够使接合臂部15C与钩14顺利地解除接合。
电动机21具有较高的响应性并且能够高速地转动。因此,即使在转动驱动力的减速比如上所述被增大并且电动机21被设定成在检测到车辆的后侧碰撞之后被驱动时,也能够迅速地解除接合-解除接合构件15的接合状态。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从车辆的后侧碰撞发生时刻至电动机21被驱动时刻的响应时间为5微秒。此外,解除接合臂部15C和15C与钩14的接合状态所需的时间是12微秒。因此,在车辆发生后侧碰撞时,支撑部4A能够在拉伸弹簧16的施力的作用下迅速地向前移动。
如图8所示,由于拉伸弹簧16的施力的作用而能够向前移动的支撑部4A可以到达如下状态:在连接轴13A到达长孔11H的上端部H3时阻止支撑部4A移动。在这种状态下,即使从就座乘客的头部向支撑部4A施加负荷,支撑部4A也不能被推回。也就是,当连接轴13A到达长孔11H的上端部H3时,连接支撑部4A的连杆构件12与头枕基部4C的上面部11U接触,从而防止连杆构件12沿图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在这种状态下,如果支撑部4A被施加向后推支撑部4A的力,则连杆构件12仅压靠头枕基部4C的上面部11U,且连杆构件12不能沿图中的逆时针方向被推回。因而,在该碰撞应对位置,支撑部4A能够稳定地接住就座乘客的头部。
如图7所示,在支撑部4A向前移动的中途,如果从就座乘客的头部对支撑部4A施加负荷,则支撑部4A也不能被推回。也就是,在支撑部4A向前移动的中途,当在长孔11H中向前和向上移动的连接轴13A被施加向后推连接轴13A的力时,连接轴13A可以进入以台阶状形式向后(图中向右)凹进地形成在长孔11H中的第一止动槽H1或第二止动槽H2。此外,图7示出连接轴13A位于长孔11H的第二止动槽H2中的状态。结果,能够限制连接轴13A的向后移动,使得可以防止支撑部4A被推回。因此,即使当支撑部4A尚未到达碰撞应对位置时,也可以由支撑部4A接住就座乘客的头部。
在图5中,由横长状的板状构件构成的一对杆构件17被安装到头枕基部4C。杆构件17被定位成在宽度方向上彼此间隔开。杆构件17的后端部被分别可转动地连接到头枕基部4C。特别地,如图4所示,杆构件17的后端部位于外侧肋11R和内侧肋11R之间,且杆构件17的后端部分别由在外侧肋11R与内侧肋11R之间延伸的连接轴17A可转动地支撑。
扭力弹簧17S被布置在杆构件17与头枕基部4C之间。如图5所示,扭力弹簧17S被布置于连接轴17A。每个扭力弹簧17S的一端被连接到对应的杆构件17。每个扭力弹簧17S的另一端被连接到头枕基部4C。从而,在杆构件17的自由状态下,杆构件17能够分别被保持在由扭力弹簧17S的弹簧力使杆构件17曝露到长孔11H的状态。
匙状(spoon-shaped)收容部17B分别形成在杆构件17的曝露到长孔11H的末端部(图中的左端部)中。如图7所示,当连接轴13A在长孔11H内从下端部H0向上移动时,由连接轴13A推开收容部17B,以将收容部17B从长孔11H推出。然而,如图8所示,当连接轴13A到达长孔11H的上端部H3时,收容部17B在扭力弹簧17S的弹簧作用下分别返回到收容部17B曝露到长孔11H的状态。
此外,如图9所示,当连接轴13A在长孔11H内从上端部H3向下移动时,收容部17B能够通过其匙状内部捕获连接轴13A。在该状态下,当连接轴13A进一步向下移动时,在由收容部17B捕获连接轴13A的状态下,杆构件17被推动并且沿图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结果,连接轴13A在被杆构件17引导的状态下向下移动。如图6所示,当连接轴13A被转移到接近下端部H0的位置时,连接轴13A从收容部17B中释放。因而,当连接轴13A在长孔11H内从上端部H3向下移动时,由杆构件17使连接轴13A在不进入第一止动槽H 1或第二止动槽H2的情况下顺利地移动到下端部H0。
此外,因为连接轴13A被操作成压向长孔11H的下端部H0,因此,连接轴13A在向下压钩14的曝露至下端部H0的下颚部14C的状态下到达下端部H0。结果,如图6所示,使钩14沿顺时针方向转动,以将钩14置于钩14的上颚部14B转动到连接轴13A的上侧的状态。
当钩14沿图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时,接合臂部15C的接合部Ct能够弹性地进入接合槽14D,使得接合臂部15C与钩14再次接合。结果,能够由钩14将连轴13A再次保持在初始位置,使得支撑部4A可以被保持在其初始位置、即支撑部4A向前移动之前的位置。
接着,将说明头枕移动机构10的功能。
在通常状态下,头枕4的支撑部4A被保持在图2所示的初始位置。当车辆的后侧碰撞发生并且来自位置检测传感器6和加速度传感器7的检测信号作为“与”操作条件然后被输入到驱动装置20的控制装置时,由驱动装置20使接合-解除接合构件15转动,能够解除支撑部4A被保持在初始位置的状态。结果,由图5所示的拉伸弹簧16的施力使支撑部4A从图5所示的初始位置移动到图8所示的碰撞应对位置。在碰撞应对位置中,支撑部4A能够从后侧接住就座乘客的头部。
驱动装置20与由旋转电动机21、蜗杆22和蜗轮23构成的减速机构组合在一起。因此,即使当来自位置检测传感器6和加速度传感器7的指示车辆的后侧碰撞的检测信号被检测到之后而使驱动装置20作为一个系统致动时,也能够瞬时地解除接合-解除接合构件15的接合状态,使得头枕4的支撑部4A能够朝向头部移动。驱动装置20的转动运动范围不受限制。因此,如果接合-解除接合构件15具有大的转动角,则驱动装置20能够瞬时地以较大的力使接合-解除接合构件15转动到其解除接合的位置。因而,即使接合-解除接合构件15具有大的转动角,也可以在不增大驱动装置20的尺寸的情况下、即使用较小尺寸的驱动装置20,来解除接合-解除接合构件15的接合状态。
