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28672C - 设备间数据交换系统及所用设备、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设备间数据交换系统及所用设备、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328672C
CN1328672C CNB2003801002593A CN200380100259A CN1328672C CN 1328672 C CN1328672 C CN 1328672C CN B2003801002593 A CNB2003801002593 A CN B2003801002593A CN 200380100259 A CN200380100259 A CN 200380100259A CN 1328672 C CN1328672 C CN 1328672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equipment
exchange end
exchange
end dat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38010025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692338A (zh
Inventor
大穗雅博
东吾纪男
井上光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6923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923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32867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28672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4Peer-to-peer [P2P]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4Peer-to-peer [P2P] networks
    • H04L67/1074Peer-to-peer [P2P] networks for supporting data block transmission mechanisms
    • H04L67/1076Resource dissemination mechanisms or network resource keeping policies for optimal resource availability in the overlay network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707/00Data processing: database and file management or data structures
    • Y10S707/99951File or database maintenance
    • Y10S707/99952Coherency, e.g. same view to multiple users
    • Y10S707/99955Archiving or backup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不增加通信费用及服务器的负担并防止进行不公平交换的设备间数据交换系统。设备(11a)在与设备(11b)之间交换数据。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21)在结束数据交换后,对为了再现各自取得的数据所必需的数据即交换结束数据进行管理。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仅在设备(11a)及设备(11b)都能够正常接收所希望的数据时,对设备(11a)发送从设备(11b)取得的交换结束数据,对设备(11b)发送从设备(11a)取得的交换结束数据。

Description

设备间数据交换系统及所用设备、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设备间互相拥有的电子数据进行交换处理的系统,更特定的是涉及作为进行交换处理的两设备能够使其公平结束处理的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以ADSL(Asymmetric Digital Subscriber Line,非对称数字用户线)及FTTH(Fiber To The Home,光纤到户)为代表的高速网络的普及,推出了将设备间互相所有的电子数据进行交换的P2P(Peer To Peer,对等网络)型数据交换系统。
最初推出的P2P系统是仅由2台设备构成的纯粹的P2P型数据交换系统。例如,WinMX等相当于这种系统。在纯粹的P2P型数据交换系统中,仅具有1)请求对方设备发送自己所希望数据的功能;2)发送对方设备所请求的数据的功能;3)接收来自对方设备的数据的功能;4)只有中断向对方设备的数据发送的功能。因此,能进行相互数据的收发。但是,由于交换的数据大小不同,或双方的数据收发速度不同,因此有可能发生一方的设备比另一方的设备更早结束数据接收的情况。因而,在纯粹的P2P型数据交换系统中,有的情况下在自己已经结束数据接收的时刻,中断向对方的数据发送,从而尽管自己结束了数据接收,却不使对方结束数据接收,进行了这种不公平的行为。
因此,作为不进行上述不公平行为用的手段,提出了设置担任数据交换处理中介任务的服务器的方法(例如参加美国专利第6061792号说明书、恩·阿索康、维克多·舒普及米切尔·维多纳著(N·Asokan,Victar Shoup and MichaelWaidner),最佳公正交换的异步协议(“Asynchronus Protocols for OptimisticFair Exchange”)、研究报告RZ 2976(#93002)(Research Peport RZ2976(93022))、IBM研究(IBM Research)、1997年12月)。
在带这样的中介服务器的P2P型数据交换系统中,为了应对在设备之间正进行数据交换中发生某种问题而设备不能取得目标数据的事态,在设备之间开始数据交换之前,首先将交换对象的数据上传给中介服务器。在带中介服务器的P2P型数据交换系统中,在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交换中即使仅一方的终端处于不能取得目标数据的状态,由于中介服务器也保持着交换对象的数据,因此不能取得目标数据的设备也能从中介服务器接受补齐数据。
发明内容
在采用WinMx等那样的纯粹的P2P型数据交换系统时,将发生以下那样的问题。在设备之间正进行数据交换中进行上述那样的不公正的行为时,一方设备的用户考虑想中止数据交换。例如,在设备A与设备B正进行数据交换时,设备A比设备B先取得目标数据、并切断与设备B的通信的情况下,设备B的用户对于自己不能从设备A取得数据感到不满,考虑想要停止与设备A的数据交换,中止数据交换。但是,在成为这样的状况时,设备B对于已对设备A传送完的数据不能够不让其使用或不能收回。这样,在以往的纯粹的P2P型数据交换系统中,在一方的设备已经先完全结束数据取得时,不能够在途中制止一旦进行就决定了的数据交换。因此,即使进行不公平的交换,也仅一方能取得数据,而另一方发生不能取得数据而受到损失的状况。
另外,在带中介服务器的P2P型数据交换系统中,在数据暂时上传给中介服务器后,在两方的终端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在通信失败时,由于中介服务器的数据向一方终端发送,因此两方终端一定能够取得数据。但是,由于首先必须将设备之间交换的数据上传给中介服务器,因此通信成本及对中介服务器的负荷与该数据量将成正比地增大。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不增大通信成本及服务器负担并防止进行不公平交换的设备间数据交换系统及使用它的终端、服务器及程序。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具有以下的特征。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是在通过通信媒体连接的设备间交换数据用的系统,包括至少拥有一个能够交换数据、并希望在与其他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交换的第一设备;拥有第一设备所希望的数据的第二设备;以及通过通信媒体与第一及第二设备连接、并在第一及第二设备在结束数据交换后对为了再现第一设备取得的数据所必需的数据即第二交换结束数据和为了再现第二设备取得的数据所必需的数据即第二交换结束数据进行管理的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包含仅在第一及第二设备都能够正常接收所希望的数据时将第一交换结束数据向第一设备发送和将第二交换结束数据向第二设备发送的交换结束数据发送部。
最好第一设备包含生成第二交换结束数据的第一交换结束数据生成部、以及将第一交换结束数据生成部生成的第二交换结束数据向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发送的第一交换结束数据发送部,第二设备包含生成第一交换结束数据的第二交换结束数据生成部、以及将第二交换结束数据生成部生成的第一交换结束数据向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发送的第二交换结束数据发送部,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还包含对从交换结束数据发送部发送来的第一及第二交换结束数据进行管理以便能够确定发送源的设备的交换结束数据管理部。
另外,第一设备还包含将自己设备拥有的数据通过使用第二交换结束数据首先变换为能够正常再现的数据的第一数据交换部、以及将从第二设备接收的数据使用第一交换结束数据恢复成能够正常再现的数据的第一数据复原部,第二设备还包含将自己设备拥有的数据通过使用第一交换结束数据首先变换为能够正常再现的数据的第二数据变换部。以及将从第一设备接收的数据使用第二交换结束数据恢复成能够正常再现的数据的第二数据复原部。
最好第一设备还包含对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的请求生成第二交换结束数据的第一交换结束数据生成请求部,第二设备还包含对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请求生成第一交换结束数据的第二交换结束数据生成请求部,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还包含根据来自第一及第二交换结束数据生成请求部的请求生成第一及第二交换结束数据的交换结束数据生成部、以及对利用交换结束数据生成部生成的第一及第二交换结束数据进行管理以便能够确定请求对象的设备的交换电结束数据管理部。
另外,第一及第二设备分别还包含将自己设备拥有的第一数据通过使用交换结束数据首先变换为能够正常再现的第二数据的数据变换部、以及将从数据交换对方的设备接收的数据使用从交换结束数据发送部发送来的交换结束数据恢复成能够正常再现的数据的数据复原部,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还包含通过使用第一及第二交换结束数据生成为了第二数据能正常再现而变换第一数据用的第一及第二变换处理数据、并将第一变换处理数据向第二设备发送和将第二变换处理数据向第一设备发送的变换处理数据生成发送部,第一设备的数据变换部使用来自变换处理数据发送部的第二变换处理数据,将第一数据变换为第二数据,第二设备的数据变换部使用来自变换处理数据发送部的第一变换处理数据,将第一数据变换为第二数据。
例如,第一变换处理数据是第一加密密钥,第一交换结束数据是与第一加密密钥对应的第一解密密钥,第二变换处理数据是第二加密密钥,第二交换结束数据是与第二加密密钥对应的第二解密密钥。
最好第一及第二设备分别还包含在与数据交换对方的设备的通信结束时将表示通信结果的信息通知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的通信结果通知部,交换结束数据发送部根据来自第一及第二设备的通信结果通知部的表示通信结果的信息,判断第一及第二设备是否都已经能够正常接收所希望的数据。
最好表示通信结果的信息是表示是否已经能够正常接收所希望的数据的信息,交换结束数据发送部在从第一及第二设备接受表示能够正常接收意思的信息时,发送交换结束数据。
例如,第一交换结束数据是对第二设备提供给第一设备的数据进行解密用的解密密钥,第二交换结束数据是对第一设备提供给第二设备的数据进行解密用的解密密钥。
最好第一及第二设备还包含在不能完全接收所希望的数据时对交换对方的设备请求数据重发的重发请求部。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是在与拥有所希望的数据的其它设备之间将所希望的数据与自己设备拥有的数据进行交换的设备,包含生成为了再现自己设备拥有的数据所必需的数据即第一交换结束数据的交换结束数据生成部。使交换结束数据生成部生成的第一交换结束数据登录在管理交换结束数据的交换结束管理装置的交换结束数据登录部、以及若与其它设备的通信结束就从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取得为了再现从其它设备取得的数据所必需的数据即第二交换结束数据的交换结束数据取得部。
最好还包含将自己设备拥有的数据通过使用第一交换结束数据首先变换为能够正常再现的数据的数据变换部、以及使用交换结束数据取得部取得的第二交换结束数据将从其它设备取得的数据恢复成能够正常再现的数据的数据复原部。
另外,还具有存储与数据交换对方的设备的过去的交换履历的交换履历存储部,数据变换部根据交换履历,改变数据变换方法,交换结束数据生成部根据交换履历,改变交换结束数据的生成方法。
