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58533A - 无线中继系统、无线中继装置以及无线中继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无线中继系统、无线中继装置以及无线中继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658533A
CN1658533A CN2005100091868A CN200510009186A CN1658533A CN 1658533 A CN1658533 A CN 1658533A CN 2005100091868 A CN2005100091868 A CN 2005100091868A CN 200510009186 A CN200510009186 A CN 200510009186A CN 1658533 A CN1658533 A CN 16585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wireless
channel
relay device
wireless re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51000918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88317C (zh
Inventor
藤井启正
须田博人
田中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T Docomo Inc
Original Assignee
NTT Docom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TT Docomo Inc filed Critical NTT Docomo Inc
Publication of CN16585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585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8831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88317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1/00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1/10Coffee-making apparatus, in which the brewing vessel, i.e. water heating container, is placed above or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beverage containers i.e. brewing vessel; Drip coffee-makers with the water heating container in a higher position than the brewing vesse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24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 H04B7/26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at least one of which is mobile
    • H04B7/2603Arrangements for wireless physical layer control
    • H04B7/2606Arrangements for base station coverage control, e.g. by using relays in tu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H04B7/15528Control of operation parameters of a relay station to exploit the physical medium
    • H04B7/15535Control of relay amplifier gai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HBROADCAST COMMUNICATION
    • H04H20/00Arrangements for broadcast or for distribution combined with broadcast
    • H04H20/02Arrangements for relaying broadcast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24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sounding signa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1/00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1/44Parts or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beverage-making apparatus
    • A47J31/4403Constructional detai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1/00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1/44Parts or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beverage-making apparatus
    • A47J31/46Dispensing spouts, pumps, drain valves or like liquid transporting devic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1/00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1/44Parts or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beverage-making apparatus
    • A47J31/58Safety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23Time-frequency-spa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2Distributed allocation, i.e. involving a plurality of allocating devices, each making partial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可避免在移动通信环境中使用相同频率对接收信号进行中继的情况下的通信质量的劣化的无线中继系统。上述课题是使用无线中继系统来实现的,该无线中继系统使用无线中继装置对来自第1无线局的无线信号进行中继来发送到第2无线局,其特征在于,上述无线中继装置具有:相位校正量决定单元,根据与介于上述第1无线局和上述第2无线局以及自无线中继装置之间的传送路径有关的信道信息,决定中继信号的相位校正量;以及相位校正单元,根据由上述相位校正量决定单元决定的相位校正量,校正上述中继信号的相位。

Description

无线中继系统、无线中继装置以及无线中继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单一或多个无线中继装置,与信号收发装置进行无线通信的无线中继系统、无线中继装置以及无线中继方法。
背景技术
在无线中继系统中,在从发送装置至接收装置的距离远、以及在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间有障碍物的情况下等,有时不能确保大的接收功率。在这种情况下,通信质量大幅劣化。针对该问题,公知有以往在广播和移动通信系统中,使用将从某个发送装置传送的信号接收、放大后再进行发送的无线中继装置(=中继器)进行传送的方法、即所谓的无线中继传送方法(=无线中继方法)。
图1是表示采用以往的无线中继方法的无线中继系统的构成例的图。
图1中的该无线中继系统包括发送装置610、无线中继装置620、以及接收装置630。在接收装置630接收的信号包括从发送装置610直接接收的信号、以及通过无线中继装置620接收的信号。无线中继装置620当接收到从发送装置610发送的信号后,就立即向接收装置630再发送。
并且,上述无线中继装置620例如如图2所示构成。如图所示,无线中继装置620可以包括接收天线701、放大部702和发送天线703。在接收天线701接收的信号通过放大部702放大到一定水平以上之后,从发送天线703向接收装置630(参照图1)发送。
另外,还公开有一种在上述那样的无线中继系统中,可高精度地消除寄生干扰信号的无线中继升压器的技术。根据该技术,描述了以下要点:通过反复进行使由衰减特性信息和相位旋转信息组成的当前的消除器控制值各自变动微少量,检测残留干扰信号,并朝向残留干扰信号减小的方向更新消除器控制值的动作,可达到高精度消除寄生干扰信号的效果(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特开平9-284195号公报
在采用上述直接中继方式的无线中继系统中,当在存在不通过无线中继装置而直接被接收的波的情况下进行中继时,会导致发生不必要的衰减,不仅不能通过中继提高通信质量,而且可能通过进行中继导致通信质量的大幅劣化。
以下,对这种情况进行说明。
在图1所示的无线中继系统中,把所传送的信号的传送路径表示为“信道”,把利用接收装置直接从发送装置接收的信道设定为hd,把通过无线中继装置从发送装置接收的信道设定为hi的情况下,hd和hi可按下式表示。
hd=ae
hi=a’eiθ’
式中,a和a’表示振幅,e和eiθ’表示相位。
这样,从包含无线中继装置的发送装置到接收装置的信道htotal可用下式表示:
  htotal=hi+hd=ae+a’eiθ’
一般,由于θθ’,因而根据条件,接收信号的电场振幅与仅有直达波的情况相比不一定大。用极端的例来说,在a=a’时θ=θ’+π的情况下,由于相位反转而完全相互抵消,导致在接收装置接收的功率非常小,与不进行中继的情况相比,通信质量大幅劣化。
并且,即使在将接收信号以同一频带同时发送的情况下,或者在使用多个无线中继装置进行中继的情况下,也由于发生不必要的衰减,导致上述那样的问题发生。
并且,以往的无线中继系统主要在地面广播中使用,由于可预先计划和设置发送装置、接收装置的位置、以及无线中继装置的位置,因而上述这种无线中继系统不成为问题,然而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在无线中继装置安装在与普通移动终端相同的环境(不是在铁塔和建筑物上)下,即,在移动终端内安装有无线中继装置的情况下,上述问题显得特别突出。
另外,随着近年通信的宽带化,移动通信系统也要求传送速度的高速化,作为以有限的频带使传送速度高速化的传送方法,近年来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多输入多输出)系统受到注目。
