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97369A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497369A
CN1497369A CNA2003101005875A CN200310100587A CN1497369A CN 1497369 A CN1497369 A CN 1497369A CN A2003101005875 A CNA2003101005875 A CN A2003101005875A CN 200310100587 A CN200310100587 A CN 200310100587A CN 1497369 A CN1497369 A CN 14973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control module
photographic fixing
recording materials
processing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31010058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338536C (zh
Inventor
小林进介
小川贤一
加藤裕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4973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973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3853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38536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39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 G03G15/2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specially for the mode of operation, e.g. standby, warming-up, error

Abstract

提供一种在定影单元处不发生打滑的图像形成装置,例如激光束打印机。打印机控制单元101,在利用定影装置11在用纸P上对上一个图像信息信号的全部的调色剂像进行热定影并执行结束操作所需要的预定时间之后,开始进行与下一个图像信息信号有关的操作。另外,打印机控制单元101,基于与激光束打印机100放置的环境有关的信息,来设定执行结束操作所需要的预定时间。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利用了电摄影方式·静电记录方式等图像形成处理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进行以下的处理:在作为图像承载体的感光鼓等的上面形成静电潜像,使用显影剂对潜像进行显影并形成可视的调色剂像,并将此调色剂像转印到用纸等的转印材料上,然后,通过使转印了调色剂像的记录材料通过由设置在定影装置上的定影辊和加压辊所形成的辊隙部,将调色剂像作为永久图像加热定影在记录材料上。
图13是表示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1个典型例的主要部分的概略侧视图。延伸配置在与纸面垂直的方向并沿箭头X方向旋转的感光体1(以下称为感光鼓)的表面,借助于与高压电源7连接的带电辊2而均匀带电。在该带电面上,由激光扫描器3施加根据图像信号调制的激光束,并形成静电潜像。由显影器4向此潜像提供调色剂5,成为调色剂像,然后到达转印隙部T。
转印部位T由感光鼓1和与之相接的导电性的转印辊6的隙部构成。与感光鼓1上的调色剂像部分到达该转印部位T的时间同步地,记录材料被提供并通过上述隙部。此时,借助于电源8向转印辊6施加转印偏压,感光鼓1一侧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材料P。然后,承载了调色剂像的记录材料P离开转印部位T,并被输送到未图示的定影装置。
近年来,有人提出了采用特别是在待机时不向定影装置供电而尽量抑制电耗的定影方法的膜加热方式的定影装置的技术方案(例如,日本特开昭63-313182号公报,日本特开平2-157878号公报,特开平4-44075号公报,特开平4-204980号公报)。
上述定影装置是如下的装置:具有加热器(加热体),与此加热器滑动摩擦的耐热性的膜(定影膜)以及经由该膜与加热器进行压接而形成定影隙部的加压构件;在定影隙部的膜和加压构件之间,夹持输送形成了未定影图像的记录材料,借助于经由定影膜所提供的来自加热器的热和定影隙部的加压力,将未定影图像作为永久图像定影在记录材料上。
在上述膜加热方式的定影装置中,加热器采用低热容量线状加热体,膜采用低热容量的膜,因此,可以省电并缩短待机时间(quickstarts)。
另外,在上述膜加热方式的定影装置中,有两种定影膜驱动方式,即:在膜输送中,一边使用专用输送用辊和从动辊来施加张紧力,一边在与作为加压构件的加压辊之间输送定影膜的方式;通过旋转驱动作为加压构件的加压辊,利用加压辊的输送力驱动圆筒形定影膜的无张紧力的方式。前者具有提高定影膜的输送性的优点,后者具有简化装置结构、降低成本的优点。
另外,伴随着近年来的计算机产业的发展,打印机的需要也在增加,在世界各国已被使用。与此同时,所使用的各种纸张的厚度和表面性具有多样性,同时与图像形成装置的高速化相结合,从缩短第1张的打印时间和确保第1张的打印定影性等观点出发,逐渐地增加从加热器给予记录材料的瞬时热量,得到使人满意的定影性。进而,近年来,用户对于高画质的要求也有增加,于是,发布了具有优良的点再现性和灰度特性的打印机,通过实现作为显影剂的调色剂的粒径的进一步小径化来谋求高画质。
另外,关于这种图像形成装置的转印偏压控制,已经提出了ATVC方式(Active Transfer Voltage Control)的技术方案(例如,日本特开平2-264278号公报)。
上述方式是在转印时使被施加给转印辊6的转印偏压最优化的方式,在图像形成装置的初始旋转过程中,从转印辊6向感光鼓1施加所期望的恒定电流偏压,从此时的检测电压Vo中检测出转印辊的电阻值,在转印时选择与该电阻值对应的恒压偏压,由此,使转印偏压最优化。在这种场合下,转印电压Vt由以下的式子(ATVC式)所表示。
Vt=AVo+B    (A,B是常数)
在接触转印方式中,根据转印辊的电阻值,施加给记录材料前端的最优的电压值会发生变化。另外,转印辊的电阻值的差别很大,从高湿环境(H/H)到低湿环境(L/L),记录材料的特性也急剧变化。充分活用此特性,可以根据转印辊的电阻值区分H/H环境和L/L环境,还可以使转印辊的转印性能不因环境变化而变化。
Vt的计算,是为了防止在记录材料的前端出现的因转印电流不良所引起的爆炸性图像(explosive image)等的显影,而由通过初始旋转求得的Vo来计算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经过改良的图像形成装置。