另外,还包含在不能完全接收所希望的数据时对交换对方的设备请求数据重发的重放请求部。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是在与拥有所希望的数据的其它设备之间向将所希望的数据与自己设备拥有的数据进行交换的设备,包含向管理交换结束数据的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请求生成为了再现自己设备拥有的数据所必需的数据即第一交换结束数据的交换结束数据生成请求部、以及若与其它设备的通信结束就从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取得为了再现从其它设备取得的数据所必需的数据即第二交换结束数据的交换结束数据取得部。
最好还包含为了通过使用从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送来的第一交换结束数据能够正常再现自己设备拥有的数据、而接收将拥有的数据进行变换用的变换处理数据的变换处理数据接收部;使用变换处理数据接收部接收的变换处理数据将自己设备拥有的数据进行变换的数据变换部;以及使用交换结束数据取得部取得的第二交换结束数据、将从其它设备取得的数据恢复成能够正常再现的数据复原部。
另外,还包含存储与数据交换对方的设备的过去的交换履历的交换履历存储部、以及根据交换履历将数据变换部所用的变换方法通知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的变换方法通知部,数据变换部使用从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送来的使用指定的变换方法的变换处理数据,将自己设备拥有的数据进行变换。
另外,还包含在不能完全接收所希望的数据时对交换对方的设备请求数据重发的重放请求部。
本发明的第四发明是在通过通信媒体连接的设备间交换数据用的系统中使用的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包含对为了再现在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交换的数据所必需的交换结束数据进行管理的交换结束数据管理部;以及仅在第一及第二设备都能正常接收所希望的数据时、将为了再现第一设备取得的数据所必需的交换结束数据向第一设备发送并将为了再现第二设备取得的数据所必需的交换结束数据向第二设备发送的交换结束数据发送部。
最好还包含根据来自第一及第二设备的请求生成交换结束数据的交换结束数据生成部、以及对利用交换结束数据生成部生成的交换结束数据进行管理以便能够确定请求对象的设备的交换结束数据管理部。
另外,还包含生成为了使用交换结束数据生成部生成的交换结束数据使得的第一及第二设备交换后的数据能够正常再现的变换处理数据、并向第一及第二设备发送的变换处理数据生成发送部。
最好交换结束数据发送部根据来自第一及第二设备的表示通信结果的信息,判断第一及第二设备是否都能够正常接收所希望的数据。
例如,表示通信结果的信息是表示是否已经能够正常接收所希望的数据的信息,交换结束数据发送部在从第一及第二设备接收表示已经正常接收意思的信息时,发送交换结束数据。
最好还包含在满足规定条件时删除管理的交换结束数据的交换结束数据删除部。
例如,交换结束数据删除部在作为规定条件是在第一及第二设备正常接收交换结束数据发送部发送的交换结束数据时,删除向第一及第二设备发送的交换结束数据。
例如,交换结束数据删除部在作为规定条件是从某一个设备接受了表示不能正常接收所希望数据意思的通知时,删除利用第一及第二设备登录的交换结束数据。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是使计算机装置在与拥有所希望的数据的其它计算机装置之间将所希望的数据与自己拥有的数据进行交换用的方法,包含使计算机装置生成为了再现自己拥有的数据所必需的数据即第一交换结束数据的步骤;使计算机装置将生成的第一交换结束数据、对管理交换结束数据的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进行登录的步骤;以及若与其它计算机装置的通信结束则使计算机装置从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取得为了再现从其它计算机装置取得的数据所必需的数据即第二交换结束数据的步骤。
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是使计算机装置在与拥有所希望的数据的其它计算机装置之间将所希望的数据与自己拥有的数据进行交换用的方法,包含使计算机装置对管理交换结束数据的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请求生成为了再现自己拥有的数据所必需的数据即第一交换结束数据的步骤;以及若与其它计算机装置的通信结束、则使计算机装置从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取得为了再现从其它计算机装置取得的数据所必需的数据即第二交换结束数据的步骤。
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是使通过通信媒体连接的计算机装置之间交换数据用的系统中所用的计算机装置具有下述功能用的方法,所述功能包含作为对为了再现在第一计算机装置与第二计算机装置之间交换的数据所必需的交换结束数据进行管理的步骤;以及作为仅在第一及第二计算机装置都能够正常接收所希望的数据时、将为了再现第一计算机装置取得的数据所必需的交换结束数据向第一计算机装置发送并将为了再现第二计算机装置取得的数据所必需的交换结束数据向第二计算机装置发送的步骤。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效果。根据本发明,设备间交换的数据本身不上传至起到中介作用的服务器(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而仅仅是数据交换结束所最低限度必需的数据(交换结束数据)上传至服务器即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因而能够减轻通信成本对中介服务器的负担与设备间交换的数据量成正比地增大的问题。除此以外,根据本发明,由于仅在进行数据交换的两台设备正常接收所希望的数据时,双方设备能够取得交换结束数据,因此在途中通信被切断、对方不能正常接受所希望的数据等通信异常结束时,切断通信一侧的设备不能取得交换结束数据。因而由于双方的设备不能再现所希望的数据,因此构筑了公平的数据交换系统。
再有,通过使设备生成交换结束数据,还进一步减轻中介任务的服务器的作用。另外,设备由于将拥有的数据变换为只要不使用交换结束数据就不能正常再现的数据,向对方一侧的设备发送,因对方一侧的设备只要不取得交换结束数据,就不能正常再现数据。
反之,通过服务器生成交换结束数据,由于在设备侧不设置生成交换结束数据用的部也可以。因此能够减轻设备的负担。
例如,设备将数据加密后向对方一侧的设备发送,使用作为加密交换结束数据的解密密钥,再现接收的数据,通过这样移植使用一般的加密及解密软件,就很容易能够构筑本发明的系统。
另外,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由于根据从设备送来的表示通信结果的信息,判断进行交换的设备是否能够正常接收数据,因此很容易能够识别数据交换是否正常进行。
另外,各设备由于在直到最后不能接收所希望的数据时向对方一侧的设备请求重发,因此能够直到最后接收所希望的数据。
另外,可以根据迄今为止的与交换数据的设备的交换履历,生成交换结束数据,从而简化在对方一侧的设备的恢复处理。因而,能够与可靠性高的对方快速进行交换,能够提供使用方便的系统。再有,由于能够根据迄今为止与交换数据的设备的交换履历,使发送的数据的变换简化,因此能够更迅速地与信用高的对方进行数据交换。
另外,若规定的条件实现,则由于将交换结束数据从网络上删除,因此能够防止因交换结束数据长时间保留而导致非法利用的情况。
通过向各计算机装置配发本发明的程序,将构筑使用方便的设备间数据交换系统,促进内容的流通。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的带中介服务器的设备间数据交换Sa的整体构成方框图。
图2所示为设备11的内部功能型构成方框图。
图3所示为数据ID与公开用数据ID相关联的数据的数据结构的一个例子。
图4所示为与图3的数据ID相对应数据的数据结构的一个例子。
图5所示为与图3的公开用数据ID相对应的公开内容信息的数据结构图。
图6所示为数据变换部111的内部详细功能性构成方框图。
图7所示为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21的内部功能性构成方框图。
图8所示为判断表的数据结构的一个例子。
图9所示为与图8的交换结束数据ID相对应的交换结束数据的数据结构的一个例子。
图10所示为交换结束数据发送判断部211的内部详细功能性构成方框图。
图11所示为公开数据管理装置31的内部功能性构成方框图。
图12所示为公开数据列表的数据结构的一个例子。
图13所示为与图12的公开用数据ID相对应的内容信息的数据结构的一个例子。
图14所示为将与设备11拥有的公开用数据有关的内容信息登录在公开数据管理装置31上时的设备11及公开数据管理装置31的动作顺序图。
图15所示为公开数据管理装置31接收公开用数据登录消息时的公开数据管理装置31及设备11的动作顺序图。
图16所示为取得设备ID时的设备11a的动作顺序图。
图17所示为公开数据管理装置31接收登录设备ID取得消息时的公开数据管理装置31及设备11a的动作顺序图。
图18所示为设备11a对设备11b提出数据交换请求到接受其回答为止的设备11a及设备11b的动作顺序图。
图19所示为在设备11a从设备11b接收的ACK消息包含希望交换的公开用数据ID时、向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21请求中介处理到接受其回答为止的设备11a及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21的动作顺序图。
图20所示为在设备11a从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21接收ACK消息到开始与设备11b进行数据交换为止的设备11a及设备11b的动作顺序图。
图21所示为设备11a与设备11b的通信结束之后到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21接收ACK消息为止的设备11a及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21的动作顺序图。
图22所示为从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21接收ACK消息之后的设备11a的动作顺序图。
图23所示为设备11b从设备11a接收数据交换消息时的设备11b的动作顺序图。
图24所示为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21从设备11a及设备11b接收交换结束数据登录消息时的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21的动作顺序图。
图25所示为设备11b从设备11a接收交换开始消息时的设备11b的动作顺序图。
图26所示为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21从设备11a及设备11b接收交换结束通知消息时的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21的动作顺序图。
图27所示为到删除交换结束数据为止的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21的动作流程图。
图28所示为设备11a对设备11b请求重发交换对象数据时的设备11a及设备11b的动作顺序图。
图29所示为设备11中存储的交换履历数据结构的一个例子。
图30所示为对设备11b请求数据交换时的设备11a的动作流程图。
图31所示为用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生成交换结束数据时的设备11a的动作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形态
图1所示为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的带中介服务器的设备间数据交换系统Sa的整体构成方框图。在图1中,带中介服务器的设备间数据交换系统Sa具有多台设备11、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21、公开数据管理装置31及传输路径41。另外,在图1中,假设设备11a与设备11b交换数据。以下,在只要不特别限定交换对象的设备时,则记作设备11,在限定交换对象的设备进行说明时,则采用设备11a及设备11b。另外,设备11、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21、公开数据管理装置31及传输路径41的数量不限定于图1所示的数量。
设备11是个人计算机、便携通信终端或移动电话等具有通信功能的计算机装置,交换者拥有。设备11在硬盘或存储器等存储装置中拥有数据。设备11将自己设备拥有的数据内能够交换的数据列表登录在公开数据管理装置31上,对外公开。操作设备11的用户参照登录在公开数据管理装置31上的公开数据列表,设别拥有所希望的数据的其它设备11。在用户希望与其它设备11进行数据交换时,设备11通过与其它设备11进行通信,将自己设备拥有的数据与其它设备拥有数据进行交换。设备11在数据交换时,将自己设备拥有的数据利用规定的变换方法变换为仅仅拥有该数据不能再现的数据,向其它设备11发送。设备11在与其它设备11交换数据时,在数据交换结束之后,生成为了正常再现该数据所必需的数据(以下称为交换结束数据),向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21发送并请进行管理。设备11在与交换对方的设备11正常结束数据交换时,接收从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21送来的、交换对方的设备11生成的交换结束数据,利用它再现通过交换得到的数据。