然而,在进行MIMO信道信号传送时,在存在直达波的情况下,以及存在多个无线中继装置的情况下,只是把由无线中继装置接收的信号直接进行放大和发送,并不一定能够使在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间形成的信道成为适合于通过MIMO通信使通信容量增加的信道。即,在由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的各个收发天线形成的信道的相关性高的情况下,发生的问题是,不能获得根据MIMO信道信号传送而增加容量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本发明的第1目的是提供一种在移动通信环境中,在中继同一频带接收信号时,可避免通信质量劣化的无线中继系统、无线中继装置以及无线中继方法。
并且,本发明的第2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实现MIMO信道传送时的通信容量增大的无线中继系统、无线中继装置以及无线中继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之1提供一种无线中继系统,使用无线中继装置对来自第1无线局的无线信号进行中继发送到第2无线局,其特征在于,上述无线中继装置具有:相位校正量决定单元,根据与介于上述第1无线局和上述第2无线局以及自无线中继装置之间的传送路径有关的信道信息,决定中继信号的相位校正量;以及相位校正单元,根据由上述相位校正量决定单元决定的相位校正量,校正上述中继信号的相位。
并且,本发明之2的特征是,在上述无线中继系统中,上述无线中继装置具有:振幅校正量决定单元,根据与介于上述第1无线局和上述第2无线局以及自无线中继装置之间的传送路径有关的信道信息,决定中继信号的振幅校正量;以及振幅校正单元,根据由上述振幅校正量决定单元决定的振幅校正量,校正上述中继信号的振幅。
并且,本发明之3的特征是,在上述无线中继系统中,把上述第1无线局和上述第2无线局间的信道信息、上述第1无线局和无线中继装置间的信道信息以及无线中继装置和上述第2无线局间的信道信息作为与介于上述第1无线局和上述第2无线局以及自无线中继装置之间的传送路径有关的信道信息,根据这些信道信息决定表示上述相位校正量和上述振幅校正量的复数系数。
并且,本发明之4的特征是,在上述无线中继系统中,上述相位校正量决定单元决定表示相位旋转量的复数系数作为上述相位校正量;上述相位校正单元把表示上述相位旋转量的复数系数与上述中继信号相乘;上述振幅校正量决定单元决定表示放大器的放大率的复数系数作为上述振幅校正量;上述振幅校正单元把表示上述放大率的复数系数与上述中继信号相乘。
并且,本发明之5的特征是,在上述无线中继系统中,在上述第1无线局和上述第2无线局各自具有1根天线,并且由具有多根天线的多个无线中继装置进行中继的情况下,上述相位校正量决定单元和上述振幅校正量决定单元算出上述复数系数,使得从上述无线中继装置的接收天线到上述第2无线局的接收天线的传递函数成为使上述第1无线局和无线中继装置间的接收质量为最大的系数。
并且,本发明之6的特征是,在上述无线中继系统中,在上述第1无线局、上述第2无线局以及上述无线中继装置各自具有多根天线,并且使用这些多根天线来构成MIMO信道的情况下,上述相位校正量决定单元和上述振幅校正量决定单元算出上述复数系数,该复数系数为使包含了上述无线中继装置的上述第1无线局和上述第2无线局间的信道容量为最大的系数。
并且,本发明之7的特征是,在上述无线中继系统中,在上述无线中继装置采用TDD方式进行上述第1无线局和上述第2无线局间的中继的情况下,上述无线中继装置具有:第1无线局—无线中继装置间信道推测单元,输入从上述第1无线局接收的接收信号和在该第1无线局插入的导频信号,根据输入信号推测上述第1无线局和自无线中继装置间的信道;第2无线局—无线中继装置间信道推测单元,输入从上述第2无线局接收的接收信号和在该第2无线局插入的导频信号,根据输入信号推测上述第2无线局和自无线中继装置间的信道;以及复数系数乘法单元,输入上述推测的上述第1无线局和自无线中继装置间的信道及上述第2无线局和自无线中继装置间的信道、以及上述第1无线局和上述第2无线局间的信道,根据这些信道的信息,决定上述复数系数,把该决定的复数系数与接收信号相乘。
并且,本发明之8的特征是,在上述无线中继系统中,在上述无线中继装置采用FDD方式进行上述第1无线局和上述第2无线局间的中继的情况下,上述第2无线局具有:相位控制量/放大控制量决定单元,根据从上述无线中继装置发送的导频信号,进行第1无线局和无线中继装置间、无线中继装置和自无线局间、以及第1无线局和无线中继装置间的信道推测,根据这些信道推测结果,决定无线中继装置中的放大率和相位旋转量;以及反馈单元,把由上述相位控制量/放大控制量决定单元决定的信息作为反馈信号通知给上述无线中继装置;上述无线中继装置具有:相位控制/放大控制单元,根据从上述反馈单元通知的反馈信号来控制中继信号的放大率和相位旋转量。
并且,本发明之9的特征是,在上述无线中继系统中,上述第1无线局具有:空信号发送单元,把一部分发送区间作为空信号来发送;上述无线中继装置具有:导频信号中继单元,将在上述第1无线局插入的导频信号中的仅一部分导频信号进行中继;以及导频信号插入单元,在上述第1无线局发送了空信号的区间内插入规定的导频信号;上述第2无线局具有:直达波信道推测单元,根据针对在上述无线中继装置未进行中继而接收的导频信号的接收信号,推测从上述第1无线局直接接收的信道;无线中继装置—第2无线局间信道推测单元,根据针对在上述无线中继装置插入的导频信号的接收信号,推测该无线中继装置和自无线局间的信道;以及第1无线局—无线中继装置间信道推测单元,根据针对从上述无线中继装置进行中继而接收的导频信号的接收信号、以及该无线中继装置和自无线局间的信道推测值,推测上述第1无线局和无线中继装置间的信道。
并且,本发明之10的特征是,在上述无线中继系统中,上述无线中继系统是进行OFDM传送的无线中继系统;上述无线中继装置具有:IFFT单元,对发送信号进行IFFT处理;FFT单元,对接收信号进行FFT处理;复数系数决定单元,推测全部副载波的信道,根据该推测的信道推测值算出各副载波的复数系数;以及复数乘法单元,把由上述复数系数决定单元算出的复数系数与各副载波相乘。
并且,本发明之11的特征是,在上述无线中继系统中,上述复数系数的算出和复数乘法运算是将多个副载波统一起来进行的。
根据本发明,通过根据第1无线局(发送装置)和第2无线局(接收装置)间的信道信息、第1无线局和无线中继装置间的信道信息、以及无线中继装置和第2无线局间的信道信息,决定和控制在无线中继装置进行信号中继时的相位旋转量或放大率、或者其双方,可校正由衰减引起的相位差,可避免通信质量的劣化。结果,无线中继装置的中继效果提高,可实现通信容量的增大和频率利用效率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采用以往的无线中继方法的无线中继系统的构成例的图。
图2是表示以往的无线中继装置的构成例的图。
图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中继装置的构成例的方框图。
图4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中对相位旋转量/放大率进行控制的无线中继装置1a的构成例的方框图。
图5是表示采用OFDM传送方式的第2实施方式的无线中继装置2的构成例的方框图。
图6是表示采用以往的MIMO信道信号传送方式的多地点中继传送系统的构成例的图。
图7是包含具有异偏振波面中继功能(differing polarizationrelaying function)的第3实施方式的无线中继装置而构成的无线中继系统的构成图。
图8是表示具有异偏振波面中继功能的第1无线中继装置的构成例的图。
图9是表示具有异偏振波面中继功能的第2无线中继装置的构成例的图。
图10是表示具有异偏振波面中继功能的第3无线中继装置的构成例的图。
图11是表示把本发明应用于具有异偏振波面中继功能的无线中继装置时的该无线中继装置的构成例的图。
图12是用于对本实施方式中的无线中继装置的相位旋转量控制进行说明的无线中继系统构成图。
图13是包含具有1根天线的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以及根据第4实施方式的多个无线中继装置而构成的无线中继系统的构成图。
图14是包含具有多根天线的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以及具有多根天线的单一无线中继装置而构成的无线中继系统的构成图。
图15是包含采用TDD方式进行信道推测的根据第5实施方式的无线中继装置而构成的无线中继系统的构成图。
图16是表示第6实施方式的无线帧构成例的图。
图17是表示第6实施方式的接收装置的构成例的图。
图18是用于对为求出复数系数所必要的各链路的信道信息进行说明的无线中继系统的构成图。图中:501~50L、1101、1102、160、2101、2102、2401~2403、270、310、520、620…无线中继装置;11、21、31、701…接收天线;12、33…相位旋转量决定部;13、34…相位旋转量控制部;14、24、36、74、163、168、315、316、320、321、702…放大器;15、25、37、703…发送天线;22…相位旋转量/放大率决定部;23…相位旋转量/放大率控制部;32…FFT部;35…IFFT部;40、100、200、230、260、510、610…发送装置;60、120、220、250、280、530、630…接收装置;71…水平偏振波天线;72…垂直偏振波天线;73…壳体;75…移相合成部;76…分离移相部;77…支柱;81、83…垂直面;82、84…垂直线;85接收天线;86…发送天线;150、300…无线局a;161…上行信道信号放大部;162…分配器;164…控制信号抽出部;165、312…复数系数决定部;166…下行信道信号放大部;167、313、314、318、319…复数系数乘法部;170、350…无线局b;311、317…信道推测部;410…发送装置—接收装置间信道推测部;411…无线中继装置—接收装置间信道推测部;412…发送装置—无线中继装置间信道推测部;413…信号检测部;414…相位旋转量/放大增益决定部;415…反馈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使用本实施方式中的无线中继装置1的无线中继系统,与图1所示的以往的系统构成相同。即,由发送装置(第1无线局)610、接收装置(第2无线局630)、以及无线中继装置620构成,无线中继装置620中继从发送装置610发送的信号,并以同一频率再发送到接收装置630。并且,在接收装置630接收的信号中具有:从发送装置610直接接收的信号,以及通过无线中继装置620接收的信号。以下,此处省略发送装置的符号(610)和接收装置的符号(630)。
图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中继装置的构成例的方框图。
在该图中,该无线中继装置由以下构成:接收天线11,相位旋转量决定部12,相位旋转量控制部13,放大器14,以及发送天线15。
在接收天线11接收的信号中不仅含有传播延迟,而且含有由移动通信环境中的衰减等引起的相位变动和振幅变动(以下简称为“衰减变动”)。因此,接收信号发生由衰减引起的相位旋转。并且,该相位旋转不仅具有由衰减引起的相位旋转,而且具有由数据调制引起的相位旋转(相位偏差)、由噪声引起的相位旋转等,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假定相位旋转由衰减产生。