进而,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带电单元,使像承载体带电到预定电位;曝光单元,为了在由上述带电单元所带电的上述像承载体上,形成基于来自外部装置的图像信息信号的静电潜像,而使上述像承载体曝光;显影单元,用显影剂使上述像承载体上的上述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并形成显影剂像;转印单元,为了将上述像承载体上的上述静电潜像转印到记录材料上,而对转印构件施加转印电压;定影单元,利用加热构件,在定影位置上使上述显影剂像热定影到由上述转印单元所转印上述显影剂像的记录材料上;检测单元,检测与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放置环境有关的信息;控制单元,在对转印了根据上一个图像信息信号的显影剂像的记录材料进行的定影操作和对转印了根据下一个图像信息信号的显影剂像的记录材料进行的定影操作之间,设置用于降低上述定影单元的温度的预定的温度降低期间;其中,上述控制单元根据关于上述检测单元检测的上述环境的信息来设定上述预定的温度降低期间。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通过以下的附图和详细说明而得以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打滑防止控制的流程图。
图2是激光束打印机100的概略结构图。
图3是定影装置11的剖面图。
图4是表示加压辊的温度和输送力的关系的图。
图5是表示打印模式的加压辊温度差的图。
图6是第1实施方式的冷启动时的结果的图。
图7是第1实施方式的热启动时的结果的图。
图8是第2实施方式的打滑防止控制的流程图。
图9是第2实施方式的冷启动时的结果的图。
图10是第2实施方式的热启动时的结果的图。
图11是第3实施方式的打滑防止控制的流程图。
图12第4实施方式的热启动时的结果的图。
图13是激光束打印机的概略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基于附图进行说明。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电摄影方式的激光束打印机100的概略结构图。
在图2中,101是打印机控制单元,是控制激光束打印机100的各部分并在用纸P上形成图像的单元。
另外,在图2中,102是图像处理控制单元,接收从主计算机等外部装置传来的要打印的图像信息信号,并在激光束打印机100上将接收到的图像信息信号变换成可形成图像的图像信号。另外,图像处理控制单元102是向打印机控制单元101发送图像信号,还发送打印的开始指示的控制单元。
在图2中,3是激光扫描器,打印机控制单元101基于从主计算机等外部装置传来的、被传送到激光束打印机100的图像信息信号,调制由激光扫描器3照射到感光鼓1上的激光L的强度。
另外,在激光扫描器3使激光L曝光的感光鼓1的表面上,经由带电辊2被带电到均匀的电位,并借助于照射到感光鼓1上的激光形成静电潜像。
上述静电潜像,根据感光鼓1的箭头方向的旋转,被输送到显影装置4和感光鼓1的相对的部分,并利用显影装置4,经由作为显影剂的调色剂将静电潜像依次进行显影。
然后,打印机控制单元101,利用离子导电性的转印辊6,把经由显影装置4显影的调色剂像,依次转印到从作为记录材料供给装置的给纸装置12输送到转印隙部T的作为记录材料的用纸P上。
转印辊6,在直径6mm的铁制的金属芯上,由离子导电系的NBR(丁腈橡胶)形成弹性层。该转印辊6为直径15mm,硬度45°(Asker-C 500g加重时)的辊。另外,通过NBR的配比调整,电阻值定为8×108Ω。离子导电性的实心橡胶根据激光束打印机100的放置环境,其电阻值发生变化的特性很显著,可以用作检测激光束打印机100的放置环境的一种环境传感器。
8是作为发生对转印辊6施加转印电压的转印电压施加单元的直流高电压发生装置。9是控制此直流高电压发生装置的转印电压控制单元。打印机控制单元101,将在转印部位T转印了调色剂像的用纸P伴随感光鼓1的旋转进行分离,同时向定影装置11送出。
接着,说明定影装置11的结构。
定影装置11是膜加热方式、加压旋转体驱动方式的所谓的无张紧力式的的装置。图3是定影装置11的剖面图。
定影装置11具有:具有耐热性和刚性的膜内侧面导向构件21,和在此膜内侧面导向构件21的下面,嵌入到在沿膜内侧面导向构件21的纵向设置的凹槽部内并固定的、因通电而发热的加热器22。
加热器22例如使用了陶瓷加热器。
并且,在嵌入了加热器22的膜内侧面导向构件21上,外圆周长约为57mm、圆筒形的耐热性树脂制的定影膜23从外侧以间隙配合的方式嵌入。定影膜23例如由聚酰亚胺等耐热性树脂制成。定影膜23的内圆周长比包含加热器22的膜内侧面导向构件21的外圆周长长3mm。膜23相对于包含加热器22的膜内侧面导向构件21,以间隙配合的方式从外侧嵌入。
另外,定影装置11具有加压辊24。
24是作为加压旋转体的加压辊(压接辊,驱动辊),在此加压辊24和包含加热器22的膜内侧面导向构件21之间夹着膜23。加压辊24是旋转体,由金属芯25,和在该金属芯上形成为同心体的硅橡胶或氟橡胶等耐热性橡胶,或者是将硅橡胶等进行发泡而形成的弹性层所构成的。加压辊24被设置为,在装置底座的跟前一侧和后侧的侧板之间,经由轴承构件可自由旋转地支撑并保持金属芯25的两端部。并且,加压辊24和膜内侧面导向构件21相互进行压接固定并形成定影隙部N。
加压辊24,借助于由打印机控制单元101控制的旋转控制单元10,以预定的圆周速度进行旋转驱动。
通过此加压辊24的旋转驱动而产生的该加压辊24的外侧面和膜23在定影隙部N的压接摩擦力,对圆筒状的膜23施加旋转力。该膜23,其内侧面与加热器22的朝下一面紧密接触并摩擦滑动,同时,在膜内侧面导向构件31的外圆周进行从动旋转。旋转控制装置10具有旋转驱动加压辊14的电机26和控制此电机26旋转的CPU27。
打印机控制单元101旋转驱动加压辊24,而且,伴随此旋转驱动,圆筒状的膜23成为从动驱动的状态。
另外,打印机控制单元101对加热器22通电,而且,在加热器22升温并上升到预定温度的已调温的状态下,在定影隙部N的膜23和加压辊24之间,导入承载了未定影调色剂像t的记录材料P。
然后,打印机控制单元101,在定影隙部N处,使记录材料P的调色剂像承载面一侧与膜23的外侧面紧密接触,并与膜23一同夹持输送定影辊隙部N。在此夹持输送的过程中,加热器22的热经由膜23施加给用纸P,用纸P上的未定影的调色剂像t在用纸P上通过加热和加压而溶化并定影。此外,通过了定影隙部N的用纸P从膜23曲率渐变地进行分离。
接着,说明由激光束打印机100所进行的图像形成操作。
(待机操作)
打印机控制单元101,通过向激光束打印机100通入电源,驱动主电机(未图示)并旋转感光鼓1。
然后,打印机控制单元101,为了使激光束打印机100成为在用纸P上可形成图像的状态,对带电辊2施加预定的高电压,并将感光鼓1的表面电位稳定在预定的电压(以下称为待机操作)。通过该待机操作,激光束打印机100成为预定的准备状态。
(初始旋转操作)
接着,对应于从主计算机等外部装置传来的图像信息信号,执行用于将激光束打印机100从准备状态转移到对用纸P进行图像形成的操作(初始旋转操作)。在待机操作中,在从图像处理控制单元102向打印机控制单元101输入图像信息信号时,待机操作结束后,接着执行该初始旋转操作。
打印机控制单元101,在没有输入图像信息信号时,在待机操作结束后,通过暂时停止主电机的驱动来停止感光鼓1的旋转驱动。
此外,打印机控制单元101,在图像信息信号被输入之前,使激光束打印机100成为预定的待机状态。然后,打印机控制单元101,根据图像信息信号的输入,执行初始旋转操作,也即是包含定影装置11的加压辊的旋转驱动。
另外,打印机控制单元101,作为初始旋转操作,开始向定影装置11的加热器22供电。
此时,如果从主计算机等外部装置传来的图像信息信号中没有包含用纸P的种类的指定信息,打印机控制单元101,关于定影装置11的加热器的温度控制,设为正常模式的定影温度(165℃)。
另外,转印高电压控制单元9,控制转印高电压发生装置8,使得4μA的恒定电流通过转印辊6。另外,激光束打印机100,具有检测通过转印辊6的转印电流值的转印电流检测单元(未图示)。
然后,打印机控制单元101,在转印电流值为4μA时,转印高电压发生装置8检测出施加给转印辊6的转印电压值Vo,也即是进行所谓的ATVC控制。此转印电压值Vo,是对应于激光束打印机100的放置环境的电压值。基于转印电压Vo,在用纸P通过转印隙部T时,运算由转印高电压发生装置8施加给转印辊6的转印电压值Vt。