这里,对交换结束数据进行说明。交换结束数据是为了正常再现利用数据交换得到的、来自其它设备11的数据所必需的数据。典型的交换结束数据是解密密钥。在将解密密钥用作为交换结束数据时,设备11在与其它设备11交换数据时,作为上述规定的变换方法,是采用加密算法,将自己设备拥有的数据进行加密后发送。在数据交换正常结束之后,设备11接收从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21送来的、交换对方的设备11生成的解密密钥,利用该解密密钥来解读数据。通过这样,能够正常再现取得的数据。以下,将规定的变换方法称为数据变换方法。
另外,作为交换结束数据,除此以外还有电影的高潮部分的数据、或音乐的优雅的部分的数据、或随机地或有规则地从中抽出源数据的数据等。这样,在将源数据的一部分用作为交换结束数据的情况下,设备11在再现交换的数据时,将取得的交换结束数据与交换的数据互相叠加,就得到能够正常再现的数据。所谓将作为交换数据的源数据的一部分作为交换结束数据时的上述规定的变换方法,是将源数据的一部分从中抽去的方法。
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21是服务器等计算机装置,交换中介者拥有。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21对各设备11生成的交换结束数据进行管理。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21在从进行数据交换的2台设备11接受表示数据交换已正常结束意思的通知时,将管理的交换结束数据向双方的设备11发送。
公开数据管理装置31是服务器等计算机装置,公开数据管理者拥有。公开数据管理装置31将登录为设备11的用户可以交换的数据列表作为公开数据列表进行管理。
传输路径41典型的是FTTH那样的采用光纤的高速通信网,但不限定于此,只要是ADSL、因特网、卫星广播、无线通信网、区内LAN及无线LAN等能够收发电子数据的通信媒体即可。
图2所示为设备11的内部功能性构成方框图。在图2中,设备11包含数据变换部111、消息处理部112、存储装置控制部113、数据存储装置114、用户输入输出部115及数据收发部116。
数据变换部111采用规定的数据变换方法,对从消息处理部112提供的数据按照指定的要求进行变换处理。数据变换部111可以利用由专用LSI等组成的硬件来实现,也可以利用由通用的CPU执行的程序来实现。
消息处理部112与数据变换部111、存储装置控制部113、用户输入输出部115及数据收发部116进行通信,对从他们分别提供的消息进行处理。消息处理部112可以利用由专用LSI等组成的硬件来实现,也可以利用由通用CPU执行的程序来实现。
存储装置控制部113对数据存储装置114进行数据的输出输入处理。存储装置控制部113可以利用由专用LSI等组成的硬件来实现,也可以利用通用的CPU执行的数据存储装置114的设备驱动程序来实现。
数据存储装置114是记录各种数据用的硬盘或存储器等存储装置。数据存储装置114中存储能够公开的数据。对于能够公开的数据,与该数据的数据ID相对应地和公开用数据ID相关联。再有,与该公开用数据ID还对应附加具有说明该数据的实体内容用的信息(以下称为内容信息)。
图3所示为数据ID与公开用数据ID相关联的数据的数据结构的一个例子。在图3中,例如在栏目D401中,数据ID“DATA_ID-1111”与公开用数据ID“PUBLIC_DATA_ID-1111”相关联。另外,在栏目D402中,数据ID“DATA_ID-2222”与公开用数据ID“PUBLIC_DATA_ID-2222”相关联而记录。
图4所示为与图3的数据ID相对应的数据的数据结构的一个例子。在图4中,例如栏目D501是数据ID,栏目D502是与栏目D501的数据ID相对应的数据实体。所谓数据实体是例如电影或音乐等的数字数据。这样,与数据ID相对应的数据实体存入数据存储装置114。
图5所示为与图3的公开用数据ID相对应的公开内容信息的数据结构图。栏目D601是公开用数据ID,栏目D602是栏目D601的公开用数据ID相对应的公开内容信息。公开内容信息例如由内容名、及表示对该内容的权利还剩余多少程度的信息(剩余再现次数、有效期限)组成。另外,在图5中,作为公开内容信息所示的例子是“内容名:蓝色之街”、“剩余再现次数:7次”、“有限期限:2003年3月31日“。
设备11将公开用数据ID与公开内容信息相对应的列表上传给公开数据管理装置31。该列表作为公开数据列表,用公开数据管理装置31进行管理。
用户输入输出部115是从操作设备11的用户接受数据输入用的键盘、鼠标器及按钮开关等输入装置、以及用画面显示数据内容用的阴极射线管或液晶画面等显示装置、将数据内容作为声音输出的扬声器等声音输出装置。用户输入输出部115进行数据输入处理及数据输出处理。
数据收发部116是通过传输路径41在与其它设备11、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21及公开数据管理装置31之间进行数据收发用的线路终端装置等的通信装置。
图6是数据变换部111的内部详细功能性构成方框图。在图6中,数据变换部111具有变换前数据变换处理部1111、交换结束数据生成部1112、变换后数据变换处理部1113及请求判断部1114。
变换前数据变换处理部1111根据规定的数据变换方法,将设备11拥有的数据进行变换。以下,将变换前的数据称为变换前数据。将变换后的数据称为变换后数据。变换前数据变换处理部1111将从交换结束数据生成部1112送来的交换结束数据及生成的变换后数据送往消息处理部112。
例如,在作为规定的数据变换方法是采用加密的方法时,变换前数据是加密前的数据,变换后数据是加密后的数据。另外,在作为规定的数据变换方法是采用提取电影的高潮部分的变换方法时,变换后的数据成为提取出该高潮部分的数据。对于提取优雅的部分的变换方法也同样。另外,通过预先由内容提供者指定高潮部分或低沉有力部分,则变换前数据变换处理部1111能够识别该部分。在作为规定的数据变换方法是采用从中抽取数据的方法时,变换前数据变换处理部1111从变换前数据提取指定的从中抽取部分,生成变换后数据。
交换结束数据生成单元1112生成为为了从变换前数据变换为变换后数据所必需的变换处理数据、以及为了将变换后数据恢复成变换前数据所必需的交换结束数据,送往变换前数据变换处理部1111。在变换前数据变换处理部1111作为数据变换方法是采用加密的方法时,变换处理数据是将数据进行加密用的加密密钥。另外,交换结束数据是将加密数据进行解密用的解密密钥数据。
除此之外,在作为数据变换方法是采用提取数据的一部分的方法时,变换处理数据是指定提取部分的提取部分指定数据。另外,交换结束数据是提取部分的数据。另外,在作为数据变换方法是采用提取数据的一部分的方法时,在交换结束数据生成部1112与变换前数据变换处理部1111之间的处理流程关系与图6所示的处理流程颠倒的关系。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简化起见,只要不特别预先通知,作为数据变换方法就决定采用加密的方法。但是,在采用其它的数据变换方法时,也是生成交换结束数据,通过采用交换结束数据,才开始能够正常再现变换后数据,对这一点没有本质的差异,经过处理流程的微小变化就很容易能实现。
变换后数据变换处理部1113将从其它设备11取得的变换后数据,采用从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21取得的交换结束数据变换为变换前数据,送往消息处理部112。具体来说,在交换结束数据是加密密钥时,变换后数据变换处理部1113将加密的变换后数据采用交换结束数据进行解密,得到变换前数据。
请求判断部1114判断从消息处理部112提供的请求内容,执行规定的处理。在提供的请求是为了将变换前数据变换为变换后数据的请求时,请求判断部1114将该请求与接受的变换前数据一起送往交换结束数据变换生成部1112。在提供的请求是为了将变换后数据变换为变换前数据的请求时,请求判断部1114将与该请求与一起接受的变换后数据及交换结束数据送往变换后数据变换处理部1113。
图7所示为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21的内部功能性构成方框图。在图7中,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21包含交换结束数据发送判断部211、消息处理部212、存储装置控制部213、数据存储装置214及数据收发部215。
交换结束数据发送判断部211生成使设备ID与从设备11送来的交换结束数据相对应的判断表,在该判定表中登录从设备11是否有表示数据交换已正常结束意思的通知,并根据该登录内容,判定是否向设备11发送交换结束数据。具体来说,交换结束数据发送判断部211仅在从进行数据交换的两台设备11a及11b的双方接受表示数据交换已正常结束意思的通知时,判定为可以将交换结束数据向两台设备11a及11b发送。交换结束数据发送判断部211可以利用由专用LSI等组成的硬件来实现,也可以利用由通用的CPU执行的程序来实现。
消息处理部212与交换结束数据发送判断部211、存储装置控制部213及数据收发部215进行通信,对从它们分别提供的消息进行处理。消息处理部212可以利用由专用LSI等组成的硬件来实现,也可以利用由通用CPU执行的程序来实现。
存储装置控制部213对数据存储装置214进行数据的输出输入处理。存储装置控制部213可以利用由专用LSI等组成的硬件来实现,也可以利用通用CPIU执行的数据存储装置214的设备驱动程序来实现。
数据存储装置214是记录各种数据用的硬盘或存储器等存储装置。从设备11送来的交换结束数据与用来判定是否发送交换结束数据的判断表一起存入数据存储装置214。判断表由与该交换结束数据的ID(以下称为交换结束数据ID)相对应的发送来该交换结束数据的设备11的ID(以下称为设备ID)、以及表示从与设备ID相对应的设备11是否有表示数据交换已正常结束意思的通知的结束通知标记组成。
图8所示为判断表的数据结构的一个例子。在图8中,例如在判断表ID为“JUDGE_TABLE_ID-1111“的判断表D901中,在栏目D902中设备ID”CLIENT_ID-1111”与交换结束数据ID“END-DATA-ID-1111”与结束通知标记“OFF”相关联进行记录,在栏目D903中设备ID“CLIENT-ID-2222”与交换结束数据ID”END-DATA-ID-2222”与结束通知标记“OFF”相关联进行记录。这里,在结束通知标记中,在从对方的设备有表示能够正常接收结束交换对象的数据意思的通知时,设定为“ON”,在数据交换的途中发生某种异常、有表示不能接收结束交换对象的数据意思的通知时,设定为“OFF”。这样,判断表用于对该交换结束数据进行管理,以便能够确定发送来交换结束数据的发送源的设备。
图9所示为与图8的交换结束数据ID相对应的交换结束数据的数据结构的一个例子。在图9中,栏目D1001表示交换结束数据ID,栏目D1002表示与D1001的交换结束数据ID相对应的交换结束数据的实体。这里,所谓交换结束数据的实体,是从设备11送来的交换结束数据的内容。这样,交换结束数据与判断表一起存入数据存储装置214。
数据收发部215是通过传输路径41在与设备11及公开数据管理装置31之间进行数据收发用的通信装置。
图10所示为交换结束数据发送判断部211的内部详细功能性构成方框图。在10中,交换结束数据发送判断部211具有判断表参照部2111、判断表生成部2112及请求判断部2113。
请求判断部2113判断从消息处理部212提供的请求的内容,执行规定的处理。在提供的请求是要求进行交换结束数据登录用的请求时,请求判断部2113将交换对象及交换源的设备ID、以及来自两者的交换结束数据ID提供给判断表生成部2112,请求生成判断表。在提供的请求是要求根据从设备11通知的数据交换结束通知来判断交换结束数据的发送的请求时,请求判断部2113将发出了该结束通知的设备11的设备ID、与该设备ID相对应的判断表ID、以及结束通知中包含的结束通知信息提供给判断表参照部2111,请求判断交换结束数据的发送。
判断表生成部2112根据来自请求判断部2113通知的数据,生成判断表,存入数据存储装置214,将该判断表的ID送往消息处理部212。另外,关于判断表生成部2112将判断表存入数据存储装置214用的路径,则省略图示。
判断表参照部2111根据来自请求判断部2113通知的数据,参照存入数据存储装置214的判断表,判断是否发送交换结束数据。具体来说,在判断表中的结束通知标记都为“OK”时,即仅从进行数据交换的两台设备11都接受表示已正常结束数据交换意思的通知时,判断表参照部2111判断为可以发送交换结束数据。在判断为可以发送时,判断表参照部2111将发送对象的设备11的设备ID与交换结束数据ID送往消息处理部212。
图11所示为公开数据管理装置31的内部功能性构成方框图。在图11中,公开数据管理装置31包含消息处理部311、存储装置控制部312、数据存储装置313和数据收发部314。
消息处理部311与存储装置控制部312和数据收发部314进行通信,对从它们分别提供的消息进行处理。消息处理部311可以利用由专用LSI等组成的硬件来实现,也可以利用由通用CPU执行的程序来实现。
存储装置控制部312对数据存储装置313进行数据的输出输入处理。存储装置控制部312可以利用由专用LSI等组成的硬件来实现,也可以利用通用的CPU执行的数据存储装置313的设备驱动程序来实现。
数据收发部314是通过传输路径41在与设备11及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21之间进行数据收发用的通信装置。
数据存储装置313是记录各种数据用的硬盘或存储器等存储装置。数据存储装置313中存储公开数据表。公开数据表由公开用数据ID及登录它的设备11的设备ID(以下称为登录设备ID)构成,内容信息与公开用数据ID相对应。