在本实施方式的无线中继装置中,在相位旋转量决定部12决定由衰减引起的相位旋转量,根据该决定输出,由相位旋转量控制部13控制中继信号的相位旋转量。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中的无线中继装置的动作进行详述。
相位旋转量决定部12输入发送装置—自无线中继装置间的信道信息(称为与传送路径有关的信息)、自无线中继装置—接收装置间的信道信息、以及从发送装置—到接收装置的直达波的信道信息,根据这些信道信息内含有的相位,按照下式求出相位旋转量θr
θr=θ-θ’
式中,θ表示接收装置直接从发送装置接收的信道的相位,θ’表示从发送装置通过无线中继装置接收的信道的相位。
当把发送装置—无线中继装置间的信道信息设定为h1,把无线中继装置—接收装置间的信道信息设定为h2时,从发送装置通过无线中继装置在接收装置接收的信道信息可表示为:
h1×(在无线中继装置的传递函数)×h2
并且,在无线中继装置的传递函数为根据本发明的放大率控制以及相位旋转的放大率控制、中继处理延迟、放大器的放大率控制的积。前者是要设定的值,后者需要事先知道。另外,在此后的说明中,关于后者的因素不再提及。
当按上述决定了相位旋转量θr时,该相位旋转量θr作为相位校正量被输入到相位旋转量控制部13。在相位旋转量控制部13,把在接收天线11接收的接收信号(中继信号)和θr进行复数乘法运算并输出到放大器14。放大器14输入上述复数乘法运算后的中继信号并将其放大,把从发送天线15发送的中继信号的功率控制成所需值。
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上述相位旋转,从发送装置通过无线中继装置再被接收装置接收的信道hi可按下式表示。
hi=a’(eiθ’×eiθr)=a’e
此处,由于接收装置直接从发送装置接收的信道hd如上所述为hd=ae,因而接收装置中的htotal为:
htotal=hi+hd=a’e+ae
由于与直达波同相接收,因而功率为(a+a’)2,在中继时的放大率恒定的条件下,可达到最大化。
另外,关于中继时的放大率,可以根据在接收装置的接收功率对噪声功率比来决定。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无线中继装置中需要发送装置—无线中继装置间、无线中继装置—接收装置间、以及从发送装置—到接收装置的直达波的信道信息作为输入信息,然而这些信息可以利用通过各链路的信道推测获得的信道推测值。关于信道推测方法,例如,有以下方法等:把已知的训练信号附加给发送信号,在接收装置接收到信号时,计算接收信号和训练信号的相关性,从而推测信道来获得信道推测值的方法,以及抽出与接收信号复用的导频信号,根据其相位和振幅来求出信道的脉冲响应,即信道推测值的方法。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使用这些信道推测方法中的任何一种,并且在不背离本实施方式的主要构思范围内,可使用各种信道推测方法。另外,上述求出的信道推测值,如后所述,可以动态更新。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以下方式作了说明,即:相位旋转量决定部12决定中继信号的相位旋转量,在相位旋转量控制部13将相位旋转量与中继信号相乘并输出到放大器,从而进行中继信号的相位控制,然而除了中继信号的相位控制以外,还可以同时控制放大器14的放大率。图4是表示这种情况的无线中继装置的构成例。
在图4中,该无线中继装置与图3中的上述无线中继装置相比较,相位旋转量决定部12和相位旋转量控制部13不同。即,取代相位旋转量决定部12和相位旋转量控制部13,具有相位旋转量/放大率决定部22和相位旋转量/放大率控制部23。
相位旋转量/放大率决定部22从所输入的上述信道信息中抽出相位和振幅,根据所抽出的信息决定相位旋转量和放大率(振幅校正量)。以下,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差异,即,从放大器24的放大率的决定到控制进行说明。
上述放大率是例如根据接收装置直接从发送装置接收的信道的振幅和从发送装置通过无线中继装置接收的信道的振幅的振幅比来决定的。这样决定的放大率作为复数系数来表示,在相位旋转量/放大率控制部23,将中继信号与上述决定的复数系数相乘并输出到放大器24。放大器24输入进行了复数系数乘法运算的中继信号,放大到从发送天线发送的必要功率。
此时,不仅根据无线中继装置的放大率,而且也可根据上述条件以及在接收装置的接收功率对噪声功率比,同时决定发送装置的发送功率,在此情况下,对于发送装置,也有必要发送用于发送功率控制的控制信号。
以下,如说明那样,根据第1实施方式中的无线中继装置,由于根据发送装置—无线中继装置间的信道信息、无线中继装置—接收装置间的信道信息、以及从发送装置—到接收装置的直达波的信道信息,决定和控制中继信号的相位旋转量,因而即使在有直达波时进行了中继的情况下,也能校正由该中继产生的衰减引起的相位差,可防止发生通信质量的劣化。结果,即使在移动通信环境中使用同一频带对接收信号进行中继的情况下,也能提高通过中继获得的中继效果,可实现通信容量的增大和频率利用效率的提高。
并且,通过根据上述信道信息决定和控制放大率,可提高接收质量。
而且,即使在可在接收装置(例:移动站)以充分大的功率接收来自发送装置(例:基站)的电波的情况下,通过使用根据本发明的无线中继装置,也可减少对其他小区的干扰。
(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无线中继装置根据发送装置—无线中继装置间、无线中继装置—接收装置间、以及从发送装置—到接收装置的直达波的信道信息来校正由衰减引起的相位差的情况进行了例示,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这种方式。例如,可以在接收装置对从发送装置直接接收的信道、以及通过无线中继装置接收的信道的相位差进行测定,可以将该相位差反馈给无线中继装置,无线中继装置可以根据该相位差进行相位校正。
(第2实施方式)
第2实施方式中的无线中继装置2具有多载波传送功能,例如,如图5所示构成。图5是表示采用作为多载波传送方式的OFDM传送方式的无线中继装置2的构成例的方框图。
在该图中,该无线中继装置在图3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无线中继装置的构成中增加FFT部32和IFFT部35来构成。在发送侧的IFFT部35进行对多个符号数据的IFFT(逆快速傅里叶变换)处理,变换成时域的信号(OFDM发送信号)。另一方面,在接收侧的FFT部32,进行针对接收数据的FFT(快速傅里叶变换)处理,变换成频域的信号(OFDM接收信号)。
在本实施方式中的无线中继装置2中,作为上述的相位旋转方法列举出以下3种方法。
(a)将全部副载波集中进行相位旋转的方法
(b)以副载波为单位进行相位旋转的方法
(c)以块为单位进行相位旋转的方法
以下,对上述3种相位旋转方法进行说明。
对于将全部副载波集中进行相位旋转的情况((a)的情况),无线中继装置的构成可以采用第1实施方式所示的无线中继装置的构成(不需要FFT部32和IFFT部35)。然而,相位旋转量决定部33必须考虑全部载波的收发装置间的信道来决定相位旋转量。例如,可以把相位旋转量控制成,使全部副载波的接收功率在接收装置最大。
另一方面,对于以副载波为单位进行相位旋转的情况((b)的情况),无线中继装置的构成可以采用第1实施方式所示的构成,可以针对各副载波使用第1实施方式所示的方法,进行相位旋转量的控制。
并且,对于以块为单位进行相位旋转的情况((c)的情况),关于相位旋转量的控制,可以控制成使在各块的接收功率在接收装置最大。关于这种情况的无线中继装置的构成,可以采用与以副载波为单位的情况相同的构成,然而对于被分类到相同块的副载波,采用相同的相位旋转量。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无线中继装置,通过以副载波为单位进行相位旋转,可获得最大的通信容量增大效果,然而用于传递为此实施所必要的信道信息的控制信息也增多。
另一方面,在以块为单位或将全部副载波集中起来进行相位旋转的情况下,可以预计,一方面可以削减必要的控制信息量,另一方面所获得的通信容量增大效果也不会大。然而,由于一般相邻的副载波间的信道的相关性高,因而普遍认为即使在以块为单位控制相位旋转量的情况下,也能获得充分的通信容量增大效果。而且,在发送装置—接收装置间的信道大致可被视为可以一眼看过去的平直信道的情况下,即使在以全部副载波为单位进行相位旋转的情况下,也能获得与以副载波为单位进行相位旋转的情况同等的效果。
而且,在传送OFDM信号的情况下,即使在使全部副载波中的放大率恒定的情况下,通过针对各副载波改变放大率,也能实现通信容量的增大。即,可以把相位旋转量控制部34作为复数系数乘法部,将振幅控制与相位控制一起进行。例如,作为振幅控制方法,可以使各副载波的放大率与无线中继装置中的各副载波的接收振幅,或者发送装置—接收装置间的信道振幅成比例。
(第3实施方式)
第3实施方式是把根据本发明的无线中继装置应用于MIMO(多输入多输出)信道信号传送的情况。MIMO信道信号传送方式是指从发送装置使用同一频带无线发送多个信息序列,并在接收装置接收这些同一频带的无线信号,分离出各信息序列的信号传送方式。
首先,为了容易理解后述的本发明,对以往的MIMO信道信号传送方式的动作进行说明。图6是表示采用以往的MIMO信道信号传送方式的多地点中继传送系统的构成例的图。
如该图所示,在该多地点中继传送系统中,在发送装置40,把M个(M是大于等于2的整数)的信息序列S1、…、SM从发送天线As1、…、AsM作为同一频带的垂直偏振波无线信号分别发送,这些M个无线信号被L个(L是大于等于1的整数)的无线中继装置501、…、50L分别接收,并临时存储。然后,当通过一个通信单元或一个脉冲串的发送结束信号使从发送装置40的发送结束时,所存储的无线信号被放大,作为垂直偏振波无线信号被发送到接收装置60。在接收装置60使用N个(N是大于等于M的整数)的直线偏振波接收天线Ar1、…、ArN接收,对接收信号进行MIMO均衡处理,并分离成M个信息序列S1、…、SM
下面,对在上述的MIMO信道信号传送时,在本发明的无线中继装置进行乘法运算的复数系数(相位旋转量和放大率)的求法进行说明。此处,对发送装置—无线中继装置以及无线中继装置—接收装置间的信道,通过采用预先在各自间发送导频信号等的方法已经了解的情况进行说明。
一般,MIMO信道信号传送时的通信路径容量C可用下式表示是公知的。
C=log2det(I+ρ/ntHtotal·Htotal H)[bit/Hz/s]
式中,det表示矩阵,I表示单位矩阵,ρ表示接收功率对噪声功率密度比,nt表示发送天线根数,Htotal是表示也包含通过了无线中继装置的信道的发送装置—接收装置间的信道的信道矩阵。另外,上标H表示转置共轭。
因此,在使在无线中继装置中进行乘法运算的复数系数变化的情况下,求出使上述信道容量C为最大的复数系数来使用即可。
并且,在难以解析求出复数系数情况下,预先准备若干个候补的相位旋转量和放大率,针对这些候补求出通信路径容量C,求出使通信路径容量C最大的信道容量即可。并且,没有必要在所有无线中继装置将复数系数相乘,一部分无线中继装置与以往一样,可以直接进行中继,仅在一部分无线中继装置进行复数系数的乘法运算。而且,也可使用学习算法,逐渐更新上述复数系数。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没有从发送装置到接收装置的直达波的情况下,优选的是,无线中继装置的接收天线数比发送天线数多。
下面,对在MIMO信道信号传送时的上述复数系数的控制方法进行说明。此处,对把本发明应用于具有异偏振波面中继功能的无线中继装置的情况进行说明。
图7是包含具有异偏振波面中继功能的根据第3实施方式的无线中继装置而构成的无线中继系统的构成图。
在该图中,该无线中继系统由以下构成:发送装置100,具有多根偏振波天线;多个无线中继装置1101、1102,具有多根偏振波天线;以及接收装置,具有多根偏振波天线。