如前所述,分别由位置检测传感器6和加速度传感器7检测到的电信号经由图11所示的“与”电路被输入至后侧碰撞判断ECU 40,使得能够基于后侧碰撞判断ECU 40的判断来驱动驱动装置20的电动机21。因此,能够防止驱动装置20由除后侧碰撞之外的其它现象而被误致动。例如,当乘客猛地坐到座椅1上或者当乘客的膝部顶到座椅靠背2时,可以使杆2R受压,使得位置检测传感器6能够产生与后侧碰撞时产生的信号相同的检测信号。然而,即使位置检测传感器6产生这种检测信号,也不能驱动电动机21,除非加速度传感器7也产生检测信号。因此,头枕4的支撑部4A不能移动到图8所示的碰撞应对位置,而是能够被保持在图2所示的初始位置。此外,能够由来自传感器6和7的检测信号的“与”操作来判断车辆的后侧碰撞。因此,如果减小位置检测传感器6和加速度传感器7的每一方的阈值以提高传感器6和7的响应性,能够防止驱动装置20的误动作的可能性。
可以仅仅对位置检测传感器6施加将位置检测传感器6保持在非活动(inactive)状态所需的最小弹簧力。也就是,可以将弹簧力设定成使位置检测传感器6从活动状态回复到非活动状态所需的最小力。因而,位置检测传感器6不被施加过大的力,使得位置检测传感器6的响应性提高。
位于座椅靠背2中的向位置检测传感器6施加转动力的杆2R仅用于根据就座乘客的身体沉入座椅靠背2中的沉入量使位置检测传感器6转动。因此,在通常就座状态下,杆2R几乎不对身体施加压力。另外,杆2R还可以被布置于靠背框架2F的外形垫(contour mat)(未示出)的背面。结果,能够适当地保持座椅1的乘坐舒适性。
接着,将参照图12至图14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至4。
在图12所示的实施方式2中,能够绕竖直轴线转动的位置检测传感器26被安装至靠背框架2F的侧框架Fs中的一个侧框架的内侧。传感器26可以用作用于检测车辆的后侧碰撞的第一传感器。线(wire)2Y在位置检测传感器26与侧框架Fs中的另一个侧框架的内侧之间延伸。当就座乘客的身体在车辆的后侧碰撞时沉入座椅靠背2时,线2Y如图12的虚线所示地被牵引。结果,线2Y的先前被卷绕在位置检测传感器26中的部分被拉出,能够将绕竖直轴线的转动力施加至位置检测传感器26。结果,能够根据位置检测传感器26的转动角度来检测车辆的后侧碰撞。在通常就座情况下,线2Y能够进一步减小施加至身体的压力。
用于检测车辆的后侧碰撞的第二传感器是实施方式1中使用的加速度传感器7。与实施方式1相似,第二传感器被固定至滑动轨道5中的一个滑动轨道的上轨道5U。此外,与实施方式1相似,能够通过来自这些传感器的检测信号的“与”操作判断车辆的后侧碰撞。这也同样应用于实施方式3和4。
此外,用于传递来自位置检测传感器26的信号的电线26E与用于传递来自加速度传感器7的信号的电缆7E成一束,从而形成电缆8E。与实施方式1相似,电缆8E被连接至连接器8。
在图13所示的实施方式3中,作为第一传感器的霍尔(Hall)IC传感器(IC传感器)36被安装至靠背框架2F的侧框架Fs中的一个侧框架的内侧。靠背框架2F的垫弹簧(mat spring)2M的上端部被定位成接近霍尔IC传感器36的前表面。由鱼嘴弹簧(fish-mouth spring)(未示出)来支撑垫弹簧2M的下端部。霍尔IC传感器36被构造成检测垫弹簧2M的上端部是否位于霍尔IC传感器36的前表面。
在就座乘客的身体在车辆发生后侧碰撞时沉入到座椅靠背2中时,垫弹簧2M的下部由于鱼嘴弹簧的变形而向后移动。结果,如图13中的虚线所示,垫弹簧2M的上端部突出在霍尔IC传感器36的前表面的前方,使得可以由霍尔IC传感器36检测到车辆的后侧碰撞。用于传递来自霍尔IC传感器36的信号的电线36E与用于传递来自加速度传感器7的信号的电缆7E成一束,从而形成电缆8E。与实施方式1相似,电缆8E被连接至连接器8。
在图14所示的实施方式4中,开断型开关(on-off typeswitch)46被用作第一传感器。开关46具有被连接至靠背框架2F的弹簧构件(例如,与图中的杆2R对应的构件)的切换杆部46L。此外,开关46的主体被固定至靠背框架2F的适当构件。
当就座乘客的身体在车辆发生后侧碰撞时沉入座椅靠背2中时,开关46的杆部46L被推动,使得能够切换开关46。因而,能够由开关46检测出车辆的后侧碰撞。用于传递来自开关46的信号的电线46E与用于传递来自加速度传感器7的信号的电缆7E成一束,从而形成电缆8E。与实施方式1相似,电缆8E被连接至连接器8。
在不背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容易地对上述参照附图说明的用于实施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作出变型。例如,头枕移动机构10可以变型成使得可以经由通过电动机产生的驱动力而操作的X连杆来使支撑部4A移动。

Claims (12)

1.一种车辆用座椅,该车辆用座椅包括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被布置于座椅靠背内部并且能够在被就座乘客的身体施压时检测车辆的后侧碰撞,所述第二传感器能够基于车辆的前后方向加速度检测车辆的后侧碰撞,其中,头枕被构造成基于所述第一传感器和所述第二传感器都检测到所述车辆的后侧碰撞时的检测信号而向前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感器和所述第二传感器被布置在座椅的宽度方向上的相反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被布置于所述座椅靠背的内部的所述第一传感器包括在受到就座乘客的身体的施压时被致动的位置检测传感器,用于将该位置检测传感器保持在非活动状态的施力被设定成使该位置检测传感器从活动状态回复到非活动状态所需的力。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置检测传感器包括被安装至所述座椅靠背的靠背框架的右侧和左侧中的一侧的转动角度检测传感器,杆的一端被连接至所述转动角度检测传感器,所述杆的另一端被连接至所述靠背框架的右侧和左侧中的另一侧,以及当所述杆在所述车辆的后侧碰撞时受到就座乘客的身体的施压时,能够将转动力施加至所述转动角度检测传感器,从而能够检测到所述车辆的后侧碰撞。