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96842A - 油墨供应系统及其容纳和补充容器、喷墨记录装置及墨盒 - Google Patents

油墨供应系统及其容纳和补充容器、喷墨记录装置及墨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496842A
CN1496842A CNA031347428A CN03134742A CN1496842A CN 1496842 A CN1496842 A CN 1496842A CN A031347428 A CNA031347428 A CN A031347428A CN 03134742 A CN03134742 A CN 03134742A CN 1496842 A CN1496842 A CN 14968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inting ink
mentioned
storage container
ink
housing reg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0313474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61304C (zh
Inventor
��ɣ��˹��������
桑原伸行
֮
石永博之
Ҳ
大桥哲也
井上良二
小仓英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4968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968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6130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61304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06Refilling of the cartridge
    • B41J2/17509Whilst mounted in the printer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油墨供应系统及其容纳和补充容器、喷墨记录装置及墨盒,在通过可连接和分离的连接部间歇地供应油墨的情况下,可以简单且平稳地定量供应必要量的油墨,并且,不伴随有结构和机构的复杂化、既可迅速且顺畅地排除混入到油墨供应系统内部的气体。因而,例如,利用供应部(31)和连接部(11)将第一油墨容器(51)和第二油墨容器(125)可分离地连接,利用管(12、13)形成连通于两个油墨容器(51、125)之间的两个连通路径,通过一个连通路径,将第一油墨容器(125)内的气体排出到第一油墨容器(51)内,通过另一个连通路径,将第一油墨容器(51)内的油墨供应到第二油墨容器(125)内。

Description

油墨供应系统及其容纳和补充容器、喷墨记录装置 及墨盒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可以连接和分离的连接部供应油墨的油墨供应系统、喷墨记录装置、油墨容纳容器、油墨补充容器、以及墨盒。
背景技术
作为采用向记录介质施加油墨的记录头、在该记录介质上记录图像的记录装置,已知一边移动记录头、一边从该记录头向记录介质施加油墨的串行扫描型记录装置。并且,作为记录头,采用可以向记录介质排出油墨的喷墨记录头等。
通常,在采用喷墨记录头的串行扫描型记录装置的情况下,在可以沿主扫描方向移动的滑架上装载记录头,通过反复进行一边使记录头与该滑架一起沿主扫描方向移动一边从记录头向记录介质喷出油墨的操作、和使记录介质向着与主扫描方向相交的副扫描方向运动规定量的操作,在记录介质上记录图像。从油墨容器供应由记录头喷出的油墨。
作为对记录头的油墨供应方法,已知将大型油墨容器与记录头一起装载到滑架上、并在该滑架上从大型油墨容器向记录头供应油墨的方法。但是,在这种方法的情况下,将大型油墨容器装载到滑架上,导致增大该滑架的重量,难以沿主扫描方向稳定地对其进行高速驱动,导致滑架的驱动系统大型化等问题。并且,作为其它的油墨供应方法,已知在记录装置的所定位置上配置油墨容器、从该油墨容器通过可弯曲的管向滑架上的记录头供应油墨的方法。但是,在该方法的情况下,伴随着滑架的移动引起管子的变形,从而滑架的移动载荷和油墨的供应压力发生变化,导致记录图像的质量下降。
此前,本申请人提出了解决这种问题的装置(特公平5-218号公报)。
该装置的结构为,将向记录头供应油墨的较小型的副容器装载在滑架上,并且在记录装置的所定位置上配置较大型的主容器,当滑架移至规定位置时,从主容器向副容器补充油墨。即,当滑架移至规定位置时,主容器侧的接合部和副容器侧的接合部连接起来,在主容器和副容器之间形成油墨补充路径和油墨回收路径。而且,通过该油墨补充路径将油墨从主容器压送到副容器中,并使油墨从副容器中溢出,溢出的油墨与副容器内的空气一起通过油墨回收路径返回到主容器中。而且,在向副容器充分补充油墨直到溢流为止之后,通过使滑架从规定的位置离开,使主容器侧的接合部和副容器侧的接合部分离开,不再构成油墨补充路径和油墨回收路径。
在这样的装置中,可以消除将大型墨盒装载到滑架上的情况下的问题、和通过可弯曲管供应油墨的情况下的问题。
并且,在特开2001-138541号公报中,记载了在从配置在滑架外部的第一油墨容纳容器向配置在滑架上的第二油墨容纳容器供应油墨的情况下,采用第一、第二两个连接部的结构。
在该油墨供应系统中,在记录头侧配有采用毛细管构件的负压发生机构,在记录操作中,从记录头侧的大气连通口积极地导入外部的气体(外气),将该气体贮存在记录头侧的第二油墨容纳容器内。而且,利用设置在记录头侧的残留检测传感器,在检测到第二油墨容纳容器内的残留油墨在规定水平以下时,滑架向原始位置移动,利用与第一连接部连接的泵将贮存在第二油墨容纳容器内的气体排出到外部,同时,从连接到第二连接部上的第一油墨容纳容器向第二油墨容纳容器内供应油墨。即,将相对于重力方向位于上方的第一连接部、和相对于重力方向位于下方的第二连接部连接到滑架上的第二油墨容纳容器侧上,利用泵等吸入机构,通过第一连接部将第二容纳容器内的空气输送到外部,伴随于此,利用第二容纳容器内负压的增大,通过第二连接部,从第一油墨容纳容器将油墨填充到第二油墨容纳容器中。
但是,上述(特公平5-218号公报)提出的装置,由于将油墨补充到直至油墨从副容器中溢流出来的程度,所以需要补充比充满副容器所必需的油墨更多的油墨。并且,由于必须要有回收从副容器溢流出来的油墨的结构,所以导致装置整体结构的复杂化和大型化。
并且,上述特开2001-138541号公报,由于利用泵的吸入进行油墨供应,所以导致装置的大型化。进而,在该装置中,由于在记录过程中空气积极地进入到滑架上的第二油墨容纳容器内,所以在进行向记录头连续供应较多的量的第二油墨容纳容器内的油墨的记录的情况下,进入第二油墨容纳容器内的空气被引入至记录头侧,在记录中产生故障。并且,在要避免这种故障的情况下,不得不将它们的配置间隔加大以便不将从负压发生机构吸入的空气引入到记录头中,它们的配置和大小受到制约。
进而,滑架上的第二油墨容纳容器内的空气,由于随着周围温度和压力等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膨胀、收缩,在第二容纳容器内产生压力变化。由于由这种压力变化造成的正压作用,导致油墨从记录头的油墨喷出口泄漏,相反,由于过大的负压作用,在记录头中导致油墨喷出不良或不喷出。因此,在该特开2001-138541号公报的装置结构中,为了确保其可靠性,有必要增大兼具缓冲功能的毛细管构件的尺寸,成为对记录头小型化的制约。在毛细管构件尺寸增大的情况下,导致记录头的大型化和结构的复杂化。
并且,假设在不采用强制输送第二油墨容纳容器内的气体的泵等机构的情况下,特别是在滑架上的第二油墨容纳容器为密闭系统的情况(除了与第一油墨容纳容器及记录头的连接部之外实质上形成密闭空间的情况)下,不能排出第二油墨容纳容器内的气体,气体被蓄积在第二容纳容器内。在不采用强制输送第二油墨容纳容器内的气体的泵等机构的情况下,即使从第一油墨容纳容器向第二油墨容纳容器间歇地进行油墨供应,也不能去除蓄积在第二油墨容纳容器内的气体,该气体成为导致油墨向第二油墨容纳容器内的填充效率下降的原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油墨供应系统、喷墨记录装置、油墨容纳容器、油墨补充容器、以及墨盒,在通过可以连接和分离的连接部间歇地供应油墨的情况下,能够简单且平稳地定量供应必要量的油墨。
并且,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油墨供应系统、喷墨记录装置、油墨容纳容器、油墨补充容器、以及墨盒,在通过可以连接和分离的连接部间歇地供应油墨的情况下,不伴随着结构和机构的复杂化而可以迅速且顺畅地排除混入油墨供应系统内部的、成为问题的气体。
本发明的油墨供应系统,配有:容纳油墨的第一油墨容纳区域,
经由连接机构连接的到上述第一油墨容纳区域上、将从上述第一油墨容纳区域内导入的油墨供应给记录头的第二油墨容纳区域,其中,
上述连接机构,可分离地将上述第一油墨容纳区域和上述第二油墨容纳区域连接,并且,当将上述两个油墨容纳区域连接起来时,形成连通于这两个油墨容纳区域之间的多个连通路径,
上述第二油墨容纳区域,除了与上述多个连通路径和上述记录头的接触部之外,实质上形成密闭空间,
上述多个连通路径,在经由至少一个连通路径从上述第一油墨容纳区域向上述第二油墨容纳区域供应油墨时,可以经由至少另一个连通路径将位于上述第二油墨容纳区域中的气体输送向上述第一油墨容纳区域,
上述第一油墨容纳区域,具有从上述第二油墨容纳区域输送的气体进入到内部的区域。
一种经由连接机构连接到补充油墨的油墨补充部上、将从上述油墨补充部补充的油墨供应给记录头的油墨容纳容器,其中,
上述连接机构,将上述油墨补充部和上述油墨容纳容器可分离地连接,并且,当将上述油墨补充部和上述油墨容纳容器连接起来时,形成连通于这两者之间的多个连通路径,
上述油墨容纳容器,除了与上述多个连通路径和上述记录头的连接部之外,实际上形成密闭的空间,
上述多个连通路径,当经由至少一个连通路径从上述油墨补充部向上述油墨容纳容器补充油墨时,可以经由至少另一个连通路径将存在于上述油墨容纳容器内的气体输送至上述油墨补充部。
本发明的墨盒,配有:
上述油墨容纳容器,
和可以喷出从上述油墨容纳容器供应的油墨的喷墨记录头。
本发明的油墨补充容器,经由连接机构连接到将油墨供应给记录头的油墨容纳容器上、将油墨补充到上述油墨容纳容器中其中,
上述连接机构,将上述油墨补充部和上述油墨容纳容器可分离地连接起来,并且,当将上述油墨补充部和上述油墨容纳容器连接起来时,形成连通于这两者之间的多个连通路径,
上述油墨容纳容器,除了与上述多个连通路径和上述记录头的连接部之外,实际上形成密闭的空间,
上述多个连通路径,当经由至少一个连通路径从上述油墨补充容器向上述油墨容纳容器补充油墨时,可以经由至少另一个连通路径将存在于上述油墨容纳容器内的气体输送至上述油墨补充容器,
上述油墨补充容器,具有从上述油墨容纳容器输送的气体进入到内部的区域。
本发明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在通过可以连接和分离的连接部间歇地供应油墨的系统中,当从第一油墨容器(油墨补充容器)向第二油墨容器(油墨容纳容器)供应油墨时,伴随着油墨的供应,可以高效地排出储存在第二油墨容器内的气体。进而,第二油墨容器内的气体可以排出到第一油墨容器,由于排出到第一油墨容器内的气体向上方移动,所以可以防止该气体再次返回到第二油墨容器内。下面,利用以下的原理进行说明。
即,当第二油墨容器经由连接机构与第一油墨容器连接时,利用由于第二油墨容器内的负压或第一、第二油墨容器的高低差等造成的压力差,通过多个连通路径中的至少一个将油墨从第一油墨容器内填充到第二油墨容器内。而且,伴随着该油墨的填充,储存在第二油墨容器内的气体通过多个连通路径中的至少另一个排出至第一油墨容器。例如,在利用可弯曲片材或弹性构件形成第二油墨容器的壁面的情况下,伴随着油墨的填充,这些可弯曲性片材或弹性构件向着使第二油墨容器的内部容积增大的方向移动,从该移动到达临界点时起,第二油墨容器内的油墨液面上升,以压出第二油墨容器内的气体的方式排出至第一油墨容器。这时,由于多个连通路径中至少一个连通路径的第二油墨容器侧的开口部位于其它连通路径的第二油墨容器侧的开口部的上方,所以即使在其它连通路径没入到第二油墨容器内的油墨液面以下之后,该至少一个连通路径仍继续将第二油墨容器内的气体排出至第一油墨容器内。在这种情况下,直到第二油墨容器内的油墨液面上升至该至少一个连通路径时为止,一直进行伴随着气体排出的油墨填充。
采用本发明,在通过可连接和分离的连接机构、从第一油墨容纳区域向第二油墨容纳区域间歇地供应油墨的情况下,可以一边排出储存在第二油墨容纳区域内的气体、一边有效地将油墨供应到第二油墨容纳区域中。而且,可以不采用泵等动力源而实施伴随着这种内部气体排出的油墨供应,并且不需要用于排出气体的专门的时间。
并且,当第二油墨容纳区域内的油墨液面达到排出气体的连通路径的位置时,可以自动停止油墨的供应。因而,可以向第二油墨容纳区域内定量供应直到第二油墨容纳区域内的油墨充满为止所必需的量的油墨。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说明,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效果、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个实施形式中的喷墨记录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平面示意图。
图2是用于说明配置在喷墨记录装置中的油墨供应系统的概括结构的剖视图。
图3A、图3B、图3C、图3D是用于说明图2的油墨供应系统的动作的剖视图。
图4 A和图4B是用于说明图2的油墨供应系统中的连接部的供应部的分离状态和连接状态的剖视图。
图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二个实施形式中的油墨供应系统的概括结构的剖视图。
图6A,图6B,图6C,图6D是用于说明图5的油墨供应系统的动作的剖视图。
图7A和图7B是用于说明图5的油墨供应系统的动作的剖视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二油墨容器的透视图。
图9A,图9B,图9C是用于说明图8的油墨容器中容器片材的形成工序的说明图。
图10A是图8的油墨容器中的弹簧单元的制造工序的说明图,图10B是图8的油墨容器中的弹簧·片材单元的制造工序的说明图。
图11A和图11B是图8的油墨容器中弹簧·片材·框架单元的制造工序的说明图。
图12是图8的油墨容器的弹簧·片材单元和弹簧·片材·框架单元的结合工序的说明图。
图13A和图13B是图12的结合工序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14是图8的油墨容器安装工序的说明图。
图15是图14的油墨容器安装状态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16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三个实施形式中油墨供应系统的分离操作时的概括结构的剖视图。
图17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三个实施形式中油墨供应系统的连接动作时的概括结构的剖视图。
图18A、图18B、图18C、图18D、图18E、图18F是用于说明图16的油墨供应系统的动作的剖视图。
图19A和图19B是用于说明图16的油墨供应系统中的压力平衡的剖视图。
图20A、图20B、图20C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三个实施形式中的第一油墨容纳容器的其它不同形式的剖视图。
图21A、图21B、图21C、图21D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四个实施形式中油墨供应系统的动作的剖视图。
图22A、图22B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四个实施形式中的油墨供应系统的动作的剖视图。