首先,使用该图,对异偏振波面中继方法进行简单说明。图中的天线H表示水平偏振波天线,天线V表示垂直偏振波天线。该异偏振波面中继方法通过使用与在无线中继装置1101、1102接收的偏振波面正交的偏振波面进行中继来避免寄生波的发送。此处,例示出使用垂直偏振波天线(V)和水平偏振波天线(H)进行偏振波复用和发送的情况。
在本例中的两个无线中继装置1101、1102分别是使用垂直偏振波(V)进行接收的无线中继装置1102,以及使用水平偏振波(H)进行接收的无线中继装置1101。当这样使用不同偏振波面的天线进行信号中继时,即使在存在接收装置120直接从发送装置100接收的波的情况下,在接收装置120,2个流相互干扰地被接收,但该问题可通过使用采用上述的MIMO信道信号传送方式的接收装置进行分离来解决。
另外,在该图中,实线表示数据信号流,点线表示反馈信号流。然而,反馈信号并不是单独传送,而是可以与逆链路数据复用来传送。
并且,作为上述具有异偏振波面中继功能的无线中继装置1101、1102,可以考虑图8~图10所示的若干构成。
图8是表示具有异偏振波面中继功能的第1无线中继装置的构成例的图。在该图中,该无线中继装置使接收天线和发送天线的偏振波特性相互正交。在本例中,例示出使用水平偏振波天线(H:Horizontalpolarization)和垂直偏振波天线(V:Vertical polarization)的情况,使用水平偏振波天线71作为接收天线,使用垂直偏振波天线72作为发送天线。并且,使用水平配置的绕杆式天线作为水平偏振波天线,使用垂直竖立的套筒(偶极)天线作为垂直偏振波天线。
在水平偏振波接收天线71接收的无线信号在壳体73内的放大器74进行放大,而在该例中,由于使用绕杆式天线作为接收天线71,因而那2个偶极元件的接收信号的相位在移相合成部75被相互错开90度并合成后输入到放大器74。
由于从发送天线72发送的无线信号(电波)是垂直偏振波,因而不被水平偏振波接收天线71接收。基于该正交的偏振波的分离、即所谓的交叉偏振波识别度高,可充分抑制寄生信号,从而可提高中继放大增益。并且,两天线71和72在水平面内的指向特性全都是无指向性。然而,在该例中绕杆式天线71在垂直面内的指向特性是朝向套筒天线72的方向(向下),而套筒天线72的指向特性在朝向绕杆式天线71的方向是空(NULL)(凹陷),在这点上,在接收天线71难以接收来自发送天线72的无线信号。
另外,也可以使用垂直偏振波天线作为接收天线71,使用水平偏振波天线作为发送天线72。作为水平偏振波天线,可以使用与绕杆式天线一样在水平面内接近于无指向性的微带天线等其他天线,作为垂直偏振波天线,可以使用与套筒天线一样在水平面内接近于无指向性的单极天线等其他天线。
并且,图9是表示具有异偏振波面中继功能的第2无线中继装置的构成例的图。该例示出将相互正交的斜偏振波用于接收天线和发送天线的情况。如该图所示,该无线中继装置使用相对于垂直面81内的垂直线82在顺时针方向倾斜45度的套筒(偶极)天线作为接收天线85。使用相对于与垂直面81平行的垂直面83内的垂直线84在逆时针方向倾斜45度的套筒(偶极)天线作为发送天线86。当使垂直面81和83重合时,接收天线85和发送天线86的偏振波面相互正交。只要能够使正交关系成立,相对于垂直轴的角度可以在相反反方向倾斜相互不同的角度。
在此情况下,由于从发送天线86发送的无线信号偏振波面与接收天线85的接收电波的偏振波面相互正交,因而可抑制寄生信号,从而可提高中继放大增益。可以使接收天线85的倾斜相对于垂直线为逆时针方向,使发送天线86的倾斜相对于垂直线为顺时针方向。可以不使用套筒天线,而使用单极天线等其他的在与偏振波面垂直的平面内无指向性的斜偏振波天线。
而且,图10是表示具有异偏振波面中继功能的第3无线中继装置的构成例的图。该例表示使用右旋圆偏振波天线和左旋圆偏振波天线作为具有正交化偏振波特性的天线的情况。
如该图所示,该无线中继装置使用垂直设置的右旋绕杆式天线作为接收天线71,使用垂直设置的左旋绕杆式天线作为发送天线72,这两绕杆式天线是正对的。接收天线71的绕杆式天线的2个元件的接收无线信号由移相合成部75进行合成,使垂直元件信号比水平元件信号延迟90度,并供给给放大器74。另一方面,在发送天线72的绕杆式天线,使用分离移相部76将放大器74的放大无线信号进行2分,一方比另一方相位延迟90度,该被延迟的信号向水平元件供电,未被延迟的信号向垂直元件供电。
由于从发送天线72发送的无线信号(电波)的圆偏振波的旋转方向与接收天线71的偏振波特性的旋转方向相反,因而可抑制寄生信号,从而可提高中继放大增益。也可以使用左旋圆偏振波天线作为接收天线71,使用右旋圆偏振波天线作为发送天线72。作为圆偏振波天线,可以不仅使用绕杆式天线,而且使用交叉波道式天线、微带天线等。
下面,结合图11对把本发明应用于具有上述异偏振波面中继功能的无线中继装置中的情况进行说明。该图所示的无线中继装置与图8~图10所示的无线中继装置相比,壳体73(参照图8~图10)内的构成不同。
具体地说,本实施方式中的无线中继装置具有:上行信道信号放大部161,下行信道信号放大部166,控制信号抽出部164,以及复数系数决定部165。上行信道信号放大部161由分配器162和放大器163构成,下行信道信号放大部166由复数系数乘法部167和放大器168构成。此处,为使说明简单,以下,着眼于使用下行信道传送数据信号,对此时的复数系数进行控制的情况进行说明。
在该图中,从无线局a150的发送天线(H)发送的上行信道信号被无线中继装置160的接收天线(H)接收,并在分配器162进行2分配。2分配后的上行信道信号中的一方被输入到放大器163,另一方被输入到控制信号抽出部164,取出控制信号。另外,关于在控制信号抽出部164抽出的控制信号的生成法在后述描述,控制信号中含有关于在中继时进行乘法运算的复数系数的信息。这些信息被输入到复数系数决定部165,决定复数系数。例如,在使用控制信号传送了增加或减少放大率的信号的情况下,复数系数决定部165决定复数系数,以便把放大器的放大率控制成,如果可增加当前的放大率,则增加该放大率,在使用当前最大放大率进行中继的情况下,维持该放大率。
另外,关于放大率的决定,可以使用以往的发送功率控制时的反馈信息决定法。例如,在接收侧,保持当前的调制多值数和编码化率所需要的接收功率对噪声功率密度比,在当前的接收功率不满足该比值的情况下,可以把提高放大率的信号作为反馈信号来传送,并且在以过剩的接收功率进行接收的情况下,把减少放大率的信号作为反馈信号来传送。
另一方面,在从无线局b170的发送天线(H)发送的信号被无线中继装置160的接收天线(H)接收后,如上所述,在复数系数乘法部167,将在复数系数决定部165决定的复数系数和接收信号相乘,之后,在放大器168进行放大,从发送天线(V)把下行信道信号发送到无线局a。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中的无线中继装置的相位旋转量控制进行说明。图12是用于对本实施方式中的无线中继装置的相位旋转量控制进行说明的无线中继系统构成图。
在该图中,在本例中,把从发送装置200到接收装置220的信道定义为hxy,把x定义为接收天线指数,把y定义为发送天线指数。并且,在发送装置200,假设天线1使用V面,天线2使用H面,在接收装置220,假设天线1使用H面,天线2使用V面。而且,假设交叉偏振波识别度(识别垂直和水平电波的能力)XPD=∞。
此处,在无线中继装置2101使相位旋转量改变α的情况下的由直达波H和中继波H’形成的信道整体Htotal可按下式表示。
[式1]
直达波 H = h 11 0 0 h 22
中继波 H ′ = 0 αh ′ 12 h ′ 21 0
信道整体 H total = h 11 αh ′ 12 h ′ 21 h 22
并且,由于MIMO信道的通信容量如上所述表示为C=log2det(I+ρ/ntHtotal·Htotal H)[bit/Hz/s],因而只要选择使信道容量C为最大的α即可。具体地说,在发送装置200和接收装置220使用2根天线的情况下,可解析求出上述信道容量C。即,把复数系数α设定成与h11h22(h12h21)*正交即可。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无线中继装置,在MIMO信道传送中,即使在以往MIMO传送中成为问题的即由各收发天线形成的信道的相关性高的情况下,也能减少该相关性,提高MIMO信道信号传送的容量增加效果。
并且,即使在信道相关性不是特别高的情况下,也能增加MIMO信道信号传送的容量。
(第4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对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具有多根天线,并且由多个无线中继装置进行中继的情况的状态进行了例示,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表示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各自使用1根天线,并且由具有多根天线的多个无线中继装置进行中继的情况的状态。
如该图所示,该无线中继系统在具有1根天线的发送装置230和接收装置250之间配备有具有多根天线的3个无线中继装置2401~2403
此处,当把从发送装置230到无线中继装置x(x=1~3)的信道设定为h1x,把从无线中继装置x到接收装置250的信道设定为h2x,把在无线中继装置x的相位旋转量/放大率用αx表示时,在本例的情况下,从发送装置230通过无线中继装置x在接收装置250接收的接收信号表示为:
αxh2x(h1x×s+nx)+nr
由于这些接收信号在接收装置250的接收天线进行合成,因而作为结果的接收信号表示为:
∑(αxh2x(h1x×s+nx))+nr
其中,nx表示在无线中继装置增加的噪声,nr表示在接收装置增加的噪声。
因此,为了使接收装置250中的接收SN最大,除了使各接收波的相位在接收装置250为同相的条件以外,在把αxh2x视为系数的情况下,也可以设定αxh2x(实际上设定αx),使其对h1x×s进行最大比合成。即,αx=αx’×h1x/h2x。此处,αx’表示根据来自接收装置250的反馈等决定的正实数值。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多个无线中继装置2401~2403在各自具有1根收发天线的收发装置230、250间进行中继的状态进行了例示,然而除了这种状态以外,例如,在图14所示的1个无线中继装置270具有多根收发天线的情况下,也能直接采用上述的相位旋转量控制法。
(第5实施方式)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以无线中继装置预先了解发送装置—无线中继装置间、以及无线中继装置—接收装置间的信道信息的情况为前提作了说明,然而这些信道信息在无线信道的状态时刻复杂变化的所谓的多径衰减环境中,预测出比较大的变动。因此,如何高精度推测这些信道信息,并高效地把所推测的信道信息传送到无线中继装置,被认为在实施本发明上是重要的。
因此,以下对把本发明应用于移动通信系统的情况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首先,对在移动通信系统中,采用作为上下行线路复用方法的将下行线路和上行线路以相同频率进行时间分割来传送的TDD方式(TimeDivision Duplex system:时分复用方式)来推测无线中继装置—接收装置间、以及无线中继装置—发送装置间的信道的情况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5是包含采用TDD方式进行信道推测的无线中继装置而构成的无线中继系统的构成图。
本实施方式中的无线中继装置310在从无线局a300向无线局b350的信号传送进行时,使用在无线局a300插入的导频信号,进行无线局a300—自无线中继装置310间的信道推测。