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置检测传感器包括被安装至所述座椅靠背的靠背框架的右侧和左侧中的一侧的转动角度检测传感器,该转动角度检测传感器具有卷绕在其中的线,所述线的一端被连接至所述靠背框架的右侧和左侧中的另一侧,以及当所述线在所述车辆的后侧碰撞时被就座乘客的身体拉动时,所述线的先前被卷绕在所述转动角度检测传感器中的部分被拉出,使得能够将转动力施加至所述转动角度检测传感器,结果,能够检测到所述车辆的后侧碰撞。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置检测传感器包括被安装至所述座椅靠背的靠背框架的霍尔IC传感器,所述靠背框架的垫弹簧的一端部被布置成接近所述霍尔IC传感器的前表面,所述垫弹簧的该端部与就座乘客的身体在所述车辆的后侧碰撞时的运动连动地突出在所述霍尔IC传感器的前表面的前方,从而能够由所述霍尔IC传感器检测到所述车辆的后侧碰撞。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置检测传感器包括被安装至所述座椅靠背的靠背框架的开断型开关,该开关的切换杆部被连接至所述靠背框架的弹簧构件,以及由能够与就座乘客的身体在所述车辆的后侧碰撞时的运动连动地运动的所述弹簧构件来切换所述开关的切换杆部,从而能够由所述开关检测所述车辆的后侧碰撞。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由能够调整所述座椅的前后位置的滑动轨道支撑所述座椅,所述第二传感器包括被布置于所述滑动轨道的加速度传感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加速度传感器被布置于所述滑动轨道的上轨道。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座椅的右侧和左侧布置一对滑动轨道,所述加速度传感器被布置于位置接近车辆中央部的滑动轨道。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用于使所述头枕移动的头枕移动机构具有能够使所述头枕向前移动的施力,所述头枕移动机构通常被锁定,并且所述头枕移动机构能够基于所述第一传感器和所述第二传感器都检测到所述车辆的后侧碰撞时的检测信号被解除锁定。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头枕移动机构包括长孔和可动地支撑所述头枕的连杆构件,该长孔能够对一体地设置于所述头枕的连接轴进行引导,以在所述头枕移动时与所述连杆构件协同控制所述头枕的姿势,所述长孔的形状形成为使得所述连接轴在所述头枕向前移动时能够从通常位置被引导到所述车辆的后侧碰撞被检测到时的碰撞应对位置。
CN2008800196787A 2007-04-20 2008-04-04 车辆用座椅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874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11679/2007 2007-04-20
JP2007111679A JP4358255B2 (ja) 2007-04-20 2007-04-20 車両用シート
PCT/JP2008/056786 WO2008129935A1 (ja) 2007-04-20 2008-04-04 車両用シー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87470A true CN101687470A (zh) 2010-03-31
CN101687470B CN101687470B (zh) 2012-12-26

Family

ID=398754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019678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87470B (zh) 2007-04-20 2008-04-04 车辆用座椅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141945B2 (zh)
EP (1) EP2141046B1 (zh)
JP (1) JP4358255B2 (zh)
CN (1) CN101687470B (zh)
AT (1) ATE555941T1 (zh)
WO (1) WO2008129935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39474A (zh) * 2019-05-10 2019-09-17 江苏大学 一种气囊式安全靠背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10816375A (zh) * 2018-08-07 2020-02-2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
CN110843625A (zh) * 2018-08-20 2020-02-28 温泽机械和制模(2009)有限责任公司 带有自动展开的四向电力致动头枕
CN111726893A (zh) * 2019-03-20 2020-09-29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加热装置
CN112406722A (zh) * 2019-08-20 2021-02-26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非接触式传感器安装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8006412B4 (de) * 2007-08-22 2017-04-06 Johnson Controls Gmbh Fahrzeugsitz
JP5343596B2 (ja) * 2009-02-09 2013-11-13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5343595B2 (ja) * 2009-02-09 2013-11-13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JP5384250B2 (ja) * 2009-08-19 2014-01-08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ケーブル部材の配索構造
