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70285A - 发光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发光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70285A
CN1870285A CNA2006100916244A CN200610091624A CN1870285A CN 1870285 A CN1870285 A CN 1870285A CN A2006100916244 A CNA2006100916244 A CN A2006100916244A CN 200610091624 A CN200610091624 A CN 200610091624A CN 1870285 A CN1870285 A CN 18702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organic compound
luminescent
zone
luminescent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09162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40532C (zh
Inventor
濑尾哲史
山崎舜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8702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702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4053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40532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30/00Organic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10K3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30/865Intermediate layers comprising a mixture of materials of the adjoining active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12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 H05B33/22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hemical or physical composition or the arrangement of auxiliary dielectric or reflective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4Carrier transporting layers
    • H10K50/15Hole transporting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4Carrier transporting layers
    • H10K50/16Electron transporting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8Carrier blocking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and not covered by groups H10K10/80, H10K30/80, H10K50/80 or H10K59/80
    • H10K77/10Substrates, e.g. flexible substrat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30Coordination compounds
    • H10K85/321Metal complexes comprising a group IIIA element, e.g. Tris (8-hydroxyquinoline) gallium [Gaq3]
    • H10K85/324Metal complexes comprising a group IIIA element, e.g. Tris (8-hydroxyquinoline) gallium [Gaq3] comprising aluminium, e.g. Alq3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30Coordination compounds
    • H10K85/341Transition metal complexes, e.g. Ru(II)polypyridine complexes
    • H10K85/342Transition metal complexes, e.g. Ru(II)polypyridine complexes comprising iridium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1/00Properties of the organic materials covered by group H10K85/00
    • H10K2101/10Triplet emiss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49Organic PV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S428/917Electroluminescent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发光器件,它具有用来降低有机化合物叠层的各个层之间的界面处的能量势垒的结构。由构成有机化合物层(1)(102)的材料以及构成有机化合物层(2)(103)组成的混合层(105),被形成在有机化合物层(1)(102)与有机化合物层(2)(103)之间的界面处。于是就能够降低形成在有机化合物层(1)(102)与有机化合物层(2)(103)之间的能量势垒。

Description

发光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采用有机发光元件的发光器件,此有机发光元件具有一种薄膜,此薄膜含有当施加电场时发光的有机化合物(以下称为有机化合物层)以及阳极和阴极。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到一种驱动电压比以前更低而寿命更长的采用有机发光元件的发光器件。本说明书中的术语发光器件指的是一种采用有机发光元件作为发光元件的图象显示器件或发光器件。包括在此发光器件定义中的还有:一种模块,其中诸如各向异性导电膜(FPC:柔性印刷电路)、TAB(带自动键合)带、或TCP(带载体封装件)等的连接体被固定到有机发光元件;一种模块,其中印刷电路板被提供在TAB带或TCP的末端上;以及一种模块,其中用COG(玻璃上芯片)方法将IC(集成电路)直接安装到有机发光元件。
背景技术
有机发光元件是一种施加电场时发光的元件。其发光机制被认为如下。电压被施加到夹在电极之间的有机化合物层,从而引起从阴极注入的电子与从阳极注入的空穴在有机化合物层的发光中心处复合,形成的分子激子在返回基态时以发光的形式释放能量。
有机化合物有二种分子激子:一种是单重态激子,另一种是三重态激子。本说明书包括单重态激发引起发光和三重态激发引起发光的二种情况。
在上述的有机发光元件中,其有机化合物层通常是一种厚度小于1微米的薄膜。此外,由于是自发光元件且有机化合物层本身发光,故有机发光元件不需要常规液晶显示器中所用的后照光。因此,有机发光元件的很大优点是能够被制造成非常薄而轻的器件。
当有机化合物层的厚度约为100-200nm时,基于载流子在有机化合物层中的迁移率,复合例如在几十毫微秒内就会发生。即使考虑从载流子复合到发光的过程,有机发光元件也可以在约为微秒量级的时间之内发光。因此,快速响应也是有机发光元件的一个特点。
由于有机发光元件是载流子注入型的,故能够用直流电压来驱动,并不容易产生噪声。关于驱动电压,有报道指出,利用均匀厚度约为100nm的非常薄的有机化合物层薄膜,选择能够降低载流子对有机化合物层的注入势垒的电极材料,并引入异质结构(叠层结构),在5.5V下获得了100cd/m2的足够的亮度(参考文献1:C.W.Tang andS.A.VanSlyke,“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diodes)”,Applied Physics Letters,vol.51,no.12,913-915(1987))。
有了这些特点,包括薄而轻、响应快速、以及直流低电压驱动,有机发光元件作为下一代平板显示元件受到了注意。此外,由于是视角宽广的自发光器件,故有机发光元件具有更好的可视性,并被认为能够用作电子设备的显示屏。