当从无线局a300发送导频信号时,无线中继装置310控制天线的开关,使得该导频信号在信道推测部311被接收。当导频信号被输入到信道推测部311时,在该部根据成为基准相位的导频信号的相位,推测由电波传送路径的衰减引起的相位旋转量,推测结果作为信道信息被输出到复数系数决定部312。
复数系数决定部312根据从信道推测部311输出的信道信息,把相位旋转量/放大率作为复数系数来决定,并输出到复数系数乘法部313、314。在复数系数乘法部313、314,将中继信号和复数系数相乘。放大器315、316输入在复数系数乘法部313、314的乘法运算结果,对中继信号施加放大处理,并从发送天线向无线局b350发送。
并且,无线中继装置310根据上述相同原理,在从无线局b350向无线局a300的信号传送进行时,使用在无线局b350插入的导频信号,进行无线局b350—自无线中继装置310间的信道推测。
这样,无线中继装置310通过进行上述操作,可知道无线局a300—自无线中继装置310间以及自无线中继装置310—无线局b350间的信道。
此处,当把无线局a300—自无线中继装置310间的信道设定为H,把自无线中继装置310—无线局b350间的信道设定为H’时,由于无线局a300—b350间的信道Htotal可表示为:Htotal=H’×(在无线中继装置中的传递函数Z)×H=H’ZH,因而无线中继装置310把复数系数设定成使根据该Htotal算出的信道容量C最大化即可。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想了在无线局a300—无线局b350间(收发装置间)没有直达波的状态下的中继,然而在无线局a300—无线局b350间有直达波的情况下,例如,也可按以下进行。
首先,在无线中继装置310使用未中继的导频信号,在接收侧的无线局b350,推测无线局a300—无线局b350间的直达波的信道Hd。然后,把该推测的无线局a300—无线局b350间的信道由无线局b350通知给无线中继装置310,无线中继装置310取代从无线局a300通过自无线中继装置310被无线局b350接收的信道(此处称为Hi),使用Htotal+Hd使信道容量C最大化地设定复数系数即可。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可把无线局a300—自无线中继装置310间以及自无线中继装置310—无线局b350间的信道信息高效率地通知给无线中继装置310。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把本发明应用于采用TDD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的状态进行了例示,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可把本发明应用于采用作为上下行线路复用方法的频分双向传送的FDD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
(第6实施方式)
在采用FDD的移动通信系统中,不能在无线中继装置直接推测自无线中继装置—发送装置间的信道。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无线中继装置发送导频信号,在接收装置进行针对该导频信号的信道推测。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接收装置决定复数系数,并把这些复数系数反馈给无线中继装置。
以下,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的接收装置的信道推测方法进行说明。
图16示出了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无线帧。
如该图所示,该无线帧在P1位置,由发送装置插入有导频信号,无线中继装置不进行该导频信号的中继。应注意,该导频信号不被中继到无线中继装置。在P2位置插入的导频信号同样由发送装置插入,但被中继到无线中继装置。另外,在P3位置,发送装置发送空信号,无线中继装置把导频信号插入到被传送来的该空信号区间P3内。
图1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接收装置的构成例的图。图18示出了用于求出依据本实施方式的复数系数的各链路的信道信息。
如该图17所示,该接收装置包括:发送装置—接收装置间信道推测部410、无线中继装置—接收装置间信道推测部411、以及发送装置—无线中继装置间信道推测部412、信号检测部413、相位旋转/增益决定部414、反馈部415以及信道推测部416。该发送装置—接收装置间信道推测部410根据导频信号P1推测发送装置—接收装置间的信道Hd(见图18),即根据P1推测Hd。该无线中继装置—接收装置间信道推测部411根据导频信号P3推测无线中继装置—接收装置间的信道Hid2,即根据P3推测Hid2。该信道推测部416根据导频信号P2和在信道推测部410和411处获得的信道推测(Hd和Hid2)推测Hd+(Hid1×Z×Hid2),作为总信道Htotal,并将所得的信道推测提供给发送装置—无线中继装置间信道推测部412。发送装置—无线中继装置间信道推测部412用于推测Hid1×Z,这可以通过计算(Hid2)-1×(Htotal-Hd)来获得。这样,发送装置—无线中继装置间信道推测部412根据来自信道推测部416提供的信道推测来推测发送装置—无线中继装置间信道Hid1。利用这种结构,接收装置可以很容易地知道属于各信道的信道信息。
依据本实施例,被信道推测部410~412推测出的各信道的信道信息被送到相位旋转量/增益决定部414,在该部决定表示相位旋转量和增益的复数系数。然后,所决定的复数系数在反馈部415被加工成可发送的数据,将发送给无线中继装置。另外,信号检测部413根据发送装置—接收装置间信道推测部410的信道推测结果,检测在接收天线接收的信号,并把检测结果输出到后级的解调部(省略图示)。以这种方式,在调制部进行接收信号的调制处理。
此处,对本实施方式中的复数系数的求法进行说明。
在图18中,示出了发送装置510、无线中继装置520和接收装置530。依据本实施例,通过无线中继装置520在接收装置530接收的信道Hid可表示为:Hid=Hid1×Z×Hid2。其中,Hid1表示发送装置510和无线中继装置间520的信道,Z表示无线中继装置520的传递函数,Hid2表示无线中继装置520和接收装置530间的信道。此外,应注意到Hid2可表示为:Hid2∝(Z×Hid1)-1。其中,Z×Hid1表示根据从发送装置510发送的导频信号在无线中继装置520直接推测的值。
在本例的情况下,在接收装置530处推测发送装置510—无线中继装置520间的信道Hid1,并考虑了无线中继装置520的影响。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此视为发送装置510—无线中继装置520间的信道的信道信息,并在接收装置530根据处的该信道信息,计算复数系数(或Z×Hid1)。该复数系数(或先前计算的复数系数和新计算的复数系数之间的差异成分)可以作为反馈信号发送到无线中继装置520。在无线中继装置520,可以把来自接收单元530的新算出的复数系数(或差异部分)与当前的复数系数相乘,来更新当前复数系数。通过进行这种操作。可动态更新信道推测值。
该反馈信号与在图11的说明中提到的控制信号对应,因此,控制信号内含有关于上述复数系数的信息。
依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根据关于第一无线站(发送装置)和第二无线站(接收装置)之间的信道的信息、关于第一无线站和无线中继装置之间的信道的信息、关于第二无线站和无线中继装置之间的信道的信息确定并控制与无线中继装置中的信号中继操作相关的相位旋转和/或增益。以这种方式,因衰减导致的相位差可以被修正,从而可以防止通信质量恶化。进而,可以提高无线中继装置的中继性能,增大通信容量,更有效地利用频率资源。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各种改变和变型。

Claims (15)

1.一种无线中继系统,包括第1无线局、第2无线局以及无线中继装置,该无线中继装置对在第1无线局与第2无线局之间交换的无线信号进行中继,该无线中继系统的特征在于,
上述无线中继装置具有:
相位校正决定单元,根据与在上述第1无线局、上述第2无线局以及无线中继装置之间建立的信道有关的信道信息,决定中继信号的相位校正量;以及
相位校正单元,根据由上述相位校正决定单元决定的相位校正量,校正上述中继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中继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无线中继装置具有:
振幅校正决定单元,根据与在上述第1无线局、上述第2无线局以及无线中继装置之间建立的信道有关的信道信息,决定中继信号的振幅校正量;以及
振幅校正单元,根据由上述振幅校正决定单元决定的振幅校正量,校正上述中继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中继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信道信息对应于与在上述第1无线局和上述第2无线局之间建立的信道有关的信道信息、与在上述第1无线局和无线中继装置之间建立的信道有关的信道信息、以及与在无线中继装置和上述第2无线局之间建立的信道有关的信道信息;并且
根据上述信道信息决定表示上述相位校正量和上述振幅校正量中的至少一个的至少一个复数系数。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中继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相位校正决定单元决定表示上述中继信号的相位旋转的复数系数作为上述相位校正量;
上述相位校正单元把表示上述相位旋转的决定复数系数与上述中继信号相乘;
上述振幅校正决定单元决定表示无线中继装置的放大器的增益的复数系数作为上述振幅校正量;
上述振幅校正单元把表示上述增益的决定复数系数与上述中继信号相乘。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中继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1无线局和上述第2无线局各自具有1根天线,并且使用各自具有多根天线的多个无线中继装置的情况下,
至少一个无线中继装置的相位校正决定单元和振幅校正决定单元算出表示上述相位校正量的复数系数和表示上述振幅校正量的复数系数,使得从上述至少一个无线中继装置的接收天线到上述第2无线局的接收天线的传递函数最大化上述第1无线局和上述至少一个无线中继装置之间的信道的接收质量。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中继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1无线局、上述第2无线局以及上述无线中继装置各自具有多根天线,并且利用这些多根天线来构成多输入多输出信道的情况下,
上述相位校正决定单元和上述振幅校正决定单元被配置成分别算出表示上述相位校正量的复数系数和表示上述振幅校正量的复数系数,使得上述第1无线局、上述第2无线局间以及上述无线中继装置之间的信道的信道容量最大化。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中继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无线中继装置被配置成根据时分多路复用系统来在上述第1无线局和上述第2无线局之间中继信号的情况下,
上述无线中继装置具有:
第1无线局-无线中继装置间信道推测单元,输入从上述第1无线局接收的接收信号和该第1无线局插入的导频信号,并根据输入信号对上述第1无线局和无线中继装置之间的信道进行信道推测;
第2无线局-无线中继装置间信道推测单元,输入从上述第2无线局接收的接收信号和该第2无线局插入的导频信号,并根据输入信号对上述第2无线局和无线中继装置之间的信道进行信道推测;以及
复数系数乘法单元,输入对上述第1无线局和无线中继装置之间的信道的信道推测及上述第2无线局和无线中继装置之间的信道的信道推测,作为信道信息,根据该信道信息,决定表示上述相位校正量和上述振幅校正量中的至少一个的至少一个复数系数,并把该决定的复数系数与至少一个接收信号相乘。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中继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无线中继装置被配置为根据频分多路复用系统在上述第1无线局和上述第2无线局之间中继信号的情况下,
上述第2无线局具有:
相位/振幅控制决定单元,对上述第1无线局和上述无线中继装置之间的信道、上述无线中继装置和上述第2无线局之间的信道、以及上述第1无线局和上述第2无线局之间的信道进行信道推测,并根据对这些信道的信道推测,决定无线中继装置中的增益和相位旋转;以及
反馈单元,把一反馈信号发送给上述无线中继装置,该反馈信号包括与由上述相位/振幅控制决定单元决定增益和相位旋转有关的信息;
上述无线中继装置具有:相位/振幅控制单元,根据从上述反馈单元发送的反馈信号来控制中继信号的增益和相位旋转。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中继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无线局具有:空信号发送单元,把发送信号中的一区间作为空信号来发送;
上述无线中继装置具有:
导频信号中继单元,对上述第1无线局插入的多个导频信号中的至少一个导频信号进行中继;以及
导频信号插入单元,在从上述第1无线局作为空信号发送的信号区间内插入规定的导频信号;
上述第2无线局具有:
直达信道推测单元,根据与未由上述无线中继装置进行中继而接收的上述至少一个导频信号对应的接收信号,对从上述第1无线局直接接收的信道进行信道推测;
无线中继装置-第2无线局间信道推测单元,根据与上述无线中继装置插入的预定导频信号对应的接收信号,对该无线中继装置和第2无线局之间的信道进行信道推测;以及
第1无线局-无线中继装置间信道推测单元,根据与由上述无线中继装置进行中继的所述至少一个导频信号对应的接收信号、以及对该无线中继装置和第2无线局之间的信道进行的信道推测,对上述第1无线局和无线中继装置之间的信道进行信道推测。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中继系统,其特征在于,
当执行根据正交频分多路复用传输方案的信号传输时,
上述无线中继装置具有:
快速傅立叶逆变换单元,对发送信号进行快速傅立叶逆变换处理;
快速傅立叶变换单元,对接收信号进行快速傅立叶变换处理;
复数系数决定单元,对多个副载波的信道进行信道推测,并根据该信道推测算出各副载波的一个或更多个复数系数;以及
复数系数乘法单元,把由上述复数系数决定单元算出的上述一个或更多个复数系数与各副载波相乘。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无线中继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复数系数的算出和算出的复数乘法运算是将上述多个副载波统一起来进行的。
12.一种无线中继装置,将在第1无线局和第2无线局间交换的无线信号进行中继,该无线中继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
相位校正决定单元,根据与在上述第1无线局、上述第2无线局以及无线中继装置之间建立的信道有关的信道信息,决定中继信号的相位校正量;以及
相位校正单元,根据由上述相位校正决定单元决定的相位校正量,校正上述中继信号。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无线中继装置,还具有:
振幅校正决定单元,根据与在上述第1无线局、上述第2无线局以及无线中继装置之间建立的信道有关的信道信息,决定中继信号的振幅校正量;以及
振幅校正单元,根据由上述振幅校正决定单元决定的振幅校正量,校正上述中继信号。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无线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信道信息对应于与上述第1无线局和上述第2无线局之间的信道有关的信道信息、与上述第1无线局和无线中继装置之间的信道有关的信道信息、以及与无线中继装置和上述第2无线局之间的信道有关的信道信息;并且
根据上述信道信息决定表示上述相位校正量和上述振幅校正量中的至少一个的至少一个复数系数。
15.一种无线中继方法,将在第1无线局和第2无线局之间交换的无线信号进行中继,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与上述第1无线局和上述第2无线局之间的信道有关的信道信息、与上述第1无线局和无线中继装置之间的信道有关的信道信息、以及与无线中继装置和上述第2无线局之间的信道有关的信道信息,决定表示中继信号的相位校正量和振幅校正量中的至少一个的至少一个复数系数;以及
把上述中继信号和上述复数系数相乘并输出相乘后的信号。
CNB2005100091868A 2004-02-16 2005-02-16 无线中继系统、无线中继装置以及无线中继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8831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038564 2004-02-16
JP2004038564A JP4394474B2 (ja) 2004-02-16 2004-02-16 無線中継システム、無線中継装置及び無線中継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58533A true CN1658533A (zh) 2005-08-24
CN100488317C CN100488317C (zh) 2009-05-13

Family

ID=346979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09186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88317C (zh) 2004-02-16 2005-02-16 无线中继系统、无线中继装置以及无线中继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463673B2 (zh)
EP (1) EP1564911B1 (zh)
JP (1) JP4394474B2 (zh)
KR (1) KR100700378B1 (zh)
CN (1) CN100488317C (zh)
DE (1) DE602005014032D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72653A (zh) * 2008-04-30 2009-11-04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一种双向中继方法、基站、移动终端及中继站
CN101047423B (zh) * 2006-04-10 2012-01-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多用户无线中继方法和系统
US8644208B2 (en) 2006-12-22 2014-02-04 Nokia Siemens Networks Gmbh & Co. Kg Multi-antenna relay station with two-way channel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02186B2 (ja) 2003-04-21 2007-04-04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帯電防止型光学フィルム、その製造方法、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US7565149B2 (en) * 2003-09-23 2009-07-21 British Telecommunications Public Limited Company Channel selection
GB0405334D0 (en) * 2004-03-10 2004-04-21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Method for exchanging signals via nodes
JP4652846B2 (ja) * 2004-03-11 2011-03-1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通信端末装置および通信中継方法
JP4429795B2 (ja) * 2004-05-06 2010-03-10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送信機及び無線受信機
JP4714452B2 (ja) 2004-10-21 2011-06-29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帯電防止性粘着型光学フィルム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06310962A (ja) 2005-04-26 2006-11-09 Kyocera Corp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通信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GB2426665B (en) * 2005-05-25 2009-12-0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obile relays
KR100747109B1 (ko) * 2005-10-06 2007-08-09 에스케이텔레시스 주식회사 중계장치를 위한 모듈 관리 시스템
EP1958345B1 (en) * 2005-11-29 2018-05-2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Scheduling in a wireless multi-hop relay network
EP1850509B1 (en) * 2006-04-24 2009-12-02 NTT DoCoMo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radio channel estim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relay station and receiver
ES2454198T3 (es) 2006-07-07 2014-04-09 E-Blink Procedimiento de sincronización de dos dispositivos electrónicos de un enlace inalámbrico, particularmente de una red de telefonía móvil y sistema de implementación de este procedimiento
