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431A - 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和用于该装置的回复装置 - Google Patents

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和用于该装置的回复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431A
CN1060431A CN91109012.6A CN91109012A CN1060431A CN 1060431 A CN1060431 A CN 1060431A CN 91109012 A CN91109012 A CN 91109012A CN 1060431 A CN1060431 A CN 10604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k
mentioned
header
record
receiving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110901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6102C (zh
Inventor
岩田和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514539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63761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25594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81052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25464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698698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604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4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610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102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ng or detecting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17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 B41J2/1652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by driving a fluid through the nozzles to the outside thereof, e.g. by applying pressure to the inside or vacuum at the outside of the print head
    • B41J2/16532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by driving a fluid through the nozzles to the outside thereof, e.g. by applying pressure to the inside or vacuum at the outside of the print head by applying vacuum on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ng or detecting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17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 B41J2/1652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by driving a fluid through the nozzles to the outside thereof, e.g. by applying pressure to the inside or vacuum at the outside of the print head
    • B41J2/16523Waste ink collection from caps or spittoons, e.g. by suction

Abstract

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包括接收从记录头排出的墨 水的墨水接收部件、将墨水从该墨水接收部件导入废 墨水回收器的引导装置和控制上述记录头和上述墨 水接收部件的位置关系在该引导装置的引导过程中 使两者处于非相向位置的控制装置。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吸引液体后将液体从泵内排出的吸引回复装置和具有该吸引回复装置的复印机、传真机、计算机、文字处理机或者作为它们的组合机器的记录装置;更具体说来,就是涉及将上述吸引回复装置应用于从记录头排出墨水的通道等获取墨水的墨水接收部件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
在先有的用墨水喷射方式对布、纸、投影仪用薄片等记录介质(以下称“记录用纸”或简称为“纸”)进行记录的记录装置中,通常是用排列着微细喷射孔的部件作为记录头的。所以,当气泡或尘埃混入喷射孔内时,或者由于伴随墨水溶剂的蒸发引起粘度增大,致使墨水喷射不良甚至不能记录时,或者在出现这些状态之前,需要进行排除喷射不良原因的处理(喷射回复处理)。
通常,利用和记录没有直接关系的墨水喷射的予喷射(多数是向通道、墨水吸收薄片和海绵喷射),或者利用和通道连通的、产生吸引力的泵进行吸引回复,这是大家熟知的。
另一方面,在装置的适当部位,设有废墨水贮罐,用来回收经上述喷射回复处理产生的废墨水。并且,为了把经过喷射回复处理后回收到包括通道、泵以及连通它们的废墨水管等在内的喷射回复装置内的墨水导入废墨水贮罐,在使通道与大气相通的状态下,起动泵,同时吸引墨水和空气,进行所谓的“空吸”动作。这对于防止经喷射回复处理后回收到喷射回复装置内的墨水在存放时残留的废墨水发生固化、或废墨水从通道向外泄漏等现象是非常有效的。
另外,这种泵不仅可以吸引墨水,而且可以吸引普通的液体,向特定的部分排放,能应用于很多方面。
但是,上述空吸会引起处理过程的延迟,所以,通常都是高速进行的,这样,又使好不容易吸引过来的液体发生了逆流。泵经过长期使用后,常常发生这种现象。
另一方面,将吸引回复装置泵体内的结构简化、而又不设通常的防止逆流的阀门机构进行吸引时,常常要发生上述逆流问题。
此外,吸引回复机构使装置内部的占有容积增大了,为了使装置小型化,就要求吸引回复机构本身也必须小型化。但是,越小型化,上述逆流问题越严重,在本发明的完成阶段,认识到解决这个问题是很重要的。
当回收进来的墨水发生逆流时,就会从通道连同空气以泡状飞射出去,附着在处于相向位置的记录头的表面。附着到记录头表面的墨水,就会对原来墨水的喷射状态产生不良影响。即,附着在记录头喷射孔附近的墨水将拖曳喷射出来的墨水,成为所谓的“扭曲”的原因。另外,在喷射回复处理过程中,为了排除上述记录头表面不需要的墨水液滴,可以进行擦拭,但是,当附着的墨水良锹监时,刮片就会变得很脏,进行大量的连续印刷时,擦拭性能就会变坏,印字质量不佳。为了防止上述泡状墨水的逆流问题,也考虑过设置特殊的阀门机构,但是,装置的体积和成本都将提高。此外,当墨水发生逆流时,回复装置内的残留废墨水量将增多,当记录装置长时间放置不用时,废墨水就会发生固化,可能引起回复装置的故障。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和用于该装置的回复装置,这种装置可以解决上述墨水喷射记录装置的回复装置中墨水逆流引起的各种技术难题。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接收从记录头排出的墨水的墨水接收部件、将墨水从该墨水接收部件导入废墨水回收器的引导装置和控制上述记录头与上述墨水接收部件的相对位置的控制装置、用来在该引导装置进行导引的过程中使上述记录头和上述墨水接收部件不处于相向位置。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是:具有接收从记录头排出的墨水的墨水接收部件、将墨水从该墨水接收部件导入废墨水回收器的引导装置和为了在该导引装置动作的过程在至少改变上述记录头和上述墨水接收部件中一方的位置,使它们从相向位置变更到非相向位置的变更装置。
本发明的第四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是:具有收从记录头排出的墨水的墨水接收部件、将墨水从该墨水接收部件导入废墨水回收器的引导装置和控制上述记录头与上述墨水接收部件的相对位置的控制装置,用来在该引导装置的导引过程中使上述记录头和上述墨水接收部件处于非相向位置,该控制装置在上述引导过程中,在墨水由于墨水逆流而从上述墨水接收部件飞出之前进行控制。
本发明的第五个目的是提提供一种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是:具有接收从记录头排出的墨水的墨水接收部件、将墨水从该墨水接收部件导入废墨水回收器的引导装置和在该导引装置的动作过程中至少控制上述记录头和上述墨水接收部件中的一方,使上述记录头和上述墨水接收部件处于非相向位置的控制装置。