在第1实施方式中,利用以下的式(1),由转印电压Vo计算出转印电压Vt。
Vt=2.2Vo+0.8    (1)
(图像形成操作)
上述的初始旋转操作结束后,接着执行在感光鼓1上形成调色剂像的图像形成操作。而且,将感光鼓1上形成的调色剂像转印到用纸P上,用纸P上的调色剂像经由定影装置11进行定影处理,并将形成了调色剂像的用纸P排出。
此外,在图像形成操作中,在用纸P上连续形成多张的图像的情况下,只按照所设定的打印张数来重复执行上述的操作。
另外,在用纸P上连续形成多张图像的情况下,在用纸P的后端部通过转印隙部T之后,在下一个用纸P的前端部到达转印隙部T之前的时间内,成为在转印隙部T没有用纸P的状态(所谓的非过纸状态)。
(后旋转操作)
在基于从外部装置输入的图像信息信号的最后的图像的图像形成操作结束后,执行作为用于使得再次进入预定的待机状态的结束操作的后旋转操作。
具体来说,打印机控制单元101,在与1个打印作业相关的图像信息信号的最后一页的定影操作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主电机继续旋转驱动,而且,对带电辊2施加预定的高电压,并将感光鼓1的表面电位稳定在预定电位。此时,因为图像形成操作已经结束,所以,打印机控制单元101成为关的状态,而不向定影装置11的加热器供电。
此外,定影操作是在用纸P通过定影装置11时向加热器22供电并将用纸P上的调色剂像热定影在用纸P上的操作。与1个打印作业有关的图像信息信号的最后一页的用纸P的后端通过定影隙部N,与此相对应,从定影操作转移到后旋转操作。
在执行完以上的后旋转操作后,打印机控制单元101,停止主电机的驱动,并停止感光鼓1的旋转驱动,在下一个图像信息信号被输入到图像处理控制单元102之前,成为预定的待机状态。
另外,如果仅在1页用纸P上形成图像,打印机控制单元101,在结束该1页的图像形成操作后,执行后旋转操作,并且使激光束打印机100成为准备状态。
然后,打印机控制单元101,如果在待机状态下图像信息信号被输入到图像处理控制单元102,执行初始旋转操作。
在进行上述操作的激光束打印机100中存在以下的问题。
如图3所示,激光束打印机100的定影装置11,为了稳定地定影用纸P上的调色剂像,而进行作为发热体的加热器22的温度控制。详细地说,打印机控制单元101根据电阻值随着加热器22的温度变化而变化的热敏电阻29的电阻值来进行温度控制,但是,加热器22和热敏电阻29设置在膜23的内部,而在加压辊24上都没有设置。
因此,即使加热器22的温度为一定值,热敏电阻29检测的温度与加热辊24的温度未必一致。例如,因用纸P的尺寸或厚度,热吸收性以及多页用纸P的输送间隔等原因,造成加热辊24的温度发生变化。
并且,加热辊24的表面层由PFA管等所形成。由于材料的特性的原因,当超过一定温度时,输送用纸P的力(以下称为输送力)降低,加热辊24和用纸P之间发生打滑堵塞(slip-jamming)(以下称为打滑)这样的问题。
此处的“打滑”是,在以电机26驱动加压辊24并且使膜23从动于加压辊24的旋转的方式的定影装置11中,在承载作为未定影图像的调色剂像的用纸P(记录材料)被输送到定影隙部N时,存在于加压辊24和膜23之间的用纸P没有跟随加压辊24的旋转而从动,从而产生打滑的现象。
一般地,容易发生打滑的用纸P的条件为,放置在高温高湿(H/H)的环境下且含水率大于或等于8.0%,单位重量小于或等于70g/m2的用纸P。
图4表示加压辊24的表面温度和加压辊24给予用纸P的输送力(gf)的关系图。从图4可知,当加压辊24的表面温度超过125℃时,加压辊24给予用纸P的输送力急剧下降。
在此处,加压辊24的表面温度是指用纸P的前端进入到定影隙部N的瞬时的温度。可以这样认为,当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吸收了水分的含水率高的用纸P在加压辊24处过纸时,用纸P含有的水分蒸发,在用纸P和加压辊24之间产生了水蒸气层,加压辊24给予用纸P的输送力降低并容易在与加压辊24之间发生打滑。
此外,转印辊24的电阻值具有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的值(H/H环境)比低温低湿环境下(L/L环境)的值低的特征,因此,可以从为了使恒定电流通过而施加给转印辊6的转印电压值来推断激光束打印机100的放置环境。
参照图1说明用于解决上述打滑问题的第1实施方式的操作。
图1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防止打滑的控制的流程图。图1表示如下的控制:在为了进行ATVC控制而检测准备操作中的转印电压Vo的场合下,如果判断为激光束打印机100放置的环境是高温高湿(H/H)环境,通过延长后旋转操作所需要的时间,将加压辊24在短时间内进行冷却。以下说明流程图的详细内容。
在图1中,当图像处理控制单元102接收到从主计算机等外部装置传来的图像信息信号时,打印机控制单元101执行准备操作(步骤S1)。此处,在从主计算机等外部装置传来的图像信息信号中没有包含用纸P的种类的指定信息的场合下,打印机控制单元101将定影装置11的加热器22的温度控制设定为正常模式的定影温度(165℃)。
接着,打印机控制单元101,在带电辊2对感光鼓1的带电结束时,在感光鼓1和转印辊6在转印隙部接触的状态下,进行用于ATVC控制的4μA的恒定电流控制。此外,打印机控制单元101,经由转印电压控制单元9,检测由转印高电压发生装置8施加给转印辊6的转印电压Vo(步骤S2)。
接着,打印机控制单元101,把在转印辊6通过4μA的转印电流时的转印电压Vo的值保持在CPU27中(步骤S3)。
接着,打印机控制单元101,基于转印电压Vo,利用式(1)计算出转印电压Vt(步骤S4)。
其后,打印机控制单元101,在用纸P通过转印隙部T时,进行施加转印电压Vt的恒压控制(步骤S5)。
然后,在下一个步骤(步骤S6)中,打印机控制单元101,判断在前面所保持的转印电压Vo的值是否是Vo>0.5kV。如果Vo>0.5kV时,打印机控制单元101作为结束操作进行普通的5秒钟的后旋转操作。而如果Vo≤0.5kV,后旋转操作所需要的时间比普通的时间延长3秒钟成为8秒钟(步骤S7)。打印机控制单元101,在执行后旋转操作时,即使图像处理控制单元102从外部装置接收到要连续打印的图像信息信号,也不开始进行与要连续打印的图像信息信号有关的页的图像形成。由此,如果Vo≤0.5kV,至少在8秒钟内不向加热器22供电,所以,加压辊24的表面温度不会达到发生打滑的程度。
此外,在步骤S6中,是的场合和否的场合,其后旋转操作所需要的时间是不同的。虽然如此,打印机控制单元101在上述任何场合下均使定影器11的加热器22处于关闭状态。
如上所述,打印机控制单元101,在激光束打印机100放置在高温高湿环境(H/H环境)的情况下对用纸P进行过纸时,过纸后的加压辊24的表面温度可以在更短时间进行冷却,因此,在其后即使马上接收下一个图像信息信号,也不存在加压辊24的过度加热。加压辊24给予用纸P的输送力不会减弱,由此可以防止加压辊24给予用纸P的输送力减少而产生打滑的现象(slip)。
在此处,使用具有打印A4尺寸的纸14张/分的打印速度的佳能株式会社制的LBP1210,确认了第1实施方式的、间歇打印时的加压辊24的表面温度的变化和打滑。在第1实施方式中,为了将加压辊24的表面温度容易上升的条件与第1实施方式作比较,在对先行的用纸P的后旋转操作结束30秒后,开始后续用纸P的图像形成的操作进行了100张(图5中的○)。与间歇地(隔开长于预定间隔时间的时间对用纸P进行过纸)进行图像形成的场合相比较,连续打印100张用纸P而不执行后旋转操作时的加压辊24,不象图5所示的间歇打印时的变热程度,也很少发生水蒸汽,所以不发生打滑。