在参考文献1所公开的有机发光元件中,利用Mg∶Ag合金降低了载流子注入势垒,Mg∶Ag合金的功函数低且作为阴极比较稳定,致使更多的电子被注入。这使得有可能将大量的载流子注入到有机化合物层中。
而且,为了按指数地改善载流子复合效率,采用了单个异质结构,其中由双胺化合物构成的空穴输运层和由三(8-喹啉)铝复合物(以下称为Alq3)构成的电子输运层,被叠层成有机化合物层。其解释如下。
在有机化合物层由例如单层Alq3组成的有机发光元件的情况下,从阴极注入的大部分电子到达阳极而不与空穴复合,发光效率因而很低。简而言之,为了使单层有机发光元件能够有效地发光(亦即为了在低电压下驱动),必须使用能够以平衡的数量输运电子和空穴二者的材料(以下称为双极材料),而Alq3不满足这一要求。
另一方面,当采用参考文献1所述的单个异质结构(二层结构)时,从阴极注入的电子被阻挡在空穴输运层与电子输运发光层之间的界面处,并被捕获在电子输运发光层中。载流子于是在电子输运发光层中发生高效率复合,引起有效的发光。
将载流子阻挡功能的这一概念加以扩展,就有可能控制载流子复合区域。作为一个例子,有报道指出,借助于在空穴输运层与电子输运层之间插入一个能够阻挡空穴的层(空穴阻挡层),并将空穴捕获在空穴输运层中,成功地使空穴输运层发光了。(参考文献2:YasunoriKUJIMA,Nobutoshi ASAI and Shin-ichiro TAMURA,“蓝有机光发射二极管(A Blue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Japanese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vol.38,5274-5277(1999))。由参考文献2所示的材料构成的空穴阻挡层的激发能大于发光层的激发能,因此还防止了分子激子的扩散。
可以认为,参考文献1中的有机发光元件的特征是各种功能的分离,其中空穴输运层被指定来输运空穴,而电子输运发光层被指定来输运电子并发光。此分离功能的概念已经被扩展,直至提出了一种方法,其中由三种不同的材料来进行空穴输运、电子输运和发光这三种功能。利用这一方法,在载流子输运方面表现很差但发光效率高的材料,能够被用作发光材料,从而改善了有机发光元件的发光效率。
其典型的方法是颜料掺杂(参考文献3:C.W.Tang,S.A.VanSlykeand C.H.Chen,“掺杂的有机薄膜的电致发光(Electroluminescenceof doped organic thin films)”,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vol.65,no.9,3610-3616(1989))。如图13A所示,在空穴输运层1101和电子输运层1102(1102还用作发光层)提供的单个异质结构中,电子输运层1102用颜料1103掺杂,以便提供颜料1103颜色的发光。空穴输运层1101侧可以代替用颜料1103掺杂。
与此相反,存在着双重异质结构(三层结构),其中,如图13B所示,发光层被夹在空穴输运层与电子输运层之间(参考文献4:Chihaya ADACHI,Shizuo TOKITO,Tetsuo TSUTSUI and Shogo SAITO,“带有三层结构的有机薄膜的电致发光(Electroluminescence inOrganic Films with Three-layered Structure)”,Japanese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Vol.27,No.2,L269-L271(1988))。在此方法中,空穴从空穴输运层1101被注入到发光层1104,而电子从电子输运层1102被注入到发光层1104。因此,载流子在发光层1104中发生复合,从而发射用作发光层1104的材料的颜色的光。
分离功能的一个优点是,由于功能的分离使一种有机材料无须同时起不同的功能(诸如发光、载流子输运、以及从电极注入载流子)(例如,功能的分离使得无须寻找双极材料)。换言之,借助于简单地组合发光特性优良的材料与载流子输运能力优良的材料,就能够容易地获得高的发光效率。
由于这些优点,参考文献1-4所述的叠层结构概念(载流子阻挡功能或功能分离)本身继续被广泛地利用。
然而,上述叠层结构被加入不同的物质,因而无法避免在界面处形成能量势垒。这些能量势垒阻挡着载流子在界面处的运动,从而引起下列二个问题。
一个问题是能量势垒阻碍进一步降低驱动电压。实际上,有报道指出,对于目前的有机发光元件,就驱动电压而言,具有采用共轭系聚合物的单层结构的元件优于具有叠层结构的元件,并保持着最高的功率效率(单位为1m/w)(注意文章中的比较是对单重态激发发光进行的,且此文章不涉及到三重态激发发光)(参考文献5:TetsuoTsutsui,“日本应用物理学会的有机分子电子学和双电子学分部杂志(Journal of Organic Molecular Electronics andBioelectronics Division of The Japan Society of AppliedPhysics)”,vol.11,no.1,p.8(2000))。
参考文献5所指出的共轭系聚合物是双极材料,可以提供与叠层结构材料相同水平的载流子复合效率。因此,若利用双极材料或利用不使用叠层结构的其它方法,单层结构能够提供相同水平的载流子复合,则在界面比叠层结构更少的单层结构中,驱动电压实际上更低。
例如,借助于在电极界面处插入能够降低能量势垒的材料,以便能够注入更多的载流子,就能够降低驱动电压(参考文献6:TakeoWakimoto,Yoshinori Fukuda,Kenichi Nagayama,Akira Yokoi,Hitoshi Nakada,and Masami Tsuchida,“利用碱金属化合物作为电子注入材料的有机EL单元(Organic EL Cells Using Alkaline MetalCompounds as Electron Injection Materials)”,IEEETRANSACTIONS ON ELECTRON DEVICES,vol.44,no.8,1245-1248(1997))。在参考文献6中,利用LiO2作为电子注入层,已经成功地降低了驱动电压。
然而,关于有机材料之间(例如在空穴输运层与发光层之间,以下称为“在有机层之间”)的载流子迁移率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并被认为是获得单层结构的低驱动电压的关键。
能量势垒引起的其它问题是对有机发光元件寿命的影响。换言之,由于禁止载流子注入和引起的电荷积累,故降低了亮度。
虽然尚不存在能清楚地解释这种退化的理论,但有报道指出,借助于在阳极与空穴输运层之间插入空穴注入层以及借助于以方波交流驱动代替直流驱动,能够限制亮度的降低(参考文献7:S.A.VanSylke,C.H.Chen,and C.W.Tang,“具有改进的稳定度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withimproved stability)”,Applied Physics Letters,Vol.69,No.15,2160-2162(1996))。实验证实,借助于通过插入空穴注入层以及交流驱动而避免电荷积累,能够限制亮度降低。
从上面得到的结论是,从功能分离的观点看,叠层结构能够容易地增强载流子复合效率并能够扩大材料的选择,但在另一方面,由于在多个有机层之间存在着多个界面而阻碍了载流子运动并影响驱动电压和亮度降低。
发明内容
根据上面所述提出了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因而是提供这样一种有机发光元件,借助于降低有机层之间的能量势垒,同时利用常规使用的叠层结构的优点(载流子阻挡功能或功能的分离),此有机发光元件的驱动电压比常规元件更低,且元件寿命更长。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发光器件,借助于采用这种有机发光元件,此有机发光器件的驱动电压比常规器件更低,且寿命更长。本发明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用这种发光器件制作的较现有技术功耗少和更经久耐用的电子设备。
图13A所述的颜料1103的掺杂方法具有使有机发光元件能够使用一种当为固体时不发光但仅仅当以低浓度分散在溶液中时被观察到发光的材料(例如喹吖啶)的优点。因此,此方法能够被认为对易于浓度淬火的发光材料有效。
此方法的缺点是,用来掺杂的颜料的量通常非常少(某些情况下少于1%重量比),而且若采用广泛使用的真空蒸发方法来制造有机发光元件,则难以控制蒸发量。发光效率对用来掺杂的颜料的量特别敏感,可以想象用真空蒸发制造的元件之间发光效率会有起伏。
而且,在颜料掺杂方法中,颜料是客体。在这种情况下,母体材料的最高被占据分子轨道(HOMO)与最低未被占据分子轨道(LUMO)之间的能量差(以下称为激发能级)必须大于客体的激发能级。此外,母体必须擅长输运载流子。为了增强发光效率,更希望母体的最大发射波长与客体的最大吸收波长匹配。
然而,例如与蓝色客体有关的母体被要求具有远大于诸如蓝光的短波可见光的激发能级,因此母体材料的选择余地是非常有限的。关于红色客体的母体,尚未找到满足所有上述要求的材料。颜料掺杂的另一个缺点是,必须选择掺杂所用的颜料的最佳母体材料。