JP5154613B2 (ja) * 2010-08-05 2013-02-27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ヘッドレスト装置、ヘッドレスト位置調整方法、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CN101999807A (zh) * 2010-09-01 2011-04-06 杨俊琪 睡座
US9211820B2 (en) 2012-11-01 2015-12-15 Graco Children's Products Inc. Child safety seat with side impact energy redirection
US9409504B2 (en) 2013-01-24 2016-08-0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Flexible seatback system
US9415713B2 (en) 2013-01-24 2016-08-16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Flexible seatback system
US9399418B2 (en) 2013-01-24 2016-07-26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Independent cushion extension and thigh support
CN103230172B (zh) * 2013-04-27 2015-07-29 常州工学院 多功能办公椅
US9315131B2 (en) 2014-01-23 2016-04-1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uspension seat back and cushion system having an inner suspension panel
US9421894B2 (en) 2014-04-02 2016-08-2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seating assembly with manual independent thigh supports
US9789790B2 (en) 2014-10-03 2017-10-17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Tuned flexible support member and flexible suspension features for comfort carriers
US9340131B1 (en) * 2014-11-06 2016-05-17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Head restraint with a multi-cell bladder assembly
US10046682B2 (en) 2015-08-03 2018-08-14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Back cushion module for a vehicle seating assembly
KR102082174B1 (ko) * 2015-09-15 2020-02-27 애디언트 룩셈부르크 홀딩 에스.아 알.엘. 차량 시트용 머리 받침대 및 머리 받침대에 통합될 수 있는 정렬 디바이스를 형성하기 위한 시스템
JP2018534198A (ja) * 2015-10-05 2018-11-22 アディエント ルクセンブルク ホールディング エス.エー アール.エル. 車両シートのヘッドレスト
US10286818B2 (en) 2016-03-16 2019-05-14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Dual suspension seating assembly
US9849817B2 (en) 2016-03-16 2017-12-26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Composite seat structure
US9994135B2 (en) 2016-03-30 2018-06-12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Independent cushion thigh support
US10220737B2 (en) 2016-04-01 2019-03-05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Kinematic back panel
US9889773B2 (en) 2016-04-04 2018-02-1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Anthropomorphic upper seatback
US9802512B1 (en) 2016-04-12 2017-10-3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Torsion spring bushing
US9845029B1 (en) 2016-06-06 2017-12-1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Passive conformal seat with hybrid air/liquid cells