图23A、图23B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五个实施形式中的油墨供应系统的动作的剖视图。
图24A、图24B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六个实施形式中的油墨供应系统的动作的剖视图。
图2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七个实施形式中的油墨供应系统的概括结构的剖视图。
图26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八个实施形式中的连通路径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透视图。
图27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九个实施形式中的第二油墨容纳容器的结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适用于喷墨记录装置的几个实施形式。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记录”不仅表示形成文字、图形等有意义的信息的情况,还表示无论有无意义、或者无论是否是以人们可以用视觉感知到的方式显现化地在广义的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图形、图案等的情况,或者对记录介质进行加工的情况。
并且,“记录介质”不仅限于在一般的记录装置中采用的纸,还广泛地表示布、塑料、薄膜、金属板等、玻璃、陶瓷、木材、皮革等、可以接受油墨的物体,但是,在下面均被称为“用纸”或简称为“纸”。
并且,本发明在喷墨记录领域中也可以对记录介质供应与油墨一样的处理液。
(第一个实施形式)
[记录装置的概括结构]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第一个实施形式的喷墨记录装置的概括结构的平面示意图。
在图1中,墨盒(以下称为“喷墨头单元”)1呈可以更换地定位装载于滑架202上的形式。喷墨头单元1配有:喷墨记录头、与其相连的第二油墨容器、和与该第二油墨容器连通的两个管12、13。一个管12,由于主要具有将油墨导入到第二油墨容器中的功能,所以称为油墨导入管;另一个管13,由于主要具有排出第二油墨容器内的气体的功能,所以称为气体排出管。但是,如后面所述,对于任何一个管12、13均可以进行油墨的导入和气体的排出。因而,这些管12、13的称呼并不代表它们分别专门用于油墨的导入或气体的排出。而且,利用第二油墨容器和两个管12、13,形成第二油墨容纳区域。并且,在喷墨记录头中,设有用于经由外部信号输入端于向各油墨排出部传递驱动信号等的电连接部(连接件)。在滑架202上,设有用于向该电连接部传递驱动信号等的连接件保持件。
滑架202被设置在装置主体上的导向轴203沿着箭头X的主扫描方向可往复移动地导向。而且,利用主扫描马达204,经由马达带轮205、从动带轮206以及同步带207等驱动机构,对滑架202进行驱动,同时,对其位置和移动进行控制。并且,在滑架202上设有原始位置传感器210,在装置主体的所定位置上配置遮蔽板261。而且,滑架202上的原始位置传感器210经过遮蔽板216的位置,通过对此进行检测,可以获知滑架202是否处于原始位置。并且,以该原始位置为基准可以获知滑架202的位置。
通过利用给纸马达215经由齿轮旋转拾取辊211,由自动片材进给器(ASF)212将印刷用纸或塑料薄板等记录介质208一张一张地分离出来向图1中的下方进行给纸。进而,利用输送辊209的旋转,使记录介质208通过与喷墨头单元1中喷墨记录头的喷出口配置面相向的位置(记录部)、沿着箭头Y的副扫描方向输送。利用LF马达214,经由齿轮对输送辊209进行旋转。在记录介质208通过了纸端传感器213的位置的时刻,进行是否对记录介质208进行了给纸的判断和给纸时的记录介质208的头部伸出的定位(记录介质208的前端位置的确定)。进而,为了获知记录介质208的后端位置,并根据其后端位置推断出记录介质208上当前的记录位置,也采用纸端传感器213。
另外,记录介质208,,其背面由压板(图中未示出)支承以使在记录部中形成平坦的记录面。喷墨头单元1,其记录头中的油墨喷出口的配置面从滑架202向下方突出,其配置面以平行于记录介质208的记录部的方式保持在滑架202上。
喷墨头单元1装载于滑架202上,其记录头的各喷出部中的油墨喷出口的排列方向为与箭头X的主扫描方向相交的方向。喷墨头单元1将油墨形成液滴,从其记录头中的喷出口列喷出到记录介质上,以此来进行记录。
201是恢复类机构,具有从喷墨头单元1内的喷墨记录头的喷出口吸入排出油墨,或用于保护其喷出口的配置面的罩构件。该罩构件借助图中未示出的马达,可以在压接或离开喷出口配列面的位置上移动。该罩构件通常由橡胶制成,当相对于喷出口配置面处于压接状态时,可以在其与配置面之间实现充分的密封。而且,该罩构件形成压接状态,利用图中未示出的吸入泵在罩构件内产生负压,从喷墨记录头的喷出口将油墨吸入排出到罩构件内,借此进行吸入恢复操作。并且,如果不在压接状态下操作吸入泵,则在不使用记录装置时罩构件可对喷出口加以保护。
11是连接部,若向喷墨头单元1内的第二油墨容器125(参照图2)填充油墨,则在从该第二油墨容器内排出气体时,将第二油墨容器和第一油墨容器51(参照图2)连接起来。在该连接部11中安装油墨导入管12和气体排出管13。进而,该连接部11设置在当使用记录装置时位于上部的喷墨头单元1的表面上。通过滑架202向原始位置的移动,该连接部11连接到设置在喷墨记录装置内的供应部31(参照图2)上。如图2所示,在供应部31中,设有分别与油墨导入管12和气体排出管13连接的油墨供应管32和气体诱导管33。进而,供应部31经由油墨通路41连接到第一油墨容器51上。该油墨通路41由中空的管构成,连接于在使用记录装置时位于上方的供应部31的上部、和在使用记录装置时位于下方的第一油墨容器51的下部之间。由第一油墨容器51、油墨通路41以及供应部31形成第一油墨容纳区域。
图4A和图4B是连接部11和供应部31的结构例的说明图。
在这些图中,表示出了连接部11中的包含油墨导入管12的油墨导入连接部21、和与其相连接的供应部31中的油墨供应管32的构成。这些结构对于包含连接部11中的气体排出管13的连接部、和与其相连接的供应部31中的气体诱导管33也是同样的。
如图4A所示,供应部31的油墨供应管32,在中空圆筒状的基座32a内部配有球35、和对其向橡胶36加载的弹簧34。橡胶36安装在基座32a的端部上,形成缝隙。在基座32a的上部,设有其内部与供应部31内的油墨容纳空间连通的孔32b。从第一油墨容器51通过油墨通路41和孔32b向供应部31的油墨供应管32内流入的油墨,进入到基座32a的内部。但是,在图4A所示的非连接状态下,由于球35堵塞了橡胶36的缝隙,所以油墨不会从该油墨供应管32泄漏到外部。另一方面,油墨导入连接部21配有:可在基座21a内部滑动的密封橡胶26、设置在通过该密封橡胶26的中央孔的位置上的油墨导入管12、和对密封橡胶26向图中上方加载的弹簧24。油墨导入管12是中空的,其前端部成针状,在其前端部的侧面设有孔12b。油墨导入管12的中空内部的下端与第二油墨容器125的内部连通,并且,其中空内部通过孔12b向外部开放。孔12b在图4A的非连接状态下被密封橡胶26堵塞。
这样构成的油墨供应管32和油墨导入管12,通过滑架202向原始位置的移动,如图4B所示连接起来。即,油墨供应管32的基座32a进入到油墨导入连接部21的基座21a内,克服弹簧24的加载力将密封橡胶26压下。借此,油墨导入连接部21内的油墨导入管12的前端部,通过橡胶36的缝隙、克服弹簧34的加载力将基座32a内的球35抬起。结果,油墨导入管12的孔12b形成基座32a内的开口,经由该孔32b将第一油墨容器51和第二油墨容器125之间连通起来。
[第二油墨容器的结构和制造方法]
下面,根据图8至图14说明第二油墨容器125的结构及制造方法。
图8是本例中的第二油墨容器125的透视图,在四方框状的框架115中的上下开口部中,形成安装有上下弹簧·片材单元114的密封结构。如后面所述,弹簧·片材单元114是利用由弹簧107和压力板109形成的弹簧单元112、和可弯曲性的容器片材106构成的。在框架115中,形成用于向喷墨记录头供应第二油墨容器125内的油墨的油墨供应口128、用于设置油墨导入管12的设置口(图中未示出)、和用于设置气体排出管13的设置口(图中未示出)。
从图9A至图13B是用于说明这样的第二油墨容器125的制造方法的图。首先,图9A、图9B、图9C是说明在凸模中对可弯曲性容器片材106进行成形的工序的说明图。
作为容器片材106的成形材料的片材材料101,是由原材料制成大尺寸的片状的材料,该片材材料101是第二油墨容器125的性能的重要因素。对于该片材材料101,需要降低气体和油墨成分的渗透性,并且具有可弯曲性和对于反复变形的耐用性。作为优选的材料,有PP、PE、PVDC、EVOH、尼龙等,并且作为复合材料,可以采用对铝或二氧化硅进行蒸镀而成的材料等,进而,也可以将它们层叠化后来使用。特别地,通过将耐药性良好的PP或PE、和气体·水蒸气阻隔性能良好的PVDC层叠起来使用,可以发挥良好的油墨容器性能。并且,从柔软性和耐用性考虑,这样的片材材料101的厚度优选在10μm~100μm左右。
如图9A所示,采用具有凸状部103、真空孔104、和温度调节机构(图中未示出)的成形模具102在凸模中对这样的片材材料101进行成形。即,片材材料101被吸附到真空孔104中,利用由成形模具102而来的热成形为沿凸状部103的凸模。如图9B所示,在凸模中对片材材料101进行成形,如图9C所示,作为容器片材106按照规定的尺寸进行切割。其尺寸只要适合于下一工序的制造装置即可,可以根据容纳油墨的第二油墨容器125的容积等进行设定。
图10A是用于在第二油墨容器125内部形成负压的弹簧单元112的制造工序的说明图。将预先形成半圆形的弹簧107安装到弹簧承受夹具108上,通过采用焊接电极111的点焊从其上安装压力板109。在压力板109上附着热粘结材料110。利用这些弹簧107和压力板109构成弹簧单元112。
图10B是将弹簧单元112安装到容器片材106上的工序的说明图。在载置于承受夹具(图中未示出)上的容器片材106的内表面上,定位配置弹簧单元112。而且,通过采用加热头113对热粘结材料110进行加热,将弹簧单元112和容器片材106粘结起来,构成弹簧·片材单元114。
图11A是说明将弹簧·片材单元114焊接到框架115上的工序的说明图。框架115被固定在框架承受夹具116上。围绕着框架115的片材吸附夹具117,在对框架115进行定位配置之后,将弹簧·片材单元114吸附到真空孔117A上,相对位置没有偏差地对单元114和框架115进行固定。之后,利用加热头118,将框架115的图中上侧的周边部、和弹簧·片材单元114的容器片材106环形接合面彼此热熔焊在一起。片材吸附夹具117,通过使框架115的图11A中的上侧周边部、和弹簧·片材单元114的容器片材106的周边部分均匀地相向配置,将它们的接合面极其均匀地热熔焊并密封起来。因此,片材吸附夹具117对于应当确保均匀密封性的热熔焊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图11B是利用剪切装置(图中未示出)切下探出到框架115外侧的容器片材106的部分的工序的说明图。这样,通过从框架115上切下溢出的容器片材106的部分,完成弹簧·片材·框架单元119。
图12和图13A、13B是说明在这样的弹簧·片材·框架单元119上热熔焊由上述工序制成的其它弹簧·片材单元114的工序的说明图。如图12所示,将弹簧·片材·框架单元119安装到承受夹具(图中未示出)上,利用位置相对于该承受夹具被限定的吸附夹具120,包围弹簧·片材·框架单元119的外周部。该承受夹具与弹簧·片材框架单元119的容器片材106中的外表面的平面部106A面接触,如图13A和图13B所示固定该平面部106A。另一个弹簧·片材单元114,其容器片材106的外表面的平面部106A由加压夹具121吸附固定,通过使该加压夹具121下降,将弹簧·片材单元114侧的弹簧107的前端部107A、107B、和弹簧·片材·框架单元119侧弹簧107的前端部107A、107B几乎同时地配合在一起。即,弹簧107的一个前端部107A形成凸状,另一个前端部107B形成凹状,分别利用自我调节而嵌入,这些弹簧107,通过作为一对弹簧构件构成体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弹簧构件。
进而,使加压夹具121下降,如图13A所示,压缩这一对弹簧107。这时,加压夹具121大量压入弹簧·片材单元114中的图13A中上侧的平面部106A、即形成凸部的容器片材106的上侧的平坦区域。借此,限制容器片材106的平面部106A的位置,使弹簧·片材单元114保持平行地接近下侧的单元119和夹具120。因而,如图13B所示,弹簧·片材单元114的容器片材106的周边部分与吸附夹具120的表面接触,吸入固定在真空孔120A上,同时,与框架115的焊接面(同一图中上侧的接合面)均匀地相向配置。而且,在这种状态下,利用加热头122将弹簧·片材·框架单元119的框架115中的图中上侧的周边部、和弹簧·片材单元114的容器片材106的环形的接合面彼此热熔焊在一起。
这样,通过保持上侧单元114中的容器片材106的平面部106A、和下侧单元119中的容器片材106的平面部106A的平行度,同时,压缩构成一对的弹簧107,可以稳定地大批量生产构成一对的容器片材106的平面部106A中平行度高的第二油墨容器125。并且,形成一对的弹簧107,由于在图13A和图13B中被左右均匀地压缩变形,所以不会产生使弹簧·片材单元114倾斜的力,可以更加稳定地生产一对容器片材106中的平面部106A的平行度高的第二油墨容器125。进而,伴随着第二油墨容器125内的容积变化,由于构成一对的弹簧107在图13A和图13B中被左右均匀地压缩变形,所以通过使一对容器片材106的平面部106A保持很高的平行度地改变相向间隔,结果,可以稳定地供应油墨。并且,由于不会作用使可弯曲性容器片材106的平面部106A倾斜的不合理的力,所以提高了第二油墨容器125的密封性、耐压性、耐用性。
此后,通过切下探出到框架115的外侧的容器片材106的部分,完成图8的第二油墨容器125。第二油墨容器125的内部,形成仅由油墨供应口128、油墨导入管12的插入口(设置口)、气体排出管13的插入口(设置口)与外部连通的密闭结构。
图14是说明将第二油墨容器125安装到记录头上的工序的说明图。构成记录头的记录头尖端133被安装到油墨容器容纳室130上,将多个第二油墨容器125安装到该油墨容器容纳室130内。第二油墨容器125通过焊接或粘接安装到油墨容器安装部131。并且,在本例的第二油墨容器125的上部安装连接部11。之后,通过焊接或粘接将盖132安装到油墨容器容纳室130的开口部上,形成油墨容器容纳室130。另外,按照设置在第二油墨容器125的上表面上的连接部11露出到盖132的上部的方式,在盖132中,在与各个连接部11相向的部分上设置开口部14。并且,作为记录头尖端133,可以是作为记录头构成喷墨记录头,作为该喷墨记录头,例如为了从油墨喷出口喷出墨滴、可以采用配有电热转换体的结构。即,通过电热转换体的发热,对油墨膜沸腾,可以采用利用该发泡能量从油墨喷出口喷出墨滴的结构。通过将这样的喷墨记录头和第二油墨容器125结合起来,可以构成喷墨头单元1。
图15是装载有到此为止所说明的第二油墨容器125的喷墨头单元1的剖视图。
在第二油墨容器125的内部可以填充和存储油墨,该油墨从第二油墨容器125的油墨供应口128经由过滤器137向供应路径136供应,进而供应给记录头尖端133。本例中的记录头尖端133,粘接有为了构成喷墨记录头的加热板134,在该加热板134上形成油墨喷出通路和孔,同时,配有电热转换体(加热器)。通过这样,可以喷出从第二油墨容器125供应来的油墨。
并且,在第二油墨容器125内,主要可以从安装在连接部11上的油墨导入管12填充油墨,该油墨导入管12粘接固定在四方框形的框架115上,防止油墨从油墨导入管12的外部泄漏。进而,对于气体排出管13,也同样地粘接固定到四方框形的框架115上。油墨向第二油墨容器125内的填充,是通过将配置在记录装置内的供应部31连接到位于油墨导入管13上部的连接部11上来进行的。后面将详细说明该连接操作。