考虑到上述情况,图13B所述的双异质结构(空穴输运层+发光层+电子输运层)可能较好。虽然甚至在固体状态下能够发光的欲选择(换言之,不能使用浓度淬火材料)为发光层材料,但不必总是能够输运大量载流子。因此,材料的选择余地比较大。
然而,图13B所述的双异质结构加入三种不同的物质,并在每二个层之间(空穴输运层1101与发光层1104之间以及电子输运层1102与发光层1104之间)存在着界面(以下称为有机界面)。因此,此结构遭遇到由于有机界面引起的上述二个问题。
总而言之,图13B所述的双异质结构具有一个很到的优点,亦即能够分离功能而无须使用颜料掺杂方法,然而另一方面,在发光层的两边具有有机界面,阻碍载流子运动进入发光层,从而强烈地影响驱动电压和元件寿命。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借助于清除常规使用的双异质结构中的有机界面来特别增强载流子的迁移率,并同时利用双异质结构中功能分离的概念来表示各个功能(以下称为功能表示)。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从而提供一种有机发光元件,此有机发光元件的驱动电压比常规元件更低,且元件寿命更长。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光器件,借助于采用这种有机发光元件,此发光器件的驱动电压比常规器件更低,且寿命更长。本发明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器,借助于用这种发光器件来加以制造,此电器比现有技术消耗的功率更少,且使用寿命更长。
本发明人曾经考虑下面二种机制作为有机界面对载流子运动进行阻挡的模型。
一种机制涉及到有机界面的形貌。有机发光元件中的有机化合物薄膜通常是一种非晶薄膜,它是由被分子间力(主要是偶极子相互作用)聚集的有机化合物分子构成的。然而,当用这种分子聚集建立异质结构时,各个分子的尺寸和性质方面的差异能够强烈地影响叠层结构的各个界面(亦即有机界面)。
若用分子尺寸有大的差异的材料建立叠层结构,则有机界面中的连接一致性可能很差。图14示出了其概念图。在图14中,由小分子1401组成的第一层1411和由大分子1402组成的第二层1412被叠层。在此情况下,在层1411与1412之间的有机界面1413处就形成一致性很差的区域1414。
图14所示的很差的一致性区域1414可以起势垒(即能量势垒)的作用,此势垒阻挡载流子的运动,因而可以成为降低驱动电压的障碍。而且,无法跨越此能量势垒的载流子积累成为电荷,能够引起上述的亮度降低。
另一个机制涉及到建立叠层结构(亦即形成有机界面)的工艺。为了避免在各个层的制作过程中的沾污,具有叠层结构的有机发光元件通常是用图15所示的多工作室类型(在线类型)蒸发设备来制造的。
图15所示的例子是用来制作双异质结构的蒸发设备的概念图,此双异质结构由空穴输运层、发光层、和电子输运层组成。首先,具有阳极的衬底(例如由氧化铟锡(以下称为ITO)构成)被送入装料工作室。在紫外线辐照工作室中的真空气氛中,用紫外线辐照衬底,以便清洗阳极表面。特别是当阳极是ITO之类的氧化物时,在预处理工作室中进行氧化处理。然后制作叠层结构的各个层。在蒸发工作室1501中制作空穴输运层,在蒸发工作室1502-1504中制作发光层(图15中的红、绿、蓝层),并在蒸发工作室1505中制作电子输运层。借助于在蒸发工作室1506中进行蒸发而制作阴极。最后,在密封工作室中进行密封,并将衬底取出卸料工作室,从而得到有机发光元件。符号1511-1516表示各个蒸发源。
上述在线类型蒸发设备的特征是借助于在不同的工作室1501-1505中进行蒸发而制作不同的层。换言之,此设备被构造成使得几乎完全避免了各个层的材料发生混合。
虽然蒸发设备内部的压力通常被降低到大约10-4-10-5帕,但仍然存在少量的气体成分(诸如氧和水)。一般认为,以这种程度的真空,这些少量的气体成分能够在几秒钟之内轻易地形成单分子吸收层。
因此,当使用图15所示的设备来制造具有叠层结构的有机发光元件时,问题是一个层的制作与另一个层的制作之间的大的间隔时间。换言之,在各个层的制作之间的间隔时间内,可能形成少量气体成分造成的不希望有的吸附层(以下称为杂质层),特别是当衬底通过第二转移工作室被转移时更是如此。
图16示出了其概念图。在图16中,当第二层被层叠在第一层上时,少量的杂质1603(诸如水和氧)在由第一有机化合物1601构成的第一层1611与由第二有机化合物1602构成的第二层1612之间形成杂质层1613。
杂质层以这种方式被形成在各个层之间(亦即有机界面),并在完成有机发光元件之后起捕获载流子的杂质区的作用,从而阻挡载流子的运动并提高驱动电压。而且,捕获载流子的杂质区的存在导致电荷的积累,因而能够引起上述的亮度降低。
考虑到这种结构,本发明人曾经设计了一种图1B和1D所示的措施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此措施是,在有机化合物层(1)102和有机化合物层(2)103被层叠在有机发光元件的阳极101与阴极104之间的情况下,在有机化合物层(1)102和有机化合物层(2)103之间制作一个结构(图1B),其中混合层105含有组成有机化合物层(1)102的材料以及组成有机化合物层(2)103的材料二者。此结构(图1B)是其中存在确定界面的常规叠层结构(图1A)的一种替换。此处的术语混合层包括含有组成有机化合物层(1)102的材料以及组成有机化合物层(2)103的材料二者的区域,即使与有机化合物层(1)102的界面以及与有机化合物层(2)103的界面不清楚也是这样。
这种元件基本上没有上述常规叠层结构的有机界面。因而能够解决有机界面引起的上述问题(退化的有机界面形貌以及杂质层的形成)。
首先,参照图20来解释如何解决有机界面形貌的退化。图20是由区域1811、区域1812、混合区域1813组成的有机化合物薄膜的剖面图。区域1811由小分子1801组成。区域1812由大分子1802组成。混合区域1813含有小分子1801和大分子1802二者。如从图20可见,图14中不存在有机界面1413,也不存在一致性很差的区域1414。
如何解决形成杂质层的问题是简单而明显的。当要制造图17所示的有机发光元件时,用蒸发方法将空穴输运材料淀积在阳极上,并用协同蒸发方法额外淀积发光材料以便在完成淀积之前形成第一混合区。在完成第一混合区之后,停止用蒸发方法淀积空穴输运材料而仅仅继续用蒸发方法淀积发光材料。后续的各个步骤与此相似,用蒸发方法连续淀积一种或二种材料而不形成有机界面,直至完成电子输运区域。因此,当用图15所示的蒸发设备制造有机发光元件时,不存在通常出现的间隔时间。简而言之,不存在形成杂质层的时间。
利用图1B所示的结构,比之图1A所示的常规结构,有机层之间的能量势垒被降低了,从而能够注入更多的载流子。具体地说,图1A的结构的能带图如图1C所示,而图1B的能带图如图1D所示,其中一个混合层被提供在有机层之间。图1C和1D表明,借助于建立连续的连接结构从而产生连续的能量变化,能够降低有机层之间的能量势垒。因此,能够降低驱动电压,并能够防止亮度降低。
从上面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发光器件具有一种有机发光元件,它包括至少一个由有机化合物组成的第一层和一个由不同于组成第一层的有机化合物的有机化合物组成的第二层,其特征是,含有组成第一层的有机化合物和组成第二层的有机化合物二者的混合层被提供在第一层与第二层之间。
表1示出了上述第一层与第二层的组合。可以由组合A-E得到单个组合(例如仅仅组合A)或多个组合(例如组合A和B二者)。
表1
  组合   第一层   第二层
  A   空穴注入层   空穴输运层
  B   电子注入层   电子输运层
  C   空穴输运层   发光层
  D   电子输运层   发光层
  E   电子输运层   空穴阻挡层
若组合C和D都被引入(换言之,若发光层在其二侧上都具有混合层),则由于防止了发光层中形成的分子激子的扩散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发光效率。因此,发光层的激发能最好低于空穴输运层的激发能并低于电子输运层的激发能。在此情况下,载流子输运能力很差的发光材料能够被用作发光层,以有利地扩大材料的选择余地。本说明书中的术语激发能指的是分子的最高被占据分子轨道(HOMO)与最低未被占据分子轨道(LUMO)之间的能量差。
更可取的是,发光层由母体材料以及激发能低于母体材料的发光材料(掺杂剂)组成,致使空穴输运层的激发能和电子输运层的激发能各自超过掺杂剂的激发能。这就防止了掺杂剂的分子激发的扩散,并使掺杂剂有效地发光。若掺杂剂是载流子捕获型材料,则载流子复合效率也被提高。
在上述的本发明中,连续地连接混合层被认为是进一步提高载流子迁移率的一种有效措施。混合层最好被制作成具有浓度梯度。因此,本发明的特征是混合层具有浓度梯度。
本发明人还设计了一种措施来提供有机发光元件,其中清除了双异质结构的有机界面,同时使功能表示有可能。图17示出了其概念图。虽然在图17中阳极1702位于衬底1701上,但此结构可以翻转过来,使阴极1704位于衬底上。
在图17的元件中,含有空穴输运材料、发光材料、电子输运材料的有机化合物薄膜1703,配备有空穴输运区域1705、发光区域1706、以及电子输运区域1707。空穴输运区域1705由空穴输运材料组成。发光区域1706由发光材料组成。电子输运区域1707由电子输运材料组成。作为本发明的一个特征,有机化合物薄膜还配备有第一混合区域1708和第二混合区域1709。空穴输运材料和发光材料在第一混合区域1708中被混合,电子输运材料和发光材料在第二混合区域1709中被混合。