US9834166B1 (en) 2016-06-07 2017-12-05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ide airbag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US9849856B1 (en) 2016-06-07 2017-12-26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ide airbag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US10166895B2 (en) 2016-06-09 2019-01-0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eatback comfort carrier
US10377279B2 (en) 2016-06-09 2019-08-1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Integrated decking arm support feature
US10286824B2 (en) 2016-08-24 2019-05-14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preader plate load distribution
US10279714B2 (en) 2016-08-26 2019-05-07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eating assembly with climate control features
US10391910B2 (en) 2016-09-02 2019-08-27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Modular assembly cross-tube attachment tab designs and functions
US10239431B2 (en) 2016-09-02 2019-03-26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Cross-tube attachment hook features for modular assembly and support
US9914378B1 (en) 2016-12-16 2018-03-1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Decorative and functional upper seatback closeout assembly
US10596936B2 (en) 2017-05-04 2020-03-24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elf-retaining elastic strap for vent blower attachment to a back carrier
GB2567426B (en) * 2017-10-06 2020-11-04 Jaguar Land Rover Ltd Head restraint assembly
US20200247276A1 (en) * 2019-02-05 2020-08-06 Windsor Machine and Stamping (2009) Ltd. Electric power actuation tilting head restraint with automated deployment
FR3119805B1 (fr) * 2021-02-18 2023-02-24 Faurecia Sieges Dautomobile Siège de véhicu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6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90226U (ja) * 1982-06-14 1983-12-17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シ−トスライド装置
JPS6242834A (ja) 1985-08-20 1987-02-24 財団法人生産開発科学研究所 ポリアセチレン・金属複合体の製造法
JP2622699B2 (ja) 1987-12-18 1997-06-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ファクシミリ受信装置
JPH01161969U (zh) * 1988-04-28 1989-11-10
JP2753286B2 (ja) * 1988-11-25 1998-05-18 日本発条株式会社 着座姿勢測定装置
DE3927265C3 (de) * 1989-08-18 2003-03-27 Ise Gmbh Insassenschutzeinrichtung für Kraftfahrzeuge mit einem Überrollbügel
US5324071A (en) * 1991-03-22 1994-06-28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Air bag system for an automotive vehicle
JPH0546554A (ja) 1991-08-09 1993-02-26 Fujitsu Ltd コマンド取り消し方式
JPH0546554U (ja) * 1991-12-04 1993-06-22 包幸 村井 ヘルメット付きシート
US5694320A (en) * 1995-06-07 1997-12-02 Automotive Technologies Intl, Inc. Rear impact occupant protection apparatus