本发明的第六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是:具有接收从记录头排出的墨水的墨水接收部件、将墨水从该墨水接收部件导入废墨水回收器的泵和控制上述记录头与上述墨水接收部件的相对位置在上述泵动作的过程中,使上述记录头和上述墨水接收部件处于非相向位置的控制装置,上述泵依靠泵主体内的活塞的移动,通过泵主体上的吸引口将泵主体内发生的负压向上述墨水接收部件传递,吸引上述墨水接收部件所接收的墨水,将其导入上述泵主体内,然后,再将墨水导入上述废墨水回收器。
本发明的第七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吸引回复装置,其特征是:具有吸引泵,泵内设有活塞,在为了将所吸引的液体从吸引泵内排出而进行空吸的吸引回复装置中,上述活塞在进行上述空吸的下死点一边的反转位置,有一停止时间。
本发明的第八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吸引回复装置,其特征是:具有吸引泵,该吸引泵内具有活塞,为了通过吸引口将吸引的液体从吸引泵内排出而进行空吸,为了进行上述空吸,上述活塞在上死点一边的反转位置为将上述吸引口关闭的位置。
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记录装置,其特征是:具有记录头、上面所述的吸引回复装置、安装在该吸引回复装置上的用来盖住上述记录头的盖,上述液体是墨水。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的总体结构框图;
图2是应用本发明实施例的机器的一个例子,即文字处理机的斜视图;
图3是其打印部分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的一个例子的斜视图;
图4是图2所示的记录头盒的外观斜视图;
图5(A)和图5(B)是图4所示的记录头盒的分解斜视图和外观斜视图,图5(C)是图5(A)中记录头顶板结构的斜视图;
图6是图3所示的喷射回复机构的分解斜视图;
图7(A)和图7(B)是本实施例中的通道的正面图和侧剖面图;
图8(A)和图8(B)分别是用来使喷射回复机构各部分动作的凸轮的轮廓曲线和零部件的状态说明图;
图9(A)-图9(E)是本实施例的泵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0是本实施例的记录头盒的扫描位置关系图;
图11是本实施例墨水喷射记录装置的控制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12是喷射回复处理时清洗动作的顺序流程图;
图13是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的流程图;
图14是用于使喷射回复机构各部分动作的凸轮的轮廓曲线说明图;
图15(A)-图15(E)是本实施例的泵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6是喷射回复处理时清洗动作的顺序流程图;
图17(A)和图17(B)是包含本实施例的记录动作的流程图;
图18是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的总体结构框图;
图19(A)-图19(C)是用于本实施例的喷射回复装置的吸引泵的各个动作阶段的剖面图;
图20是上述吸引泵的回复动作时压力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装置的总体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
它的结构包括记录头101、墨水接收部件103、导出装置107和控制装置109。记录头101向记录介质P喷射液体,墨水接收部件103接收从记录头101排出的墨水,导出装置107把水接收部件103接收的墨水导入废墨水回收器105内,控制装置109在从记录头101排出的墨水被墨水接收部件103接收后,再把墨水导入废墨水回收器105的导出过程中,至少控制记录头101和墨水接收部件103当中的一方,使记录头101和墨水接收部件103不处于相向位置。控制装置109是在由于墨水逆流而使墨水从墨水接收部件103飞出之前进行控制。
图1中,箭头①表示控制装置109驱动记录头101,控制位置关系,箭头②表示控制装置109驱动墨水接收部件103,控制位置关系。
控制装置109也可以通过同时驱动记录头101和墨水接收部件103,控制两者的位置关系。
按照本实施例,由于具有控制装置,在利用导出装置把墨水从用来接收记录头排出的墨水的墨水接收部件导入废墨水回收器的导出过程中,控制上述记录头和上述墨水接收部件的相对位置,使上述记录头和上述墨水接收部件不处于相向位置,所以,通过很容易的动作控制,便可防止不需要的墨水附着到记录头上。因此,记录头的墨水喷射状态总是良好的,同时,可以大大减少记录头表面附着的墨水量,因此为了排除记录头表面不需要的墨水液滴而进行擦拭操作时,可以碱轻刮片的脏污程度,进行大量的连续印刷时,可以不降低擦拭性能,并能有效地改善印字质量。
下面,参照附图具体说明本实施例。
图2是可应用本实施例的装置即文字打印装置(以下称为“文字处理机”)的外观结构图。
其中,1是输入装置的键盘部分。2是显示输入的文字等内容的显示器部分,可以转动,不使用时,可以重叠在键盘1上。3是可开闭的保护盖板,设置在观察口上,用来确认该记录头的动作状态,保护盖板3是透明或半透明的。4是刺轮盖板,用来保护刺轮。5是供纸时支撑纸的纸支架,6是手动供纸旋钮。
图3是本实施例墨水喷射记录装置打印部分的结构。
图中,9是具有墨水喷射记录头的记录头盒,11是装载记录头盒并沿图3中S方向扫描的滑架。13是把记录头盒9安装在滑架11上用的卡子,15是操作卡子13用的控制杆。在该控制杆15上,设有指示器17,指示后面所述的盖板上的刻度,从而可以读取记录头盒9的记录头的印字位置或设定位置等。19是支撑板,用来支撑记录头盒9的电气连接部件,21是连接该电气连接部件和主机控制部分的挠性电缆。23是将滑架11沿S方向导引的导轴,插在滑架11的轴承25上。27是用于将滑架11固定并使之沿S方向移动的传递动力的定时皮带,套在装置两侧设置的滑轮29A和29B上。通过齿轮等传动机构,由滑架电机31把驱动力传递给滑轮29B。33是压纸滚筒,由移送电机35进行驱动,用于将纸等记录介质(以下也称为“记录纸”)的被记录面压紧,记录时将记录纸向前传送。37是将记录介质从纸支架5一边导向记录位置的纸托盘,39是进纸滚轮,设置在记录介质的进给途中,将记录介质压向压纸滚筒33,并把它向前移送。41是排纸滚轮,从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看,设置在记录位置的后方,将记录介质向排纸口(图中未示出)排出。42是和排纸滚轮41对应设置的刺轮,通过记录介质挤压排纸滚轮41,产生排纸滚轮41对记录介质的移送力。43是解除控制杆,用于安装记录介质时,分别解除进纸滚轮39、压板45和刺轮42的靠压。45是压板,用于在记录位置附近,抑制记录介质上浮,确保其与压纸滚筒33的密切接触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记录头是采用通过墨水喷射进行记录的墨水喷射记录头。所以,记录头的墨水喷射孔的形成面和记录介质被记录面的距离比较小,而且,必须严格控制它们之间的间隔,以避免记录介质和喷射孔的形成面接触,所以,设置压板45是很有效的。47是压板45上的刻度,49是和该刻度对应的设在滑架11上的指示器,通过它们可以读取记录头的印字位置或设定位置。51是用橡胶等弹性材料制成的,在静止位置和记录头的墨水喷射孔的形成面相对,可以和记录头接触或脱离。该盖51在不进行记录时用于保护记录头,在进行记录头的喷射回复处理时,作为墨水接收部件使用。
在本发明中,“墨水接收部件”不限于上述盖不管形状如何,只要能接收记录头排出的墨水就行。另外,所谓“喷射回复处理”,就是通过驱动设置在墨水喷射孔内的为了喷射墨水而产生能量的能量发生元件,使墨水从所有的喷射孔喷出,或者利用盖,在盖住喷射孔形成面的状态下通过吸引力的作用,去除气泡、尘埃和粘度增加等影响记录的墨水喷射不良的因素。
53是泵(导出装置),用来产生吸引力,强制排出墨水,同时,在进行强制排出的喷射回复处理和予喷射的喷射回复处理时,用来吸引盖51所接收的墨水。55是废墨水回收器,用于贮存泵53吸引的废墨水,57是将泵53和废墨水回收器55连通的管子。59是用来擦拭记录头的喷射孔形成面的刮片,向记录头一边突出,在记录头移动的过程中,可以移动到进行擦拭的位置或不与喷射孔形成面相接触的后退位置。61是电机,63是凸轮装置,用于盖电机61的动力传递,并分别驱动泵53和移动盖51及刮片59。
下面,详细说明上述记录头盒9。
图4是将构成墨水喷射记录头主体的喷射装置9a和墨水贮罐9b连成一体的记录头盒9的外观斜视图,在图4中,90be是装配记录头盒9时被滑架11上的卡子13挂住的卡爪,设置在记录头延长线的内侧。另外,在记录头盒9前面的喷射装置9a的附近,设有决定位置的凸起部件(图中未示出)。90bf是记录头开口部分,设置在滑架11上,支撑挠性基板(电气连接部件)和橡胶垫片用的支撑板插在其中。