图12所示为公开数据列表的数据结构的一个例子。在图12中,例如在栏目D1201中登录设备ID“CLIENT-ID-1111”与公开用数据ID“PUBLIC-DATA-1111”相关联进行记录,在栏目D1202中登录设备ID“CLIENT-ID-2222”与公开用数据ID“PUBLIC-DATA-2222”相关联进行记录。
图13所示为与图12的公开用数据ID相对应的内容信息的数据结构的一个例子。在图13中,栏目D1301表示公开用数据ID。栏目D1302表示与栏目D1301的公开用数据ID相对应的内容信息。另外,在图13中作为内容信息登录了“内容名:蓝色之街”、“剩余再现次数:7次”、“有效期限:2003年3月31日”。
以下说明如上所述构成的设备间数据交换系统Sa中的处理流程。本系统中的处理可以分类为三种场面。第一场面是设备11将拥有的公开用数据登录在公开数据管理装置31的场面。第二场面是设备11a从公开数据管理装置31取得与用户指定的公开用数据ID相对应的设备ID的场面。第三场面是设备11a与设备11b及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21之间交换互相数据的场面。以下,说明各场面的设备11、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21及公开数据管理装置31的动作。
(公开用数据的登录场面的顺序)
首先,用图14及图15说明设备11将拥有的公开用数据登录在公开数据管理装置31的场面的设备11及公开数据管理装置31的动作。
图14所示为将与设备11拥有的公开用数据有关的内容信息登录在公开数据管理装置31上时设备11及公开数据管理装置31的动作顺序图。在图14中,为了明确设备11内的动作主体、以及从功能框向功能框的交换数据或消息,用矩形白框包围各步骤进行的时刻,将交换的数据等记在连接功能框之间的箭头上。对于通过软件实现的功能框,是利用按照这样的顺序图所示的流程进行编程的函数来实现的。对于通过硬件实现的功能框,只要设计使其按照这样的顺序图所示的流程而动作就能够实现,关于图14以后的顺序图也同样。
首先设备11的用户输入输出部115根据用户的输入操作,取得用户希望登录的数据的数据ID,将该数据ID通知消息处理部12,请求登录公开用数据(步骤S1401)。
然后,消息处理部112根据公开用数据登录请求,取得请求内包含的数据ID,将该数据ID通知存储装置控制部113,请求从数据存储装置114取得公开用数据(步骤S1402)。
然后,存储装置控制部113根据公开用数据取得请求,取得请求内包含的数据ID,从数据存储装置114取得与该数据ID相对应的公开用数据ID及该公开用数据的内容信息,将取得的公开用数据ID及内容信息向消息处理部112发送(步骤1403)。
然后消息处理部112若接收公开用数据ID及内容信息,则生成包含该公开用数据ID及该内容信息及自己设备的设备ID的公开用数据登录消息,向数据收发部116发送(步骤S1404),数据收发部116若接收公开用数据登录消息,则将该消息向公开数据管理装置31发送(步骤S1405)。
公开数据管理装置31若从设备11接收公开用数据登录消息,则根据该消息中包含的公开用数据ID及设备ID,生成公开数据表,存储对应的内容信息,将表示登录数据的登录处理结果的ACK消息向设备11发送(步骤S1406)。
数据收发部116若从公开数据管理装置31接收ACK消息,则将该消息向消息处理部112发送(步骤S1407)。
消息处理部112若接收ACK消息,则将该消息内包含的登录结果信息向用户输入输出部115发送(步骤S1408)。与此相应,用户输入输出部115将登录结果信息利用画面显示等通知用户(步骤S1409)。
图15所示为公开数据管理装置31接收公开用数据登录消息时的公开数据管理装置31及设备11的动作顺序图。在图15中,对于与图14中所示的动作相同的动作,附加同一步骤编号,并省略说明。另外,图15所示的顺序图是详细表示图14的步骤S1406中的公开数据管理装置31的动作的顺序图。
首先公开数据管理装置31的数据收发部314从设备11接收公开用数据登录消息,将该消息向消息处理部311发送(步骤S1501)。
然后,消息处理部311若接收公开用数据登录消息,则抽取该消息内的公开用数据ID及内容信息及设备ID,将包含它们的公开用数据登录请求向存储装置控制部312发送(步骤S1502)。
存储装置控制部312若接收公开用数据登录请求,则将请求内的公开用数据ID与内容信息相对应,将该公开用数据ID与设备ID相对应,生成公开数据表,存入数据存储装置313内,将登录结果向消息处理部311发送(步骤S1503)。
消息处理部311若接收登录结果,则将包含该登录结果信息的ACK消息向数据收发部314发送(步骤S1504)。数据收发部314若接收ACK消息,则将该消息向设备11发送(步骤S1505)。
(取得设备ID的场面的顺序)
下面,用图16及图17说明设备11从公开数据管理装置31取得与用户指定的公开用数据ID相对应的设备ID的场面的设备11a及公开数据管理装置31的动作。
图16所示为取得设备ID时的设备11a的动作顺序图。首先,设备11a的用户输入输出部115取得用户输入的希望交换的数据的公开用数据ID,将包含该公开用数据ID的登录设备ID取得请求向消息处理部112发送(步骤S1601)。这里,公开用数据ID假设是能够从公开数据管理装置31公开的公开数据表等取得的。这里,设备11a假设取得设备11b登录的公开用数据ID。
然后,消息处理部112若接收登录设备ID取得请求,则取得该请求内的公开用数据ID,生成包含它们的登录设备ID取得消息,向数据收发部116发送(步骤S1602)。
数据收发部116若接收登录设备ID取得消息,则将该消息向公开数据管理装置31发送(步骤S1603)。
公开数据管理装置31若从设备11a接收登录设备ID取得消息,则取得与该消息内的公开用数据ID相对应的登录设备ID(这里取得设备11b的设备ID),将包含该登录设备ID的ACK消息向设备11a发送(步骤S1604)。
数据收发部116若从公开数据管理装置31接收ACK消息,则将该消息向消息处理部112发送(步骤S1605)。消息处理部112若接收ACK消息,则抽取该消息内的登录设备ID,将该登录设备ID向用户输入输出部115发送(步骤S1606)。用户输入输出部115将发送来的登录设备ID用于确定进行数据交换时的通信对方设备。
图17所示为公开数据管理装置31接收登录设备ID取得消息时的公开数据管理装置31及设备11a的动作顺序图。在图17中,对于与图16中所示的动作相同的动作,附加同一步骤编号,并省略说明。另外,图17所示的顺序图是详细表示图16的步骤S1604中的公开数据管理装置31的动作的顺序图。
首先,公开数据管理装置31的数据收发部314从设备11a接收登录设备ID取得消息,将该消息向消息处理部311发送(步骤S1701)。
消息处理部311若接收登录设备ID取得消息,则抽取该消息内的公开用数据ID,将包含该ID的登录设备ID取得请求向存储装置控制部312发送(步骤S1702)
存储装置控制部312若接收登录设备ID取得请求,则从数据存储装置313取得与请求内的公开用数据ID相对应的登录设备ID,将该登录设备ID向消息处理部311发送(步骤S1703)。
消息处理部311若接收登录设备ID,则生成包含该登录设备ID的ACK消息,向数据收发部314发送(步骤S1704)。
数据收发部314若接收ACK消息,则将该消息向设备11a发送(步骤S1705)。
(数据交换场面的顺序)
接着,参照图18~图26说明交换结数据管理装置21与二个设备11a、11b之间交换数据时的顺序。
图18所示为设备11a对设备11b提出数据交换请求到接受回答为止的设备11a及设备11b的动作顺序图。首先,设备11a的用户输入输出部115取得用户希望交换的数据的公开用数据ID、以及拥有该数据的设备ID(将公开用数据ID登录在公开数据管理装置31上的设备的设备ID),将包含该2个ID的数据交换请求向消息处理部112发送(步骤S1801)。关于公开用数据ID及设备ID的取得处理,已用图16及图17进行了说明。
消息处理部112若接收数据交换请求,则设备11a将从数据存储装置114取得登录在公开数据管理装置31上的全部公开用数据ID、以及与该公开用数据ID相对应的全部内容信息用的公开用数据取得请求向存储装置控制部113发送(步骤S1802)。
然后,存储装置控制部113若接收公开用数据取得请求,则设备11a从数据存储装置114取得登录在公开数据管理装置31上的全部公开用数据ID及对应的内容信息,向消息处理部112发送(步骤S1803)。
然后,消息处理部112接收送来的公开用数据ID及内容信息,将包含它们及步骤S1801取得的设备ID及公开用数据ID的数据交换消息向数据收发部11b发送(步骤S1804)。
与此相应,数据收发部116将接收的数据交换消息向设备11b发送(步骤(S1805)。
设备11b若从设备11a接收数据交换消息,则按照后述的图23所示的动作,从消息内选择用户希望交换的公开用数据ID,将包含选择的公开用数据ID的ACK消息向设备11a发送(步骤S1806)。但是,在没有用户希望交换的数据时,则设备11b发送包含表示该意思的信息的ACK消息。
数据收发部116若从设备11b接收ACK消息,则将该消息向消息处理部112发送(步骤S1807)。
图19所示为在设备11a从设备11b接收的ACK消息包含希望交换的公开用数据ID时,向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21请求中介处理到接收其回答为止的设备11a及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21的动作顺序图。在图19中,对于与图18所示的动作相同的动作,附加同一步骤编号,并省略说明。
消息处理部112接收ACK消息,判断该ACK消息内是否包含交换用数据ID。在包含的情况下,消息处理部112将包含该交换数据ID的交换对象数据取得请求向存储装置控制部113发送(步骤S1808)。另一方面,在没有包含的情况下,消息处理部112将表示该意思的信息向用户输入输出部115发送。与此相应,用户输入输出部115将拒绝与设备11b进行数据交换的意思通知用户。
然后,存储装置控制部113若接收交换对象数据取得请求,则参照数据存储装置114,取得与请求内的交换用数据ID相对应的数据,取得与该数据ID对应的数据将取得的数据(以下称为交换对象数据)向消息处理部112发送(步骤S1809)。
消息处理部112若接受交换对象数据,则将该交换对象数据向数据变换部111发送,提出变换为变换后数据用请求(以下称为数据变换请求)(步骤S1810)。
数据变换部111若接收数据变换请求,则将该请求内的变换前数据进行变换处理。生成变换后数据及交换结束数据,将变换后数据及交换结束数据向消息处理部112发送(步骤S1811)。
然后,消息处理部112若接收变换后数据及交换结束数据,则生成包括该交换结束数据及设备ID的交换结束数据登录消息,向数据收发部116发送(步骤1812)。
数据收发部116若接收交换结束数据登录消息,则将该消息向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21发送(S1813)。
另外,在这里虽省略说明,但设备11b也进行与设备11a同样的处理,将交换结束数据向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21发送。
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21若从设备11a及设备11b接收交换结束数据登录消息,则按照后述的图24所示的动作,生成判断表,将接收的消息内包含的交换结束数据进行存储后,将包含判断表ID的ACK消息向设备11a及设备11b发送(步骤S1814)。
然后。设备11a的数据收发部116若从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21接收ACK消息,则将该消息向消息处理部112发送(步骤S1815)。
图20是设备11a从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21接受ACK消息后与设备11b的开始数据交换为止的设备11a及设备11b的动作顺序图。在图20中,对于与图19所示的动作同样的动作,附加同一步骤编号,并省略说明。
首先,设备11a的消息处理部112若接收ACK消息,则将交换开始消息向数据收发部116发送(步骤S1816)。
然后,数据收发部116若接收交换开始消息,则将该消息向设备11b发送(步骤S1817)。
设备11b若从设备11a接收交换开始消息,则按照后述的图25所示的动作,生成ACK消息,将该消息向设备11a发送(步骤S1818)。
设备11a的数据收发部116若从设备11b接收ACK消息,则将该消息向消息处理部112发送(步骤S1819)。
然后在设备11a与设备11b之间开始数据交换(步骤S1820),关于数据交换时的通信方法,可采用分组通信等众所周知的技术。
图21所示为设备11a与设备11b的通信结束之后到从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21接收ACK消息为止的设备11a及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21的动作顺序图。在图21中,对于与图20所示的动作相同的动作,附加同一步骤编号,并省略说明。
首先,消息处理部112在与设备11b的通信结束时,判断是否能够从设备11b正常取得目标交换对象数据(步骤S1821a),对于是否能够正常取得的判断,在设备11a与设备11b预先交换预定发送的数据大小、并在接收的数据的数据大小小于预定的数据大小时,就能够通过分别判断为不能正常接收交换对象数据来实现。
在能够正常取得时,消息处理部112生成包含表示交换结束的信息(以下称为OK信息)及判断表ID的交换结束通知消息(步骤S1821b)。另一方面,在不能正常取得时,消息处理部112生成包含表示交换失败的信息(以下称为NG信息)及判断表ID的交换结束通知消息(步骤S1821c)。然后,消息处理部112将生成的交换结束通知消息向数据收发部116发送(步骤S1821d)。
数据收发部116若接收交换结束通知消息,则将该消息向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21发送(步骤S1822)。另外,在这里虽省略说明,但设备11b也进行与设备11a同样的处理,将交换结束通知消息向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21发送。