US5580124A (en) * 1995-06-26 1996-12-03 Dellanno; Ronald P. Apparatus for preventing whiplash
DE19548339C2 (de) * 1995-12-22 1998-05-28 Daimler Benz Ag Kopfstütze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DE19707998B4 (de) * 1997-02-27 2007-04-05 Inova Gmbh Technische Entwicklungen Kraftfahrzeugsitz
JPH10138813A (ja) 1996-11-08 1998-05-26 Takashimaya Nippatsu Kogyo Kk 乗物用ヘッドレスト装置
US5722722A (en) * 1997-01-14 1998-03-03 Lear Corporation Vehicle seat energy absorber
US5772280A (en) * 1997-05-08 1998-06-30 Lear Corporation Dynamic actuation system for an articulated headrest portion of an automotive seat
US5769489A (en) * 1997-05-09 1998-06-23 Dellanno; Ronald P. Energy absorbing support for vehicular passengers
DE19739131C1 (de) * 1997-09-06 1998-12-10 Daimler Benz Ag Kopfstütze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DE19756700C1 (de) * 1997-12-19 1998-12-17 Daimler Benz Ag Einstellbarer Fahrzeugsitz
DE19817980C2 (de) * 1998-04-22 2000-10-05 Grammer Ag Fahrzeugsitz mit einer Kopfstütze
DE19838721A1 (de) * 1998-08-26 2000-03-02 Grammer Ag Fahrzeugsitz mit einer Kopfstütze
DE29907245U1 (de) * 1999-04-23 1999-08-26 Trw Repa Gmbh Aufblasbare Kopfstütze
DE19927403C2 (de) * 1999-06-16 2003-02-13 Daimler Chrysler Ag Rückenlehne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DE19938904A1 (de) * 1999-08-17 2001-03-08 Johnson Controls Gmbh Fahrzeugsitz-Rückenlehne mit integrierter Schutzein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Vorbeugung gegen unfallbedingte Verletzungen
JP3376983B2 (ja) * 2000-02-16 2003-02-17 三興コントロール株式会社 最大変位量検出装置
US6715829B2 (en) * 2000-06-15 2004-04-06 Autoliv Development Ab Head-rest
US6824212B2 (en) * 2000-08-24 2004-11-30 Lear Corporation Vehicle seat
DE20107765U1 (de) * 2001-05-08 2002-09-19 Johnson Controls Gmbh Schutzeinrichtung gegen unfallbedingte Verletzungen eines Benutzers eines Fahrzeugsitzes und mechanisches System zur Detektierung eines Fahrzeugaufpralls
JP2003080985A (ja) * 2001-06-26 2003-03-19 Nhk Spring Co Ltd 自動車用シート装置
EP1284215A3 (en) * 2001-08-13 2006-01-18 Nissan Motor Co., Ltd. Headrest apparatus for vehicle
WO2003022624A1 (de) * 2001-09-10 2003-03-20 Johnson Controls Gmbh Rückenlehne für fahrzeugsitz
JP3757864B2 (ja) * 2001-12-27 2006-03-22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ヘッドレスト装置
DE10215137B4 (de) * 2002-02-05 2007-11-08 Johnson Controls Gmbh Kopfstütze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US6767064B2 (en) * 2002-02-27 2004-07-27 Lear Corporation Translatable head restraint for automotive seat backrest
DE10215054B4 (de) * 2002-04-05 2007-01-18 Keiper Gmbh & Co.Kg Kopfstütze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US6820930B2 (en) * 2002-04-29 2004-11-23 Ronald P. Dellanno Fluid-actuated support for vehicular seats