图5(A)和图5(B)是图4所示的记录头盒的分解斜视图,如上所述,是把墨水供给源即墨水贮存器连为一体的可卸式箱形装置。在图5(A)中,911是利用成膜技术在硅基片上形成的电热变换元件(喷射供热器)和向它供电的铝配线等构成的供热板。921是供热板911的配线基板对应的配线通过例如引线接合法相连接,940是用于限制墨水流路的设有隔壁和共同液室的顶板,在本实施例中,使用将锐孔板连为一体的树脂材料制成。另外,如图5(C)所示,喷射孔形成面相对于和记录用纸的被记录面平行的平面倾斜一指定的角度θ,并且在喷射孔附近的部分有一差距940a。这和国了顶天板上的流路侧照射激光束,形成喷射孔940b,使锐孔板内的流路和后方的流路形成指定的角度是对应的。在图5(A)中,930是用金属做的支撑体,950是压簧,在把供热板911和顶板940夹在上述两者之间的状态下,将两者嵌合,利用压簧950的弹性力将供热板911和顶板940压紧固定。另外通过粘贴把配线基板921设置在支撑体930上,同时,可以作为决定使记录头进行扫描的滑架11的位置的基准。支撑体930还具有使供热板911伴随驱动产生的热通过散热而冷却的功能。960是墨水供给罐,接收来自作为墨水供给源的墨水贮留部分9b的墨水,具有作为将墨水导入供热板911和顶板940接合形成的共同液室的副贮罐的功能。970是过滤器,装在墨水供给罐960内部通向共同液室的墨水供给口附近,980是墨水供给罐960的盖板。900是用于浸渗墨水的吸收休,装配在墨水贮留部分9b内。1200是向上述各部件911-980构成的记录单元供给墨水的供给口,在将该单元配置到墨水贮罐主体9b的1010部分之前的过程中,通过将墨水从供给口1200注入,可以使吸收体900浸渗墨水。1100是记录头盒主体的盖板,1300是为了使记录头盒内部与大气连通的设在盖板上的大气连通口。当通过供给口1200向墨水贮罐9b填充墨水结束时,就将由各部件911-980构成的喷射单元配置到1010部分。这时位置的决定或固定方法,可以通过墨水贮罐9b上的凸起1012和与其对应的支撑体930上的空穴931相嵌合来进行,这样就可以构成图5(B)所示的记录头盒9。墨水从记录头盒内部通过供给口1200、支撑体930上的空穴932和图5(A)所示的墨水供给罐960中部内侧的导入口供给墨水供给罐960,通入其内部后,利用适当的供给管和顶板940的墨水导入口942,从导出口流入共同液室内。在上述用于连通墨水的接续部分,设有硅橡胶或异丁橡胶等密封衬垫进行密封,可以确保墨水供给通路不泄漏。
图6是由图3中的51、泵53、刮片59、电机61和凸轮装置63等构成的回复装置的分解斜视图。其中,501是设在盖51内部的墨水吸收体,503是保持盖51的保持元件,505是盖控制杆,可以以销507为中心转动,通过加在销507上的作用力,使盖51与记录头盒9的喷射孔形成面接触或脱离。511是和盖控制杆505的端部509嵌合的销,用来限制盖控制杆505的转动范围。513是具有空穴的固定架,盖控制杆505的销507嵌入该空穴内,用来把盖控制杆505安装在泵53上的支撑架515上。516是用来确保该安装状态的保持元件。517是把力作用于盖51的作用元件,用以使该盖51与喷射孔形成面相接触,嵌合在盖51后部的大致中央位置。该作用元件517具有被吸引的墨水的导入口517A,在盖控制杆505内部、销507内部、固定架513内部和支撑架515内部分别形成墨水流路。泵53产生吸引力时,墨水经这些流路按图6中箭头所示的方向导入泵53内。519是设在泵53端面中央的轴,522是泵支撑板,用于保持轴519,使泵53本身可以转动,该转动力通过支撑架515加在盖控制杆505上,使盖51可以随之进退。521是把通过泵53的轴519的墨水流路弯成直角的排墨水密封垫,523是支撑排墨水密封垫521、并进一步形成到达排墨水管57的墨水流路的排墨水通道。在轴519、排墨水密封热521和排墨水通道523内部形成墨水流路,被泵53吸引的墨水经图6中箭头所示的流路,通过排墨水管57导入废墨水回收器55。525是泵53的活塞,527是它的轴,529是垫圈,531是泵53的盖。533是安装在活塞轴527上的销,用来传递使活塞525动作的力。535是刮片控制杆,刮片59安装在其上,可以绕泵53端面的轴转动,伴随该转动,可使刮片59向记录头一边突出或后退。537是弹簧,对刮片控制杆535施加回转力,使刮片59突出出来。539也是弹簧,对泵53本身施加转动惯性,使盖53向记录头方向转动。541是齿轮组,用于把电机61的转动传递给凸轮装置63。凸轮装置63包括凸轮547、凸轮549、凸轮553和凸轮557。凸轮547和泵53上的嵌合部545嵌合,使之转动;凸轮549和泵53的活塞轴527上的销533嵌合,使泵动作;凸轮553和刮片控制杆535的嵌合部551嵌合,使之转动,凸轮557和开关555嵌合,用于检测凸轮装置63的静止位置。关于凸轮的动作,后面再介绍。
图7(A)和其M-M剖面图即图7(B)是盖51的结构图。
在图7(A)和图7(B)中,51a是盖51的加强肋,51b是加强肋的周围部分。
本实施例的盖51是为了和记录头盒9的记录头部分紧密接触,用橡胶状弹性体形成的,向记录头上压盖时,以大约60-80g的压力紧压在顶板940的锐孔板上。在盖51内,墨水吸引口561铅直向下开口,朝向盖控制杆505的作用元件517上的墨水导入口517A形成墨水流路563。另外,利用吸收体501将吸引口561不完全复盖。这样墨水在重力作用下也可以向下方流动,墨水被下方的吸引口561所吸引,所以,残留在墨水吸收体501内的墨水量将显著减少,大大减轻固化引起的缺点,从而可以延长墨水吸收体和盖51的寿命。
下面,参照图8、9、10、11和12,说明本实施例回复装置的功能。
图8(A)是回复装置的凸轮行程图,横轴为凸轮549的转动角度,图8(B)表示开关555、盖51、泵53和刮片59的状态。图9(A)-图9(E)是各状态下活塞525在泵53内的位置图。图10是图4中记录头盒9的记录头喷射也形成面9h沿S方向扫描时盖51和刮片59的位置关系图。图11是本实施例墨水喷射记录装置的控制系统的结构框图。图12是利用回复装置对记录头进行清洗动作的流程图。
在图8(A)中,a是凸轮549的静止位置,即印刷中回复装置的待机状态。这时,开关555接通,盖51与记录头喷射孔形成面分离(以下称为“开放状态”),泵53位于上死点,刮片59为开放状态,即退到和记录头不接触的位置。b是压盖状态,即在不使用E印刷装置时等的状态下,把记录头喷射孔形成面复盖保护起来。这时,开关555断开,盖51与记录头喷射孔形成面接合(关闭),泵53位于上死点刮片处于离开状态。
c是抽吸动作结束的状态。这时,开关555接通,盖51关闭,泵53的阀虽然是打开的,但是还没有到达下死点。另外,刮片59处于离开状态。
d是抽吸动作结束后,盖51打开,同时为了把盖51内和盖控制杆505内充满的墨水吸入泵53内而进行的小空吸结束的状态。开关555接通,盖51半开,泵53处于下死点,刮片处于离开状态。在本实施例中,在该状态下,使记录头退回到刮片离开的位置。
g是为了通过抽吸把泵53内充满的墨水向排墨水贮罐排出而开始空吸的准备位置。开关555接通,盖打开,泵53从上死点下降若干距离,刮片处于离开状态。
e和f分别是进行大空吸和中空吸时的停止位置。在这两个位置,开关555接通,盖打开,刮片处于离开状态,泵53的状态,对应于e,处于下死点,对应于f,未完全下降到下死点。
h是进行擦拭时的状态,开关555接通盖打开,泵位于上死点,刮片处于接触状态。在该状态下,移动装载记录头的滑架,可以对记录头喷射孔形成面进行擦拭。
图9(A)是活塞525在泵内处于下死点的状态。在泵53内的空间内,利用活塞525在左侧空间产生的负压完成抽吸功能。531是将该负压向盖51传递的连通口。在图9(A)的状态下活塞525超过该连通口531前进到了右侧。这时,由于活塞525被活塞轴法兰盘527a从左侧紧密压着,所以,产生的负压不会泄漏,而向盖51传递。另外,积存在活塞轴525右侧的墨水被挤向废墨水贮罐。
图9(B)是活塞525处于上死点的状态。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活塞525位于连通口531的左侧,连通口531未关闭。即,在该状态下,盖51处于和大气连通的状态。
图9(C)是图8(A)中c时泵53的状态。活塞525超过连通口531向右前进了若干距离。
图9(D)是图8中g时的状态,通过该状态和图9(A)或图9(E)的状态反复交替,进行大空吸和中空吸。
图9(E)是进行完中空吸时的状态。这时,值得注意的是,活塞525停留在刚超过连通口531的地方。如果到达下死点(图9(A)),则回到上死点(图9(B))或空吸准备位置(图9(D))时,不能关闭连能口531的时间将增长。这时,活塞轴法兰盘527a和活塞525之间将形成若干间隙,以使左侧空间不产生正压,和活塞525右侧的空间连通。但是,由于流路中存在的油脂等物质的阻力作用,会产生若干正压,所以,有时会发生逆流。这样,本实施例中的逆流现象,是在连通口531处于开放状态时,由于活塞525的移动,在泵内右侧空间形成正压时,例如活塞525从上死点(图9(B))前进到空吸准备位置(图9(D))时产生的。另外,在连通口531处于开放状态时,由于活塞525的移动,在泵内左侧空间形成正压时,例如活塞从下死点(图9(A))回到空吸准备位置(图9(D))时也会产生逆流现象。因此,记录头和墨水接收部件的相对位置的控制,至少可以在活塞的吸引动作之后的复归时和活塞往复移动的反转时进行。
图10所示的记录头盒9的喷射孔形成面9h的位置关系图,是以压盖位置(A),即喷射回复装置位于盖51的正面位置为基准绘制的。图10中的步进数,表示沿S方向扫描驱动用的脉冲电机的驱动量。每一步进数为6/360英寸=1/60英寸=0.423mm。进行擦拭动作时,先把记录头喷射孔形成面9h移动到刮片接触位置(B),如9h(B)所示,其次,通过把喷射回复装置内的刮片接触,使刮片59前进到59a的位置。然后,将记录头喷射孔形成面9h移动到9h(c)所示的刮片离开位置(c),进行擦拭。这时,由于刮片59是用橡胶状弹性体形成的,所以,产生图10中59b所示的那样的变形,来除去记录头喷射孔形成面9h的表面附着的不需要的墨水。最后,记录头喷射孔形成面9h移动到刮片离开位置(c)时,可使刮片59后退到原来的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使记录头退避的位置,是刮片离开的位置。
图11是上述记录装置的控制系统的结构框图。
根据回复系统传感感65和滑架传感器67的检测,可以知道滑架11的盖位置和移动位置。在图11中,构成微型计算机999和1000是按照后面所述的控制顺序,产生控制信号,控制各部分的微处理器(MPU)。1001是存放与该控制顺序对应的程序的只读存贮器(ROM)。1002是执行控制顺序时作为工作区使用的随机存取存贮器(RAM)。1003是测量时间的计时器。
在图12的流程图中是在图11的MPU1000的控制下,由回复系统执行的喷射回复处理顺序的一个例子。
本顺序是从图8的b状态(压盖状态)开始的(步骤S1)。移动到c位置(停止位置)时,进行抽吸(步骤S3),在该状态下,停止3秒钟,充分吸引墨水(步骤S5)。在d位置(停止位置),盖打开,同时进行小空吸(步骤S7),停止1秒钟,将墨水吸入盖51内和盖控制杆505内(步骤9)。在进行予备喷射后(步骤S11),进入空吸动作之前,使记录头退到图10的刮片离开位置(步骤S13),从而使记录头和盖处于不相向的位置。然后,进行把泵53内充满的墨水排出的空吸。先移到g位置(空吸准备位置)(步骤S15),从该位置到f位置(中空吸停止位置)之间往复3次(步骤S17-S23)。然后,把记录头从g位置移动到e位置(停止位置),进行大空吸(步骤S25),将泵53内的墨水充分地挤进废墨水回收器。接着,再把记录头移到g位置(步骤S27),即把记录头移动到刮片接触位置(步骤S29),在h位置,使刮片接触(步骤S31),然后将记录头移动到刮片离开位置,进行擦拭(步骤S33)。最后,在a位置,使刮片离开(步骤S35),将记录头移回压盖位置(步骤S37),在b位置,进行压盖(步骤S39)。