在加压辊24没有加热的状态下开始进行图像形成(冷启动)的场合的打印张数和加压辊24的温度的关系如图6所示。在加压辊24加热的状态下开始进行图像形成(热启动)的场合的打印张数和加压辊24的温度的关系如图7所示。
在图6和图7中,表示通过1张的用纸P的打印结束,来执行后旋转操作,并且,在后旋转操作结束30秒后,开始打印1张的用纸P的场合。
首先在进行冷启动的图6中,如果后旋转操作所需要的时间为5秒(图6中的○),在第20张发生了打滑。此时加压辊的温度约为135℃。但是,如果打印机控制单元101在图1的步骤S6判断为是,而将后旋转操作所需要的时间比通常的5秒延长3秒钟成为8秒钟,即使在进行了100张的过纸,加压辊的温度也没有达到130℃,所以没有发生打滑。
接着,在进行热启动的图7中,如果后旋转操作所需要的时间为5秒(图6中的○),在第2张、第3张时,加压辊的温度超过135℃。但是,与此相反,如果打印机控制单元101在图1的步骤S6中判断为是,而将后旋转操作所需要的时间比通常的5秒延长3秒钟成为8秒钟,即使进行了100张的过纸,加压辊的温度保持为不超过130℃的温度,所以没有发生打滑。
如上所述,在高温高湿环境(H/H环境)下,在后旋转操作结束后,马上继续诸如从外部装置向图像处理控制单元102输入下一个图像信息信号那样的间歇打印(在第1实施方式中,间隔在30秒以内),在加热辊24由于打印时的余热而变得足够热时,通过延长后旋转操作所需要的时间来防止加压辊24的过度的温度上升,从而抑制加压辊24给予用纸P的输送力的降低,由此可以防止打滑的发生。此时,在第1实施方式中,Vo的阈值为0.5kV,同时后旋转操作的延长时间为3秒。但也可以根据激光束打印机100的打印速度和调温温度等性能来进行适当的变更。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8说明用于解决打滑问题的第2实施方式的操作。
图8表示如下的控制: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通过检测转印辊24的电阻值,判断为高温高湿(H/H)环境,并进行图像形成操作,然后,在旋转操作结束30秒以内下一个打印信号到达时,通过延长在开始与下一个打印信号有关的图像形成之前的待机时间,来防止加压辊24过度加热。以下说明流程图的详细内容。
在图8中,从步骤S1到步骤S7的操作与第1实施方式的图1相同。在第2实施方式中,进而在步骤S3中,如果保持在CUP27中的Vo的值为Vo≤0.5kV,并且下一个打印信号在后旋转结束后30秒以内到达(步骤S8),与经过30秒马上开始向加热器22供电相反,通常设有3秒的待机时间,然后转移到下一个步骤S9的旋转操作。步骤S9以后的操作与上一个打印操作相同。在间歇时间是30秒以上的场合,直接进入下一个步骤S9的初始旋转操作。
在连续过纸的场合,由于不进行后旋转操作而直接进入到下一个图像信息信号的打印操作,所以没有待机时间。因此,尽管没有进入待机时间延长的控制,但由于在连续过纸的场合下没有上述的加热辊24的过度加热,所以不发生打滑。
通过上述控制,在H/H环境下连续进行30秒以内的间歇过纸时,通过延长待机时间,可以抑制加热辊24的表面温度的急剧上升。由此可以不减弱加压辊24给予用纸P的输送力来防止打滑。
在此处,使用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激光束打印机100,确认了在如下的场合下的间歇打印时的加压辊的温度变化和打滑的关系:后旋转操作所需要的时间为5秒的场合和第1实施方式的后旋转操作所需要的时间为8秒的场合、第2实施方式的待机时间为3秒的场合。在第2实施方式中,作为加压辊24的温度容易上升的条件,进行100张的15秒以内的间歇过纸。当定为15秒以内的间歇时,与上一个图像信息信号有关的打印的后旋转操作结束后,马上开始与下一个图像信息信号有关的初始化旋转操作,由此,几乎没有时间对包含加压辊24在内的激光束打印机100的内部进行冷却,所以对在第2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激光束打印机100来说是最严格的条件。
在冷启动时进行测定的结果如图9所示。在加压辊24热的状态下的热启动时进行测定的结果如图10所示。
首先,在进行了冷启动的图9中,在后旋转操作所需要的时间为5秒的场合下,在第15张发生了打滑,此时加压辊24的表面温度约为135℃。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的控制时,虽没有发生打滑,但在第100张的过纸时刻的温度接近发生打滑的阈值温度135℃。但是,在第2实施方式的控制时,通过将待机温度设为3秒,即使是在第100张的过纸时刻,加压辊24的表面温度保持为低于130℃的温度,所以没有发生打滑。
接着,在进行了热启动的图10,在后旋转操作所需要的时间为5秒的场合下,在第2张时加压辊的温度超过135℃,在此时发生了打滑。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的控制时,尽管没有发生打滑,但在第100张的过纸时刻的温度几乎接近发生打滑的阈值温度135℃。但是,在第2实施方式的控制时,通过将待机温度设为3秒,即使是在第100张的过纸时刻,加压辊24的表面温度保持为低于130℃的温度,所以没有发生打滑。
如上所述,在H/H环境下,持续进行诸如在后旋转操作结束后下一个图像信息信号马上来到那样的间歇打印(在第2实施方式是15秒以内的间歇),加热辊24由于打印时的余热而成为足够热时,通过延长后旋转操作所需要的时间,进而延长下一个打印之前的待机时间,来防止加压辊24的过度的温度上升,由此可以通过抑制输送力的低下来防止打滑的发生。此时,在第2实施方式中,待机的延长时间为3秒。但是,这可以根据激光束打印机100的打印速度和调温温度等性能来进行适当的变更。
(第3实施方式)
第3实施方式的打滑防止控制的流程图如图11所示。在第3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如下的控制:在判断为高温高湿(H/H)环境并经转印辊6进行了图像形成操作后,下一个打印信号在后旋转操作结束30秒以内到达时,开始初始旋转操作,并只延迟加热器22的供电时间,由此,来防止加压辊24的过度加热。以下说明流程图的详细内容。
在图11中,除步骤S9以外,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如果保持在CUP27中的转印电压Vo的值为Vo≤0.5kV,并且在步骤S9中,下一个打印信号在后旋转结束后30秒以内到达时,如通常那样开始初始旋转操作,但是,此时,向加热器22供电的开始时间延迟2秒。也即是,只开始进行加压辊24的旋转操作,而没有向加热器22供电。由此,全部的准备操作所需要的时间也延长2秒。然后,进入到下一个步骤S10。步骤S10以后的操作与在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打印操作相同。另外,在间歇时间大于或等于30秒时,在步骤S9中,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同时进行初始旋转操作和向加热器22供电。
通过上述控制,在H/H环境连续进行30秒以内的间歇过纸时,通过延迟向加热器22的供电开始时间并增加加压辊24的空旋转时间,可以抑制加热辊24的表面温度的急剧上升。另外,由此,可以防止打滑而不减弱加压辊24给予用纸P的输送力。进而,如第2实施方式那样,不仅延长待机时间,并且增加加压辊24的空旋转时间,由此,可以在更短时间内冷却加压辊24。
在此处,使用与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激光束打印机100,确认了在第2实施方式和第3实施方式中的、间歇打印时的加压辊24的温度变化和打滑的关系。在第3实施方式中,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也进行了100张的作为加压辊24的表面温度最容易上升的条件的15秒以内的间歇过纸。