图18和19示出了图17的元件中沿薄膜厚度方向的浓度分布的例子。图18所示的是第一混合区域1708中的空穴输运材料与发光材料的组分比为x∶z1且恒定,而第二混合区域1709中的电子输运材料与发光材料的组分比为y∶z2且恒定时的分布。图19示出了第一混合区域1708和第二混合区域1709具有浓度梯度时的分布。
图17的元件也不存在有机界面,因而载流子平稳地运动,且如上所述,驱动电压以及元件寿命不受影响。而且,由于如常规双异质结构中那样的功能分离,就发光效率而言,此元件也没有问题。
与简单地连接各种不同的物质(异质结)的常规异质结构(叠层结构)相反,本发明的结构是一种能够称为混合结的结构,它基于一种新颖的概念而提供有机发光元件。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发光器件具有有机发光元件,此有机发光元件具有插入在阳极和阴极间的有机化合物薄膜。此有机化合物薄膜包含空穴输运材料、电子输运材料和发光材料,且此发光器件的特征是有机化合物薄膜由顺序连接的空穴输运区域、第一混合区域、发光区域、第二混合区域、和电子输运区域组成,空穴输运区域最靠近阳极,而电子输运区域最靠近阴极,空穴输运区域包含空穴输运材料,第一混合区域包含空穴输运材料和发光材料二者,发光区域包含发光材料,第二混合区域包含电子输运材料和发光材料二者,电子输运区域包含电子输运材料。
如图21A所示,由提高被注入的空穴的数目的材料(以下称为空穴注入材料)组成的空穴注入区域1710,可以被插入在阳极1702与有机化合物薄膜1703之间。作为变通,如图21B所示,由提高被注入的电子的数目的材料(以下称为电子注入材料)组成的电子注入区域1711,可以被插入在阴极1704与有机化合物薄膜1703之间。可以同时使用空穴注入区和电子注入区二者。
在这种情况下,空穴注入材料或电子注入材料是一种用来在将载流子从电极注入到有机化合物薄膜的过程中降低势垒的材料,因而具有使载流子从电极平稳地运动到有机化合物薄膜并避免电荷积累的效果。然而,从避免形成如上所述的杂质层的观点看,注入材料在形成有机化合物薄膜之前或之后被制作成薄膜而不要有时间间隔。
上述的本发明的有机发光元件可以具有母体材料被发光材料掺杂的发光区。具体地说,如图22所示,有机化合物薄膜11003包含空穴输运材料、电子输运材料、发光材料、以及用作发光材料母体的母体材料,并配备有空穴输运区11005、发光区11006和电子输运区11007。空穴输运区由空穴输运材料组成。发光区由掺有发光材料11012的母体材料组成。电子输运区由电子输运材料组成。作为本发明的一个特征,有机化合物薄膜还配备有第一混合区11008和第二混合区11009。空穴输运材料与母体材料在第一混合区11008中被混合,而电子输运材料与母体材料在第二混合区11009中被混合。
如参照图13A所解释的那样,此元件的缺点是难以控制掺杂过程中使用的发光材料11012的数量。然而,由于比之图13A的结构,输运大量载流子的能力不那么必要,故具有母体材料选择余地宽广的优点。由于母体材料被发光材料11012掺杂,故此元件也能够有效防止载流子不停地通过发光区,当为了降低驱动电压而减小发光区11006的厚度时,这一现象通常是可能出现的。
在图22的元件中,由空穴注入材料组成的空穴注入区11010,可以被插入在阳极11002与有机化合物薄膜11003之间。作为变通,由电子注入材料组成的电子注入区11011,可以被插入在阴极11004与有机化合物薄膜11003之间。也可以同时使用空穴注入区和电子注入区二者。图22所示的是制作空穴注入区11010和电子注入区11011二者的例子。
当空穴注入区被提供在上述的有机发光元件中时,最好采用p型导电的材料。作为其一个例子,可以采用这样一种方法,其中用路易斯酸对δ电子共轭系有机化合物进行掺杂以改善电导率。从薄膜制作方法的观点看,最好使用能够用湿法制作成薄膜的聚合物化合物。优选的路易斯酸是含有诸如碘的卤素的化合物。
当电子注入区被提供在上述的有机发光元件中时,最好采用n型导电的材料。作为其一个例子,可以采用这样一种方法,其中用路易斯碱对δ电子共轭系有机化合物进行掺杂以改善电导率。优选的路易斯碱是含有诸如铯的碱金属的化合物。
近年来,能够将从三重态返回到基态时放出的能量(以下称为三重态激发能)转换成光发射的有机发光元件,由于其高的发光效率而受到了注意(参考文献8:D.F.O’Brien,M.A.Baldo,M.E.Thompsonand S.R.Forrest,“改进电致发光器件中的能量传送(Improvedenergy transfer in electrophosphorescent devices)”,AppliedPhysics Letters,vol.74,no.3,442-444(1999))(参考文献9:Tetsuo TSUTSUI,Moon-Jae YANG,Masayuki YAHIRO,Kenji NAKAMURA,Teruichi WATANABE,Taishi TSUJI,Yoshinori FUKUDA,TakeoWAKIMOTO and Satoshi MIYAGUCHI,“在带有作为三重态发射中心的铟络合物的有机光发射器件中的高量子效率(High QuantumEfficiency i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with Iridium-Complex as a Triplet Emissive Center)”,Japanese Journal ofApplied Physics,vol.38,L1502-L1504(1999))。
在参考文献8中采用了以铂作为中心金属的金属络合物,而在参考文献9中采用了以铱作为中心金属的金属络合物。这些能够将三重态激发能转换成光发射的有机发光元件(以下称为三重态发光元件)能够以高于常规元件的亮度和发光效率发光。
然而,根据参考文献9的报道,当起始亮度被设定为500cd/m2时,亮度的半衰期约为170小时,这一元件寿命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三重态发光元件的元件寿命短的原因可能是必须有适当的发光材料的母体材料以及用来防止分子激子扩散导致形成多层结构和多个有机界面的阻挡材料。
然后将本发明的概念亦即在各个有机层之间引入混合层的概念应用于三重态发光元件。这样得到的元件由三重态激发发光,不仅亮度和发光效率高,而且元件寿命长,能够构成功能极强的发光元件。
三重态分子激子的扩散长度比单重态分子激子的更大,因此,需要一种作用相似于阻挡材料的材料(通常,激发能级大于发光颗粒的分子激子的激发能级的材料是合适的)。考虑到元件结构,电子输运材料最好起此作用。
上述本发明的有机发光元件使用的第一混合层和第二混合层,可以具有图19所示的浓度梯度。由于希望浓度梯度能够几乎完全清除发光区二个边界处对载流子的能量势垒,故这是更可取的。
附图说明
图1A-1D示出了本发明的混合层;
图2A和2B示出了混合层中的浓度梯度;
图3A-3D示出了混合层的制作;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有机发光元件中的元件结构;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有机发光元件中的元件结构;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有机发光元件中的元件结构;
图7A-7D示出了制造工艺;
图8A-8C示出了制造工艺;
图9A-9C示出了制造工艺;
图10A和10B示出了发光器件的密封结构;
图11的剖面图示出了发光器件;
图12A-12H示出了电器的例子;
图13A和13B示出了常规有机发光元件;
图14示出了有机界面的状态;
图15示出了蒸发设备;
图16示出了杂质层的形成;
图17示出了有机发光元件的结构;
图18示出了浓度分布;
图19示出了浓度分布;
图20示出了混合层的状态;
图21A和21B示出了有机发光元件的结构;
图22示出了有机发光元件的结构;
图23A和23B示出了蒸发设备;
图24A和24B示出了发光器件的剖面结构;
图25示出了发光器件的剖面结构;
图26A和26B示出了发光器件的剖面结构;
图27A和27B分别示出了发光器件的俯视结构和剖面结构;
图28示出了发光器件的俯视结构和剖面结构;
图29A-29C是发光器件图,其中图29A示出了其俯视结构,而图29B和29C示出了其剖面结构;
图30A和30B示意地示出了采用滤色片的发光器件;
图31A和31B示意地示出了采用彩色转换层的发光器件;
图32A和32B示出了发光器件的结构;
图33A和33B示出了发光器件的结构;
图34A-34C示出了发光器件的结构;
图35A-35F示出了电器的具体例子;
图36A和36B示出了电器的具体例子;而
图37示出了有源矩阵型恒流驱动电路的例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2A和2B以及图3A-3D来描述根据本发明的有机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
首先,用溅射或蒸发方法在衬底200上制作阳极201。在阳极201上制作有机化合物层(1)202。有机化合物层(1)202是利用真空蒸发方法用有机化合物1制作的。