这里,所谓小空吸,就是进行通常吸引的冲程的一部分,所谓中空吸,就是从吸引口边到正下方的冲程,所谓大空吸,就是从吸引口边到下死点的冲程。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在利用导出装置把从记录头排出后被盖接收的墨水向废墨水回收器引导的过程中,控制记录头和墨水接收部件,使两者不处于相向位置,所以,即使发生墨水的泡状逆流,不需要的墨水也不会附着到记录头表面。为了使发生逆流时含有空气的从墨水接收部件以泡状飞散的墨水液滴化后,不进入墨水喷射记录装置主体内,最好在飞散的墨水落下的予想部位59a,如图3所示的那样,贴上氯乙烯树脂薄膜,同时在该薄膜上面,设置墨水吸附材料,用于吸收墨水。另外,在产生墨水逆流时,也可以通过使另外设置的墨水吸收材料(图中未示出)移动到墨水接收部件的相向位置,由该墨水吸收材料将逆流飞散的墨水吸收。
在上述实施例中,记录头是向右方移动以避开指向装置的,但是并不限定这个方向,也可以向左侧或远离装置的方向移动,以避开装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为了使记录头和盖不处于相向位置,是把记录头退到刮片离开的位置的,但是,在本说明书中,作为“控制记录头和墨水接收部件的相对位置”的方式不限于此,除了刮片的离开位置以外,只要把记录头移动到不和盖处于相向位置就行。另外,在锁定记录头的状态下,也可以移动盖,使之和记录头不处于相向位置。进而,也可以同时移动记录头和盖,使两者不处于相向位置。记录头和盖不处于相向位置时,也可以通过只锁定记录头或盖的位置,或者同时锁定记录头和盖的位置,使再者处于不相向的位置。但是,在上述实施例中说明的只移动记录头使之和盖不处于相向位置的方式,只改变一部分回复系统执行的喷射回复处理顺序,不需改变其他机构就可以实行,所以,是最佳方式。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在进行图12所示的步骤7的小空吸后,在步骤13设定进行记录头的退避操作,这是因为墨水的逆流是在通过小空吸,墨水被吸进泵内后产生的现象。因此,在本发明中,在利用导出装置将记录头排出后被盖接收的墨水向废墨水回收器引导的过程中,控制记录头和盖或至少控制其中一方使记录头和盖不处于相向位置的步骤,可以在由于墨水的逆流墨水从盖飞出之前进行,满足这个条件时,也可以在上述过程开始之后进行,进行控制的时间,只要满足上述条件就行,没有特别限制。因此,从图11所示的MPU1000送出的记录头退避的控制信号,可在由于墨水的逆流墨水从盖飞出之前送出,只要按照这个控制信号进行控制就行了。所以,如果由于墨水的逆流墨水从盖飞出的现象是在进行多次空吸过程之后产生时,没有必要在进行每个空吸过程进进行控制,可以只在多次进行的空吸中发生墨水飞出时进行控制。
如上所述,按照本实施例,不需要设置特殊的阀门机构,就可以防止不需要的墨水附着到记录头上,即使是设有特殊阀门的泵,由于动作不良发生墨水逆流时,本实施例也可以有效地应用。
如上所述,按照本实施例,利用很容易的控制动作,就可以防止不需要的墨水附着到记录头上。所以,墨水从记录头喷出的状态总是良好的,同时可以使附着到记录头上的墨水量很少,这样,在进行为了除去记录头表面上不需要的墨水滴的擦拭操作时,可以减轻刮片的脏污程度,进行大量的连续印刷时,擦拭性能不下降,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印字质量。另外,由于不需要设置特殊的阀门机构,所以,可以使装置实现小型化,并且能降低成本。
下面,参照附图,具体说明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
本实施例中装置结构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故省略其说明。
图13是本实施例的吸引回复程序的流程图。
本实施例中使用的吸引泵,在图6中详细说明过了。从上死点到下死点,活塞移动的体积为178.2mm3,吸引时,大空吸引起的体积变化为144.25mm3,中空吸引起的体积变化为86.5mm3,后面所述的小空吸引起的体积变化为16.9mm3。另外,采用的泵是没有特别阀门机构的小型泵。所以,在记录装置内占的体积可以大大减小。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从盖到泵的吸引口的墨水收容量体积为36.68mm3。和该墨水收容量体积相比,大空吸约为4倍上述体积,中空吸约为2.4倍,三次中空吸约为7倍。但是,本发明不限定这些数值。
在图13中,为了进行空吸,使记录头密封状态下的盖与大气成为连通状态,将记录头和盖分离,或者使盖的阀打开(步骤a)。接着,将活塞的吸引口遮蔽弹性体移动到泵的吸引口附近的空吸准备位置(步骤g)后,通过吸引口将该弹性体移动到中空吸位置(步骤f),同时,在该位置停止0.3秒(步骤s)。
因此,可以确保吸引到泵内的墨水可从泵内排出的稳定状态。从而,可以大大改善原先空吸时发生墨水逆流的原因。
在本实施例中,进行了与中空吸的一个过程相比,可以比中空吸排出量大的大空吸。这时,开始位置和上述空吸准备位置相同,使活塞回到该位置(步骤g)。此后,通过吸引口,将该弹性体移动到大空吸位置(下死点)(步骤e),同时,在该位置,停止0.3秒(步骤s)。因此,将吸引到泵内的墨水包括从盖到泵的通路中的墨水从泵内排出后,可以大大减少残留在泵内的墨水,改善由于残留墨水引起的不良状况,确保稳定状态。从而,可以使保证记录头的记录良好的回复装置保持长期稳定。
另外,图13中的角度,表示后面所述的凸轮的转动角,该角度不限于本发明使用的角度。
上述停止时间,最好在1秒以下,在实用上,上述中空吸和大空吸在0.5秒以下最佳。下限最好在0.1秒以上。
在图14中,a状态是凸轮549的静止位置即印刷中的回复装置的待机状态。开关555接通,盖51与记录头喷射孔形成面分离(以下称为“开放状态”),泵53位于上死点,刮片59为离开状态,即退到与记录头不接触的位置。b状态是进行压盖的状态,即不使用印刷装置时的状态,将记录头喷射孔形成面复盖保护起来。这时,开关555断开,盖51与记录头喷射孔形成面接合(关闭),泵53位于上死点,刮片处于离开状态。
c状态是抽吸动作结束后的状态。这时,开关555接通,盖51关闭,泵53的阀打开,但未到达下死点。刮片59处于离开状态。
d状态是抽吸动作结束后使盖51打开、同时,完成将盖51内和盖控制杆505内充满的墨水吸引到泵53内的小空吸之后的状态。在该状态下,为了有利于墨水排出的停止时间为1秒(参见图16的步骤9)。这时,开关555接通,盖51半开,泵53位于下死点,刮片处于离开状态。在本实施例中,在该状态下,将记录头退到刮片离开的位置。
g状态是为了通过抽吸动作将53内充满的墨水向排墨水贮罐排出的开始空吸的准备位置。开关555接通,盖打开,泵53从上死点向下下降若干距离,刮片处于离开状态。
e位置和f位置分别是进行大空吸和中空吸时的停止位置。不论哪个位置,开关555都接通,盖打开,刮片处于离开状态。关于泵53的状态,在e位置,位于下死点,在f位置,未完全下降到底。在这两个停止位置,停止时间都远远小于在上述停止位置d的停止时间,小于1秒,最好在0.5秒以下,在本实施例中,定为0.3秒。该停止时间,也可以定为从遮蔽活塞的上述吸引口的弹性体停止后到该振动稳定后的时间。总之,利用该停止时间,可以充分发挥空吸动作的吸引效率,从而大大抑制墨水逆流的原因。
h状态是进行擦拭时的状态。开关555接通,盖打开,泵位于上死点,刮片处于接触状态。在该状态,通过移动装载记录头的滑架,可以进行记录头喷射孔形成面的擦拭动作。
在图15中,图15(A)表示活塞525在泵内位于下死点的状态。在泵53内的空间内,利用活塞525左侧空间形成的负压进行抽吸作用。531是将该负压向盖51传递的连通口。图15(A)的状态,是活塞525越过连通口531,前进到右侧的状态,活塞525被活塞轴法兰盘527a从左侧紧密地压着,所以,产生的负压可以不泄漏地向盖51传递。另外,还可以把活塞525右侧积存的墨水挤向废墨水贮罐。
图15(B)表示位于上死点的状态。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活塞525位于连通口531的左侧,连通口531未关闭。即,在该状态,盖51处于和大气连通的状态。
图15(c)是图14中c位置时的泵53的状态。活塞525超过连通口向右边前进若干距离。
图15(D)是图14中g位置时的状态。通过该状态和图15(A)或图15(E)的状态的反复交替,进行大空吸和中空吸。
图15(E)是进行中空吸后的状态。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活塞525停留在刚超过连通口531的地方。如果到达下死点(图15(A)),则返回到上死点(图15(B))或空吸准备位置(图15(D))时,不关闭连通口531的时间将增长。这时,为了使左侧空间不产生正压,活塞轴法兰盘527a和活塞525之间形成若干间隙,与活塞525右侧的空间连通。但是,由于流路中存在的油脂等物质的阻力会产生若干正压,所以,有时也会产生逆流。本实施例中的逆流现象,是在连通口531处于开放状态时、由于活塞525的移动,泵内右侧空间出现正压,活塞525从上死点(图15(B))向空吸准备位置(图15(D))前进时发生的。另外,在连通口531处于开放状态时、由于活塞525的移动,泵内左侧空间出现正压时,活塞525从下死点(图15(A))向空吸准备位置(图15(D))返回时也会产生逆流现象。因此,作为本发明的追加结构,即所希望的记录头和墨水接收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的控制,至少可以在活塞的吸引动作后复归时和活塞的往复移动反转时进行。
图16的流程图,是在MPU1000的控制下由回复系统执行的喷射回复处理顺序的一个例子。