并且,代替第二油墨容器125内的成对的弹簧107,也可以配置一个弹簧,而其形态与把上述成对的弹簧107结合起来时的形态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将这一个弹簧安装到成对的容器片材106的一个上的基础上,在该容器片材106被结合到框架115上后,一边压缩该一个弹簧,一边将另一个容器片材106结合到框架115上。这时,也可以不将该一个弹簧安装到成对的容器片材106的一个上,而简单地将弹簧夹在成对的容器片材106之间。并且,成对的容器片材106只要至少一个是由可弯曲性构件形成的即可。
[油墨的填充操作]
下面,对将油墨填充到喷墨头单元1内的第二油墨容器125内、同时排出储存在第二油墨容器125内的气体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2表示对于多个第二油墨容器125内的一个,将第二油墨容器125的连接部11和第一油墨容器51的供应部31连接起来的状态。另外,如图2中所示,可以将从第一油墨容器51经由油墨通路41直到供应部31的区域定义为第一油墨容纳区域,将从油墨导入管12和气体排出管13的设置部分至记录头尖端133的区域定义为第二油墨容纳区域,将从油墨供应管32和气体诱导管33的设置部分至油墨导入管12和气体排出管13的设置部分的部分定义为连接机构。
其中,第一油墨容器51将油墨容纳在模型成形的容器内,在其底部设有油墨导出口52,在其上部设有大气连通口53。第一油墨容器51,由于设置在位于第二油墨容器125的上方的位置上,所以油墨通路41被带有斜度地连接起来。
另外,设置在该第一油墨容器51中的大气连通口53,伴随着油墨导出的进行、通过进行大气的导入对第一油墨容器内部的容积的减少进行补充。借此,使第一油墨容器内的压力所定地保持大气压,从而可以平稳地进行油墨的导出。因而,大气连通口53,至少在从开始使用油墨之后、即在第一油墨容器被安装到该记录装置内之后打开即可。因此,大气连通口53在安装到记录装置上之前可以用密封构件等堵住。进而,在该安装前堵塞大气连通口53,对于防止第一油墨容器使用前填充到内部的油墨泄漏到油墨容器之外、和油墨的蒸发是有效的。并且,大气连通口53使用时的打开,可以通过在安装到记录装置上之前由使用者剥开、或在安装时用针插入穿孔等来实现。
并且,在本例中,虽然用模型成形的容器来说明第一油墨容器,但是也可以由形成袋状的可弯曲性片材构成。在这种情况下,伴随着油墨的导出,片材发生变形,可以对应于内部的油墨量使内部容积发生变化,因而,可以省略大气连通口。而且,通过将由可弯曲性片材构成的袋容纳在不变形的框体内,可以使安装更为容易并且防止由于外力造成片材损伤。
接着,对第二油墨容器的结构和操作进行说明,不过,下面为了易于说明,配置在第二油墨容器125内的弹簧采用盘簧。
在第二油墨容器125中的四方框形的框架115的上部,插入油墨导入管12和气体排出管13,这些管在与四方框形的框架115相接的部分处被粘接固定。在油墨导入管12下侧的开口部形成油墨导入口12a,在气体排出管13下侧的开口部形成气体排出口13a,它们都进入到第二油墨容器125的内部。并且,在第二油墨容器125内,油墨导入口12a位于气体排出口13a的下方。并且,气体排出口13a位于从四方框形框架115略微偏向第二油墨容器125内的探出位置上。
下面,利用图3A、图3B、图3C、图3D,具体说明向第二油墨容器125内填充油墨和从第二油墨容器125内排出气体的过程。
首先,图3A表示当第二油墨容器125内存在充足油墨时的状态。这时,第二油墨容器125与第一油墨容器125不相连,连接部11与供应部31分离开。进而,油墨导入管12前端部的孔12b(参照图4A)被密封橡胶26堵塞,气体排出管13前端部的孔同样被堵塞。因此,第二油墨容器125内处于基本上密闭的状态。
从这样的图3A的状态起,伴随着记录装置的记录动作,当存储在第二油墨容器125内的油墨被消耗时,形成一对的两块压力板109向第二油墨容器125的内侧移动(参照图3B)使第二油墨容器125的内部容积减小。而且,如图3B所示,安装在成对的压力板109之间的弹簧107被压缩,第二油墨容器125内部的负压逐渐增高。进而,当第二油墨容器125内的油墨减少时,两块压力板109彼此更加靠近,在第二油墨容器125内保持与其相应的负压。第二油墨容器125内的负压被保持在相对于记录头的最佳油墨供应压(负压)的范围内。通过两块压力板109彼此靠近,使第二油墨容器收缩。
但是,通常,记录装置大多是被间歇式使用的。因而,在消耗第二油墨容器125内的油墨的过程中,使记录装置完全停止并放置。在这种放置状态下,溶解到油墨内部的气体气化,或者外部气体从构成第二油墨容器125的各个部分进入到内部,第二油墨容器125内的气体体积可能增加。作为该气体,包括从记录头的喷出口进入的气体、和伴随着记录头的喷出操作而产生的气体等。因而,在第二油墨容器125内的油墨被消耗之后,当从第一油墨容器51填充油墨时,由于第二油墨容器125内气体体积增加的影响,不可能填充与以前填充时相同的量的油墨。为了消除这种问题,在将油墨填充到第二油墨容器125内时,有必要同时排出第二油墨容器125内的气体。
因此,当第二油墨容器125内的油墨消耗了规定量以上时,如图3C所示,在向第二油墨容器125填充油墨的同时,排出储存在第二油墨容器125内的气体。
首先,通过与滑架202一起将喷墨头单元1移动至原始位置,将连接部11和供应部31相向连接。通过这一连接,第二油墨容器125内部经由油墨导入管12和气体排出管13连通到第一油墨容器51内。结果,利用第二油墨容器125内的负压,经由油墨导入管12和气体排出管13,油墨开始沿着图3C的箭头A的方向从第一油墨容器51流向第二油墨容器125。通过油墨的流入,伴随着被压力板109压缩的弹簧107的恢复力,第二油墨容器125的内部容积逐渐增大,而且,当容器片材106扩展到最大且第二油墨容器125的内部容积达到最大时,最终达到图3D的状态。
在第一油墨容器51中,连通于其内部和大气之间的大气连通口53设置于上部,由于其内部始终保持为大气压力,所以第一油墨容器51内的油墨,通过油墨导入管12和气体排出管13填充到第二油墨容器125内。而且,第二油墨容器125内被油墨逐渐充满,该第二油墨容器125内的油墨液面升高,位于该液面上部的空间中的气体随之被压缩而压力升高。该气体通过油墨导入管12和气体排出管13,从第二油墨容器125欲向第一油墨容器51逃逸。在本例的情况下,气体排出管13比油墨导入管12短,由于与前者的长度相当的水位差造成的压力小于与后者的长度相当的水位差造成的压力,所以与通过油墨导入管12的方向相比,第二油墨容器125内的气体更易于向通过气体排出管13的方向逃逸。因而,当第二油墨容器125内达到规定压力时,如图3D中的箭头B所示,第二油墨容器125内的气体通过气体排出管13排出到第一油墨容器51内,伴随着这一排出如图3D中的箭头A所示,第一油墨容器51内的油墨通过油墨导入管12被导入到第二油墨容器125内。并且,如图3D所示,当油墨导入管12没入到油墨液面下时,该油墨导入管12用于油墨的导入,并且,气体排出管13用于气体的排出,它们的功能区分得更加明确。
第二油墨容器125内的气体,作为气泡被排出到第一油墨容器51内。即,该气泡从气体排出管13下端的气体排出口13a进入,通过供应部31和油墨通路41,移向在重力方向上位于较高位置的第一油墨容器51内。第一油墨容器51,由于是作为仅容纳液态油墨的容器构成的,所以排出至其内部的气体向第一油墨容器51内的上方移动,进而从大气连通口53进入到大气之中。
伴随着这种气体排出的油墨的填充,一直进行到第二油墨容器125内的油墨液面达到气体排出管13的气体排出口13a为止。即,当第二油墨容器125内的油墨液面到达气体排出管13的气体排出口13a时,油墨的填充自动停止。,因此,油墨向第二油墨容器125内的填充,不需要专门的泵等,并且一边伴随着气体的排出一边平稳地进行,而且,当充满时可以自动停止填充操作。
这样,在向第二油墨容器125中填充了规定量的油墨之后,喷墨头单元1与滑架202一起离开原始位置,通过将连接部11和供应部31分离开,可以进行记录操作。通过连接部11和供应部31的分离,油墨导入管12前端部的孔12b(参照图4A)被密封橡胶26堵塞,气体排出管13前端部的孔同样也被堵塞,第二油墨容器125内再次形成基本密闭的状态。
(第二个实施形式)
图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二个实施形式的图示。本例是第一油墨容器51不位于比第二油墨容器125高的位置上也可以的结构例。在该例中,如图5中所示,也可以将从第一油墨容器51经由油墨通路42至供应部31的区域定义为第一油墨容纳区域,将从油墨导入管12和气体排出管13的设置部分至记录头尖端133的区域定义为第二油墨容纳区域,将从油墨供应管32和气体诱导管33的设置部分至油墨导入管12和气体排出管13的设置部分的部分定义为连接机构。
如图5所示,即使在不将第一油墨容器51设置在比第二油墨容器125更高的位置上的情况下,当构成结合单元的连接部11和供应部31被结合起来时,与上述第一个实施形式一样,进行从第一油墨容器51至第二油墨容器125的油墨填充。但是,从第二油墨容器125排出的气体,不向位于下方的第一油墨容器51移动。因此,在油墨通路52的途中设置气体储存室43,从第二油墨容器125排出的气体暂时储存在其中。该气体储存室43由柔软而不具有弹性的尼龙等制成袋状,油墨通路42中的一个开口部44连接到形成于其一部分上的开口部分上。
采用图6A、图6B、图6C、图6D和图7A、图7B,说明本例的结构中的油墨填充和气体排出的过程。
首先,当在第二油墨容器125内具有充足油墨时,如图6A所示,连接部11与供应部31相分离。这时,由于气体不排出到气体储存室43内,所以气体储存室43内基本上被油墨充满。
在图6B中表示出了第二油墨容器125内的油墨被消耗、该第二油墨容器125发生变形的状态。这样,通过压力板109的彼此接近,弹簧107被压缩,第二油墨容器125内依然保持用于向记录头供应油墨的最佳范围的负压。
当将油墨填充到第二油墨容器125内时,如图6C所示,连接连接部11和供应部31。通过该连接,与上述实施形式的情况一样,利用第二油墨容器125内的负压作用,油墨从第一油墨容器51流入到第二油墨容器125内。
当这样的油墨流入进行时,如图6D所示,第二油墨容器125借助弹簧107的回复力而膨胀,而且,第二油墨容器125内的油墨液面也逐渐上升,同时,存在于其内部的气体通过气体排出管13进入到气体储存室43中。通过从第二油墨容器125排出的气体进入到气体储存室43内,在该气体储存室43内气体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大,伴随于此,相对减少的气体储存室43内的油墨进入到第二油墨容器125中。
在这样的一系列油墨填充和气体排出结束之后,如图7A所示,使连接部11和供应部31分离开。在该分离状态下,由于供应部31被密封,所以排出至气体储存室43内的气体仍然储存在该气体储存室43内。
下面,如图7B所示,通过对该气体储存室43施加外力P,袋状的气体储存室43塌溃,存储在其中的气体通过油墨通路42进入到第一油墨容器51内。为了推压气体储存室43,可以在记录装置内适当地设置推压机构。
并且,在这样的结构中,气体储存室43的内部容积必须大于油墨通路42内的容积。在假设气体储存室43的内部容积小于油墨通路42的内部容积的情况下,气体储存室43内的气体被送入到第一油墨容器51内之后,当气体储存室43复原时,油墨通路42内将可能残留有气体。即,利用外力压溃气体储存室43、将其内部的气体送入第一油墨容器51内之后,当通过解除外力使气体储存室43复原并且第一油墨容器51内的油墨进入到气体储存室43内时,油墨通路42内的气体与油墨不能充分地置换,在油墨通路42和气体储存室43的接合部附近残留有气体。这样,残留的气体被送到第二油墨容器125内。因此,如上所述,气体储存室43的内部容积比油墨通路42的内部容积大。
(第三个实施形式)
图16和图17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三个实施形式的图示。在本例中的第一油墨容纳容器(第一油墨容器)51中,由在其内部划分出的油墨容纳室、和阀室68两个室构成,这两个室的内部经由连通口56连通。
在第一油墨容纳容器51的一部分中,配置有可以变形的可弯曲性膜(片材构件)52,在该片材构件52和第一油墨容纳容器51的内表面之间,划分出用于容纳油墨的空间(油墨容纳室)。第一油墨容纳容器51内的片材构件52的外侧空间、即图16中的片材构件52的上侧空间通过大气连通口55向大气开放,从而与大气压力相等。该第一油墨容纳容器51,除了相对于设置在下方的供应部31的连接部、和相对于阀室68的连通路径之外,实质上形成密闭空间。
本例的密封构件52的中央部分,其形状被作为平板状支承构件的压力板53所限制,其周边部分可以变形。而且,该片材构件52,预先在其中央部分上形成凸状,侧面形状形成大致台形。如后面所述,该片材构件52根据第一油墨容纳容器51内的油墨量的变化和压力变化而产生变形。这时,片材52周边部分平衡性良好地伸缩变形,该片材构件52的中央部分保持基本上水平的姿势,沿图中的上下方向平行移动。这样,由于片材构件52平稳地变形(移动),所以不会产生伴随着变形的冲击,不会由于冲击导致在第一油墨容纳容器51内产生异常的压力变化。
并且,在第一油墨容纳容器51内,设有经由压力板53对片材构件52向图中上方加载的压缩弹簧形式的弹簧构件54。通过该弹簧构件54的推压力的作用,与形成于记录头的油墨喷出部上的弯液面的固定力平衡,产生可以进行记录头的油墨喷出操作的范围的负压。另外,图16和图17的状态表示在第一油墨容纳容器51内几乎完全填充有油墨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弹簧构件处于被压缩的状态,在第一油墨容纳容器51内产生适当的负压。
进而,构成一个单向阀61,该单向阀用于当第一油墨容纳容器51内的负压高于规定值以上时从外部导入气体、同时阻止油墨从第一油墨容纳容器51泄漏出来。该单向阀61包括:具有大气导入口66的作为阀封闭构件的压力板63、和以与大气导入口66对应的方式固定在阀室68的框体上且可以密封的密封构件65。阀室68,除了向第一油墨容纳容器51的连通口56和向大气开放的大气导入口66之外,实质上保持为一个密闭的空间。在阀室68的框体内,比片材构件62更靠图中右侧的空间通过大气连通口67向大气开放,与大气压力相等。片材构件62,其中央部分与压力板63接合在一起,其周边部分可以变形,利用这样的结构,作为阀封闭构件的压力板63向图中左右方向的移动可以顺畅地进行。
在阀室68内部,作为用于限制阀开放操作的阀限制构件,配有弹簧构件64。弹簧构件64呈略微被压缩的状态,利用其压缩反作用力向图中右方推压压力板63。利用该弹簧构件64的伸缩,具有进行密封构件65相对于大气导入口66的密闭/分离的阀的功能,进而,具有仅允许从大气连通口67经由大气导入口66向阀室68内部的导入气体的单向阀的功能。
在此,作为密封构件65,只要可以确实对大气导入口66进行密封即可。即,密封构件65,可以是至少与大气导入口66接触的部位相对于大气导入口66的开口面保持平滑性的构件、或者在大气导入口66周围具有可以密闭的肋的构件等,只要可以确保密封性即可,并且其材质不限。优选地,利用具有易于随着密封构件62和压力板63的位移而伸缩的性能的橡胶等弹性体形成密封构件65。
利用这样的第一油墨容纳容器51的结构,当从完全充满油墨的初始状态开始消耗油墨时,第一油墨容纳容器51的油墨容纳室内的负压、和阀室68内的阀限制构件(弹簧构件64)的作用力等达到平衡。从这种平衡状态起,继续消耗油墨,在第一油墨容纳容器51的油墨容纳室内的负压进一步增强的瞬间,大气导入口66开放,大气流入,该大气进入到第一油墨容纳容器51的油墨容纳室内。由于片材构件52和压力板53可以向图中上方位移,所以由于大气进入而使油墨容纳室内的容积增大,同时,负压减弱,大气导入口66再次封闭。
并且,第一油墨容纳容器51周围的环境变化,例如在发生温度上升或减压等的情况下,允许进入油墨容纳室内的空气膨胀,而空气膨胀的量的程度与片材构件52和压力板53从向下方的最大位移位置至初始位置的位移量相当的容积相应。换而言之,所述容积程度的空间具有作为缓冲区域的功能。因此,可以缓和伴随着周边环境的变化的压力上升,从而有效地防止油墨从记录头喷出口泄漏。
并且,从初始的油墨填充状态起、伴随着油墨的导出第一油墨容纳容器51的内部容积减少、且直到确保缓冲区域为止,由于外部气体没有被导入到油墨容纳室中,所以到此为止,即使发生周围环境急剧变化或振动、掉落等情况,也不会产生油墨泄漏。进而,由于不是从油墨的未使用状态起预先确保缓冲区域,所以油墨容纳容器51的容积效率提高,可以形成紧凑的结构。
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第一油墨容纳容器51内的弹簧构件54、和阀室68内的弹簧构件64均表示为盘簧的形式,但是不言而喻,也可以采用其它形式的弹簧。例如,可以采用圆锥形的卷簧,也可以采用板簧。在采用板簧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具有大致U字形截面的上下对称的一对板簧构件,它们的U字形的开放端彼此相向地组合。