接着制作混合层205。混合层205是用构成有机化合物层(1)202的材料(有机化合物1)以及构成有机化合物层(2)203的材料(有机化合物2)在真空下协同蒸发而形成的。协同蒸发是一种蒸发的方法,其中各个蒸发器被同时加热以便在薄膜制作过程中混合不同的物质。
当利用同时蒸发方法用多个有机化合物制作混合层时,混合层中所含各个有机化合物的浓度能够被控制。图2B示出了混合层205中所含的有机化合物1和有机化合物2具有浓度梯度的情况。
图2B所示的是混合层中的多个有机化合物的比率(浓度为%)与混合层到接触该混合层的有机化合物层的距离之间的关系。在图2B中,横轴表示混合层205中所含有机化合物的浓度(%),而纵轴表示从混合层到与此混合层接触的有机化合物层(1)202和有机化合物层(2)203的距离。
在图2B所示的混合层205中,用来形成有机化合物层(1)202的有机化合物1的浓度在混合层205与有机化合物层(1)202之间的界面附近几乎是100%。这一浓度随到有机化合物层(1)202的距离的增大而下降,并在混合层205与有机化合物层(2)203之间的界面附近达到几乎0%。用来形成有机化合物层(2)203的有机化合物2的浓度的行为相反,随到有机化合物层(1)202的距离的增大而上升,在混合层205与有机化合物层(2)203之间的界面附近接近100%。
借助于如上所述引入构成混合层205的材料的浓度梯度,混合层205能够降低各个有机层之间的能量势垒。因而能够改善载流子的迁移率。
在混合层205上制作有机化合物层(2)203。有机化合物层(2)203的材料是有机化合物2,且此化合物被用真空下的蒸发方法制作成薄膜。
通过上述各个步骤就完成了有各个有机化合物组成的叠层结构。随后用蒸发或溅射方法制作阴极以完成有机发光元件。
现参照图3A-3D来详细描述如何制作各个有机化合物层(有机化合物层(1)202和有机化合物层(2)203)以及混合层。在图3A-3D中,用相同的符号表示与图2A和2B完全相同的元件。
在图3A中,阳极201被制作在衬底200上,并在阳极201上由有机化合物1形成有机化合物层(1)202。在图3D所示的薄膜制作工作室中,用蒸发方法制作有机化合物层(1)202。在薄膜制作工作室310中其上要制作薄膜的衬底被置于固定的基座311上,并在固定或旋转的情况下在衬底上进行蒸发。
在图3D中,薄膜制作工作室310配备有多个样品腔。每个样品腔含有用来形成有机化合物层的有机化合物。图3D所示的是其中有二个样品腔的情况,但样品腔的数目也可以是3或更多。
图3D中的样品腔(a)312含有有机化合物1(316)。亦即,当提供在样品腔(a)312中的快门(a)314打开时,有机化合物1(316)用作蒸发源以形成有机化合物层(1)202。
接着,如图3B所示制作混合层205。用作混合层205蒸发源的有机化合物1(316)包含在样品腔(a)312中,而有机化合物2(317)包含在样品腔(b)313中。提供在样品腔(a)312中的快门(a)314以及提供在样品腔(b)313中的快门(b)315被打开,并用协同蒸发方法将用作蒸发源的有机化合物1(316)和有机化合物2(317)制作成薄膜。
若要如上所述控制混合层中的有机化合物的浓度,则调整快门(a)314和快门(b)315的开启以获得图2B所示的混合层浓度梯度。
接着,关闭样品腔(a)312的快门(a)314,同时保持样品腔(b)313的快门(b)315开启。于是由作为蒸发源的有机化合物2形成有机化合物层(2)203(图3C)。
有机发光元件的有机化合物层被制作成由诸如空穴注入层、空穴输运层、发光层、空穴阻挡层、电子输运层、电子注入层之类的多个有机化合物层组成的叠层,以便处置不同的功能。若混合层要制作在各个有机化合物层之间的界面处,则由于各个有机发光元件中间的叠层结构有变化,故在设计有机发光元件的元件结构的过程中,待要制作的混合层的位置是重要的。下面将给出有关具有具体元件结构的有机发光元件的详细描述。
[实施方案模式1]
实施方案模式1描述了在有机发光元件中的有机化合物层与发光层的界面处形成混合层的情况,此有机发光元件在阳极401与阴极402之间具有有机化合物层403,如图4所示。
在此实施方案模式中,有机化合物层403具有由多个有机化合物层组成的叠层结构。具体地说,用来改善空穴从阳极的注入的空穴注入层404被制作在阳极401上,而用来改善被注入的空穴的输运的空穴输运层405被制作在空穴注入层404上。
利用协同蒸发方法,用构成空穴输运层405的材料以及构成发光层406的材料,来制作混合层(1)407。协同蒸发是用上述的方式进行的。此时,混合层(1)407可以具有浓度梯度。
借助于提供混合层(1)407,能够降低空穴输运层405与发光层406之间的能量势垒。更多的空穴因而能够从空穴输运层405被注入到发光层406。
发光层406被制作在混合层(1)407上。在实施方案模式1所示的有机化合物层的叠层结构的情况下,形成发光层的有机化合物的激发能最好分别低于形成空穴输运层405的材料和形成电子输运层408的材料的激发能。这是因为借助于在发光层与有机化合物层之间的界面处提供混合层而改善了载流子到发光层的注入,结果是载流子容易通过发光层。除了采用激发能低的有机化合物作为发光层之外,也可以使用激发能低的掺杂剂。
利用协同蒸发方法,用形成发光层406的材料和形成电子输运层408的材料,在发光层406上制作混合层(2)409。混合层(2)409最好具有相似于混合层(1)407的浓度梯度。
利用蒸发方法,在混合层(2)409上制作电子输运层408,然后用蒸发或溅射方法制作阴极402,从而完成有机发光元件。
上述的有机发光元件具有这样一种结构,其中的混合层被提供在有机化合物层与发光层的界面(具体地说是发光层与空穴输运层之间的界面以及发光层与电子输运层之间的界面)处。借助于提供具有这种结构的有机发光元件,改善了空穴从空穴输运层到发光层的注入以及电子从电子输运层到发光层的注入,从而增强了发光层中载流子的复合。
[实施方案模式2]
实施方案模式2描述了制造元件结构不同于实施方案模式1所示的有机发光元件的情况。
实施方案模式2描述的是当有机发光元件为三重态发光元件时,混合层被制作在具有叠层结构的有机化合物层的界面处的情况。
在实施方案模式2中,如图5所示,具有多个有机化合物层的叠层有机化合物层503被制作在阳极501与阴极502之间。具体地说,用来改善空穴从阳极501的注入的空穴注入层504被制作在阳极501上,而用来改善被注入的空穴的输运的空穴输运层505被制作在空穴注入层504上。
利用协同蒸发方法,用构成空穴输运层505的材料以及构成发光层506的材料,来制作混合层(1)507。协同蒸发是用上述的方式进行的。此时,混合层(1)507可以具有浓度梯度。
借助于提供混合层(1)507,能够降低空穴输运层505与发光层506之间的能量势垒。更多的空穴因而能够从空穴输运层505被注入到发光层506。
发光层506被制作在混合层(1)507上。在实施方案模式2所示的有机化合物层的叠层结构的情况下,形成发光层的有机化合物由利用从三重态激发返回基态过程中释放的能量而发光的材料组成。因此,利用母体材料和激发能低于母体材料的三重态发光材料(掺杂剂)的协同蒸发,来形成发光层。
在发光层506上制作空穴阻挡层508。空穴阻挡层508具有防止从空穴输运层505注入到发光层506的空穴通过发光层以及防止空穴与电子在发光层506中的复合所产生的分子激子从发光层506扩散的作用。
利用协同蒸发方法,用形成空穴阻挡层508的材料和形成电子输运层509的材料在空穴阻挡层508上制作混合层(2)510。混合层(2)510最好具有相似于混合层(1)507的浓度梯度。
在混合层(2)510上,用蒸发方法制作电子输运层509,然后用蒸发或溅射方法制作阴极502,从而完成有机发光元件。
上述的有机发光元件具有这样一种结构,其中的混合层被提供在各个有机化合物层的界面(具体地说是发光层506与空穴输运层505之间的界面以及空穴阻挡层508与电子输运层509之间的界面)处。借助于提供具有这种结构的有机发光元件,改善了空穴从空穴输运层505到发光层506的注入以及电子从电子输运层509到空穴阻挡层508的注入,从而增强了发光层中载流子的复合。
具有实施方案模式2所示结构的有机发光元件适合于发光层中使用三重态发光材料的情况。然而,不必局限于此,当采用利用单重态激发能发光的有机化合物时,也能够采用它。适当的三重态发光材料是参考文献7介绍的以铂作为中心金属的金属络合物、参考文献8介绍的以铱作为中心金属的金属络合物等等。
[实施方案模式3]
实施方案模式3参照图6描述了制造元件结构不同于实施方案模式1或实施方案2所示的有机发光元件的情况。
实施方案模式3描述的是有机发光元件在阳极601与阴极602之间具有有机化合物层603且混合层被制作在有机化合物层中的注入层与输运层之间的界面处的情况。
在实施方案模式3中,有机化合物层603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多个有机化合物层被层叠。具体地说,用来改善空穴从阳极601的注入的空穴注入层604被制作在阳极601上。
利用协同蒸发方法,用构成空穴注入层604的材料以及构成空穴输运层605的材料,来制作混合层(1)606。空穴输运层605被制作在混合层(1)606上。
借助于提供混合层(1)606,能够降低空穴注入层604与空穴输运层605之间的能量势垒。更多的空穴因而能够从空穴输运层605被注入到发光层607。此时,混合层(1)606可以具有浓度梯度。
发光层607被制作在空穴输运层605上。而且,电子输运层608被制作在发光层607上。
利用协同蒸发方法,用形成电子输运层608的材料和形成电子注入层609的材料,来制作混合层(2)610。混合层(2)610最好具有相似于混合层(1)606的浓度梯度。电子注入层609被制作在混合层(2)610上。