本顺序先从图14的b状态(压盖状态)开始(步骤S1)。移动到c状态时,进行抽吸(步骤S3),在该状态,停止3秒钟,以便充分吸引墨水(步骤S5)。在d状态,盖打开,同时,进行小空吸(步骤S7)。为了吸进盖51内和盖控制杆505内的墨水,停止1秒钟(步骤S9)。其次,进行予备喷射后(步骤S11),进入空吸动作之前,使记录头退避到图10所示的刮片离开的位置(步骤S13)。从而使记录头和盖处于不相向的位置。然后,进行空吸,把泵53内充满的墨水排出。为此,先移到空吸准备位置g(步骤S15),从该处到中空吸停止位置f之间(步骤20),包括0.3秒的停止时间,往复三次(步骤S17-23)。但是,空吸准备位置g的反转不停止,立刻执行。
接着,通过从同一空吸准备位置g移动到下死蹼即大空吸停止位置e(步骤S25),同时,停止0.3秒(步骤S26),进行大空吸,把泵53内的墨水充分地挤入废墨水回收器内。此后,继续移到g位置(步骤S27),将记录头移动到刮片接触位置(步骤S29),在位置h,使刮片接触,(步骤S31),再把记录头移动到刮片离开位置,进行擦拭(步骤S33)。最后,在a位置,使刮片离开(步骤S35),将记录头返回到压盖位置(步骤S37),在位置b,进行压盖(步骤S39)。
图17(A)和图17(B)是本实施例的印刷控制顺序的流程图,主要动作有予喷射。图17(B)是按照上述图13的流程图进行空吸的。
印刷之前进行予喷射(a),之后,间隔30秒钟,再进行予喷射(b)。该30秒钟间隔的累计,用计时器T进行。没有印刷信号、进入5秒以上的压盖(c)时,T停止。所以,在该30秒间隔,压盖的时间不计数。另外,压盖长达60秒以上时,控制顺序返回即予喷射(a),盖打开后,在印刷之前进行予喷射。由于予喷射是在盖内进行,所以,反复进行予喷射时,为了把因予喷射积存在盖内的墨水吸引到排墨水贮罐内,必须进行空吸。基本上,在不进行印刷的页与页之间进行空吸。印刷一页之后,予喷射用的计数器N在7以上时,进行空吸(d)。但是,在一页的印刷途中,N在15以上时,即对于需要印刷时间长的文书,需进行空吸(e)。另外,印刷结束时,必须进行空吸。另外,对印刷后墨水沾湿的记录头表面要进行清扫,在一页和全部印刷结束之后,应进行擦拭。
本实施例防止上述逆流的结构是吸引回复装置,该吸引回复装置具有装设活塞的吸引泵,为了从吸引泵内把吸引的液体排出,该吸引回复装置进行空吸,为了进行上述空吸,上述活塞在下死点的反转位置,有一停止时间。
按照本实施例,利用液体吸引后在下死点的停止时间,可以把吸引的液体或吸引途中的液体确实向排出方向引导,所以,可以减少泵内残留液体,而泵内残留液体是形成逆流的原因。另外,在采用可使吸引回复装置本身小型化并且可以防止功能降低的吸引回复装置的记录装置中,由于可以大大减小记录装置本身的回复部位的体积,所以,从总体上可以实现小型化,并且,可以提高记录头启示的可靠性。
此外,没有设置防止逆流的阀门机构,而在活塞的移动范围内设有液体的吸引口,并且,在上述活塞上具有呈弹性体的擦拭部件,把和该弹性体活塞轴有一定间隙的泵设置在排出上述液体的排出路径上,逆流问题的解决,是通过控制泵的使用进行的,所以,特别有效。
上述空吸的开始位置不是定在上述泵吸引的上死点,而是相对于活塞向下死点的移动,定在上死点和上述吸引口之间靠近上述吸引口一边,最好定在吸引口附近,这样,由于减少了到空吸开始位置的活塞移动量,限制了引起液体逆流的活塞的移动范围,所以,可以大大防止上述逆流。
此外,进行多次上述空吸,在上述空吸开始校园反转时无停止时间,立即反转,即使多少发生一些逆流现象,也可以将该逆流确实限制在没有什么影响的范围,从而可以缩短回复处理时间。因此,利用这种结构,可以把逆流现象减少到最小限度,从而可以有效地实现空吸。
按照上述空吸模式,从上述空吸开始位置到上述吸引口附近的反转位置进行空吸后,从上述空吸开始位置进行把上述下死点作为按上述停止时间进行反转的位置的空吸,可以大大减少泵内残留液体,从而可以减少残留液体干燥引起的故障,保证吸引通路内状态良好,使后继的吸引回复动作正常进行。
按照本发明,可以使用上述泵的上死点到下死点的容积很小的,特别是1cc以下,最好0.1cc以下的泵,这对工业应用是很有利的。
本发明可以使采用电热变换元件的,最好利用膜沸腾方式的记录头的记录特性长期稳定,充分发挥该记录头的优点,可以提供记录特性稳定的记录装置。
作为进一步发挥上述各个优点的结构,是取消原来的上死点,而把上述空吸开始位置定为上述泵的上死点的结构,即,当上述活塞移动到下死点时,使上述活塞的吸引口密闭部分至少有一部分立即和上述墨水的吸引口相对,这样,便可大大减少逆流的发生原因。这时,还可以进一步减少残留液体。此外,采用这种结构时,将上述空吸开始校园定为上述活塞的吸引口密闭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和上述吸引口处于相对的状态,可以进一步解决逆流问题。
在上述实施例中,为了防止在上述空吸时,万一记录头受到冲击等而发生逆流,最好设置能在上述空吸模式中使上述记录头和上述盖机构保持非相向状态的机构。
墨水发生逆流还有如下一些其它的原因。
在图9(B)所示的状态,如前所述,吸引口531没有被活塞525关闭,处于与大气相通状态,即和空间B连通。由于空间B总是和排墨水贮罐连通的,所以,一般说来,压力不会上升。但是,在实际装置中,到排墨水贮罐的流路,其空间非常狭小。因此,活塞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移动到下死点时,空间B的压力有所上升。所以,当吸引口531和空间B连通的时间较长时,在活塞525完全把吸引口531关闭之前,正压力将向盖传递,从而也会产生逆流。
下面的实施例,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构成的。
本实施例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的总体结构框图如图18所示。
该装置具有将液体向记录介质P喷射的记录头201、接受该记录头201排出的墨水的墨水接收部件203、用来吸引该墨水接收部件203所接收的墨水的吸引泵205和驱动并控制该吸引泵205的驱动控制装置207。上述吸引泵205的结构和驱动控制装置207对吸引泵205的驱动控制方法如前所述。
图中,虚线表示墨水,实线表示驱动控制装置207对吸引泵205进行的控制。
按照本实施例,使活塞的形状和泵体上的吸引口的位置关系如下,即在活塞位于上死点时不关闭吸引口,而且,当活塞向下死点移动时,立即将吸引口关闭,这样,进行空吸动作时,在活塞从上死点稍微向下死点偏离时,关闭吸引口,可以从该状态控制活塞动作,产生负压,从而可以大大减少空吸期间通过吸引口一度被吸引的墨水、液体或空气的逆流。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施例。
图19是本实施例的吸引泵的剖面图。
图19(A)所示的状态,是活塞525位于上死点的状态。在该状态,和图9所示的实施例一样,墨水吸引口是打开的。但是,这里的结构是,活塞525侧面的长度和吸引口531的位置关系使得只要活塞525从这个位置稍微向下死点方向移动,便开始关闭吸引口531。换言之,当活塞525位于上死点时,和活塞侧面的泵体接触的区域,位于和吸引口531邻接的位置。该位置,也可以位于使上述区域复盖一部分吸引口531的位置。另外,也可以不限于上述位置关系,只要当活塞位于上死点时,活塞和泵体的相对位置关系不会被活塞关闭吸引口,并且活塞从上死点向下死点方向移动时,活塞便同时立刻开始关闭吸引口就行。利用这种结构,活塞向下死点方向移动时,可以使吸引口和空间B连通的时间减到最小,从而可以将逆流抑制到最小限度。
图19(B)的状态,是活塞525从图19(A)所示的位置稍微向下死点方向移动的位置,这时,吸引口531确实处于关闭状态。图19(c)的状态。表示抽吸后的停止位置。这时,吸引口531和图9的实施例一样,处于打开状态。
根据上述结构,如果活塞525在图19(A)和图19(C)的状态之间往复进行空吸动作,便可实现墨水等的逆流非常少的空吸动作。即,图19(A)中的活塞525位于上死点的状态时,在活塞525的侧面未关闭吸引口531的范围内,确定活塞525的侧面长度和吸引口531的位置关系,使得活塞525与泵体530的内壁的接触宽度525a为最大。在这种结构中,如果在图19(A)和图19(C)的状态之间进行往复,则使活塞525先从图19(A)向图19(C)的状态移动时,由于吸引口531对空间B是关闭的,所以,即使空间B的压力很高,也不会产生逆流,而且使接触宽度525a对应吸引口531的位置达到最大限度的长度,所以,可以使从图19(A)到图19(C)的行程增大,从而可以同时增大空吸时的吸引压和吸引量。
另外,使活塞525从图19(C)的状态向图19(C)的状态移动时,空间A的压力有所增加,是产生逆流的原因,但是,通过选择图19(C)的活塞位置,使得只要活塞525稍微向上死点向移动,就关闭吸引口531,便可防止发生逆流。
活塞侧面和泵体内壁的上述接触宽度,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所示的宽度。即,例如活塞侧面的形状在活塞的两个端部具有两个环状突起,并且这两个突起部分成为和泵体内壁的接触部分时,上述接触宽度可以用两个突起之间的长度定义。
图20是采用上述泵的喷射回复装置中进行回复动作时压力变化的曲线。
在图20中,进行空吸的部分即在吸引口关闭的状态A和C之间往复时的压力变化,最清楚地表示出了本实施例的特征。在C状态或活塞到达下死点的状态,发生较大的负压,但是,在从这个状态返回A状态的过程中,立刻关闭吸引口531,而且在A状态仍然是关闭的,所以,负压不会小于一定值。
在上述实施例中,空吸时的动作控制定为三次和1次(参见图20),但是,本发明不限定该次数。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将空吸的活塞动作的最终点定为图19(C),但是,本发明不限定该位置。
在上述实施例中,给出了应用于喷射回复装置的空吸的例子,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在从接收喷射的墨水的墨水接收部件中吸引这些墨水时,可以使用吸引泵。