本例中的第二油墨容纳容器(第二油墨容器)125具有与上述实施形式相同的结构。但是,在本例的情况下,气体输送管(气体排出管)13的气体输送口(气体排出口)13a几乎位于四方框形的框架115的下表面的同一平面上。
下面利用图18A至图18F,具体地说明油墨向第二油墨容纳容器(第二油墨容器)125内的填充和气体从第二油墨容纳容器(第二油墨容器)125内放出的过程。
如图18A所示,在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内充满油墨的状态,如图18B所示,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内的油墨被消耗的状态,如图18C所示,由于气体从外部的进入使得气体储存在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的上部的状态,与上述图3A和图3B中的状态相同。如前面所述,作为储存在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内的气体,包含从记录头的喷出口进入的气体、和伴随着记录头的油墨喷出操作产生的气体。
在本例的情况下,与上述实施形式一样,当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内的油墨消耗了规定量以上时,与油墨向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的填充同时,输送储存在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内的气体。
首先,通过喷墨头单元1与滑架202一起向原始位置的移动,将连接部11和供应部31相向连接(参照图18C、图18D)。利用这一连接,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的内部经由油墨导入管12和气体输送管13连通到第一油墨容纳容器51内。结果,利用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内的负压,油墨开始经由油墨导入管12和气体输送管13、从第一油墨容纳容器51向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沿着图18D的箭头A方向流动。这样,从作为与第一油墨容纳容器51连通的多个连通路径的油墨导入管12和气体输送管13,同时向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侧供应油墨。利用该油墨的流入,伴随着被压力板109压缩的板簧107的回复力,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内的容积逐渐增大。
而且,如图18E所示,当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内的容积几乎达到最大时,第二油墨容纳容器51内部的气体经由气体输送管13和气体导入管33输送至第一油墨容纳容器51侧,同时,将油墨填充到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内。即,由于供应到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内的油墨,使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内的气体被压缩从而压力升高,通过这一压力上升,形成于气体输送管13内的油墨弯液面破裂,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内的气体移至油墨容纳容器51内,与此同时,第一油墨容纳容器51内的油墨通过油墨导入管12导入到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内。并且,当油墨导入管12的油墨导入口12a没入到油墨的液面之下时,该油墨导入管12用于导入油墨,并且,气体输送管13用于输送气体,它们的功能区分得更为明确。
伴随这种气体输送的油墨填充,如图18F所示,进行到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内的油墨液面到达气体输送管13的气体输送口13a为止。即,当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内的油墨液面到达气体输送管13的气体输送口13a时,油墨的填充自动停止。
下面,利用图19A、图19B,详细说明从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内部输送气体时的压力平衡。在此,对在进行油墨供应和气体输送的图18D的状态下静止的情况进行说明。
首先,考虑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内的气体压力。当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内的气体压力为P,由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内的油墨界面和第一油墨容纳容器51内的油墨界面的水位差造成的压力为Hs时,施加到形成于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侧的气体输送管13内的油墨弯液面的压力,成为比第一油墨容纳容器51内的气体压力P大Hs的P+Hs。由该水位差造成的压力增加,是由于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内的气体处于密闭状态而产生的,利用在连接部11内具有大气连通口且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的内部向大气开放的结构,则不会产生。
下面,考虑气体输送管13的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侧开口的弯液面的位置中的压力平衡。对于该弯液面的位置,向下作用的压力为P+Ha,向上作用的力为P+Hs,由于假设在这种状态下达到平衡,所以上下方向的压力差、和由弯液面引起的下式表示的压力Ma达到平衡。
Ma=2γ·cosθa/Ra                             (1)
在此,γ是油墨的表面张力,θa是油墨对于气体输送管13的接触角,Ra是气体输送管13的管径(内径)。
因此,气体输送管13的记录头侧开口位置上的压力平衡由下式表示。
P+Hs-(P+Ha)=Ma                                (2)
Hs-Ha=Ma                                      (3)
即,气体输送管13内的弯液面的位置和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的油墨界面的水位差造成的压力(Hs-Ha)、和由气体输送管13的弯液面造成的压力(Ma)达到平衡的状态。
因而,残留在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内的气体容积增大,在达到
Hs-Ha>Ma                                      (4)的情况下,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内的气体压力升高,气体输送管13的弯液面破裂,第一油墨容纳容器125内的气体向第一油墨容纳容器51侧移动。并且,伴随于此,第一油墨容纳容器51内的油墨经由油墨供应管32和油墨导入管12移动至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内,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内的油墨液面上升。
由于气体输送管13的内部容积与供应部31相比非常小,所以在气体开始移动的初始阶段,容积较大的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内的油墨液面的上升不那么大,气体输送管13内的弯液面位置向着第一油墨容纳容器51侧开口部迅速地移动。因而,由气体输送管13的第一油墨容纳容器51侧的开口位置和第一油墨容纳容器51内的油墨界面的水位差所造成的压力减小,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内的压力相对于在气体导入管13中产生的弯液面的压力Ma’大许多,促进了气体的输送。Ma’是由形成于气体导入管13的第一油墨容纳容器51侧的弯液面所引起的压力。
而且,当由与气体输送管13的通路长度相当的水位造成的压力La满足下式的关系时,直到图18E的状态为止进行气体输送。
La<Ma+Ma’                                (5)
以上,对油墨导入管12的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侧的开口与油墨接触的情况进行了研究。在由于长期放置等导致气体向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内导入量较多的情况下,如图19B所示,油墨导入管12的记录头侧开口形成不与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内的油墨接触的状态。下面对该状态进行研究。
在到此为止的说明中,由于油墨导入管12的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侧的开口与油墨接触,所以只要研究气体输送管13内的弯液面位置中的压力的平衡即可。但是,在图19B所示的状态下,则也必须对形成于油墨导入管12中的油墨弯液面进行考察。
在图19B的状态下处于静止状态。当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内的气体压力为P’、由形成于油墨导入管12内的弯液面造成的压力为Mi时,图19B的状态中的油墨导入管12和气体输送管13内的弯液面位置处的压力平衡由下式表示。
P’-(P+Ha)=Ma,P’-(P+Hi)=Mi          (6)
在此,为了进行油墨供应和气体输送,只要满足
P’-(P+Ha)>Ma,P’-(P+Hi)<Mi
即可。因此,
P’-P>Ha+Ma,P’-P<Hi+Mi
也就是
Hi+Mi>Ha+Ma
Hi-Ha=H>Ma-Mi                         (7)
因此,根据由与油墨导入管12和气体输送管13在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侧开口位置的铅直方向中的差相对应的水位造成的压力差H、和由油墨导入管12和气体输送管13的弯液面造成的压力差(Ma-Mi)的关系,决定是否进行油墨供应和气体输送。
如上面所述,采用本实施形式,在第一、第二油墨容纳容器51、125之间,设有由多个通路构成的连接机构,利用各通路中的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侧开口位置的高度差,不需要复杂的结构就可以将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侧的气体快速输送至第一油墨容纳容器51侧。采用由这种多个通路构成的连接机构,将油墨从第一油墨容纳容器51供应到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内。并且,在将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内的气体输送至第一油墨容纳容器51侧的状态下,第一油墨容纳容器51内具有规定的负压,因而,在油墨填充结束的时刻,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内保持有与第一油墨容纳容器51内相同的负压。因此,在向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内供应油墨的动作结束之后,不必进行用以在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内形成负压的初期负压生成处理、例如油墨的吸入排出和预备喷出等。油墨的吸入排出是从记录头的喷出口吸入排出没有用于图像记录的油墨的处理,并且,所谓喷出是从记录头的喷出口喷出没有用于图像记录的油墨的处理。
作为用于在第一油墨容纳容器51内产生负压的负压发生机构,除了图16所示的负压调节机构、即除了包括由当第一油墨容纳容器51内的负压高于规定值时从外部导入气体的单向阀61构成的负压调节机构之外,也可以包括下述负压发生机构。
图20A表示配有利用毛细管构件(负压发生构件)71构成的负压发生机构的第一油墨容纳容器51。该毛细管构件71由聚氨酯或蜜胺等高分子泡沫、或者聚烯烃和聚酯等具有耐油墨性的材料构成,并且是可以在与油墨之间产生适当的毛细管力的构件。并且,作为负压发生构件的毛细管构件71,还具有缓冲由于第一油墨容纳容器51内的环境温度变化所造成的压力变化的效果。例如,在周围的压力下降、或温度上升的情况下,图20A中左侧的油墨室73A内的空气膨胀。通过图20A中右侧油墨室73B的毛细管构件71吸收该空气膨胀的部分,稳定油墨室73A内的负压,同时,可以防止油墨泄漏等。72是油墨室73B内部与大气连通的大气连通口。
图20B是采用上述图16的第一油墨容纳容器51的负压调节机构以外的机构的情况的结构例。其中所示的负压调节机构,具有配置在第一油墨容纳容器51的底面上的微小空孔(大气连通口)81、是利用形成于该空孔81中的油墨弯液面的负压调节机构。该机构在第一油墨容纳容器51内的负压过剩的情况下,通过空孔81的弯液面破裂并从外部导入空气,使第一油墨容纳容器51内的压力保持一定。
图20C表示利用水位差产生负压的负压发生机构的结构例。
第一油墨容纳容器51内的油墨面相对于重力方向配置在记录头的喷嘴下方,利用油墨的水位差产生负压。从第一油墨容纳容器51通过油墨通路42向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导出油墨,当伴随着油墨的导出,第一油墨容纳容器51内的油墨量减少时,从大气连通口53导入大气。借此,第一油墨容纳容器51内的压力始终保持为大气压,可以顺畅地进行油墨的导出。因而,至少从开始使用油墨起、即从将第一油墨容纳容器51安装到记录装置上起,即可打开大气连通口53。因而,在将第一油墨容纳容器51安装到记录装置上之前,可以利用密封构件等将大气连通口53封闭起来。进而,在安装第一油墨容纳容器51之前,大气连通口53被封闭起来,在使用第一油墨容纳容器51之前,对于防止填充到其内部的油墨向容器外泄漏和蒸发是有效的。并且,第一油墨容纳容器51使用时的大气连通口53的打开,可以在就要将第一油墨容纳容器51安装到记录装置上之前,由使用者剥开堵塞大气连通口53的密封件、或在安装第一油墨容纳容器51时用针插入穿孔等操作来实现。
并且,在图20C的例子中,是以第一油墨容纳容器51作为模型成形的容器说明的,但是也可以采用形成袋状的可弯曲性片材构成。在这种情况下,伴随着油墨的导出,片材发生变形,可以对应于内部的油墨量使内部容积发生变化,因而,可以省略大气连通口53。这样,通过将由可弯曲性片材构成的袋容纳到不变形的框体内,可以使安装更为容易并且可以防止由于外力造成的片材损伤。并且,为了将从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输送的气体储存起来,在供应部31的上方形成气体储存室43。因此,在去除从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输送的气体的同时,利用第一油墨容纳容器51的负压保持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内的负压,在这种状态下,可以完成油墨的供应。
作为负压发生机构,除了图20A、图20B、图20C的结构之外,只要能够保持适当负压,可以采用各种结构。