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21若从设备11a及设备11b接收交换结束通知消息,则按照后述的图26所示的动作,根据判断表,判断是否将设备11a及设备11b所必需的交换结束数据向设备11a及设备11b发送。在判断为发送交换结束数据时,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21将包含交换结束数据的ACK消息向设备11a及设备11b发送。另一方面,在判断为不发送交换结束数据时,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21将不包含交换结束数据的ACK消息向设备11a及设备11b发送(步骤S1823)。关于判断是否发送交换结束数据的详细情况,将用图26在后面叙述。
数据收发部116将来自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21的ACK消息向消息处理部112发送(步骤S1824a)。
图22所示为从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21接收ACK消息之后的设备11a的动作顺序图。在图22中,对于与图21所示的动作相同的动作,附加同一步骤编号,并省略说明。
首先,消息处理部112解析来自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21的ACK消息,判断是否包含交换结束数据(步骤S1825a)。在没有包含时,消息处理部112将表示该意思的信息向用户输入输出部115发送。与此相应,消息处理部112由于不能取得交换结束数据,因此将不能再现交换对象数据的意思通知用户(步骤S1825b)。
另一方面,在包含时,消息处理部112抽取交换结束数据,将包含该交换结束数据及从设备11b取得的变换后数据的数据变换请求向数据变换部111发送(步骤S1825c)。
数据变换部111若接收数据变换请求,则根据请求内的交换结束数据及变换后数据,生成变换前数据,向消息处理部112发送(步骤S1826)。
然后,消息处理部112若取得变换前数据,则将包含该变换前数据的数据登录请求向存储装置控制部113发送(步骤S1827)。存储装置控制部113若接收数据登录请求,则抽取该请求内的数据,重新分配数据ID,登录在数据存储装置114中,并将表示登录结果的信息向消息处理部112发送(步骤S1828)。
然后,消息处理部112若接收表示登录结果的信息,则将表示交换结束的信息向用户输入输出部115发送(步骤S1829)。最后,用户输入输输出部115将表示数据交换结束的意思通知用户。(步骤S1830)。
图23所示为11b从设备11a接收数据交换消息时的设备11b的动作顺序图。在图23中,对于与图18所示的动作相同的动作,附加同一步骤编号,并省略说明。图23所示的动作是详细表示图18的步骤S1806中的设备11b的动作。
设备11b的数据收发部116若从设备11a接收数据交换消息,则将该消息向消息处理部112发送(步骤S1901)。
然后,消息处理部112若接收数据交换消息,则抽取该消息内的全部公开用数据ID及对应的全部内容信息,将包含它们的数据选择请求向用户输入输出部115发送(步骤S1902)。
用户输入输出部115若接收数据选择请求,则将该请求内的全部公开用数据ID及对应的全部内容信息向用户提示,使用户选择希望交换的数据。与此相应,用户在提示的公开用数据中选择希望交换的数据。另一方面,若没有特别希望交换的数据,则用户选择表示该意思的信息,用户输入输出部115将与用户选择的公开用数据相对应的公开用数据ID向消息处理部112发送(步骤S1903)。另外,在没有特别选择的情况下,用户输入输出部115将表示该意思的信息来代替公开用数据ID向消息处理部112发送。
消息处理部112若接收公开用数据ID或表示无选择的信息,则将包含它们的ACK消息向数据收发部116发送(步骤S1904)。数据收发部116若接收ACK消息,则将该消息向设备11a发送(步骤S1905)。
图24所示为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21从设备11a及设备11b接收交换结束数据登录消息时的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21的动作顺序图。在图24中,对于与图19所述的动作相同的动作,附加同一步骤编号,并省略说明。图24所示的动作是详细表示图19的步骤S1814中的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21的动作。
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21的数据收发部215若从设备11a及设备11b接收交换结束数据登录消息,则将该消息向消息处理部212发送(步骤S2001)。
消息处理部212若接收交换结束数据登录消息,则将包含该消息内的交换结束数据ID及设备ID的判断表生成请求向交换结束数据发送判断部211发送(步骤S2002)。
交换结束数据发送判断部211若接收判断表生成请求,则将该请求所包含的设备ID与交换结束数据ID相对应,生成判断表,将该判断表的判断表ID向消息处理部212发送(步骤S2003)。
消息处理部212若接收判断表ID,则抽取从设备11a及设备11b接收的交换结束数据登录消息内的交换结束数据及交换结束数据ID,将包含这些信息的交换结束数据登录请求向存储装置控制部213发送(步骤S2004)。
然后,存储装置控制部213若接收交换结束数据登录请求,则将该请求内的交换结束数据与交换结束数据ID相对应,存入数据存储装置214,将表示登录结果的信息向消息处理部212发送(步骤S2005)。
消息处理部212若接收表示登录结果的信息,则将包含判断表ID的ACK消息向数据收发部215发送(步骤S2006)。数据收发部215若接收ACK消息,则将该消息向设备11a及设备11b发送(步骤S2007)。
图25所示为设备11b从设备11a接收交换开始消息时的设备11b的动作顺序图。在图25中,对于与图20所示的动作相同的动作,附加同一步骤编号,并省略说明。图25所示的动作是详细表示图20的步骤S1818中的设备11的动作。
设备11b的数据收发部116若从设备11a接收交换开始消息,则将该消息向消息处理部112发送(步骤S2101)。消息处理部112若接收交换开始消息,则确认交换内容,将ACK消息向数据收发部116发送(步骤S2102)。数据收发部116若接收ACK消息,则将该消息向设备11a发送(步骤S2103)。
图26所示为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21从设备11a及设备11b接收交换结束通知消息时的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21的动作顺序图。在图26中,对于与图21所示的动作相同的动作,附加同一步骤编号,并省略说明。图26所示的动作是详细表示图21的步骤S1823中的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21的动作。
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21的数据收发部215若从设备11a及设备11b接收交换结束通知消息,则将该消息向消息处理部212发送(步骤S2201)。
消息处理部212若从设备11a及设备11b接收交换结束通知消息,则抽取它们的消息内的判断表ID及交换结束信息(是表示交换结束的OK信息还是交换失败的NG信息)及设备ID,登录在判断表中,指定该判断表ID,请求交换结束数据发送判断部211判断是否可以将交换结束数据向设备11a及设备11b发送(步骤S2202)。
交换结束数据发送判断部211若接收交换结束数据发送判断请求,则参照与该请求内的判断表ID相对应的判断表,判断设备11a及设备11b的双方设备ID的结束通知标记中是否登录了OK信息(步骤S2203a)。在双方都登录了OK信息时,交换结束数据发送判断部211为了将与设备11b的设备ID相对应的交换结束数据向设备11a发送,以及将与设备11a的设备ID相对应的交换接结束数据向设备11b发送,而将与设备ID相对应的交换结束数据ID向消息处理部212发送并提出请求(步骤S2203b)。另一方面,在判断表中的某一方登录了NG信息时,交换结束数据发送判断部211将表示不可发送交换结束数据的信息向消息处理部212发送,与此相应,消息处理部212对设备11a及设备11b发送表示不能取得交换结束数据的意思的ACK消息(步骤S2203c及2203d)。
消息处理部212若接收设备ID及交换结束数据ID,则将交换结束数据ID向存储装置控制部213发送,请求存储装置控制部213,使其从数据存储装置214取得对应的交换结束数据(以下称为交换结束数据取得请求)(步骤S2204)。
存储装置控制部213若接收交换结束数据取得请求,则从数据存储装置214取得与该请求内的交换结束数据ID相对应的交换结束数据,将取得的交换结束数据向消息处理部212发送(步骤S2205)。
消息处理部212若接收交换结束数据,则将ACK消息向数据收发部215发送,该ACK消息包含将与设备11b的设备ID相对应的交换结束数据向设备11a发送、以及将与设备11a的设备ID相对应的交换结束数据向设备11b发送那样的该交换结束数据(步骤S2206)。数据收发部215若接收ACK消息,则将该消息按照发送对象的指定那样向设备11a及设备11b发送(步骤S2207)。
这样,在第一实施形态中,设备间交换的数据本身不上传至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而仅仅是数据交换结束所最低限度必需的数据(交换结束数据)上传至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因而,能够减轻通信成本及对中介服务器的负担与设备间交换的数据量成正比地增大的问题。除此之外,由于仅在进行数据交换的两台设备正常接收所希望的数据时,双方设备能够取得交换结束数据,因此在途中通信被切断、对方不能正常接受所希望的数据等通信异常结束时,切断一侧的设备不能取得交换结束的数据,因而,由于双方设备不能再现所希望的数据,因此构筑了公平的数据交换系统。
再有,通过使设备生成交换结束数据,还进一步减轻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的任务。另外,设备由于将拥有的数据变换为只要不使用交换结束数据就不能正常再现的数据,向对方
一侧的设备发送,因此对方一侧的设备只要不取得交换结束数据,就不能正常再现数据。
例如,设备将数据加密后向对方一侧的设备发送,使用作为加密交换结束数据的解密密钥,再现接收的数据,通过这样移植时一般的加密及解密软件,就很容易能够构筑本发明的系统。
另外,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由于根据从设备送来的表示通信结果的信息,判断进行交换的设备是否能够正常接收数据,因此很容易能够识别数据交换是否正常进行。
另外,通过向各计算机装置发送本发明的程序,将构筑使用方便的设备间数据交换系统,促进内容的流通。
另外,第一实施形态中所示的设备11、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21及公开数据管理装置31也可以利用使通用计算机装置执行上述动作用的程序来实现。这样的程序存入硬盘、光盘、CD-ROM或存储器等记录介质中,用CPU等执行。
另外,在第一实施形态中,是使各设备生成交换结束数据后向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发送的,但也可以使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生成交换结束数据以下关于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生成交换结束数据系统进行说明。例如,在作为交换结束数据是采用解密密钥的情况下,在各设备想要与其它设备进行交换时,对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请求生成解密密钥。与此相应,交换结束数据管装置生成解密密钥及与之相对应的加密密钥。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为了能够确定提出生成请求的请求源的设备,将生成的解密密钥登录在判断表中进行管理。然后,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将生成的加密密钥向提出请求的设备发送。一旦送来加密密钥,则设备就用该加密密钥,对交换对象的数据进行加密,生成变换后数据。该变换后数据若用登录在交换结束数据的解密密钥,就能够解读。设备将加密的变换后数据向交换对方的设备发送,从交换对方的设备取得所希望的数据。然后,与上述实施形态相同,设备从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取得解密密钥,将从交换对方的设备取得的变换后数据进行复原,进行再现。这样,在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生成解密密钥时,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也同时生成与生成的解密密钥相对应的加密密钥,向请求生成解密密钥的设备回送。加密密钥可以说是为了能够利用解密密钥正常再现变换后数据而将变换前数据进行变换用的数据(以下称为变换处理数据)。另外,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交换结束数据也可以是解密密钥以外的数据。另外,作为变换处理数据也可以是加密密钥以外的数据。再有,管理装置生成交换结束数据的系统中的设备及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也可以利用使计算机装置执行上述那样的动作程序来实现。这样,通过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生成交换结束数据,由于在设备侧也可以不设置生成交换结束数据用的手段,因此能够减轻设备的负担。这在采用处理能力低的设备时是有效的。