本发明在墨水喷射记录装置中,记录头也是利用热能从喷射孔喷射墨水的,利用电热变换元件向墨水发生热能时,特别是上述记录头由于上述电热变换元件加的热能产生的膜沸腾引起气泡成长,从喷射孔喷射墨水时,效果很好。记录头具有向墨水发生热能的电热变换元件以及具有发生使墨水发生膜沸腾的热能的电热变换元件时,进行记录头的喷射回复处理常常会发生记录头喷射的废墨水粘度增大,混入尘埃等,所以,如果发生逆流,从盖飞出,附着到记录头上,就很容易将记录头的喷射孔堵塞。
关于利用热能喷射墨水的记录头和记录装置的典型结构和原理,可以利用例如美国第4,723,129号专利说明书和第4,740,796号专利说明书公布的基本原理。这种方式,对于所谓按需型和连续型都可以适用。根据记录信息,对与保持液体(墨水)的护罩及液路对应设置的电热变换元件,至少传送一个驱动信号,使温度迅速上升到超过膜沸腾温度,使电热变换元件产生热能,在记录头的热作用面上产生热沸腾,结果,就会在液体(墨水)内形成和该驱动信号一一对应的气泡。利用气泡的成长和收缩,通过喷射孔将液体(墨水)喷射出去,至少形成一个液滴。这种驱动信号为脉冲形状时,可以适时地进行适当的气泡成长和收缩,所以,可以形成响应性很好的液体(墨水)喷射。作为脉冲形状的驱动倍号,可以利用美国第4,463,359号专利说明书和第4,345,262号专利说明书发表的驱动信号。另外,关于上述热作用面的温度上升率,如果采用美国第4,313,124号发明专利说明书发表的条件,可以进行更好的记录。
作为记录头的结构,除了上述各个说明书发表的喷射孔、液路和电热变换元件的组合结构(直线式液体流路或直角式液体流路)外,使用发表了将热作用部分配置在弯曲区域的美国第4,558,333号专利说明书和第4,459,600号专利说明书的结构,也包括在本发明中。此外,对于多个电热变换元件,根据以共同的狭缝作为电热变换元件的喷射部分的特开昭59年第123670号公报和将吸收热能的压力波的开孔与喷射部分对应的特开昭59年第138461号公报发表的结构,本发明也是有效的。
作为具有和记录装置所能记录的最大记录介质的宽度相对应的长度的全幅型记录头,利用上述说明书发表的多个记录头的组合,只要满足该长度或形成一个整体的结构都可以,本发明可以更有效地发挥上述效果。
此外,利用装设在装置主体上,与装置主体的电连接以及来自装置主体的墨水供给可以自由更换的触点式记录头或与记录头本身形成一体的盒式记录头时,本发明也有效。
本发明的记录装置的结构中,附加设置的记录头的回复装置、予备辅助装置等,可以使本发明的效果更加稳定。具体说来,与记录头,对应的,有压盖装置、清洗装置、加压或吸引装置、片热变换元件或其它加热元件或者由它们的组合构成的予加热装置、以及与记录喷射不同的予喷射横式,对于进行稳定的记录都是有效的。
作为记录装置的记录模式,不仅有黑色等主流色的记录模式,也可以把多个记录头组合成一体,但对于具有不同颜色的复合色彩或者至少有一个由混合色彩形成的全色记录头的装置,本发明也很有效。
在上面说明的本发明实施例中,使用的是流体墨水,但是,本发明也可以使用在室温下为固体的墨水和在室温下成为软化状态的墨水。在上述墨水喷射装置中,通常是在大于30℃和小于70℃的温度范围内调节墨水本身的温度,使墨水的粘性处于稳定喷射的范围,所以,在附加使用的记录信号时,只要墨水成为液状就行。此外,不论是为了防止将剧烈的热能引起的升温作为使墨水从固态向液态变化的能量使用,还是为了防止墨水蒸发而使用在放置状态下固化的墨水,总之,根据记录信号供给热能,使墨水液化墨水以液状喷出,且喷射到记录介质上时立刻开始固化、使用这种热能作用后开始液化的墨水,本发明也适用。这时,如特开昭54-58847号公报或特开昭60-71260号公报所述,在多孔质护罩凹部或通孔中,保持液态或固态,电热变换元件时,改变形态。本发明对上述各种墨水最有效,可以实行上述膜沸腾方式。

Claims (33)

1、一种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接收从记录头排出的墨水的墨水接收部件、将墨水从该墨水接收部件导入废墨水回收器的引导装置和控制上述记录头与上述墨水接收部件的相对位置的控制装置、用来在该引导装置进行导引的过程中使上述记录头和上述墨水接收部件一处于相向位置。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是:为了使上述记录头和上述墨水接收部件不处于相向位置,上述控制装置具有至少将其中一方锁定到非相向位置的锁定装置。
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是:上述控制装置将上述记录头移动扫描到和上述墨水接收部件非相向的位置。
4、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是:上述墨水接收部件具有盖。
5、按权利要求4所述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是:在上述盖内部设有墨水吸收体。
6、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是:具有接收从记录头排出的墨水的墨水接收部件、将墨水从该墨水接收部件导入废墨水回收器的引导装置和为了在该导引装置动作的过程中至少改变上述记录头和上述墨水接收部件中一方的位置,使它们从相向位置变更到非相向位置的变更装置。
7、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是:具有收从记录头排出的墨水的墨水接收部件、将墨水从该墨水接收部件导入废墨水回收器的引导装置和控制上述记录头与上述墨水接收部件的相对位置的控制装置,用来在该引导装置的导引过程中使上述记录头和上述墨水接收部件处于非相向位置,该控制装置在上述引导过程中,在墨水由于墨水逆流而从上述墨水接收部件飞出之前进行控制。
8、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是:具有接收从记录头排出的墨水的墨水接收部件、将墨水从该墨水接收部件导入废墨水回收器的引导装置和在该导引装置的动作过程中至少控制上述记录头和上述墨水接收部件中的一方,使上述记录头和上述墨水接收部件处于非相向位置的控制装置。
9、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是:具有接收从记录头排出的墨水的墨水接收部件、将墨水从该墨水接收部件导入废墨水回收器的泵和控制上述记录头与上述墨水接收部件的相对位置在上述泵动作的过程中,使上述记录头和上述墨水接收部件处于非相向位置的控制装置,上述泵依靠泵主体内的活塞的移动,通过泵主体上的吸引口将泵主体内发生的负压向上述墨水接收部件传递,吸引上述墨水接收部件所接收的墨水,将其导入上述泵主体内,然后,再将墨水导入上述废墨水回收器。
10、按权利要求9所述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是:对上述相对位置的控制,至少在活塞作吸引动作后返回时进行。
11、按权利要求9所述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是:对上述相对位置的控制,至少在活塞往复移动中反转时进行。
12、按权利要求1-11所述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是:上述记录头具有向墨水供给热能的电热变换元件,利用热能从喷射孔将墨水喷射出去。
13、按权利要求11-11所述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是:上述记录头利用电热变换元件的热能产生的膜沸腾引起气泡成长,将墨水从喷射孔喷射出去。
14、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是:在上述记录头和上述墨水接收部件处于非相向位置时,在上述墨水接收部件所在处的下方和该下方附近,设有别的接收从上述墨水接收部件飞散的墨水的墨水接收部件。
15、按权利要求9所述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是:上述泵为了把吸引的液体从该泵内排出而进行空吸时,上述活塞在下死点一侧的反转位置,有一停止时间。
16、吸引回复装置,其特征是:具有吸引泵,泵内设有活塞,在为了将所吸引的液体从吸引泵内排出而进行空吸的吸引回复装置中,上述活塞在进行上述空吸的下死点一边的反转位置,有一停止时间。
17、按权利要求16所述的吸引回复装置,其特征是:上述泵在上述活塞的移动范围内具有液体吸引口,上述活塞具有呈弹性的擦拭部件,排出上述液体的排出路是该弹性体与活塞轴之间的间隙。
18、按权利要求17所述的吸引回复装置,其特征是:上述空吸是在上死点和上述吸引口之间利用活塞从位于上述吸引口一侧的空吸开始位置向下死点的移动进行。
19、按权利要求18所述的吸引回复装置,其特征是:上述空吸时上述活塞的反转位置在上述活塞通过上述吸引口后的上述吸引口附近。
20、按权利要求19所述的吸引回复装置,其特征是:上述空吸是利用至上述吸引口附近的反转位置,多次移动活塞进行,在上述空吸开始位置的反转,无停止时间。
21、按权利要求20所述的吸引回复装置,其特征是:上述空吸是在活塞从上述空吸开始位置移动到上述吸引口附近的反转位置后,利用从上述空吸开始位置到下死点之间的活塞移动进行。
22、按权利要求16-21所述的吸引回复装置,其特征是:从上述吸引泵的上死点到下死点的容积为1cc以下。
23、记录装置,其特征是:具有墨水喷射记录头、上述权利要求16-2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吸引回复装置和安装在该吸引回复装置上的用来盖住该记录头的盖机构,上述液体为墨水。
24、按权利要求23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是:上述记录头具有电热变换元件,用于产生喷射墨水所利用的热能。
25、按权利要求24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是:具有驱动装置,根据记录信号向上述电热变换元件供给驱动电压,使墨水产生膜沸腾,将墨水附着到传送装置供给的记录介质上,进行记录。
26、按权利要求23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是:具有在进行上述空吸时使上述记录头和上述盖机构保持非相向状态的装置。