这样,由于油墨向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内的填充不需要专门的泵等,所以不会导致装置的大型化和复杂化。并且,通过在第一、第二油墨容纳容器51、125之间设置多个连通路径(在上述实施形式中为两个),可以利用简单的机构将储存在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内的气体输送至可更换的第一油墨容纳容器51内,并且在每次油墨填充时保持稳定的油墨保持量。而且,利用第一油墨容纳容器51内的负压,确保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内的初始负压,可以自动地停止油墨填充操作。
这样,在将规定量的油墨填充到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中之后,通过使喷墨头单元1与滑架202一起离开原始位置,并将连接部11和供应部31分离开,可以进行记录操作。通过连接部11和供应部31的分离,利用密封橡胶26将油墨导入管12前端部的孔12b(参照图4B)堵塞,气体输送管13前端部的孔也同样被堵塞,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内再次形成密封状态。
(第四个实施形式)
图21A至图21D和图22A、图22B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四个实施形式的图示。
本例是不将第一油墨容纳容器51置于比第二油墨容器125高的位置上、使气体从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内移动到第一油墨容纳容器51侧的形式的结构例。在该例中同样,如图中所示,可以将从第一油墨容纳容器51经由油墨通路42至供应部31的区域定义为第一油墨容纳区域,将从油墨导入管12和气体输送管13的设置部分至记录头尖端133的区域定义为第二油墨容纳区域,将从油墨供应管32和气体诱导管33的设置部分至油墨导入管12和气体输送管13的设置部分的部分定义为连接机构。
如图21A所示,即使第一油墨容纳容器51未置于比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高的位置上,当结合了构成结合单元的连接部11和供应部31时,也与上述第三个实施形式一样,进行从第一油墨容纳容器51向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的油墨填充。但是,从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向上方输送的气体,不移动至位于下方的第一油墨容纳容器51中。因此,在油墨通路42的途中设有气体储存室43,从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输送的气体临时储存于其中。该气体储存室43,利用柔软而不具有弹性的尼龙等形成袋状,油墨通路42中的一个开口部44连接到形成于其一部分的开口部上。
利用图21A至图21D和图22A、图22B,说明本例结构中的油墨填充和气体输送过程。
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内的油墨被消耗,在图21A中表示该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变形的状态。这样,通过压力板109彼此靠近,弹簧107被压缩,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内仍然保持有用于向记录头供应油墨的最佳范围的负压。并且,图21A表示在消耗油墨的期间、例如由于气体从外部进入到记录头内而使得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内存在气体的状态。
当油墨填充到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内时,如图21B所示,连接部11和供应部31连接。通过这一连接,与上述实施形式的情况一样,借助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内的负压的作用,油墨从第一油墨容纳容器51流入到该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内。
当进行这样的油墨流入时,如图21C所示,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借助弹簧107的回复力而膨胀,而且,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内的油墨液面也逐渐上升,同时,存在于其内部的气体通过气体输送管13进入到气体储存室43内。进而,如图21D所示,由于从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输送的气体进入到气体储存室43内,在该气体储存室43内气体所占的比例逐渐升高,与此相伴相对减少的气体储存室43内的油墨进入到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内。
在这样的一系列油墨填充和气体输送结束之后,如图22A所示,连接部11和供应部31被分离开。在分离状态下,由于供应室31被密封起来,所以送至气体储存室43内的气体,储存在气体储存室43内。
接着,如图22B所示,通过对气体储存室43施加外力P,袋状气体储存室43被压溃,储存在其中的气体通过油墨通路42进入到第一油墨容纳容器51内。为了推压气体储存室43,也可以在记录装置内适当地设置推压机构。
并且,在这样的结构中,气体储存室43的内部容积必须大于油墨通路42的内部容积。在假设气体储存室43的内部容积小于油墨通路42的内部容积的情况下,在将气体储存室43内的气体送入到第一油墨容纳容器51内之后,当气体储存室43复原时,气体可能残留在油墨通路42内。即,利用外力将气体储存室43压溃,在将其内部的气体送入到第一油墨容纳容器51内之后,通过解除其外力使气体储存室43复原、从而第一油墨容纳容器51内的油墨进入到气体储存室43内时,油墨通路42内的气体没有与油墨充分地置换,在油墨通路42和气体储存室43的接合部附近残留有气体。这样,残留的气体可能被送至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内。因此,如上所述,气体储存室43内的容积比油墨通路42内的容积大。
(第五个实施形式)
图23A和图23B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五个实施形式的图示。本例是形成于第一、第二油墨容纳容器之间的多个通路内、实际上不存在油墨导入管和气体输送管的高度差的形式的结构例。
图23A是第二油墨容纳区域和连接部11的剖视图。如该图所示,设置在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的框状框架(基座)115上的油墨导入管12和气体输送管13的各自的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侧的开口部位于基本上相同的高度上。但是,油墨导入管12的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侧的开口部的一部分与设置在框架115上的槽91相接。
图23B表示第一油墨容纳容器51与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相连接的状态。在该连接状态下,通常,在由油墨导入管12和气体输送管13形成的两个通路之中不存在高低差的情况下,由于在这些通路中的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侧的开口部产生的油墨弯液面力没有差别,所以不会进行气体的输送。但是,如该图所示,由于框架115的槽91以与油墨导入管12的开口部相接的方式设置,所以油墨利用槽91的毛细作用力沿着壁面流动,该油墨导入管12侧的开口部的弯液面破裂。而且,利用在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内移动的油墨体积,增加该容器125内的气体压力,利用该压力使在气体输送管12中产生的弯液面破裂,容器125内的气体移动到第一油墨容纳容器51内。这样,即使在两个通路没有高低差的情况下,也可以对气体进行输送。
(第六个实施形式)
图24A、24B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四个实施形式的图。本例是在位于第一、第二油墨容纳容器51、125之间的多个通路设置于第一油墨容纳容器51侧的形式的结构例。
在图24A中,在第一油墨容纳容器51侧,配有油墨导入管12和气体输送管13。并且,相对于重力方向位于下方的油墨导入管12和气体输送管13的开口部,相互具有高低差,它们的下侧开口部被密封构件(密封橡胶)密封。密封构件26被弹簧24向下方加载,并且,利用图中未示出的止挡件防止向下方脱落。如图24A所示,当第一、第二油墨容纳容器51、125不连接时,利用密封构件26将油墨导入管12和气体输送管13的下侧开口部堵塞起来。并且,在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的框架115上,配有形成有缝隙Sa的密封构件S。在图24A的状态下,密封构件S借助其弹性封闭缝隙Sa,从而封闭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
如图24B所示,当将第一、第二油墨容纳容器51、125连接起来时,油墨导入管12和气体输送管13通过对应的密封构件S的缝隙Sa进入到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内。这时,密封构件26将油墨导入管12和气体输送管13的下侧开口部打开,第一、第二油墨容纳容器51、125的内部连通。并且,密封构件S的缝隙Sa的内表面与油墨导入管12和气体输送管13的外周面紧密接合,对其进行密封。
在本例中同样,利用与上述第三个实施形式相同的弯液面,与供应油墨同时,进行气体的输送。
(第七个实施形式)
图2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七个实施形式的图示。位于第一、第二油墨容纳容器51、125之间的多个通路成一体地构成。
在上述实施形式中,利用油墨供应管12和气体输送管13各自的构件形成通路。但是,如图25所示,也可以将一个管P的内部分成两部分以形成两个通路。在管P的内部,图中的右侧具有油墨导入管12的功能,图中左侧具有气体输送管13的功能。在图25中,在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侧的连接部11中配有管P,构成以与上述图4A一样的结构组合成管P的形式。因此,与图4A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符号,省略对其的说明。
如本例中那样,通过在一个管的内部形成多个通路,减少了管的配备数目,减少了在第一、第二油墨容纳容器51、125的连接和分离时产生的插、拔力,可以减少对它们之间的位置精度的限制。
(第八个实施形式)
图26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八个实施形式的图示。在本例中,利用一个管形成位于第一、第二油墨容纳容器51、125之间的两个通路,一个通路73具有油墨导入管12的功能,另一个通路74具有气体输送管13的功能。进而,在管P中沿着油墨通路并列设置形成微细的槽的部分75,该部分75从通路73的记录头侧开口向下方延伸。该部分75从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的内侧上表面向下方突出。
在该结构中,由于油墨借助油墨的毛细作用力进入到部分75的微细的槽中,所以在通路73的记录头侧开口部中不会形成作用以很高压力的弯液面。因此,油墨可以容易地从通路73流入到第二油墨容器125内。即,在本实施形式中,即使油墨用通路73和气体用通路74中的记录头侧开口位置的高度没有差别,也可以进行油墨的移动和气体的输送,从而获得与上述第五个实施形式相同的效果。
另外,在油墨用通路中的记录头侧开口部分中,作为以不能形成作用以很高压力的弯液面的方式构成的结构,不限于第五和第八个实施形式。例如通过形成该开口部分扩大的形状、多个通路的内径存在差异,或者利用材料的适当选择和表面处理使通路内表面的条件(与油墨的接触角等)在通路之间存在差异等,也可以获得相同的效果。
(第九个实施形式)
图27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九个实施形式中的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的图示。
在本例中,上述图26的通路73的记录头侧开口部向下方延伸,其位于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的底部附近。因此,该通路73的记录头侧开口部始终与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内的油墨接触。因此,若满足上述(4)式的关系则始终输送气体,不必考虑导致上述19B的状态的情况。并且,为了使通路73的记录头侧开口部始终更为确实地与油墨接触,可以在其开口部的周围设置用于储存油墨的油墨储存部。
(其他实施形式)
在上述实施形式中,利用油墨导入管12和气体排出管(气体输送管)13,在作为油墨补充容器的第一油墨容器51、和作为油墨容纳容器的第二125之间形成共计两个连通路径。而且,也可以在第一油墨容器51和第二油墨容器125之间形成三个以上的连通路径。重要的是,只要可以通过至少一个连通路径,将第二油墨容纳容器125内的气体排出至第一油墨容器51内;通过至少另一个连通路径,将第一油墨容器51内的油墨供应到第二油墨容器125内即可。
并且,如上所述,利用油墨导入管12和气体排出管13形成的连通路径的功能不必特定为油墨供应用或气体排出用。例如,当利用第二油墨容器125内的负压从第一油墨容器51导入油墨时,通过由油墨导入管12和气体排出管13形成的连通路径两者来供应油墨。之后,当第二125的内压上升时,通过由较短的气体排出管13形成的气体易于脱离的连通路径,排出第二油墨容器125内的气体,通过利用油墨导入管12形成的连通路径供应油墨。而且,当油墨导入管12的下侧开口部没入油墨液面之下时,由气体排出管13形成的连通路径用于气体排出,并且由油墨导入管12形成的连通路径用于油墨导入,它们的功能区分得更为明确。而且,当第二油墨容器125内的油墨液面到达气体排出管13时,停止油墨的供应。因而,对应于气体排出管13下侧开口部的设定位置,可以向第二油墨容器125内定量供应油墨。结果,可以向第二油墨容器125内定量供应直到充满第二油墨容器125所必需的量的油墨。
并且,多个连通路径的每一个可以按照下述方式形成,即,直到其下端没入到第二油墨容器125内的油墨容器液面之下为止,可以实现用于导入油墨或排出气体的任意一种功能。并且,在所述多个连通路径中的流体(油墨和气体)的流动阻力根据通路内径和形成材料等而有所不同,借此,作为它们的主要功能,可以分为导入油墨用功能或气体排出用功能。并且,对于多个连通路径中的流体流动阻力,由于制造上的偏差等而存在一定的差异,利用这一点,也可以将这些连通路径的功能主要分成油墨导入用功能或气体排出用功能中的任意一种。因而,即使假设以相同的方式设定多个连通路径,也可以从至少一个连通路径排出气体,并且从至少另一个连通路径平稳地供应油墨。
并且,这样的多个连通路径,除了由对应于其数目的多根管子形成之外,也可以形成于一根管子之中。例如,利用双重管,可以形成靠中心的连通路径,和靠外周的连通路径。重要的是,只要对一根管子的内部进行分隔的隔壁将该管子的内部完全或不完全地分隔开、形成多个连通路径即可。
已经参照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清楚,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广泛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改变和变形,并且因此,本发明旨在后面所附的权利要求中覆盖这些落在本发明的真正主旨之中的改变和变形。

Claims (40)

1、一种油墨供应系统,配有:
容纳油墨的第一油墨容纳区域,
经由连接机构连接到上述第一油墨容纳区域上、将从上述第一油墨容纳区域内导入的油墨供应给记录头的第二油墨容纳区域,其中,
上述连接机构,可分离地将上述第一油墨容纳区域和上述第二油墨容纳区域连接,并且,当将上述两个油墨容纳区域连接起来时,形成连通这两个油墨容纳区域之间的多个连通路径,
上述第二油墨容纳区域,除了上述多个连通路径和其与上述记录头的接触部之外,实质上形成密闭空间,
上述多个连通路径,在经由至少一个连通路径从上述第一油墨容纳区域向上述第二油墨容纳区域供应油墨时,可以经由至少另一个连通路径将存在于上述第二油墨容纳区域中的气体输送向上述第一油墨容纳区域,
上述第一油墨容纳区域,具有使从上述第二油墨容纳区域输送来的气体进入到其内部的区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墨供应系统,其特征为,
在上述第一油墨容纳区域中,配有用于不经由上述第二油墨容纳容器、将大气导入到上述第一油墨容纳区域内的机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墨供应系统,其特征为,
上述多个连通路径的上述第一油墨容纳区域侧的开口部在重力方向上位于上述第二油墨容纳区域侧开口部的上方,并且,至少一个上述第二油墨容纳区域侧的开口部在重力方向上位于另一个连通路径的上述第二油墨容纳区域侧开口部的上方。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墨供应系统,其特征为,
根据由上述第一油墨容纳区域内的油墨施加给实际上构成密封空间的上述第二油墨容纳区域的压力、和形成于上述多个连通路径的至少一个中的油墨的弯液面力的关系,经由至少另一个连通路径从上述第一油墨容纳区域向上述第二油墨容纳区域供应油墨,同时,经由至少上述一个连通路径,将存在于上述第二油墨容纳区域中的气体输送至上述第一油墨容纳区域。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墨供应系统,其特征为,
以与形成上述第二油墨容纳区域的容器内壁接触的方式,形成上述多个连通路径的至少一个的上述第二油墨容纳区域侧的开口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墨供应系统,其特征为,
在上述多个连通路径的至少一个上述第二油墨容纳区域侧的开口部,设有沿着该连通路径向上述第二油墨容纳区域内部延伸的槽的形成部分。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墨供应系统,其特征为,
以始终与上述第二油墨容纳区域内的油墨接触的方式,构成上述多个连通路径的至少一个的上述第二油墨容纳区域侧的开口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墨供应系统,其特征为,
上述多个连通路径,其内壁和油墨的接触角度不同。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墨供应系统,其特征为,
上述多个连通路径的内径不同。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墨供应系统,其特征为,
配有当上述连接机构将上述第一油墨容纳区域侧的连接部和上述第二油墨容纳区域侧的连接部分离开时、将上述第二油墨容纳区域侧的连接部密封的机构。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墨供应系统,其特征为,
上述第二油墨容纳区域,具有:使用油墨的记录部、容纳油墨的第二油墨容纳容器、上述连接机构。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油墨供应系统,其特征为,
上述第二油墨容纳容器可以变形。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油墨供应系统,其特征为,
上述第二油墨容纳容器,具有在内部产生负压的负压发生机构。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墨供应系统,其特征为,
上述第一油墨容纳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在重力方向上位于上述连接机构的上方。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油墨供应系统,其特征为,
上述第一油墨容纳区域具有:用于将油墨容纳在内部的第一油墨容纳容器、在上述第一油墨容纳容器的内部产生负压的负压发生机构、上述连接机构、导出油墨的油墨供应部。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油墨供应系统,其特征为,
上述第一油墨容纳容器,划分成油墨容纳空间,并且在至少一部分中具有可以伴随着向上述第二油墨容纳区域供应油墨、向上述容纳空间减少的方向位移的可动构件,进而,
配有在上述容纳空间内部产生负压的负压生成机构。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油墨供应系统,其特征为,
上述第一油墨容纳容器,具有向与上述可动构件的可位移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对上述可动构件加载的构件。
18、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油墨供应系统,其特征为,
上述第一油墨容纳容器,具有伴随着从上述容纳空间向上述第二油墨容纳区域供应油墨、可以将大气从上述容纳空间的外部导入到内部的大气导入机构。
19、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油墨供应系统,其特征为,
上述第一油墨容纳容器,可以伴随着容纳在内部的油墨的消耗而进行交换。
20、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油墨供应系统,其特征为,
在上述第一油墨容纳容器中,设有位于上述连接机构上方、且储存从上述第二油墨容纳区域输送的气体的气体储存室。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油墨供应系统,其特征为,
上述第一油墨容纳容器具有气体进入到内部的区域,
上述气体储存室可以以将储存在该气体储存室内的气体推出到上述区域中的方式进行变形。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油墨供应系统,其特征为,
上述气体储存室的最大内部容积大于或等于该气体储存室和上述区域之间的连接通路的内部容积。
23、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油墨供应系统,其特征为,
配有:当上述连接机构将上述第一油墨容纳区域侧的连接部和上述第二油墨容纳区域侧的连接部分离开时、对上述第一油墨容纳区域侧的连接部进行密封的机构,和
减少上述气体储存室的内部容积的机构。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油墨供应系统,其特征为,
使上述气体储存室的内部容积减少的机构,是推压上述气体储存室的机构。
25、一种喷墨记录装置,采用喷墨记录头在记录介质上记录图像,其中,
作为将油墨供应到上述喷墨记录头中的系统,配有由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24任何一项所述的油墨供应系统。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为,
配有:使上述记录头沿主扫描方向移动的机构,
和沿着与上述主扫描方向相交的副扫描方向输送上述记录介质的输送机构,
上述第一油墨容纳区域配置在记录装置的主体的所定位置上,
上述第二油墨容纳区域可以与上述记录头一起移动地配置,
上述连接机构,当上述记录头移动至上述主扫描方向中的规定位置时,将上述第一油墨容纳区域和上述第二油墨容纳区域连接,并且当上述记录头离开上述规定位置时,解除上述第一油墨容纳区域和上述第二油墨容纳区域的连接。
27、一种油墨容纳容器,经由连接机构连接到补充油墨的油墨补充部上、将从上述油墨补充部补充的油墨供应给记录头,其中,
上述连接机构,将上述油墨补充部和上述油墨容纳容器可分离地连接,并且当将上述油墨补充部和上述油墨容纳容器连接起来时,形成连通于这两者之间的多个连通路径,
上述油墨容纳容器,除了与上述多个连通路径和上述记录头的连接部之外,实际上形成密闭的空间,
上述多个连通路径,当经由至少一个连通路径从上述油墨补充部向上述油墨容纳容器补充油墨时,可以经由至少另一个连通路径,将存在于上述油墨容纳容器内的气体输送至上述油墨补充部。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油墨容纳容器,其特征为,
上述油墨容纳容器,固定在配置有上述记录头的移动滑架上,
上述油墨补充部配置在上述移动滑架的外部,
上述多个连通路径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于上述油墨容纳容器或油墨补充部的任何一个上。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油墨容纳容器,其特征为,
在上述多个连通路径中,上述油墨补充部侧的开口部在重力方向上位于上述油墨容纳容器侧开口部的上方,并且至少一个上述油墨容纳容器侧的开口部在重力方向上位于另一个连通路径的上述油墨容纳容器侧开口部的上方。
30、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油墨容纳容器,其特征为,
配有当上述连接机构将上述油墨容纳容器侧的连接部和上述油墨补充部之间分离开时、用于将上述连接部密封的机构。
31、如权利要求27的油墨容纳容器,其特征为,
上述油墨容纳容器的内部空间可以变形。
32、如权利要求27的油墨容纳容器,其特征为,
配有在上述油墨容纳容器的内部空间的内部产生负压的负压产生机构。
33、如权利要求27的油墨容纳容器,其特征为,
配有:
形成上述油墨容纳容器的内部空间的至少一部分的可弯曲性片材,
和对上述可弯曲性片材向外侧加载的弹簧构件。
34、一种墨盒,配有:
如权利要求27至33的任何一项所述的油墨容纳容器,
和可以喷出从上述油墨容纳容器供应的油墨的喷墨记录头。
35、一种油墨补充容器,经由连接机构连接到将油墨供应给记录头的油墨容纳容器上、将油墨补充到上述油墨容纳容器中,其中,
上述连接机构,将上述油墨补充容器和上述油墨容纳容器可分离地连接,并且当将上述油墨补充部和上述油墨容纳容器连接起来时,形成连通于这两者之间的多个连通路径,
上述油墨容纳容器,除了与上述多个连通路径和上述记录头的连接部之外,实际上形成密闭的空间,
上述多个连通路径,当经由至少一个连通路径从上述油墨补充容器向上述油墨容纳容器补充油墨时,可以经由至少另一个连通路径将存在于上述油墨容纳容器内的气体输送至上述油墨补充容器,
上述油墨补充容器,具有从上述油墨容纳容器输送的气体进入到内部的区域。
36、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油墨补充容器,其特征为,
上述油墨容纳容器固定在配有上述记录头的移动滑架上,
上述油墨补充容器配置在上述移动滑架的外部,
上述多个连通路径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于上述油墨容纳容器或油墨补充部的任何一个上。
37、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油墨补充容器,其特征为,
具有:在上述油墨补充容器的内部产生负压的负压产生机构、上述连接机构、和导出油墨的油墨供应部。
38、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油墨补充容器,其特征为,
在上述油墨补充容器的内部划分出油墨容纳空间,并且在至少一部分中具有伴随着向上述油墨容纳容器供应油墨、可以向上述容纳空间减小的方向发生位移的可动构件,进而,
配有在上述容纳空间的内部产生负压的负压产生机构。
39、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油墨补充容器,其特征为,
具有对上述可动构件向与上述可动构件的可位移方向相反的方向加载的构件。
40、如权利要求35的油墨补充容器,其特征为,
具有伴随着从上述油墨补充容器内的油墨容纳空间向上述油墨容纳容器供应油墨、可从上述容纳空间的外部向内部导入大气的大气导入机构。
CNB031347428A 2002-09-30 2003-09-29 墨水供应系统及其容纳和补充容器、喷墨记录装置及墨盒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6130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287834 2002-09-30
JP287834/2002 2002-09-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96842A true CN1496842A (zh) 2004-05-19
CN1261304C CN1261304C (zh) 2006-06-28

Family

ID=319734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134742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61304C (zh) 2002-09-30 2003-09-29 墨水供应系统及其容纳和补充容器、喷墨记录装置及墨盒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6969161B2 (zh)
EP (1) EP1403067B1 (zh)
KR (1) KR100567302B1 (zh)
CN (1) CN1261304C (zh)
AT (1) ATE353765T1 (zh)
DE (1) DE60311716T2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20600B (zh) * 2009-06-12 2012-12-05 株式会社日立产机系统 过滤器和备有该过滤器的喷墨记录装置
CN103963475A (zh) * 2014-05-21 2014-08-06 深圳市巨鼎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多级供墨系统
CN103057275B (zh) * 2007-10-12 2015-06-17 录象射流技术公司 用于储存并输送液体的容器及连续喷墨打印机
CN109159544A (zh) * 2014-06-26 2019-01-08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容器组件
CN111976296A (zh) * 2019-05-23 2020-11-24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打印用液体容器、系统及盖
CN113910769A (zh) * 2020-07-08 2022-01-11 佳能株式会社 打印设备
CN114834159A (zh) * 2016-06-10 2022-08-0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墨水补充容器、墨水补充系统以及墨水补充用转接器
CN115122781A (zh) * 2021-03-26 2022-09-30 理想科学工业株式会社 墨填充装置和墨填充方法
CN115413259A (zh) * 2020-03-31 2022-11-29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499824C (en) * 2002-09-30 2009-12-0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supply system, fluid communicating structure, ink supply system, and inkjet recording head utilizing the fluid communicating structure