在用蒸发方法制作电子注入层609之后,利用蒸发或溅射方法制作阴极602,从而完成有机发光元件。
上述的有机发光元件具有这样一种结构,其中的混合层被提供在注入层与输运层之间的界面(具体地说是空穴注入层与空穴输运层之间的界面以及电子输运层与电子注入层之间的界面)处。借助于提供具有这种结构的有机发光元件,改善了被注入在有机化合物层中的载流子的迁移率,而混合层降低了能量势垒,从而明显地减少了界面。因此,上述结构在增强载流子复合方面是有优点的。
下面将进一步描述实施本发明过程中所需的模式。在一种有机发光元件中,为了将发射的光引出到外面,阳极与阴极中的至少一个是透明的。根据这一实施方案模式的元件结构,透明阳极被制作在衬底上,以便从阳极引出光。然而,本发明也能够采用从阴极引出光的结构以及从衬底反面引出光的结构。
在实施本发明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形成杂质层,制造有机发光元件的工艺变得重要。因此,首先描述根据本发明的有机发光器件的制造方法。
图23A是蒸发设备的俯视图。此设备是单工作室型的,其中一个真空容器1110被建立成蒸发工作室,多个蒸发源被提供在真空容器中。分别存储在多个蒸发源中的是具有不同功能的材料,包括空穴注入材料、空穴输运材料、电子输运材料、电子注入材料、阻挡材料、发光材料、以及形成阴极的材料。
在具有蒸发工作室的蒸发设备中,具有阳极的衬底(由ITO之类制成)被放置到装料工作室中。若阳极是ITO之类的氧化物,则在预处理工作室中进行氧化处理(虽然在图23A中未示出,但此设备可以配备有紫外线辐照工作室以便清洗氧化物表面)。在真空容器11110中,对形成有机发光元件的所有材料进行蒸发。阴极可以在真空容器11110中制作,或也可以在分离的蒸发工作室中制作。简而言之,在制作阴极之前,在单真空容器11110中用蒸发方法制作各个层就足够了。最后,在密封工作室中进行密封,并将衬底取出卸料工作室,从而得到有机发光元件。
下面将参照图23B(真空容器11110的剖面图)来描述这种用单工作室型蒸发设备制造根据本发明的有机发光元件的过程。作为最简单的例子的图23B所示的,是一种用真空工作室11110制作有机化合物薄膜的工艺,此薄膜包含空穴输运材料11121、电子输运材料11122、和发光材料11123,此真空工作室具有3个蒸发源(有机化合物蒸发源a 11116、有机化合物蒸发源b 11117、以及有机化合物蒸发源c 11118)。
首先,具有阳极11102的衬底11101被放置到真空容器11110中,并被固定基座11111固定(在蒸发过程,衬底通常被旋转)。接着,真空容器11110的压力被降低(最好达到10-4帕或更低),然后将容器11112加热,以便蒸发空穴输运材料11121。当达到给定的蒸发速率(单位为/s)时,打开快门a 11114,以便用蒸发方法开始淀积。
在空穴输运区11103达到给定厚度之后,开始蒸发发光材料11123,同时继续蒸发空穴输运材料11121,以便形成第一混合区11105(对应于图23B所示的状态)。若第一混合区11105要具有浓度梯度,则逐渐地关闭快门a 11114,以便降低空穴输运材料的蒸发速率。
然后完全关闭快门a 11114,以终止空穴输运材料11121的蒸发并形成由发光材料11123组成的发光区。此时,在关闭快门a 11115的情况下加热容器b 11113。
在发光区达到给定厚度之后,打开快门a 11115,开始蒸发电子输运材料11122,以便形成第二混合区。若第二混合区要具有浓度梯度,则逐渐地降低发光材料11123的蒸发速率。
最后,终止发光材料11123的蒸发,从而形成由电子输运材料11122组成的电子输运区。上述的操作被连续地进行而不能有任何的间隔时间,从而在任何区域中都不形成杂质层。
利用此方法,能够制造“发明内容”中所述的所有有机发光元件。例如,在图22所述的包括作为与母体材料相关的客体的发光材料的元件的制造过程中,用来蒸发母体材料的蒸发源被增加到图23B的组成部分中。母体材料被用来形成混合区和形成发光区,而在蒸发母体材料的过程中(严格地说是在形成发光区的过程中),发光材料被少量蒸发,以便对母体材料进行掺杂。
在制作空穴注入区或电子注入区的情况下,注入材料的蒸发源被建立在同一个真空容器11110中。例如,若利用蒸发方法在图23B中的阳极11102与空穴输运区11105之间形成空穴注入区,则在用蒸发方法在阳极11102上淀积空穴注入材料之后,立即蒸发空穴输运材料11121。从而避免了杂质层的形成。
现列出的是优选的空穴注入材料、空穴输运材料、电子输运材料、电子注入材料、以及发光材料。但可用于本发明有机发光元件的材料不局限于此。
在有机化合物的范围内,有效的空穴注入材料是卟啉基化合物,常常使用酞青(以下称为H2Pc)和酞青铜(以下称为CuPc)。在聚合物中,聚乙烯咔唑(以下称为PVK)以及借助于在共轭系导电聚合物上进行化学掺杂得到的上述材料是有用的。这些聚合物的例子包括用聚磺基苯乙烯(polystyrene sulfonic)(以下称为PSS)掺杂的聚乙烯二氧噻吩(以下称为PEDOT)以及用碘或其它路易斯酸掺杂的聚苯胺或聚吡咯。就阳极整平而言,绝缘体聚合物也是有用的,常常使用聚酰亚胺(以下称为PI)。在无机化合物中也可找到有用的材料,其例子包括金、铂或相似的其它金属的薄膜以及非常薄的氧化铝薄膜(以下称为氧化铝)。
最广泛地用作空穴输运材料的是芳香族胺基(亦即具有苯环氮键者)化合物。其中使用得特别广泛的是:4-4’-二(二苯基氨基)-联苯(以下称为TAD);其衍生物亦即4,4’-二[N-(3-甲基苯基)-N-苯基-氨基]-联苯(以下称为TPD);以及4,4’-二[N-(1-萘基)-N-苯基-氨基]-联苯(以下称为α-NPD)。还被使用的是星球爆炸芳香族胺化合物,包括:4,4’,4”-三(N,N-二苯基-氨基)-三苯基胺(以下称为TDATA);以及4,4’,4”-三[N-(3-甲基苯基)-N-苯基-氨基]-三苯基胺氨(以下称为MTDATA)。
金属络合物常常被用作电子输运材料。其例子包括:具有喹啉骨架或苯并喹啉骨架的金属络合物,例如前述的Alq、三(4-甲基-8-喹啉醇化物)铝(以下称为Almq)和二(10-羟基苯并[h]-喹啉)铍(以下称为Bebq);以及混合的配合基络合物二(2-甲基-8-喹啉醇化物)-(4-羟基-联苯基)-铝(以下称为BAlq)。例子还包括具有唑基和噻唑基配合基的金属络合物,例如二[2-(2-羟基苯基)-苯并唑]锌(以下称为Zn(BOX)2)以及二[2-(2-羟基苯基)-苯并噻唑]锌(以下称为Zn(BTZ)2)。金属络合物之外的能够输运电子的材料是:二唑衍生物,例如2-(4-联苯基)-5-(4-叔-丁基苯基)-1,3,4-二唑(以下称为PBD)以及1,3-二[5-(p-叔-丁基苯基)-1,3,4-二唑-2-i1]苯(以下称为OXD-7);三唑衍生物,例如5-(4-联苯基)-3-(4-叔-丁基苯基)-4-苯基-1,2,4-三唑(以下称为TAZ)和5-(4-联苯基)-3-(4-叔-丁基苯基)-4-(4-乙基苯基)-1,2,4-三唑(以下称为p-EtTAZ);以及菲咯啉衍生物,例如红菲绕啉(以下称为Bphen)和浴铜灵(bathocupuroin)(以下称为BCP)。
上面提出的电子输运材料可以被用作电子注入材料。除了这些以外,常常使用由包括诸如氟化锂的碱金属卤化物和诸如氧化锂的碱金属氧化物的绝缘体组成的非常薄的薄膜。诸如乙酰丙酮锂(以下称为Li(acac))和8-喹啉锂(以下称为Liq)之类的碱金属络合物也有用。
除了包括Alq、BeBq、Balq、Zn(BOX)2和Zn(BTZ)2的上述金属络合物之外,可用作发光材料的材料是各种荧光颜料。荧光颜料的例子包括蓝色4,4’-二(2,2-联苯-乙烯基)-联苯(以下称为DPVBi)以及橘红色4-(二氰基亚甲基)-2-甲基-6-(p-甲二基氨基stylyl)-4H-吡喃(以下称为DCM)。也可以使用三重态发光材料主要是以铂或铱作为中心金属的络合物。已知的三重态发光材料包括三(2-苯基吡啶)铱(以下称为Ir(ppy)3)以及2,3,7,8,12,13,17,18-八乙基-21H,23H-卟啉-铂(以下称为PtOEP)。
各个功能的上述材料被组合来构成本发明的有机发光元件,从而能够制造驱动电压比常规发光元件更低而寿命更长的有机发光元件。
[实施方案1]
此实施方案描述了制作实施方案模式1所示结构的有机发光元件的情况。参照图4来对此实施方案进行描述。
用混合2-20%氧化锌(ZnO)和氧化铟得到的氧化铟锡(ITO)薄膜,即透明导电膜,被用于作为有机发光元件组成部分的阳极401。在此实施方案中,阳极401的厚度最好是80-200nm。
在阳极401上制作空穴注入层404。诸如酞青铜(CuPc)或酞青非金属(H2Pc)的酞青基材料被用于空穴注入层404。在此实施方案中,空穴注入层404由酞青铜制作。空穴注入层404的厚度最好是10-30nm。
在制作空穴注入层404之后,制作空穴输运层405。诸如4,4’-二[N-(1-萘基)-N-苯基-氨基]-联苯(α-NPD)或1,1-二[4-二(4-甲基苯基)-氨基-苯基]环己烷(TPAC)或4,4’,4”-三[N-(3-甲基苯基)-N-苯基-氨基]-三苯基胺(MTDATA)的芳香族胺基材料,可以被用作此实施方案的空穴输运层405。在此实施方案中,空穴输运层405由α-NPD制作成厚度为30-60nm。
接着制作混合层(1)407。利用蒸发方法,用形成空穴输运层405的α-NPD和形成发光层406的Alq3来制作混合层(1)407。混合层(1)407的厚度最好为1-10nm。
接着,制作发光层406。用蒸发方法由Alq3制作发光层406。发光层406的厚度最好为30-60nm。