27、按权利要求23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是:上述活塞从上死点向下死点移动时,上述活塞的吸引口密闭部分至少有一部分相对上述墨水的吸引口的区域是增加的。
28、按权利要求9所述的墨水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是:上述泵为了将吸引的液体从该泵内排出而进行空吸时,上述活塞在上死点一侧的反转位置为将上述吸引口关闭的位置。
29、吸引回装置,其特征是:具有吸引泵,该吸引泵内具有活塞,为了通过吸引口将吸引的液体从吸引泵内排出而进行空吸,为了进行上述空吸,上述活塞在上死点一边的反转位置为将上述吸引口关闭的位置。
30、按权利要求29所述的回复装置,其特征是:上述活塞具有呈弹性的擦拭部件,排出上述液体的排出路径是该弹性体和活塞轴之间的间隙。
31、记录装置,其特征是:具有记录头、权利要求29或30所述的吸引回复装置、安装在该吸引回复装置上的用来盖住上述记录头的盖,上述液体是墨水。
32、按权利要求3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是:上述记录头具有热能发生元件,用于产生喷射墨水所用的热能。
33、按权利要求32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是:上述热能发生元件是电热变换元件,并具有驱动装置,根据记录信号向该电热变换元件供给驱动电压,使墨水产生膜沸腾,将墨水附着到传送装置供给的记录介质上进行记录。
CN91109012A 1990-09-19 1991-09-19 墨水喷射记录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6102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51453/90 1990-09-19
JP25145390A JP2637614B2 (ja) 1990-09-19 1990-09-19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51453/1990 1990-09-19
JP254641/1990 1990-09-25
JP255942/1990 1990-09-25
JP255942/90 1990-09-25
JP2255942A JP2810522B2 (ja) 1990-09-25 1990-09-25 液体吐出記録装置の回復方法
JP254641/90 1990-09-25
JP2254641A JP2698698B2 (ja) 1990-09-25 1990-09-25 吸引ポンプ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る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431A true CN1060431A (zh) 1992-04-22
CN1066102C CN1066102C (zh) 2001-05-23

Family

ID=273340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110901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6102C (zh) 1990-09-19 1991-09-19 墨水喷射记录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5386222A (zh)
EP (1) EP0476679B1 (zh)
CN (1) CN1066102C (zh)
AT (1) ATE140426T1 (zh)
DE (1) DE69120885T2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89805A (zh) * 2010-02-19 2011-09-2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装置
CN101896358B (zh) * 2007-10-12 2012-10-03 录象射流技术公司 具有多个泵的喷墨打印机及其操作方法
CN108501548A (zh) * 2017-02-27 2018-09-0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62410B2 (ja) * 1993-06-21 2002-03-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KR0132809B1 (ko) * 1995-03-14 1998-04-14 김광호 잉크 제트 프린터에서의 잉크흡입량 조절방법
US5850237A (en) * 1996-06-26 1998-12-15 Xerox Corporation Method and device for selective recording head maintenance for an ink recording apparatus
JPH11263028A (ja) 1998-03-17 1999-09-28 Nec Niigata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US6460967B1 (en) * 1998-03-24 2002-10-08 Konica Corporation Liquid jetting apparatus
JP2000264876A (ja) * 1998-09-10 2000-09-26 Sumitomo Chem Co Ltd 縮合複素環化合物
US6523932B2 (en) * 2001-01-14 2003-02-25 Hewlett-Packard Company Periodic ejection of printing fluid to service orifices of an inkjet printer
JP5136584B2 (ja) 2010-03-30 2013-02-0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滴噴射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32313B2 (ja) * 1976-06-07 1984-08-08 コニカ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エツト記録装置のインク通路洗浄方法
CA1127227A (en) * 1977-10-03 1982-07-06 Ichiro Endo Liquid jet recording process and apparatus therefor
JPS5936879B2 (ja) * 1977-10-14 1984-09-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熱転写記録用媒体
US4330787A (en) * 1978-10-31 1982-05-1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jet recording device
US4345262A (en) * 1979-02-19 1982-08-1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recording method
US4463359A (en) * 1979-04-02 1984-07-3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roplet generat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thereof
US4313124A (en) * 1979-05-18 1982-01-2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jet recording process and liquid jet recording head
CA1168082A (en) * 1979-10-17 1984-05-29 Francis Devos Hard coating process with sorbitol and products so-obtained
DE3051198C2 (de) * 1979-10-23 1996-11-14 Canon Kk Abdeck- und Absaugvorrichtung für Tintenstrahlschreiber
JPS5675867A (en) * 1979-11-22 1981-06-23 Seiko Epson Corp Ink jet recorder
US4383263A (en) * 1980-05-20 1983-05-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having a suction mechanism
US4394669A (en) * 1980-07-22 1983-07-1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JPS57129753A (en) * 1981-02-06 1982-08-11 Canon Inc Ink-jet printer
US4558333A (en) * 1981-07-09 1985-12-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jet recording head
CA1195178A (en) * 1981-10-08 1985-10-15 Koji Terasawa Capping device for a multi-ink jet head