US6863343B2 (en) * 2002-06-26 2005-03-08 Nissan Motor Co., Ltd. Vehicle headrest apparatus
JP4133059B2 (ja) * 2002-07-18 2008-08-13 日本発条株式会社 前方可動式ヘッドレストを有する車両用シート
DE10313800A1 (de) * 2003-03-20 2004-09-30 Brose Fahrzeugteile Gmbh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Coburg Kopfstützenanordnung für einen Kraftfahrzeugsitz
JP3915730B2 (ja) * 2003-04-07 2007-05-16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ヘッドレスト装置
US20050006941A1 (en) * 2003-07-08 2005-01-13 Ji-Whan Park Headrest for vehicles
CN2741832Y (zh) * 2003-12-01 2005-11-23 彭小毛 汽车头枕或者安全带自动调整装置
JP2005212596A (ja) * 2004-01-29 2005-08-11 Toyota Boshoku Corp 車両用シート
CN1914064B (zh) * 2004-01-30 2013-09-11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头枕控制器和主动式头枕
JP2005271861A (ja) 2004-03-26 2005-10-06 Nissan Motor Co Ltd 自動車のシート構造
US7090292B2 (en) * 2004-05-27 2006-08-15 Dellanno Ronald P Energy absorbing support for vehicular passengers
DE102004059237B3 (de) * 2004-12-08 2006-02-23 Grammer Ag Kopfstütze für Fahrzeugsitze
US7185950B2 (en) * 2004-12-28 2007-03-06 Fisher Dynamics Corporation Head restraint system
DE102005031264A1 (de) * 2005-01-04 2006-07-13 C. Rob. Hammerstein Gmbh & Co. Kg Kopfstütze eines Kraftfahrzeugsitzes
JP4480596B2 (ja) 2005-02-07 2010-06-16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車両におけるヘッドレスト制御装置
JP4737509B2 (ja) * 2005-02-14 2011-08-03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JP4690085B2 (ja) * 2005-03-23 2011-06-01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ヘッドレスト
GB2424363B (en) * 2005-03-24 2008-07-16 Autoliv Dev Active headrest with lock mechanism
DE102005030313B4 (de) * 2005-06-23 2016-02-04 Volkswagen Ag Whiplash optimierte Kopfstütze
JP4654815B2 (ja) * 2005-07-26 2011-03-23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ヘッドレスト装置
JP4770314B2 (ja) * 2005-07-27 2011-09-14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FR2891506B1 (fr) * 2005-10-05 2007-12-07 Faurecia Sieges Automobile Appui-tete pour siege de vehicule et siege comportant un tel appui-tete
DE102005051423B3 (de) * 2005-10-27 2007-03-08 Keiper Gmbh & Co.Kg Crashaktive Kopfstütze
US7556313B2 (en) * 2005-11-04 2009-07-07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Active material actuated headrest assemblies
DE112007003767B4 (de) * 2006-04-17 2013-09-12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n.d. Ges. d. Staates Delaware) Kopfstütze
US8109567B2 (en) * 2006-10-31 2012-02-07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Active material actuated headrest utilizing bar linkage deployment system
JP4306751B2 (ja) * 2007-03-15 2009-08-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ヘッドレスト制御装置及びアクティブヘッドレスト