另外,在第一实施形态中,是预先在设备间交换预定发送的数据的大小,在接收的数据的数据大小小于预定的数据大小时,设备判断为不能正常接收交换对象数据,但是否能够正常接收交换对象数据的判断方法并不限于此。例如,各设备求出变换后数据的散列值,将该散列值与交换结束数据一起预先登录在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21中,然后,各设备在与对方设备的通信结束时,求出接收的数据的散列值,向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21发送。与此相应,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21将登录的散列值与接收的散列值进行比较,若散列值一致,则判断为正常进行了数据交换,若散列值不一致,则判断为没有正常进行数据交换。这样,通过使用散列值,在由于交换对象数据在传输路径上丢失一部分,而得到虽然不到预定的数据大小但能够再现那样的交换对象数据时,也能够判断为正常进行数据交换,这是有用的。当然,作为交换结束数据管理部能够判断是否正常进行数据交换的信息,只要是从设备送来的表示通信结果的信息,则不限定于上述方法。
另外,在第一实施形态中,在不能正常接收交换对象数据时,是设备将NG信息向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发送,但若仅在从两台设备接收OK信息时,交换结束数据管理部才发送交换结束数据,则也可以不发送NG信息。
这里,说明删除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21存储的交换结束数据的顺序。图27所示为到删除交换结束数据为止的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21的动作流程图。图27所示的动作是在图26中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21发送ACK消息后进行的。
首先,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21参照判断表,判断进行数据交换的两台设备11a、11b是否都送来OK信息(步骤S2701)。在都送来OK信息时,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21判断是否从双方的设备11a及11b接收表示能够正常取得交换结束数据意思的ACK消息(步骤S2702)。
在接收时,由于交换结束数据表示双方的设备11a、11b已正常取得,因此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21删除存储的交换结束数据及与其对应的判断表(步骤S2703)。结束处理。另一方面,在没有接收时,由于因通信异常等,交换结束数据没有正常送到设备,因此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21对发送来表示不能正常取得交换结束数据意思的ACK消息的设备,重发交换结束数据(步骤S2704),并返回步骤S2702的动作。
在步骤S2701中,在都没有送来OK信息时,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21判断是否某一方送来NG信息(步骤S2705)。在某一方送来NG信息时,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删除存储的交换结束数据及与其对应的判断表(步骤S2703),结束处理。
另一方面,在某一方虽然没有送来NG信息、但至少从某一方也没有任何的回答时,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21判断是否经过了规定时间(步骤S2706)。在没有经过时,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21返回步骤S2701的动作。另一方面,在经过时,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21删除存储的交换结束数据及与其对应的判断表(步骤S2703),结束处理。
这样,若规定的条件实现,则由于将交换结束数据从网络上删除,因此能够防止因交换结束数据长时间保留而导致非法利用的情况。
第二实施形态
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形态中,说明从其它设备一直到中途虽能接收交换对象数据但到
最后不能接收时、设备能够取得不能接收的剩余数据的系统。由于在第二实施形态中的整个系统构成也与第一实施形态相同,因此引用图1。
图28所示为设备11a对设备11b请求重发交换对象数据时的设备11a及设备11b的动作顺序图。首先,设备11a的消息处理部112在与设备11b的通信结束时,判断接收的数据大小是否小于预先从设备11b送来的交换对象数据的全部大小(步骤S2801)。
在小于时,消息处理部112将包含已经接收的数据大小的重发请求使数据收发部116向设备11b的地址发送(步骤S2802)。与此相应,设备11b的消息处理部112根据接收的数据大小,识别剩余的数据,使存储装置控制部113从数据存储装置114取得剩余的数据,使数据收发部116将剩余的数据向设备11a的地址发送(步骤S2803)。设备11a接收从设备11b发送来的剩余的数据,与已经接收了的数据合为一体进行存储,返回步骤S2801的动作。
另一方面,在不小于时,即接收的大小与全部大小相同时,消息处理部112将表示正常接收意思的交换结束通知消息使数据收发部116向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21的地址发送(步骤S2805),从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21接收交换结束数据(步骤S2806),结束处理。另外,对于从设备11b将跟设备11a提出重发请求的情况,设备11b只要进行同样动作即可。
这样,各设备在到最后为止不能接收所希望的数据时,由于向对方一侧的设备提出重发请求,因此能够直到最后为止接收所希望的数据。
另外,在上述中,是设备11b根据重发请求,来发送剩余的数据,但在设备11b不能通信时,设备11a由于不能正常接收剩余的数据,因此将表示不能正常接收意思的交换结束通知向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21。
另外,在交换结束数据装置21生成交换结束数据的实施形态的情况下,在设备11a根据来自设备11b的重发请求将交换对象数据进行重发时,也可以预先从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21取得变换处理数据及交换结束数据,生成变换后数据。在这种情况下,设备11b只要从最初发送变换后数据即可。另外,从最初送来变换后数据的设备11a只要删除已经接收了的数据即可。
第三实施形态
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形态中,说明根据交换对方的用户来简化数据交换的系统。由于在第三实施形态中的整个系统构成也与第一实施形态相同,因此引用图1。
在第三实施形态中,对设备11在数据存储装置114中存储了迄今为止与进行数据交换的对方的设备的交换履历。图29所示为设备11中存储的交换履历数据结构的一个例子。如图29所示,交换履历由与交换对方的设备的设备ID相对应的迄今为止的交换次数、迄今为止的交换成功次数、根据迄今为止的交换次数及成功次数得出的成功率、最终数据交换的数据接收比例、以及最终接收的数据的存储位置(以下称为最终数据存储位置)组成。设备11在与其它设备11进行数据交换时,将数据交换的结果作为交换履历登录在存储装置114中。
图30所示为对设备11b请求数据交换时的设备11a的动作流程图。首先,设备11a的消息处理部112生成对设备11b的数据交换消息,向数据收发部116发送(步骤S3001)。然后设备11a从设备11b接收ACK消息,识别选择的设备11a拥有的公开用数据(步骤S3002)。
然后设备11a参照交换履历,决定交换结束数据的生成方法(步骤3003)。关于交换结束数据的生成方法,可以考虑有各种各样发方法。例如,考虑有“在交换次数为5次及以上、成功率为95%时,设备11a不进行加密等数据变换,按照原样向设备11b发送”;“在交换次数为5次及以上、成功率在80%及以上而不到95%时,采用密钥长为128位(bit)的加密密钥将数据进行加密,将与该加密密钥相对应的解密密钥作为交换结束数据”;“在交换次数为5次及以上、成功率不到80%时,采用密钥长为1024位的加密密钥将数据进行加密。将与该加密密钥相对应的解密密钥作为交换结束数据”;“在交换次数不到5次时,采用密钥长为512位的加密密钥将数据进行加密,将与该加密密钥相对应的解密密钥作为交换结束数据”等方法。即,数据成功率越高,使加密密钥的密钥长越短,通过这样对于有可信赖的对方的设备,使其节省解密所需要的处理时间及精力。例如,在图29的例子中,对于设备ID“C0001”的设备,不进行数据加密。对于设备ID“C0002”的设备,采用512位密钥长的加密密钥进行加密。对于设备ID“C0003”的设备,采用1024位密钥长的加密密钥进行加密。另外,对于交换结束数据的生成方法不限定于上述的方法。
然后,设备11a采用在步骤S3003中决定的生成方法,生成变换后数据及交换结束数据(步骤S3004),将生成的交换结束数据向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21的地址发送(步骤S3005),开始数据交换(步骤S3006)结束处理。
这样能够根据迄今为止的与交换数据的设备的交换履历,生成交换结束数据,从而简化在对方一侧的设备的复原处理。因而能够与可靠性高的对方迅速进行交换,能够提供使用方便的系统。再有,由于能够根据迄今为止与交换数据的设备的交换履历,能够简化发送数据的变换因此能够更迅速地与可靠性高的对方进行数据交换。
另外,在上述实施形态中,是对于在设备内生成交换结束数据时的动作进行了说明。下面对于用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生成交换结束数据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31所示为用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生成交换结束数据时的设备11a的动作流程图。设备11a的消息处理部112生成对设备11b的数据交换消息,向数据收发部116发送(步骤S3101)。然后,设备11a从设备11b接收ACK消息,识别选择的设备11a拥有的公开用数据(步骤S3102)。
然后,设备11a参照交换履历,决定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21中的交换处理方法(步骤S3103)。这里,所谓交换处理方法是在设备11a将数据进行变换时的方法。例如,在设备11a参照交换履历,作为变换处理将数据进行加密时,决定采用多长的加密密钥来进行加密。在这种情况下,设备11a对于交换成功率高的设备,则决定采用短的加密密钥。
然后,设备11a将表示决定的交换处理方法的信息通知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21(步骤S3104)。根据该通知,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21生成指定的变换处理方法中所用的变换处理数据(例如加密密钥)。再现成与该变换处理数据相对应的交换结束数据(例如解密密钥)。然后,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21存储生成的交换结束数据,将交换结束数据向设备11a发送。
与此相应,设备11a接收变换处理数据(步骤S3105),采用该变换处理数据,生成变换后数据(步骤S3106)开始与设备11b的数据交换。
另外,如图29所示,交换履历中登录的数据接收比例及最终数据存储位置,在不能正常接收数据时,设备11a对设备11b请求重发的情况下使用。在这种情况下,假设数据交换开始时预先在双方的设备之间交换从这里发送的数据大小。设备11a根据数据的接收比例将关于表示数据能够正常接收到什么地方的通信结果的信息通知设备11b。与此相应,设备11b识别不能正常发送的剩余部分,向设备11a重发。设备11a将重发来的数据进行存储,使得在最终数据存储位置存储的数据的一部分与再送来的数据的剩余部分连接起来。
另外,也可以在数据交换开始时预先在双方的设备之间交换今后发送的数据的散列值。在这种情况下,希望数据交换的设备求出能够接收的数据的散列值,判断一直到最后是否能够接收数据。在一直到最后不能接收时,希望数据交换的设备将能够接收的一部分数据的散列值向对方一侧的设备发送。与此相应,对方一侧的设备将根据散列值识别的剩余的数据重发。这样,通过采用散列值,即使传输路径中数据的大小改变,也能够识别是否能够接收所希望的数据。
工业上的实用性
本发明的有关的设备间数据交换系统及它所使用的设备、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及程序能够不增加通信成本及服务器的负担,防止进行不公平的交换,可用于进行内容等电子数据的交换用的系统等。

Claims (29)

1.一种设备间数据交换系统,是在通过通信媒体连接的设备间交换数据用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拥有一个能够交换的数据,并希望与其它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交换的第一设备;
拥有所述第一设备所希望的数据的第二设备;以及