根据此实施方案中的有机发光元件的结构,发光层必须由激发能低于空穴输运层405材料和电子输运层408材料的材料制作。否则,必须用激发能低的掺杂剂对发光层材料进行掺杂。
除了Alq3之外,借助于将苯基原子团引入Alq3而得到的Alpq3也是适合于制作此实施方案的发光层406的材料。包括、红荧烯、香豆素、4-(二氰基亚甲基)-2-甲基-6-(p-二甲基氨基)-4H-吡喃(DCM)和奎吖啶酮的已知材料,可以被用作对发光层的掺杂剂。
接着制作混合层(2)409。利用协作蒸发方法,用形成发光层406的Alq3或Alpq3以及形成电子输运层408的材料,来制作混合层(2)409。混合层(2)409的厚度最好为1-10nm。
接着,制作电子输运层408。此处可以使用1,3,4-二唑衍生物、1,2,4-三唑衍生物等。具体地说,可用作电子输运层的材料包括:2-(4-联苯基)-5-(4-叔-丁基苯基)-1,3,4-二唑(PBD);2,5-(1-1’-二萘基)-1,3,4-二唑(BND);1,3-二[5-(p-叔-丁基苯基)-1,3,4-二唑-2-i1]苯(OXD-7);以及3-(4-叔-丁基苯基)-4-苯基-5-(4-联苯基)-1,2,4-三唑(TAZ)。电子输运层408的厚度最好是30-60nm。
在制作所有上述膜之后,用蒸发方法制作有机发光元件的阴极。在此实施方案中,MgAg被用作构成有机发光元件阴极的导电膜。然而,也可以使用Al膜、Yb膜、以及Al∶Li合金膜(由铝和锂组成的合金膜)或借助于协同蒸发铝和周期表1族或2族元素得到的膜。
[实施方案2]
此实施方案描述了制作实施方案模式2所示结构的有机发光元件的情况。参照图5来对此实施方案进行描述。
用混合2-20%氧化锌(ZnO)和氧化铟得到的氧化铟锡(ITO)薄膜,即透明导电膜,被用于作为有机发光元件组成部分的阳极501。在此实施方案中,阳极501的厚度最好是80-200nm。
在阳极501上制作空穴注入层504。诸如酞青铜(CuPc)或酞青非金属(H2Pc)的酞青基材料被用于空穴注入层504。在此实施方案中,空穴注入层504由酞青铜制作。空穴注入层504的厚度最好是10-30nm。
在制作空穴注入层504之后,制作空穴输运层505。诸如α-NPD、TPAC或MTDATA的芳香族胺基材料,可以被用作此实施方案的空穴输运层505。在此实施方案中,空穴输运层505由层叠MTDATA与α-NPD到厚度为30-60nm而制作。MTDATA膜(下层)被制作在空穴输运层505上,厚度为10-20nm,然后在其上制作α-NPD膜(上层),厚度为5-20nm。
接着制作混合层(1)507。利用协同蒸发方法,用形成空穴输运层505的上层的α-NPD以及形成发光层506的4,4’-N,N’-二咔唑-联苯(CBP)和三(2-苯基吡啶)铱(Ir(ppy)3),来制作混合层(1)507。混合层(1)507的厚度最好为1-10nm。
接着,制作发光层506。用协同蒸发方法由作为掺杂剂的CBP和作为母体材料的铱络合物(Ir(ppy)3),来制作发光层506。可用铂络合物替代铱络合物为母体材料。发光层506的厚度最好为10-30nm。
在发光层506上制作空穴阻挡层508。在此实施方案中,空穴阻挡层由BCP制作成厚度为10-30nm。
接着制作混合层(2)510。利用协同蒸发方法,用形成空穴阻挡层508的BCP以及形成电子输运层509的Alq3,来制作混合层(2)510。混合层(2)510的厚度最好为1-10nm。
接着,制作电子输运层509。此处可以使用Alq3、Alpq3之类。在此实施方案中,电子输运层509由Alq3制作成厚度为30-60nm。
在制作所有上述膜之后,用蒸发方法制作有机发光元件的阴极502。在此实施方案中,MgAg被用作构成有机发光元件阴极502的导电膜。然而,也可以使用Al膜、Yb膜、以及Al∶Li合金膜(由铝和锂组成的合金膜)或借助于协同蒸发铝和周期表1族或2族元素得到的膜。此实施方案中的阴极502的厚度为100-500nm。
在根据此实施方案的元件结构的情况下,最好使用三重态发光材料作为发光层。
[实施方案3]
此实施方案描述了制作实施方案模式3所示结构的有机发光元件的情况。参照图6来对此实施方案进行描述。
用混合2-20%氧化锌(ZnO)和氧化铟得到的氧化铟锡(ITO)薄膜,即透明导电膜,被用于有机发光元件的阳极601。在此实施方案中,阳极601的厚度最好是80-200nm。
在阳极601上制作空穴注入层604。诸如酞青铜(CuPc)或酞青非金属(H2Pc)的酞青基材料,被用于空穴注入层604。在此实施方案中,空穴注入层604由酞青铜制作。在此实施方案中,空穴注入层604的厚度最好是10-30nm。
接着制作混合层(1)606。利用协同蒸发方法,用形成空穴注入层604的酞青铜以及形成空穴输运层605的α-NPD,来制作混合层(1)606。混合层(1)606的厚度最好为1-10nm。
在制作混合层(1)606之后,制作空穴输运层605。诸如α-NPD、TPAC或MTDATA的芳香族胺基材料,可以被用作此实施方案的空穴输运层605。在此实施方案中,空穴输运层605由α-NPD制作成厚度为30-60nm。
接着,制作发光层607。用蒸发方法由Alq3制作发光层607。此处发光层607的厚度最好为30-60nm。
接着,制作电子输运层608。此处可以使用1,3,4-二唑衍生物、1,2,4-噻唑衍生物之类。具体地说,可用作电子输运层的材料包括PBD、BND、OXD-7和TAZ。电子输运层608的厚度为30-60nm。
接着制作混合层(2)610。利用协同蒸发方法,用形成电子输运层608的TAZ以及形成电子注入层609的材料,来制作混合层(2)610。混合层(2)610的厚度最好为1-10nm。
在混合层(2)610上制作电子注入层609。此处可以使用Alq3、Alpq3之类。在此实施方案中,电子注入层609的厚度为30-60nm。
在制作所有上述膜之后,用蒸发方法制作有机发光元件的阴极。在此实施方案中,MgAg被用作构成有机发光元件阴极的导电膜。然而,也可以使用Al膜、Yb膜、以及Al∶Li合金膜(由铝和锂组成的合金膜)或借助于同时蒸发铝和周期表1族或2族元素得到的膜。
[实施方案4]
接着描述同时在同一个衬底上制造具有本发明的有机发光元件的象素部分的TFT以及提供在象素部分周围的驱动电路的TFT(n沟道TFT和p沟道TFT)的方法的例子。此描述将参照图7A-9C来进行。
首先,此实施方案使用由钡硼硅酸盐玻璃,典型是Corning#7059玻璃(Corning公司生产)或铝硼硅酸盐玻璃制成的衬底900。对衬底材料没有限制,只要透光即可,可以使用石英衬底。塑料衬底若能够承受住此实施方案工艺温度的热,则也可以使用。
接着,如图7A所示,在衬底900上制作诸如氧化硅膜、氮化硅膜、和氮氧化硅膜之类的绝缘膜作为基底膜901。在此实施方案中,基底膜901具有二层结构,但也可以是单层或由上述绝缘膜组成的叠层。基底膜901的第一层是用等离子体CVD方法,用SiH4、NH3和N2O作为反应气体制作的氮氧化硅膜901a,其厚度为10-200nm(最好是50-100nm)。在此实施方案中,氮氧化硅膜901a(组分比为:Si=32%,O=27%,N=24%,H=17%)的厚度为50nm。基底膜901的第二层是用等离子体CVD方法,用SiH4和N2O作为反应气体制作的氮氧化硅膜901b,其厚度为50-200nm(最好是100-150nm)。在此实施方案中,氮氧化硅膜901b(组分比为:Si=32%,O=59%,N=7%,H=2%)的厚度为100nm。
在基底膜901上制作半导体层902-905。借助于将结晶半导体膜图形化成所希望的形状,来制作半导体层902-905,此结晶半导体膜是借助于通过已知的方法(溅射、LPCVD、或等离子体CVD)形成非晶结构半导体膜,然后对非晶膜进行已知的晶化处理(激光晶化、热晶化、或使用镍或其它催化剂的热晶化)而得到的。半导体层902-905的厚度各为25-80nm(最好是30-60nm)。虽然对结晶半导体膜的材料没有限制,但最好是硅、硅锗(SixGe1-x(x=0.0001-0.02))合金等。在此实施方案中,用等离子体CVD方法来制作厚度为55nm的非晶硅膜,然后将含有镍的溶液置于非晶硅膜顶面上。非晶硅膜被脱水(500℃下1小时),然后承受热晶化(550℃下4小时),再承受激光退火处理以改善结晶性,从而获得结晶硅膜。此结晶硅膜接受光刻图形化处理,以便形成半导体层902-905。
在制作半导体层902-905之后,可以用少量杂质元素(硼或磷)对半导体层902-905进行掺杂,以便控制TFT的阈值。
若使用激光晶化来形成结晶半导体膜,则可以使用脉冲振荡型或连续波型准分子激光器、YAG激光器、或YVO4激光器。当使用这些激光器时,在辐照半导体膜之前,使用光学系统将激光振荡器发射的激光收集成线状束是恰当的。虽然晶化条件可以由操作人员适当地选择,但优选条件如下。当使用准分子激光器时,脉冲振荡频率被设定为300Hz,而激光能量密度被设定为100-400mJ/cm2(典型为200-300mJ/cm2)。当使用YAG激光器时,利用其二次谐波,脉冲振荡频率被设定为30-300Hz,而激光能量密度被设定为300-600mJ/cm2(典型为350-500mJ/cm2)。收集成线状束形状的激光的宽度为100-1000μm,例如400μm,衬底整个表面被光束辐照。辐照过程中线状激光的重叠比被设定为50-90%。
接着,制作栅绝缘膜906,以便覆盖半导体层902-905。此栅绝缘膜906是用等离子体CVD或溅射方法制作的厚度为40-150nm的含硅的绝缘膜。在此实施方案中,用等离子体CVD方法制作厚度为110nm的氮氧化硅膜(组分比为:Si=32%,O=59%,N=7%,H=2%)。当然,栅绝缘膜不局限于氮氧化硅膜,也可以是其它含硅绝缘膜组成的单层或叠层。