在冷启动时进行测定的结果和在热启动时进行测定的结果,都与第2实施方式几乎一致。
如上所述,在H/H环境下,持续进行诸如在后旋转操作结束后,下一个图像信息信号马上到达那样的间歇打印(在第3实施方式是15秒以内的间歇),由于打印时的余热使加热辊24足够热时,通过延长后旋转操作所需要的时间,进而延迟向加热器22的供电开始时间并增加加压辊24的空转时间,来防止加压辊24的过度的温度上升,由此可以通过抑制输送力的降低来防止打滑的发生。另外,不仅延长待机时间,并且增加加压辊24的空转时间,由此,可以在更短时间内将加压辊24冷却。
此时,在第3实施方式中,在初始旋转操作开始2秒后,开始向加热器22供电。但这可以根据激光束打印机100的打印速度和调温温度等的性能来进行适当的变更。
(第4实施方式)
在第4实施方式中,在第3实施方式的控制之外,进而,在与上一个图像信息信号相关的全部页的图像形成结束,而且,后旋转操作也结束后的30秒以内,仅就作为下一个图像信息信号的间歇打印的第1张,将加热器22的设定温度调低10℃。详细来说,在第3实施方式的步骤S8中,在确认了上一次打印的后旋转操作结束后30秒以内时,在下面的步骤9中把加热器22的通电开始延迟12秒,并且,将加热器22的调温温度比通常的温度调低10℃。第4实施方式的通常的正常模式的调温温度为170℃,由此,此时,控制到160℃的调温。另外,其后,在进行连续过纸的场合,第2张以后不是-10℃,而是通常的调温温度、即170℃的调温。
通过上述控制,在H/H环境连续进行30秒以内的间歇过纸时,通过使向加热器22的开始通电时间延迟12秒,进而将下一个第1张的调温降低10℃,这样不仅可以抑制加热辊24的表面温度的急剧上升,还可以始终保持将加压辊24给予用纸P的输送力成为最大时的温度。由此无论激光束打印机100的放置环境和激光束打印机100的操作状况怎样,都可以提供稳定的图像。
在此处,使用了与第1~3实施方式相同的激光束打印机100,确认了在第3实施方式和第4实施方式中,间歇打印时的加压辊24的温度变化和打滑的关系。第4实施方式与第2实施方式和第3实施方式相同,也进行了100张成为加压辊24的表面温度最容易上升的条件的15秒以内的间歇过纸。
在热启动时进行测定的结果如图12所示。在第2实施方式中已经没有发生打滑,并且加压辊24的表面温度保持在130℃附近。但是,在第4实施方式中,使用具有如图4所示那样输送力的加压辊,根据图4,输送力成为最大时的加压辊24的温度为122℃左右。此时,从图12观察第4实施方式的结果时,能明白过纸时的加压辊24的表面温度始终在输送力成为最大的温度附近,处于稳定。由此,不仅不发生打滑,还由于始终保持稳定的输送力而防止发生输送中的图像的平行性的紊乱和模糊。
如上所述,在H/H环境下,持续进行诸如在后旋转操作结束后下一个图像信息信号马上到达那样的间歇打印(在第4实施方式是30秒以内的间歇),加热辊由于打印时的余热而足够热时,通过使加热器的通电开始延长12秒,进而将下一个第1张的调温降低10℃,不仅可以抑制加热辊24的表面温度的急剧上升,还可以始终保持加压辊24给予用纸P的输送力成为最大时的温度。由此,不论激光束打印机100的放置环境和激光束打印机100的操作状况怎样,都可以提供没有图像的平行性的紊乱和模糊的稳定的图像。此外,在第4实施方式中,在第1张将下调温度定为10℃,但这可以根据激光束打印机100的打印速度和调温温度等的性能来进行适当的变更。
在第1实施方式到第4实施方式中,打印机控制单元101为了降低加压辊24的温度而延长后旋转操作所需要的时间,然后,在后旋转操作中停止向加热器22供电。但是,不仅停止加热器22,通过使在后旋转操作中对加热器22的供电小于在定影操作中对加热器22的供电,也可以取得相同的效果。
另外,打印机控制单元101进行控制使得将加热器22保持在预定温度。通过使在后旋转操作中保持的加热器22的温度低于在定影操作中保持的加热器22温度,也可以取得相同的效果。
在第1实施方式到第4实施方式中的定影装置11中,定影膜23并不限于耐热性树脂制的膜,也可以是具有挠性的薄的金属制(金属管套)膜。
在第1实施方式到第4实施方式中的定影装置11中,加热器22并不限于陶瓷加热器,也可以是例如电磁感应发热构件等。
另外,加热器22并不一定要放置在定影隙部。也可以是对定影膜23外部加热的结构。
另外,也可以是定影膜自身为电磁感应发热构件,成为由励磁装置使其发热的结构。
另外,定影装置11的加压旋转体不限于辊状体,也可以是旋转带状体。
另外,图像形成装置的像承载体不限于电摄影感光鼓,也可以是静电记录电介质,中间转印鼓或带等的中间转印体。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于第1实施方式到第4实施方式,在附加的权利要求以内可以有各种的变形。

Claims (19)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带电单元,使像承载体带电到预定电位;
曝光单元,为了在由上述带电单元所带电的上述像承载体上,形成基于来自外部装置的图像信息信号的静电潜像,而使上述像承载体曝光;
显影单元,用显影剂使上述像承载体上的上述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并形成显影剂像;
转印单元,为了将上述像承载体上的上述静电潜像转印到记录材料上,而对转印构件施加转印电压;
定影单元,利用加热构件,在定影位置上使上述显影剂像热定影到由上述转印单元所转印上述显影剂像的记录材料上;
检测单元,检测与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放置环境有关的信息;以及
控制单元,在对转印了根据上一个图像信息信号的显影剂像的记录材料进行的定影操作和对转印了根据下一个图像信息信号的显影剂像的记录材料进行的定影操作之间,设置用于降低上述定影单元的温度的预定的温度降低期间;
其中,上述控制单元根据关于上述检测单元检测的上述环境的信息来设定上述预定的温度降低期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上述控制单元,在上述预定温度降低期间,使上述定影单元的加热构件的加热停止,由此来降低上述定影单元的温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上述控制单元,在上述定影操作时进行控制,使得上述加热构件维持在预定温度,并在上述预定温度降低期间进行控制,使得上述定影单元的加热构件维持在比上述预定温度低的温度,由此,来降低上述定影单元的温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关于上述环境的信息是关于上述转印构件的电阻值的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上述检测单元,根据为了使在上述转印构件通过恒定电流而施加给上述转印构件的上述转印电压,来检测关于上述转印构件的电阻的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上述设定单元,将上述转印电压小于或等于预定电压时的上述预定时间设定得比上述转印电压大于预定电压时的上述预定时间要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上述控制单元,通过使在对转印了根据上述上一个图像信息信号的显影剂像的记录材料的定影操作之后由上述控制单元所执行的预定的结束操作所需要的时间不同,来设定上述预定的温度降低期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上述控制单元,通过使在对转印了根据上述上一个图像信息信号的显影剂像的记录材料的定影操作之后由上述控制单元所执行的预定的结束操作结束到开始对转印了根据上述下一个图像信息信号的显影剂像的记录材料的定影操作为止的时间不同,来设定上述预定的温度降低期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上述控制单元,通过使在对转印了根据上述上一个图像信息信号的显影剂像的记录材料的定影操作之后由上述控制单元所执行的预定的结束操作结束到为了开始对转印了根据上述下一个图像信息信号的显影剂像的记录材料的定影操作而开始由上述加热构件进行加热为止的时间不同,来设定上述预定的温度降低期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上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使得上述定影操作的上述定影单元的上述加热构件维持在预定温度,并且,基于上述检测单元检测的关于上述环境的信息,使上述预定温度不同。