通过所述通信媒体与所述第一及第二设备连接,并在所述第一和第二设备结束数据交换后对为了再现所述第一设备取得的数据所必需的数据、即第一交换结束数据和为了再现所述第二设备取得的数据所必需的数据、即第二交换结束数据进行管理的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
所述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包含
仅在所述第一及第二设备都能够正常接收所希望的数据时将所述第一交换结束数据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并将所述第二交换结束数据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交换结束数据发送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间数据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设备包含
生成所述第二交换结束数据的第一交换结束数据生成部,
以及将所述第一交换结束数据生成部生成的所述第二交换结束数据向所述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发送的第一交换结束数据发送部,
所述第二设备包含
生成所述第一交换结束数据的第二交换结束数据生成部,以及
将所述第二交换结束数据生成部生成的所述第一交换结束数据向所述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发送的第二交换结束数据发送部,
所述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还包含
对从所述交换结束数据发送部发送来的第一及第二交换结束数据进行管理,以便能够确定发送源的设备的交换结束数据管理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设备间数据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设备还包含
将自己设备拥有的数据通过使用所述第二交换结束数据首先变换为能够正常再现的数据的第一数据变换部,以及
将从所述第二设备接收的数据使用所述第一交换结束数据恢复成能够正常再现的数据的第一数据恢复部,
所述第二设备还包含
将自己设备拥有的数据通过使用所述第一交换结束数据首先变换为能够正常再现的数据的第二数据变换部,以及
将从所述第一设备接收的数据使用所述第二交换结束数据恢复成能够正常再现的数据的第二数据恢复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间数据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设备还包含
对所述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请求生成所述第二交换结束数据的第一交换结束数据生成请求部,
所述第二设备还包含
对所述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请求生成所述第一交换结束数据的第二交换结束数据生成请求部,
所述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还包含
根据来自所述第一及第二交换结束数据生成请求部的请求生成所述第一及第二交换结束数据的交换结束数据生成部、以及
对利用所述交换结束数据生成部生成的所述第一及第二交换结束数据进行管理以便能够确定请求对象的设备。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设备间数据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及第二设备分别还包含,
将自己设备拥有的第一数据通过使用交换结束数据首先变换为能够正常再现的第二数据的数据变换部,以及
将从数据交换对方的设备接收的数据使用从所述交换结束数据发送部发送来的交换结束数据恢复成能够正常再现的数据的数据复原部,
所述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还包含,
通过使用第一及第二交换结束数据生成为了所述第二数据能够正常再现而变换所述第一数据用的第一及第二变换处理数据、并将所述第一变换处理数据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和将所述第二变换数据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变换处理数据生成发送部,
所述第一设备的所述数据变换部使用来自所述变换处理数据发送部的所述第二变换处理数据,将第一数据变换为第二数据,
所述第二设备的所述数据变换部使用来自所述变换处理数据发送部的所述第一变换处理数据,将第一数据变换为第二数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设备间数据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变换处理数据是第一加密密钥,
所述第一交换结束数据是与所述第一加密密钥对应的第一解密密钥,
所述第二变换处理数据是第二加密密钥,
所述第二交换结束数据是与所述第二加密密钥对应的第二解密密钥。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间数据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及第二设备分别还包含,
在与数据交换对方的设备的通信结束时将表示通信结果的信息通知所述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的通信结果通知部,
所述交换结束数据发送部根据来自所述第一及第二设备的所述通信结果通知部的表示所述通信结果的信息,判断所述第一及第二设备是否都能够正常接收所希望的数据。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设备间数据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
表示所述通信结果的信息是表示是否能够正常接收所述所希望的数据的信息,
所述交换结束数据发送部在从所述第一及第二设备接收表示能正常接收意思的信息时,发送交换结束数据。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间数据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交换结束数据是对所述第二设备提供给所述第一设备的数据进行解密用的解密密钥,
所述第二交换结束数据是对所述第一设备提供给所述第二设备的数据进行解密用的解密密钥。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间数据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及第二设备还包含在不能完全接收所希望的数据时对交换对方的设备请求数据重发的重发请求部。
11.一种设备,是在与拥有所希望的数据的其它设备间将所述所希望的数据与自己设备拥有的数据进行交换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包含
生成为了再现自己设备拥有的数据所必需的数据、即第一交换结束数据的交换结束数据生成部、
使所述交换结束数据生成部生成的所述第一交换结束数据登录在管理交换结束数据的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的交换结束数据登录部、以及
若与所述其它设备的通信结束,就从所述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取得为了再现从所述其它设备取得的数据所必需的数据、即第二交换结束数据的交换结束数据取得部。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还包含将自己设备拥有的数据通过使用所述第一交换结束数据首先变换为能正常再现的数据的数据变换部,以及
使用所述交换结束数据取得部取得的所述第二交换结束数据将从所述其它设备取得的数据恢复成能够正常再现的数据的数据恢复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存储与数据交换对方的设备的过去的交换履历的交换履历存储部,
所述数据变换部根据所述交换履历,改变数据的变换方法,
所述交换结束数据生成部根据所述交换履历,改变交换结束数据的生成方法。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还包含在不能完全接收所希望的数据时对交换对方的设备请求数据重发的重发请求部。
15.一种设备,是在与拥有所希望的数据的其它设备之间将所述所希望的数据与自己的设备拥有的数据进行交换的设备,包含
向管理交换结束数据的交换结束管理装置请求生成为了再现自己设备拥有的数据所必需的数据、即第一交换结束数据的交换结束数据生成请求部、以及
若与所述其它设备的通信结束,就从所述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取得为了再现从所述其它设备取得的数据所必需的数据、即第二交换结束数据的交换结束数据取得部。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还包含为了通过使用从所述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送来的所述第一交换结束数据能够正常再现自己设备拥有的数据、而接收将所述拥有的数据进行变换用的变换处理数据的变换处理数据接收部;
使用所述变换处理数据接收部接收的变换处理数据将自己设备拥有的数据进行变换的数据变换部;以及
使用所述交换结束数据取得部取得的所述第二交换结束数据,将从所述其它设备取得的数据恢复成能够正常再现的数据的数据恢复部。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还包含存储与数据交换对方的设备的过去的交换履历的交换履历存储部,以及根据所述交换履历将所述数据变换部所用的变换方法通知所述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的变换方法通知部,
所述数据变换部使用从所述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送来的使用指定的所述变换方法的变换处理数据,将自己设备拥有的数据进行变换。
18.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还包含在不能完全接收所希望的数据时对交换对方的设备请求数据重发的重发请求部。
19.一种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是在通过通信媒体连接的设备间交换数据用的系统中使用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对为了再现在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交换的数据所必需的交换结束数据进行管理的交换结束数据管理部;以及
仅在所述第一及第二设备都能正常接收所希望的数据时,将为了再现所述第一设备取得的数据所必需的交换结束数据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并将为了再现所述第二设备取得的数据所必需的交换结束数据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交换结束数据发送部。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含根据来自所述第一及第二设备的请求生成所述交换结束数据的交换结束数据生成部、以及
对利用所述交换结束数据生成部生成的所述交换结束数据进行管理以便能够确定请求对象的设备的交换结束数据管理部。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含生成为了使用所述交换结束数据生成部生成的所述交换结束数据使得所述第一及第二设备交换后的数据能够正常再现的变换处理数据、并向所述第一及第二设备发送的变换处理数据生成发送部。
22.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交换结束数据发送部根据来自所述第一及第二设备的表示通信结果的信息,判断所述第一及第二设备是否都能够正常接收所希望的数据。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表示所述通信结果的信息是表示是否已能正常接收所述所希望的数据的信息,
所述交换结束数据发送部在从所述第一及第二设备接受表示已正常接收意思的信息时,发送交换结束数据。
24.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含在满足规定条件时删除管理的交换结束数据的交换结束数据删除部。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交换结束数据删除部在作为所述规定条件是用所述第一及第二设备正常接收由交换结束数据发送部发送的交换结束数据时,删除向所述第一及第二设备发送的所述交换结束数据。
26.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交换结束数据删除部在作为所述规定条件是从某一个设备接受表示不能正常接收所述所希望数据意思的通知时,删除利用所述第一及第二设备登录的所述交换结束数据。
27.一种方法,使单元在与拥有所希望的数据的其它单元之间将所述所希望的数据与自己拥有的数据进行交换,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含:
使所述单元生成为了再现自己拥有的数据所必需的数据、即第一交换结束数据的步骤;