JPS58194564A (ja) * 1982-05-11 1983-11-12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装置
JPS5931165A (ja) * 1982-07-22 1984-02-20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装置
JPS5962157A (ja) * 1982-10-04 1984-04-09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装置
JPS59123670A (ja) * 1982-12-28 1984-07-17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エツトヘツド
JPS59138461A (ja) * 1983-01-28 1984-08-08 Canon Inc 液体噴射記録装置
JPS6071260A (ja) * 1983-09-28 1985-04-23 Erumu:Kk 記録装置
JPS60104336A (ja) * 1983-11-11 1985-06-08 Ricoh Co Ltd インクジエツトプリンタにおける記録ヘツドのインク吸収排出装置
JPH089231B2 (ja) * 1984-01-31 1996-01-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吐出回復方法
JPS60178063A (ja) * 1984-02-24 1985-09-12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エツトプリンタ
DE3633239A1 (de) * 1985-10-01 1987-04-16 Canon Kk Verfahren zum betrieb einer tintenstrahl-aufzeichnungsvorrichtung und tintenstrahl-aufzeichnungsvorrichtung
JPS6277940A (ja) * 1985-10-01 1987-04-10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エツト記録装置の作動方法
JPS62212155A (ja) * 1986-03-14 1987-09-18 Hitachi Ltd 印字装置
US4745414A (en) * 1986-04-09 1988-05-1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ecovery device for an ink jet recorder and a recovery method thereof
IT1195151B (it) * 1986-09-05 1988-10-12 Olivetti & Co Spa Apparecchiatura per ripristinare il funzionamento degli ugelli di una testina di stampa a getto d inchiostro e relativo procedimento
JPH0825283B2 (ja) * 1986-12-25 1996-03-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装置の回復方法
KR940010881B1 (ko) * 1988-10-07 1994-11-19 캐논 가부시끼가이샤 기록장치
DE68928854T2 (de) * 1988-12-21 1999-05-12 Canon Kk Tintenstrahldruckvorrichtung mit Druckkopfabdeckung
DE69026360D1 (de) * 1989-12-29 1996-05-09 Canon Kk Mit Ansaugung arbeitende Rückgewinnungsvorrichtung und damit versehenes Farbstrahlaufzeichnungsgerät
US5245362A (en) * 1990-02-13 1993-09-1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with discharge recovery apparatus having varying driving force
US5164748A (en) * 1990-02-13 1992-11-1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uction recovery device with a cap having a communicating member to aid suction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96358B (zh) * 2007-10-12 2012-10-03 录象射流技术公司 具有多个泵的喷墨打印机及其操作方法
CN102189805A (zh) * 2010-02-19 2011-09-2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装置
CN102189805B (zh) * 2010-02-19 2015-09-1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装置
CN108501548A (zh) * 2017-02-27 2018-09-0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装置
CN108501548B (zh) * 2017-02-27 2021-09-1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69120885D1 (de) 1996-08-22
CN1066102C (zh) 2001-05-23
EP0476679A2 (en) 1992-03-25
EP0476679A3 (en) 1992-04-15
ATE140426T1 (de) 1996-08-15
DE69120885T2 (de) 1996-12-19
US6154231A (en) 2000-11-28
EP0476679B1 (en) 1996-07-17
US5386222A (en) 1995-01-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422C (zh) 印墨补充装置及印墨补充的方法
CN1092110C (zh) 墨盒,用于可拆卸地固定墨盒的墨盒架和墨盒帽
CN1030051C (zh) 液体容器、使用此液体容器的记录头以及使用上述两者的记录设备
CN1052190C (zh) 墨盒和使用它的喷墨记录设备
CN1071194C (zh) 供墨机构和装有这一机构的喷墨墨盒以及装有这一机构的喷墨记录设备
CN1029214C (zh) 液体容器和使用该容器的记录头和记录装置
CN1035421C (zh) 可拆的喷墨装置和喷墨设备
JP3177128B2 (ja) 吐出部、吐出部を用いたインクジェットカートリッジ、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ト装置および方法
CN1219646C (zh) 压力调整腔、具有该腔的喷墨记录头和使用该喷墨记录头的喷墨记录设备
CN1066102C (zh) 墨水喷射记录装置
JPH09131884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トヘッド用吸収性可動スピッティングステーション
CN1073937C (zh) 喷墨记录头
US20070273733A1 (en) Ink jet recording head and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CN1827376A (zh) 成像设备
CN1931588A (zh) 废液收容容器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03159824A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2002307727A (ja) ヘッド吐出特性維持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記録装置
CN1231352C (zh) 液体喷射设备
JPH03193461A (ja) 液体噴射記録装置
JP2005313412A (ja) 吐出口面の清掃方法、液体吐出装置およびプローブ担体の製造装置
JPH10323986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JP3199466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0301706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CN1019084B (zh) 喷墨记录头、喷墨盒和喷墨装置
CN1835846A (zh) 液体排放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5 Extension of patent right duration from 15 to 20 years for appl. with date before 31.12.1992 and still valid on 11.12.2001 (patent law change 1993)
OR01 Other related matters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10523

Termination date: 2010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