JP2004188720A (ja) * 2002-12-10 2004-07-08 Canon Inc 液体収納容器
JP2004314602A (ja) * 2003-04-04 2004-11-11 Canon Inc 液体収納容器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5096209A (ja) * 2003-09-24 2005-04-14 Olympus Corp インク流路の封止機構
JP4047259B2 (ja) 2003-09-29 2008-02-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供給システム
JP4289963B2 (ja) 2003-09-29 2009-07-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タンクおよび記録装置
US7384136B2 (en) * 2003-11-25 2008-06-10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k cartridge
JP2005219443A (ja) * 2004-02-09 2005-08-18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20050206693A1 (en) * 2004-03-22 2005-09-22 Stephen Chen High capacity ink supply apparatus
WO2005118300A1 (ja) 2004-06-01 2005-12-15 Canon Finetech Inc. インク供給装置、記録装置、インク供給方法、および記録方法
JP3977355B2 (ja) * 2004-06-07 2007-09-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タンクおよび記録ヘッド
JP4321370B2 (ja) * 2004-06-14 2009-08-2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充填方法
JP4560401B2 (ja) * 2004-12-22 2010-10-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タンク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4468192B2 (ja) * 2005-01-27 2010-05-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TWI248879B (en) * 2005-04-11 2006-02-11 Ta-Chiun Kuan Ink filling structure
US7571995B2 (en) * 2005-04-27 2009-08-11 Intek Co., Ltd. Ink cartridge refill system for inkjet printers and method of refilling ink cartridges using the same
US7325909B2 (en) 2005-04-28 2008-02-05 Kenneth Yuen Automatic ink refill system and methods
US7621626B2 (en) * 2005-07-27 2009-11-24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US8025376B2 (en) * 2005-09-29 2011-09-27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k cartridges
US7438399B2 (en) * 2005-12-05 2008-10-21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Printhead cartridge having constant negative pressure head ink supply
US7465042B2 (en) * 2005-12-05 2008-12-16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Method of priming inkjet printhead
US7448739B2 (en) * 2005-12-05 2008-11-11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Constant negative pressure head ink supply arrangement for inkjet printhead
US7448735B2 (en) * 2005-12-05 2008-11-11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Ink priming arrangement for inkjet printhead
US8313185B2 (en) * 2006-03-31 2012-11-2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container and liquid container package
JP4821430B2 (ja) * 2006-05-16 2011-11-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の装着方法
JP4942163B2 (ja) * 2006-08-03 2012-05-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収納容器
JP4806616B2 (ja) * 2006-09-29 2011-11-0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7954930B2 (en) * 2006-11-30 2011-06-07 Fuji Xerox Co., Ltd. Liquid droplet ejecting head and liquid droplet ejecting apparatus
JP4841467B2 (ja) * 2007-03-07 2011-12-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4888228B2 (ja) * 2007-05-28 2012-02-2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5076798B2 (ja) * 2007-10-15 2012-11-2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容器
JP5106134B2 (ja) * 2008-01-10 2012-12-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納容器
JP5067876B2 (ja) * 2008-04-21 2012-11-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5338200B2 (ja) * 2008-08-27 2013-11-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気泡制御ユニット、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5550220B2 (ja) * 2008-08-29 2014-07-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タンク
KR101484827B1 (ko) 2010-07-15 2015-01-20 세이코 엡슨 가부시키가이샤 액체 수용 용기, 및, 액체 분사 시스템
US8376530B2 (en) * 2010-12-29 2013-02-19 Chia Hsiang Art Printing Co., Ltd. Ink filling device for office machine
JP5834951B2 (ja) * 2012-01-25 2015-12-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および液体消費装置
JP5979906B2 (ja) 2012-02-23 2016-08-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納容器およびそれを装着可能な装置
JP5979917B2 (ja) * 2012-03-09 2016-08-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20150015645A1 (en) * 2013-07-11 2015-01-15 Loc V. Bui Degassing apparatus and methods thereof
JP6221566B2 (ja) * 2013-09-26 2017-11-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の再生方法、および液体収容容器
JP6415114B2 (ja) * 2014-05-30 2018-10-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貯留ユニットとそれを用いた液体吐出装置及び液体貯留ユニットからの気泡の除去方法
GB2529212A (en) * 2014-08-14 2016-02-17 Sellenis Ltd Container for storing and dispensing a liquid
FR3026984A1 (fr) * 2014-10-09 2016-04-15 Dover Europe Sarl Cartouche sans surpression inadmissible
JP6489989B2 (ja) * 2015-09-30 2019-03-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リント装置
JP6308989B2 (ja) 2015-09-30 2018-04-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納容器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CN108349259A (zh) * 2016-01-22 2018-07-31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流体供应组件
CN207291315U (zh) 2016-06-10 2018-05-0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墨水补充容器和墨水补充系统
US10308029B2 (en) 2016-06-10 2019-06-04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holding unit and liquid ejection device
CN107487083B (zh) 2016-06-10 2020-09-2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墨水补充容器
CN111845094B (zh) 2016-06-10 2022-01-1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墨水补充容器
CN111775566B (zh) 2016-06-10 2022-05-1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墨水补充容器和墨水补充系统
PE20190067A1 (es) 2016-06-10 2019-01-14 Seiko Epson Corp Envase de recarga de tinta, sistema de recarga de tinta y adaptador de recarga de tinta
JP6907559B2 (ja) 2017-01-26 2021-07-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ボトル
JP7267708B2 (ja) 2017-10-13 2023-05-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パッド電極を有する部材、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記録装置
WO2019074132A1 (en) 2017-10-13 2019-04-1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TEM COMPRISING PASTILLE ELECTRODE, INK CARTRIDGE, RECORDING APPARATUS
JP7047542B2 (ja) * 2018-03-30 2022-04-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システム
US11364722B2 (en) * 2018-05-21 2022-06-21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Print substance donor containers
JP7124613B2 (ja) 2018-09-28 2022-08-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排出装置
JP7242231B2 (ja) 2018-09-28 2023-03-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パッド電極を有する部材、記録装置
JP7154919B2 (ja) 2018-09-28 2022-10-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JP7224830B2 (ja) 2018-09-28 2023-02-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パッド電極を有する部材、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記録装置
CN113015627B (zh) 2018-11-20 2023-02-03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打印机流体端口
JP7183777B2 (ja) * 2018-12-25 2022-12-0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供給システム
JP7367324B2 (ja) 2019-03-29 2023-10-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JP7331416B2 (ja) * 2019-03-29 2023-08-2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JP7327976B2 (ja) * 2019-04-03 2023-08-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タンク
JP7305404B2 (ja) * 2019-04-03 2023-07-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タンク