使所述单元将生成的所述第一交换结束数据、对管理交换结束数据的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进行登录的步骤;以及
若与所述其它单元的通信结束,则使所述单元从所述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取得为了再现从所述其它单元取得的数据所必需的数据、即第二交换结束数据的步骤。
28.一种方法,使单元在与拥有所希望的数据的其它单元之间将所述所希望的数据与自己拥有的数据进行交换,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含:
使所述单元对管理交换结束数据的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请求生成为了再现自己拥有的数据所必需的数据、即第一交换结束数据的步骤;以及
若与所述其它单元的通信结束,则使所述单元从所述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取得为了再现从所述其它单元取得的数据所必需的数据、即第二交换结束数据的步骤。
29.一种方法,用于在系统中执行在通过通信媒体互相连接的单元之间交换数据,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含:
对为了再现在第一单元与第二单元之间交换的数据所必需的交换结束数据进行管理的步骤;以及
仅在所述第一及第二单元都能够正常接收所希望的数据时,将为了再现所述第一单元取得的数据所必需的交换结束数据向所述第一单元发送,并将为了再现所述第二单元取得的数据所必需的交换结束数据向所述第二单元发送的步骤。
CNB2003801002593A 2002-10-30 2003-10-29 设备间数据交换系统及所用设备、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及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28672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315703 2002-10-30
JP315703/2002 2002-10-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92338A CN1692338A (zh) 2005-11-02
CN1328672C true CN1328672C (zh) 2007-07-25

Family

ID=322116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380100259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28672C (zh) 2002-10-30 2003-10-29 设备间数据交换系统及所用设备、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814168B2 (zh)
CN (1) CN1328672C (zh)
AU (1) AU2003280579A1 (zh)
WO (1) WO200404046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46832B2 (ja) * 2006-03-02 2011-03-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及びそれらの制御方法、印刷管理システム、プログラム
JP6269209B2 (ja) * 2014-03-18 2018-01-31 富士通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14070562A (zh) * 2021-11-15 2022-02-18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数据交换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353A (zh) * 1995-07-10 1997-07-02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子书面信息分送系统
JP2000163488A (ja) * 1998-09-24 2000-06-16 Ryuichi Sasaki デジタル著作物の利用監視方法、利用監視システム、デジタル著作物記録装置およびデジタル著作物再生装置
JP2001084177A (ja) * 1999-09-09 2001-03-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データムーブシステム
CN1294708A (zh) * 1998-02-25 2001-05-09 西门子公司 用于安全容错计算机的同步和/或数据交换方法及适用于此的装置
JP2002164881A (ja) * 2000-11-29 2002-06-07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データ端末装置
JP2002288453A (ja) * 2001-03-27 2002-10-04 Sanyo Electric Co Ltd 情報端末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29980A (en) * 1994-11-23 1997-05-13 Xerox Corporation System for controlling the distribution and use of digital works
US5659741A (en) * 1995-03-29 1997-08-19 Stuart S. Bowie Computer system and method for storing medical histories using a carrying size card
DE69729495T2 (de) * 1996-03-08 2004-10-2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Kadoma Bildinformationsverarbeitungssystem und Mikroprozessor für die geschützte Reproduktion von audiovisuellen Daten
US6263436B1 (en) * 1996-12-17 2001-07-17 At&T Corp.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imultaneous electronic exchange using a semi-trusted third party
US6061792A (en) 1997-04-01 2000-05-09 Microsoft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fair exchange of time-independent information goods over a network
JP4045393B2 (ja) * 1999-06-01 2008-02-13 ソニー株式会社 情報信号複製管理方法および情報信号記録装置
JP2001273133A (ja) 2000-03-23 2001-10-05 Toyo Commun Equip Co Ltd ソフトウェア送信装置及び方法
US20030079222A1 (en) * 2000-10-06 2003-04-24 Boykin Patrick Oscar System and method for distributing perceptually encrypted encoded files of music and movies
US7181017B1 (en) * 2001-03-23 2007-02-20 David Felsher System and method for secure three-party communications
JP2002312523A (ja) 2001-04-17 2002-10-25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コンテンツ交換方法及び装置と、コンテンツ交換処理用プログラム及びそのプログラムの記録媒体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353A (zh) * 1995-07-10 1997-07-02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子书面信息分送系统
CN1294708A (zh) * 1998-02-25 2001-05-09 西门子公司 用于安全容错计算机的同步和/或数据交换方法及适用于此的装置
JP2000163488A (ja) * 1998-09-24 2000-06-16 Ryuichi Sasaki デジタル著作物の利用監視方法、利用監視システム、デジタル著作物記録装置およびデジタル著作物再生装置
JP2001084177A (ja) * 1999-09-09 2001-03-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データムーブシステム
JP2002164881A (ja) * 2000-11-29 2002-06-07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データ端末装置
JP2002288453A (ja) * 2001-03-27 2002-10-04 Sanyo Electric Co Ltd 情報端末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92338A (zh) 2005-11-02
US7814168B2 (en) 2010-10-12
AU2003280579A1 (en) 2004-05-25
WO2004040460A1 (ja) 2004-05-13
US20050160117A1 (en) 2005-07-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22137B (zh) 内容处理设备、服务器设备和通信方法
EP0715241B1 (en) Apparatus for data copyright management system
CN102891889B (zh) 一种信息共享方法和装置
US20080216177A1 (en) Contents Distribution System
CN100348009C (zh) 一种为元数据服务器中的媒体数据提供服务的方法
CN113114759B (zh) 一种实现多链互通的跨链方法及系统
WO2003005638A1 (fr) Procede de protection integree du traitement reparti de donnees dans des systemes informatiques et systeme de mise en oeuvre correspondant
US20070271106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secure internet channeling agent
KR20020074246A (ko) 통신상의 불법복제물에 대항하는 디지털 저작물 공유시스템 및 방법
US8782116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processing digital data with a unique identifier
NZ521318A (en) Method and system to uniquely associate multicast content with each of multiple recipients
AU2001243465A1 (en) Method and system to uniquely associate multicast content with each of multiple recipients
CN110209842B (zh) 多媒体文件的处理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01206697A (zh) 对权限对象解码的方法和设备以及用于共享内容的设备
CN105659519A (zh) 可扩展媒体格式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CN1257629C (zh) 数据安全传送的方法
CN102316084A (zh) 一种通过网络电视实现数据共享的方法、系统及终端
CN1328672C (zh) 设备间数据交换系统及所用设备、交换结束数据管理装置及方法
CN109460668A (zh) 一种基于区块链的信息处理系统及方法
Tennant Internet basics
CN112800455A (zh) 一种分布式数据存储系统,机顶盒设备和数据存储方法
CN115567550A (zh) 一种基于区块链和国密算法的文件信息数据存储方法
KR102113333B1 (ko) 블록 체인 기반 방송 중계 장치 및 방법
JP4383826B2 (ja) 機器間データ交換システムならびにそれに用いられる機器、交換完了データ管理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14430496A (zh) 跨设备视频搜索方法及相关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725

Termination date: 2013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