US7883148B2 (en) * 2007-04-12 2011-02-08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Active material head restraint assembly
WO2009017523A2 (en) * 2007-04-19 2009-02-05 Dellanno Ronald P Vehicle seat for reducing the risk of spinal and head injuries of personnel in combat vehicles
JP5186804B2 (ja) * 2007-05-11 2013-04-24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ヘッドレスト装置
JP5181790B2 (ja) * 2008-04-02 2013-04-10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ヘッドレスト作動装置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16375A (zh) * 2018-08-07 2020-02-2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
CN110843625A (zh) * 2018-08-20 2020-02-28 温泽机械和制模(2009)有限责任公司 带有自动展开的四向电力致动头枕
CN111726893A (zh) * 2019-03-20 2020-09-29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加热装置
CN111726893B (zh) * 2019-03-20 2022-08-23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加热装置
US11672692B2 (en) 2019-03-20 2023-06-13 Toyota Boshoku Kabushiki Kaisha Heating device
CN110239474A (zh) * 2019-05-10 2019-09-17 江苏大学 一种气囊式安全靠背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12406722A (zh) * 2019-08-20 2021-02-26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非接触式传感器安装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8129935A1 (ja) 2008-10-30
CN101687470B (zh) 2012-12-26
EP2141046B1 (en) 2012-05-02
ATE555941T1 (de) 2012-05-15
EP2141046A1 (en) 2010-01-06
US8141945B2 (en) 2012-03-27
US20100117410A1 (en) 2010-05-13
JP4358255B2 (ja) 2009-11-04
EP2141046A4 (en) 2011-04-20
JP2008265546A (ja) 2008-11-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87470B (zh) 车辆用座椅
JP2646379B2 (ja) シフトチェンジ連動のヘッドレスト制御方法およびヘッドレスト制御装置
US7437229B2 (en) Driving position adjusting device for automotive vehicle
CN101332779B (zh) 尤其用于双门车辆的、能够向前移动的机动车辆座椅
US6799801B2 (en) Seat device
CN1990303B (zh) 车座装置
US9796302B2 (en) Seat for vehicles
JPS60219128A (ja) 使用位置から前へ倒すことができるシートバツクのあるカーシート
CN106687326A (zh) 车辆用换档装置
CN101610934A (zh) 车辆用座椅
KR101046295B1 (ko) 차량용 시트
KR19980018285A (ko) 삽입 설부를 구비한 끼워맞춤 부분을 인체 공학상 바람직한 프리젠테이션 위치로 이동시키기 위한 장치
KR100461123B1 (ko) 럼버 서포트를 이용한 헤드레스트의 목부상 방지 장치
JP5034858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4830405B2 (ja)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KR100384030B1 (ko) 차량의 시트백 연동형 테이블
KR20050018277A (ko) 리어시트의 헤드레스트 이동장치
JPH0796787A (ja) 車両の運転姿勢調整装置
JP3615504B2 (ja) 車両用シフトレバー装置
JP4095008B2 (ja) 乗り物用座席
KR200225552Y1 (ko) 버스용시트의높이조절장치
KR100551769B1 (ko) 자동차의 시트트랙 연동형 시트 틸트장치
JP4249085B2 (ja) ペダル装置
JP4249085B6 (ja) ペダル装置
JP2023168135A (ja) 車両用シート制御装置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226

Termination date: 2014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