US11298945B2 (en) * 2019-08-27 2022-04-1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replenishing system
JP7408982B2 (ja) 2019-09-30 2024-01-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JP7392358B2 (ja) 2019-09-30 2023-12-0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及びインク組成物
JP7392359B2 (ja) * 2019-09-30 2023-12-0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及びインク組成物
JP2021053956A (ja) 2019-09-30 2021-04-0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及びインク組成物
JP2021151724A (ja) * 2020-03-24 2021-09-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供給装置、液体貯留タンク、カートリッジ、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JP2022026847A (ja) * 2020-07-31 2022-02-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インクタンク
JP2023043905A (ja) * 2021-09-17 2023-03-3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補給容器
WO2023126942A1 (en) * 2021-12-30 2023-07-06 Stratasys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delivering building material to a printing head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94560A (ja) 1982-05-11 1983-11-12 Canon Inc 記録装置
US4967207A (en) * 1989-07-26 1990-10-30 Hewlett-Packard Company Ink jet printer with self-regulating refilling system
JPH05218A (ja) 1991-06-24 1993-01-08 Seibu Electric Ind Co Ltd セルフクリーニングレンジフード
KR970004231B1 (ko) 1992-10-02 1997-03-26 캐논 가부시끼가이샤 잉크 공급기구, 이러한 기구를 구비한 잉크제트 카트리지 및 이러한 기구를 구비한 잉크제트 기록장치
US5854646A (en) * 1995-04-27 1998-12-29 Hewlett-Packard Company Diaphragm pump for ink supply
JP3507261B2 (ja) 1995-12-26 2004-03-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ヘッド用液体供給方法、及び液体吐出記録装置
JP3450643B2 (ja) 1996-04-25 2003-09-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への液体補充方法、該補充方法を用いる液体吐出記録装置、液体補充容器、液体収容容器およびヘッドカートリッジ
JP3513377B2 (ja) 1996-12-05 2004-03-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への液体充填方法、該充填方法を実施するための充填ユニットと該充填方法により製造された液体収容容器、及び液体吐出記録装置
JP3880232B2 (ja) 1997-12-25 2007-02-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供給方法、該液体供給方法を用いる液体供給システム、インクタンク
US5905518A (en) * 1998-04-29 1999-05-18 Hewlett-Packard Company One shot air purge for replaceable ink supply
JP3437491B2 (ja) * 1998-06-30 2003-08-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注入方法、それが用いられるインク注入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1301194A (ja) * 2000-04-18 2001-10-30 Canon Inc インクタンク、インクジェットカートリッジ、インク供給装置、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インク供給方法
CA2310181C (en) 1999-05-31 2004-06-2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tank, ink-jet cartridge, ink-supplying apparatus, ink-jet prin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upplying ink
US6505923B1 (en) * 1999-06-24 2003-01-1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supply system, liquid supply container and negative pressure generating member container used for the same system, and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system
JP3852256B2 (ja) 1999-11-10 2006-11-2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1187459A (ja) * 1999-12-28 2001-07-10 Fuji Xerox Co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3416614B2 (ja) * 2000-04-26 2003-06-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6626516B2 (en) * 2000-09-20 2003-09-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printing apparatus, method of supplying ink and method of recovering ink jet print head
JP3801003B2 (ja) 2001-02-09 2006-07-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供給システム、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ヘッド、および液体充填方法
JP4193435B2 (ja) * 2002-07-23 2008-12-1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そのインク充填方法
JP3592265B2 (ja) * 2001-07-09 2004-11-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ヘッド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6959984B2 (en) 2001-08-14 2005-11-0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container and inkjet cartridge
EP1300247B1 (en) 2001-10-05 2006-05-1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container, liquid supplying apparatus,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US6854836B2 (en) 2001-10-05 2005-02-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container, liquid supply system, liquid using apparatus, ink tank, ink supply system, inkjet print head and print apparatus

Cited B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57275B (zh) * 2007-10-12 2015-06-17 录象射流技术公司 用于储存并输送液体的容器及连续喷墨打印机
CN101920600B (zh) * 2009-06-12 2012-12-05 株式会社日立产机系统 过滤器和备有该过滤器的喷墨记录装置
CN103963475A (zh) * 2014-05-21 2014-08-06 深圳市巨鼎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多级供墨系统
CN103963475B (zh) * 2014-05-21 2015-12-30 深圳市巨鼎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多级供墨系统
CN109159544A (zh) * 2014-06-26 2019-01-08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容器组件
CN114834159B (zh) * 2016-06-10 2023-12-1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墨水补充容器、墨水补充系统以及墨水补充用转接器
CN114834159A (zh) * 2016-06-10 2022-08-0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墨水补充容器、墨水补充系统以及墨水补充用转接器
CN111976296A (zh) * 2019-05-23 2020-11-24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打印用液体容器、系统及盖
CN111976296B (zh) * 2019-05-23 2023-07-07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打印用液体容器、系统及盖
CN115413259A (zh) * 2020-03-31 2022-11-29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装置
US11904613B2 (en) 2020-03-31 2024-02-20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kjet recording device maintaining valve at closing position to close air communication opening formed in ink storage portion during execution of printing process
US11766872B2 (en) 2020-07-08 2023-09-2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inting apparatus
CN113910769B (zh) * 2020-07-08 2023-10-27 佳能株式会社 打印设备
CN113910769A (zh) * 2020-07-08 2022-01-11 佳能株式会社 打印设备
CN115122781A (zh) * 2021-03-26 2022-09-30 理想科学工业株式会社 墨填充装置和墨填充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60311716T2 (de) 2007-12-06
ATE353765T1 (de) 2007-03-15
EP1403067A1 (en) 2004-03-31
US20040061748A1 (en) 2004-04-01
US6969161B2 (en) 2005-11-29
KR20040029268A (ko) 2004-04-06
CN1261304C (zh) 2006-06-28
EP1403067B1 (en) 2007-02-14
KR100567302B1 (ko) 2006-04-04
DE60311716D1 (de) 2007-03-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61304C (zh) 墨水供应系统及其容纳和补充容器、喷墨记录装置及墨盒
CN1199801C (zh) 液体容器及喷墨盒
CN1198729C (zh) 用于喷墨记录装置的墨盒
CN1292907C (zh) 喷墨记录装置以及供墨系统
CN1280103C (zh) 喷墨打印机用连接组件及喷墨打印机
CN1150090C (zh) 墨槽、喷墨墨盒、供墨装置、喷墨打印装置和供墨方法
CN1186198C (zh) 液体容器,液体容器系统,往复式载架以及喷墨设备
CN1260067C (zh) 待喷液体的容器
CN1265966C (zh) 液体容器和记录装置
CN1281417C (zh) 液体容器、液体使用装置、记录装置以及喷墨墨盒
CN1059157C (zh) 用于喷墨记录的液体容器和喷墨卡盒以及喷墨记录设备
CN100351090C (zh) 液体容器,形成液体容器用构件和制造液体容器的方法
CN1781719A (zh) 盒的液体充入方法、液体充入装置以及盒
CN1150091C (zh) 打印机用墨盒
CN101052528A (zh) 附加装置、液体容器、以及液体供应装置
CN1610616A (zh) 压强调节机构、液槽、供液器、墨盒和喷墨打印装置
CN1157218A (zh) 墨盒、墨盒的制造方法和该墨盒的包装结构
CN1153707A (zh) 油墨容器及其生产方法和油墨印刷装置
CN1706649A (zh) 用于喷墨记录设备的液体容器
CN2703648Y (zh) 墨盒
CN1750935A (zh) 阀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压力调节器、承载架、液体喷射设备
CN1832860A (zh) 液体喷射设备
CN1287985C (zh) 供液方法及系统、储液容器、喷墨头架和记录头架
CN2582878Y (zh) 油墨盒
CN1919611A (zh) 用于喷墨记录装置的墨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0628

Termination date: 2013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