1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带电单元,使像承载体带电到预定电位;
曝光单元,为了在由上述带电单元所带电的上述像承载体上,形成基于来自外部装置的图像信息信号的静电潜像,而使上述像承载体曝光;
显影单元,用显影剂使上述像承载体上的上述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并形成显影剂像;
转印单元,为了将上述像承载体上的上述静电潜像转印到记录材料上,而对转印构件施加转印电压;
定影单元,利用加热构件,在定影位置上使上述显影剂像热定影到由上述转印单元所转印了上述显影剂像的记录材料上;
检测单元,检测为了使在上述转印构件通过恒定电流而施加给上述转印构件的上述转印电压;
控制单元,在对转印了根据上一个图像信息信号的显影剂像的记录材料进行的定影操作和对转印了根据下一个图像信息信号的显影剂像的记录材料进行的定影操作之间,设置用于降低上述定影单元的温度的预定的温度降低期间,
其中,上述控制单元,将上述检测单元所检测的上述转印电压小于或等于预定电压时的上述预定的温度降低时间设定得比上述转印电压比预定电压大时的上述预定的温度降低期间要长。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上述控制单元,在上述预定的温度降低期间,使上述定影单元的加热构件的加热停止,由此,来降低上述定影单元的温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上述控制单元,在上述定影操作时进行控制,使得上述加热构件维持在预定温度,并在上述预定的温度降低期间进行控制,使得上述定影单元的加热构件维持在比上述预定温度低的温度,由此,来降低上述定影单元的温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上述控制单元,通过使在对转印了根据上述上一个图像信息信号的显影剂像的记录材料的定影操作之后由上述控制单元所执行的预定的结束操作所需要的时间不同,来设定上述预定的温度降低期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上述控制单元,通过使在对转印了根据上述上一个图像信息信号的显影剂像的记录材料的定影操作之后由上述控制单元所执行的预定的结束操作完成到开始对转印了根据上述下一个图像信息信号的显影剂像的记录材料的定影操作为止的时间不同,来设定上述预定的温度降低期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上述控制单元,通过使在对转印了根据上述上一个图像信息信号的显影剂像的记录材料的定影操作之后由上述控制单元所执行的预定的结束操作完成到为了开始对转印了根据上述下一个图像信息信号的显影剂像的记录材料的定影操作而开始由上述加热构件进行加热为止的时间不同,来设定上述预定的温度降低期间。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上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使得上述定影操作的上述定影单元的上述加热构件维持在预定温度,并且,基于上述检测单元检测的上述转印电压,来使上述预定温度不同。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上述加热构件包括:膜构件,与记录材料接触时旋转;加热构件,通过上述膜构件在上述记录材料上加热显影剂像。
19.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上述加热构件包括:膜构件,与记录材料接触时旋转;加热构件,通过上述膜构件在上述记录材料上加热显影剂像。
CNB2003101005875A 2002-10-21 2003-10-20 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38536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05572/2002 2002-10-21
JP2002305572 2002-10-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97369A true CN1497369A (zh) 2004-05-19
CN100338536C CN100338536C (zh) 2007-09-19

Family

ID=321051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310100587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38536C (zh) 2002-10-21 2003-10-20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7031624B2 (zh)
CN (1) CN100338536C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37078A (zh) * 2013-04-24 2015-06-24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7885059A (zh) * 2016-09-30 2018-04-06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050751B2 (en) * 2003-07-28 2006-05-2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system with temporary storage trays between sheet storage unit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5075525A (ja) * 2003-08-29 2005-03-24 Canon Inc シート材給送装置、および記録装置
JP4217566B2 (ja) 2003-09-01 2009-02-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397488B2 (en) 2004-09-09 2008-07-0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O2020023031A1 (en) 2018-07-25 2020-01-30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Conditioners including conditioner shutdown