CN101106807B (zh) * 2006-07-12 2012-04-11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一种基于中继器的蜂窝网络以及空分双工通信方法
JP4952135B2 (ja) * 2006-08-17 2012-06-13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端末、中継局、無線基地局及び通信方法
KR101213155B1 (ko) 2006-08-21 2012-12-1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릴레이 시스템에서의 데이터 전송 제어 방법 및 상기방법이 적용된 릴레이 시스템
EP1895681A1 (fr) * 2006-09-04 2008-03-05 E-Blink Système de transmission de données sans fil entre une station de base et une station de relais dans un réseau de téléphonie mobile
KR101210344B1 (ko) 2006-09-08 2012-12-10 한국과학기술원 좌표 회전 릴레이 시스템 및 좌표 회전 릴레이 방법
US8213541B2 (en) * 2006-09-12 2012-07-03 Hera Wireless S.A. Receiving method for receiving signals by a plurality of antennas, and a receiving apparatus and a radio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KR100975705B1 (ko) * 2006-09-27 2010-08-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신호 송수신 시스템 및 방법
KR101210332B1 (ko) * 2006-09-27 2012-12-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증폭-순방향 릴레이 시스템의 릴레이 전력 제어 장치 및 그방법
KR20150015549A (ko) * 2006-10-02 2015-02-10 인터디지탈 테크날러지 코포레이션 채널 품질 표시자 비트와 프리코딩 제어 정보 비트를 인코딩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US20080137581A1 (en) * 2006-12-12 2008-06-12 Nokia Corporation Data forwarding techniques for wireless relay networks
KR101338978B1 (ko) * 2007-01-23 2013-12-0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지상파 디지털 멀티미디어 방송에서 널 구간의 검출방법 및장치
KR100829221B1 (ko) 2007-01-26 2008-05-1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직교 주파수 분할 다중화 방식의 무선 릴레이 시스템에서의데이터 전송 모드 제어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데이터 전송모드 제어 장치
US8670704B2 (en) 2007-03-16 2014-03-11 Qualcomm Incorporated Pilot transmission by relay stations in a multihop relay communication system
JP5361869B2 (ja) * 2007-05-10 2013-12-04 アルカテル−ルーセント ワイヤレス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いてアップリンク送信をスケジュール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関連装置
US7933562B2 (en) * 2007-05-11 2011-04-26 Broadcom Corporation RF transceiver with adjustable antenna assembly
US8254507B2 (en) * 2007-06-18 2012-08-28 Broadcom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SFBC/STBC in a communication diversity system using angle feedback
KR100901800B1 (ko) * 2007-06-29 2009-06-11 재단법인서울대학교산학협력재단 다중 안테나 중계장치 및 그 방법
RU2010101413A (ru) 2007-07-19 2011-07-27 Панасоник Корпорэйшн (Jp) Ретрансляционная станция, мобильная станция и способ ретрансляционной передачи в системе мобильной связи
KR100957619B1 (ko) * 2007-12-05 2010-05-13 에스케이텔레시스 주식회사 Mimo 통신방식용 무선중계기
KR101497613B1 (ko) * 2008-01-14 2015-03-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이중 중계 방식의 통신시스템에서 간섭채널 추정을 통한간섭제거 및 동기유지 장치 및 방법
JP5328760B2 (ja) 2008-02-27 2013-10-3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移動体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中継局、移動局および中継送信方法
US8605750B2 (en) 2008-05-19 2013-12-10 Panasonic Corporation Wireless relay station apparatus
JP4611401B2 (ja) * 2008-05-30 2011-01-12 日本電業工作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装置
US20110053495A1 (en) * 2008-06-20 2011-03-0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2010016572A (ja) * 2008-07-02 2010-01-21 Fujitsu Ltd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システム
KR101563032B1 (ko) * 2008-08-12 2015-10-23 노오텔 네트웍스 리미티드 무선 통신 네트워크에서의 다운링크 투명 중계를 가능하게 하는 방법
US9077531B2 (en) * 2008-09-25 2015-07-07 Lg Electronics Inc.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and channel information feedback for relay
KR101457707B1 (ko) * 2008-10-29 2014-11-1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다중안테나를 가지는 중계기의 중계 방법
JP5230360B2 (ja) * 2008-10-31 2013-07-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通信装置
US8886113B2 (en) * 2008-12-30 2014-11-11 Qualcomm Incorporated Centralized control of relay operation
JP5165798B2 (ja) * 2009-01-12 2013-03-21 テレフオンアクチーボラゲット エル エム エリクソン(パブル) フィードバック干渉をキャンセルする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KR101244533B1 (ko) 2009-02-05 2013-03-18 후지쯔 가부시끼가이샤 채널 추정 장치, 채널 추정 방법, 기지국 및 통신 시스템
JP5133282B2 (ja) * 2009-02-25 2013-01-30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無線中継装置および無線中継方法
CN102356567A (zh) 2009-03-19 2012-02-15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根据性能参数控制转发器的mimo收发器
KR101552266B1 (ko) * 2009-04-07 2015-09-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수신기, 그의 간섭 제거 방법 및 그를 위한 송신기
US8472868B2 (en) 2009-05-06 2013-06-25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IMO repeater chain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WO2010134195A1 (ja) 2009-05-22 2010-11-25 富士通株式会社 中継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JP5347755B2 (ja) * 2009-06-24 2013-11-20 富士通株式会社 中継装置、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KR101582880B1 (ko) * 2009-09-29 2016-01-0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신호 증폭 재전송 방법
JP2011139268A (ja) * 2009-12-28 2011-07-14 Fujitsu Ltd 無線中継装置、無線中継方法
FR2956934B1 (fr) 2010-02-26 2012-09-28 Blink E Procede et dispositif d'emission/reception de signaux electromagnetiques recus/emis sur une ou plusieurs premieres bandes de frequences.