Family Cites Families (4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00997A (en) 1987-06-16 1994-04-0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ixing apparatus
EP0295901B1 (en) 1987-06-16 1995-12-2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An image fixing apparatus
JP2516886B2 (ja) 1987-06-16 1996-07-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JPH075498Y2 (ja) * 1987-10-19 1995-02-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の待機時間表示装置
JPH0766222B2 (ja) * 1988-05-17 1995-07-19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トナー定着器の制御方法
JP2646444B2 (ja) 1988-12-12 1997-08-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定着装置
US5262834A (en) 1988-12-06 1993-11-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ixing apparatus
US5162634A (en) 1988-11-15 1992-11-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ixing apparatus
US5083168A (en) 1988-11-15 1992-01-2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Fixing device and fixing heater for use in the same
JP2614309B2 (ja) * 1989-04-03 1997-05-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5179397A (en) 1989-04-03 1993-01-1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constant voltage and constant current control
US5253022A (en) 1989-05-18 1993-10-1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5177549A (en) * 1990-05-15 1993-01-0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supplied with controllable bias voltage
JPH0442186A (ja) * 1990-06-08 1992-02-12 Toshiba Corp 定着装置
EP0461595B1 (en) 1990-06-11 1996-03-1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Heating apparatus using endless film
JP2884714B2 (ja) 1990-06-11 1999-04-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US5210579A (en) 1990-11-30 1993-05-1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ixing apparatus having a parting resin layer for reducing frictional resistance of the film through which the image is heated
JP2900604B2 (ja) 1990-11-30 1999-06-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JPH04250483A (ja) * 1991-01-10 1992-09-07 Minolta Camera Co Ltd 作像装置における定着装置
US5600406A (en) * 1993-10-19 1997-02-04 Mita Industrial Co., Ltd. Fixing temperature control device
JPH07281492A (ja) 1994-04-05 1995-10-27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3491973B2 (ja) 1994-06-24 2004-02-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加熱装置
US5801359A (en) * 1994-07-08 1998-09-0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emperature control that defects voltage drop across excitation coil in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JP3441820B2 (ja) 1994-11-01 2003-09-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加熱装置
US5729789A (en) * 1995-03-03 1998-03-17 Ricoh Company, Ltd. Thermal fixing device for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5700994A (en) * 1996-04-01 1997-12-23 Xerox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fuser control method for reducing power star fuser recovery time
JPH09329990A (ja) * 1996-06-12 1997-12-22 Konic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KR100243124B1 (ko) * 1997-08-26 2000-02-01 윤종용 화상형성장치의열원온도제어방법
JP3363797B2 (ja) * 1998-08-31 2003-01-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2000194237A (ja) * 1998-12-28 2000-07-14 Canon Inc 加熱装置及び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6185389B1 (en) * 2000-01-28 2001-02-06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Control of thermal heating in a belt fuser
JP4250293B2 (ja) * 2000-02-10 2009-04-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KR100353711B1 (ko) * 2000-03-09 2002-09-27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화상형성장치의 정착온도 제어방법
US7792923B2 (en) * 2000-10-13 2010-09-07 Zhe Khi Pak Disk system adapted to be directly attached to network
JP3862543B2 (ja) 2000-10-30 2006-12-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6701102B2 (en) * 2000-12-01 2004-03-0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in a fixing device of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6389241B1 (en) * 2001-01-16 2002-05-14 Hewlett-Packard Compan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ard copy control using automatic sensing devices
US6785506B2 (en) 2001-06-21 2004-08-3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Fixing member having layers with radiation-transmitting and radiation-absorbing properties, and a fixing assembly including such a fixing member
US6826374B2 (en) 2001-08-31 2004-11-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with discharge sheet cover and control based on open/close state of cover
JP2003186321A (ja) 2001-10-09 2003-07-04 Canon Inc 像加熱装置
JP3768965B2 (ja) 2002-04-01 2006-04-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該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37078A (zh) * 2013-04-24 2015-06-24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4737078B (zh) * 2013-04-24 2016-03-30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7885059A (zh) * 2016-09-30 2018-04-06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7885059B (zh) * 2016-09-30 2021-03-23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338536C (zh) 2007-09-19
US20040081478A1 (en) 2004-04-29
US7031624B2 (en) 2006-04-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654704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289974C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定影温度控制方法
US9037008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US8958710B2 (en) Fix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and fixing method
EP2482138A1 (en) Fixing device and method,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US8218984B2 (en) Temperature controlling method of fixing device
US9146508B2 (en) Fix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fixing method
CN101034275A (zh) 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定影装置的控制方法
JP2004184814A (ja) 加熱装置
CN1311310C (zh) 成像装置
JP2003186321A (ja) 像加熱装置
JP378008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94391A (ja) 像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16294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0338536C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0431765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57672A (ja) 像加熱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2323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90225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188916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30107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106460A (ja) 定着制御装置、定着制御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6541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EP3644125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5300915A (ja) 定着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919

Termination date: 2017102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