US8681644B2 (en) * 2010-05-20 2014-03-25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spatial multiplexing for coordinated multi-point transmission
JP2012023598A (ja) * 2010-07-15 2012-02-02 Fujitsu Ltd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中継装置及び制御装置、並びに通信方法
JP5135399B2 (ja) * 2010-09-02 2013-02-06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中継装置及び中継方法
US8604985B1 (en) * 2011-09-13 2013-12-10 Rockwell Collins, Inc. Dual polarization antenna with high port isolation
EP2605465A1 (en) * 2011-12-16 2013-06-19 Mitsubishi Electric R&D Centre Europe B.V. Method and a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OFDM symbols representative of plural streams
FR2990315B1 (fr) 2012-05-04 2014-06-13 Blink E Procede de transmission d'informations entre une unite emettrice et une unite receptrice
US20140162687A1 (en) * 2012-12-10 2014-06-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determining a state of proximity between mobile devices
CN103237331B (zh) * 2013-05-15 2015-06-10 西华大学 一种固定中继的多跳蜂窝网络的路径选择方法
US9544116B2 (en) 2014-02-14 2017-01-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Pilot transmission by relay stations in a multihop relay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0693527B2 (en) 2014-12-30 2020-06-23 Solid, Inc.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 including crest factor reduction module disposed at optimum position
KR102246941B1 (ko) * 2014-12-30 2021-04-30 주식회사 쏠리드 분산 안테나 시스템에서의 cfr 배치 방법
WO2016108651A1 (ko) * 2014-12-30 2016-07-07 주식회사 쏠리드 분산 안테나 시스템에서의 cfr 배치 방법
KR102262534B1 (ko) * 2014-12-30 2021-06-09 주식회사 쏠리드 분산 안테나 시스템에서의 cfr 배치 방법
KR101598368B1 (ko) * 2015-04-27 2016-03-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수신기, 그의 간섭 제거 방법 및 그를 위한 송신기
US10110370B2 (en) * 2015-05-18 2018-10-23 William Marsh Rice University Wireless synchronization of mm-wave arrays
WO2017215772A1 (en) * 2016-06-13 2017-12-2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icrowave radio link chain employing constructive interference
US11792063B2 (en) * 2019-05-14 2023-10-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phase rotation correction
CN113783681A (zh) * 2021-08-31 2021-12-10 海南宝通实业公司 一种新型的高精度系统同步方法
US20240056163A1 (en) * 2022-08-10 2024-02-15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Communication system, method, relay station, and control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09203A (en) * 1986-08-25 1989-02-28 Ford Aerospace & Communications Corporation Hybrid analog-digital filter
SE507442C3 (sv) * 1987-03-24 1998-06-2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Hoegfrekvenssignal-foerstaerkare
JPH09284195A (ja) 1996-04-19 1997-10-31 Kokusai Electric Co Ltd 無線中継ブースタ
EP1039715B1 (en) * 1999-03-25 2002-08-28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OFDM transmission signal repeater
JP4052835B2 (ja) 2001-12-28 2008-02-2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多地点中継を行う無線伝送システム及びそれに使用する無線装置
JP2003244050A (ja) 2002-02-14 2003-08-29 Hitachi Cable Ltd 中継器の送信電力制御方法
US7218891B2 (en) * 2003-03-31 2007-05-15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Multi-hop intelligent relay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se in a 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ing based wireless access network
CN100531167C (zh) * 2003-05-28 2009-08-19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使用中继的无线通信网络的方法和系统
AU2003288871A1 (en) * 2003-12-19 2005-07-05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Relay station and method for enabling reliable digital communications between two nodes in a wireless relay based network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47423B (zh) * 2006-04-10 2012-01-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多用户无线中继方法和系统
US8644208B2 (en) 2006-12-22 2014-02-04 Nokia Siemens Networks Gmbh & Co. Kg Multi-antenna relay station with two-way channel
CN101572653A (zh) * 2008-04-30 2009-11-04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一种双向中继方法、基站、移动终端及中继站
CN101572653B (zh) * 2008-04-30 2013-11-20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一种双向中继方法、基站、移动终端及中继站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463673B2 (en) 2008-12-09
US20050190821A1 (en) 2005-09-01
EP1564911A1 (en) 2005-08-17
JP4394474B2 (ja) 2010-01-06
KR100700378B1 (ko) 2007-03-28
KR20060041978A (ko) 2006-05-12
EP1564911B1 (en) 2009-04-22
CN100488317C (zh) 2009-05-13
JP2005229524A (ja) 2005-08-25
DE602005014032D1 (de) 2009-06-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658533A (zh) 无线中继系统、无线中继装置以及无线中继方法
CN1890895A (zh) 闭环多路输入多路输出移动通信系统中通过选择的特征向量发送数据的装置和方法
CN1290281C (zh) 正交频分复用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空时频率块码编码/解码设备和方法
JP5159274B2 (ja) 無線送信装置及び無線送信方法
CN1309231C (zh) 在时分双工系统内发送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CN1568586A (zh) 在多信道通信系统中应用选择性信道求逆法处理传输数据的方法与设备
CN1643812A (zh) 用于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发射信号的装置和方法
CN1941682A (zh) 数据传输系统和方法
CN1922840A (zh) 无线通信系统、方法、设备和计算机程序
CN1552132A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利用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CN1716809A (zh) 无线通信系统、装置、方法及计算机程序
CN101064544A (zh)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943194A (zh) 校准无线mimo通信系统中的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信道响应
CN1535508A (zh) 多信道通信系统内使用选择性信道传输处理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CN1716810A (zh) 不断变化的干扰环境中形成波束的设备和方法
CN1529950A (zh) 在一多输入多输出(mi mo)通信系统中上行链路资源的分配
CN1640025A (zh) 无线基站设备
CN1956369A (zh) 无线通信方法和系统以及接收机设备和发送机设备
CN1689249A (zh) 宽带mimo/miso系统的波束控制和波束成形
CN1679269A (zh) 按特征模式应用选择性信道反转的已编码mimo系统
CN1913388A (zh) 接收装置、移动通信系统中的通信控制方法
CN1501607A (zh) 频分复用移动通信系统中分配虚拟小区资源的设备和方法
CN1658532A (zh) 无线中继系统、无线中继装置及无线中继方法
CN1898890A (zh) 数据发送方法和数据接收方法
CN1659803A (zh) 数据分配装置和发送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513

Termination date: 2020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