当使用氧化硅膜时,则采用等离子体CVD,其中用TEOS(原硅酸四乙酯)与O2的混合物形成放电,并将反应压力设定为40Pa,衬底温度为300-400℃,而高频(13.56MHz)功率密度为0.5-0.8W/cm2。这样制作的氧化硅膜若在400-500℃下接受后续的热退火,则能够提供极好的栅绝缘膜特性。
在栅绝缘膜906上,制作厚度为200-400nm(最好是250-350nm)用来形成栅电极的抗热导电层907。此抗热导电层907可以是单层或具有多个层的叠层结构,如有需要,例如二层结构或三层结构。抗热导电层包含选自Ta、Ti、W、或以上述元素作为其组成部分的合金、或上述元素组合成的合金膜。用溅射或CVD方法来制作抗热导电层。为了降低电阻,最好减少此层中所含的杂质的浓度。特别是氧浓度最好是30ppm或更低。在此实施方案中,制作了厚度为300nm的W膜。借助于用W作为靶进行溅射,或利用六氟化钨(WF6)的热CVD方法,可以制作W膜。无论如何,W膜的电阻必须低,以便用作栅电极,且W膜的电阻率最好被设定为20μΩcm或更低。借助于增大晶粒尺寸,能够降低W膜的电阻率,但若W膜中的诸如氧之类的杂质元素太多,则晶化受阻,提高了电阻率。因此,当利用溅射方法来制作W膜时,使用纯度为99.9999%的W靶,并要特别注意不使空气中的杂质混入到正在制作的W膜中。结果,W膜能够具有9-20μΩcm的电阻率。
抗热导电层907也可以是Ta膜,同样能够用溅射方法制作。当制作Ta膜时,用Ar作为溅射气体。若将适当数量的Xe或Kr加入到溅射气体中,则可减弱待要形成的膜的内应力,从而防止膜剥离。α相Ta膜的电阻率约为20μΩcm,因而可用作栅电极。另一方面,β相Ta膜的电阻率约为180μΩcm,因而不适合于用作栅电极。由于TaN膜的晶格结构接近α相Ta膜的晶格结构,故借助于形成一个TaN膜作为Ta膜的基底,能够容易地获得α相Ta膜。虽然图中未示出,但可以在抗热导电层907下方制作厚度约为2-20nm的掺磷(P)的硅膜。这改善了制作在其上的导电膜的粘附性并防止了导电膜的氧化,同时,防止了抗热导电层907中所含少量碱金属元素扩散进入第一形状栅绝缘膜906。在任何一种情况下,抗热导电层907的电阻率最好被设定为10-50μcm。
接着,用光刻技术制作抗蚀剂掩模908。然后进行第一腐蚀处理。在此实施方案中,,使用ICP腐蚀器件,CF4和Cl2被混合作为腐蚀气体,并在1Pa的压力下提供3.2W/cm2的RF(13.56MHz)功率,以便产生等离子体。衬底侧(样品台)也接收224mW/cm2的RF(13.56MHz)功率,致使施加基本上负的自偏压。在这些条件下,W膜的腐蚀速率约为100nm/min。根据这一腐蚀速率,来估计腐蚀W膜所需的时间。估计的时间被延长20%,就成为第一腐蚀处理的腐蚀时间。
通过第一腐蚀处理,形成第一锥形导电层909-912。导电层909-912的锥形部分的角度为15-30度。为了腐蚀导电膜而不留下任何残留物,采用过度腐蚀,其中腐蚀时间被延长大约10-20%。W膜对氮氧化硅膜(栅绝缘膜906)的选择比是2-4(典型为3),因而氮氧化硅膜被暴露的区域被过度腐蚀处理腐蚀掉大约20-50nm(图7B)。
接着,进行第一掺杂处理,用一种导电类型的杂质元素对半导体层进行掺杂。提供n型电导率的杂质元素被用于这一掺杂步骤中。已经被用来形成第一形状导电层的掩模908被保留原封不动,并用离子掺杂方法,以自对准方式,用第一锥形导电层909-912作为掩模,用提供n型电导率的杂质元素对半导体层进行掺杂。在掺杂过程中,剂量被设定为1×1013-5×1014原子/cm2,而加速电压被设定为80-160keV,以便提供n型电导率的杂质元素通过锥形部分和栅绝缘膜,到达栅电极边沿处锥形部分下方以及栅绝缘膜906下方的半导体层。用作提供n型电导率的杂质元素的是V族的元素,典型的是磷(P)或砷(As)。此处采用磷(P)。通过这一离子掺杂,第一杂质区914-917被制作成包含浓度为1×1020-1×1021原子/cm3的提供n型电导率的杂质元素(图7C)。
在这一步骤中,依赖于掺杂条件,杂质可以到达第一形状导电层909-912下方,致使第一杂质区914-917与第一形状导电层909-912重叠。
接着,如图7D所示,进行第二腐蚀处理。第二腐蚀处理也使用ICP腐蚀器件,用CF4和Cl2组成的混合气体作为腐蚀气体,在1.0Pa的压力下,以3.2W/cm2的RF功率(13.56MHz),45mW/cm2的偏置功率(13.56MHz)进行腐蚀。在这些条件下,形成第二形状导电层918-921。导电层918-921的边沿处具有锥形部分,且层的厚度从边沿到内部逐渐增加。第二腐蚀处理过程中施加到衬底侧的偏置功率比第一腐蚀处理的小,且各向同性腐蚀比率被提高到使锥形部分的角度设定为30-60度。掩模908被腐蚀至失去边沿并成为掩模922。在图7D的步骤中,栅绝缘膜906的表面被腐蚀大约40nm。
然后,用提供n型电导率的杂质元素,在小于第一掺杂处理的剂量下,以高的加速电压,对半导体层进行掺杂。例如,加速电压被设定为70-120keV,而剂量被设定为1×1013原子/cm2,以便形成杂质浓度提高了的第一杂质区924-927以及与第一杂质区924-927接触的第二杂质区928-931。在这一步骤中,依赖于掺杂条件,杂质可以到达第二形状导电层918-921下方,致使第二杂质区928-931与第二形状导电918-921重叠。第二杂质区中的杂质浓度被设定为1×1016-1×1018原子/cm3(图8A)。
然后如图8B所示,在要形成p沟道TFT的半导体层902和905中,分别制作各自均包含二个相反的导电类型区的杂质区933(933a和933b)以及934(934a和934b)。在这种情况下,用第二形状导电层918和921作为掩模,用提供p型电导率的杂质元素,也对半导体层进行掺杂,以便以自对准的方式形成杂质区。在这一掺杂过程中,要形成n沟道TFT的半导体层903和904被抗蚀剂掩模932完全覆盖。此处利用离子掺杂方法,用双硼烷(B2H6)来形成杂质区933和934。在杂质区933和934中提供p型电导率的杂质元素的浓度被设定为2×1020-2×1021原子/cm3
当更仔细地观察时,杂质区933和934可以被分成含有提供n型电导率的杂质元素的二个区域。第三杂质区933a和934a包含浓度为1×1020-1×1021原子/cm3的提供n型电导率的杂质元素。第四杂质区933b和934b包含浓度为1×1017-1×1020原子/cm3的提供n型电导率的杂质元素。然而,若杂质区933b和934b中提供p型电导率的杂质元素的浓度被设定为1×1019原子/cm3或更高,且若第三杂质区933a和934a包含的提供p型电导率的杂质元素的浓度比提供n型电导率的杂质元素的浓度高1.5-3倍,则第三杂质区作为p沟道TFT的源区和漏区不成问题。
然后,如图8C所示,在第二形状导电层918-921以及栅绝缘膜906上,制作第一层间绝缘膜937。第一层间绝缘膜937可以是氧化硅膜、氮氧化硅膜、氮化硅膜、或这些膜组合的叠层。在每一种情况下,第一层间绝缘膜937都由无机绝缘材料制作。第一层间绝缘膜937的厚度为100-200nm。当氧化硅膜被用作第一层间绝缘膜937时,采用等离子体CVD,其中用TEOS与O2的混合物来产生放电,并设定反应压力为40pa,衬底温度为300-400℃,高频(13.56MHz)功率密度为0.5-0.8W/cm2。当氮氧化硅膜被用作第一层间绝缘膜937时,选择用等离子体CVD由SiH4、N2O和NH3来制作或用等离子体CVD由SiH4、N2O来制作。此时的薄膜制作条件包括设定反应压力为20-200Pa,衬底温度为300-400℃,而高频(60MHz)功率密度为0.1-1.0W/cm2。由SiH4、N2O和H2形成的含氢氮氧化硅膜还被用作第一层间绝缘膜937。同样,可以用等离子体CVD方法,由SiH4和NH3来制作氮化硅膜作为第一层间绝缘膜。
用于以各自浓度提供n型和p型电导率的掺杂过程中的各个杂质元素被激活。利用热退火方法,用退火炉来执行激活步骤。可以使用的其他激活方法包括激光退火和快速热退火(RTA)。热退火是在氮气氛中进行的,氮中含有氧浓度为1ppm或更低,最好是0.1ppm,温度为400-700℃,典型为500-600℃。在此实施方案中,在550℃的温度下对衬底进行热处理4个小时。但若使用抗热性差的塑料衬底作为衬底900,则激光退火较好。
激活步骤之后,气氛被改变为包含3-100%的氢气,并在300-450℃下进行热处理1-12小时,从而使半导体层氢化。氢化步骤是为了用热激发的氢来终止半导体层中所含的浓度为1016-1018原子/cm3的悬挂键。也可以使用等离子体氢化方法(使用等离子体激发的氢)。无论在哪种情况下,半导体层902-905中的缺陷密度都如所希望的那样被降低到1016原子/cm3或更低,而为了将密度降低到这一水平,提供了大约0.01-0.1原子百分比的氢。
接着,由有机绝缘材料制作平均厚度为1.0-2.0μm的第二层间绝缘膜939。可以使用诸如聚酰亚胺、丙烯酸酯、聚酰胺、聚酰亚胺酰胺、BCB(苯并环丁烯)之类的有机树脂材料。例如,若采用涂敷到衬底之后热聚合这种类型的聚酰亚胺,则利用在300℃洁净炉子中燃烧衬底的方法来形成此膜。若采用丙烯酸酯,则选择双包型。在主要成分与固化剂混合之后,用甩涂机将树脂涂敷到衬底的整个表面,然后在80℃的热板上预热衬底60秒钟,在洁净炉子中于250℃下燃烧60分钟,从而形成绝缘膜。
当这样从有机绝缘材料制作第二层间绝缘膜939时,能够满意地匀平表面。由于有机树脂材料通常具有低的介电常数,故还能够减小寄生电容。然而,有机树脂材料是吸湿的,因此,如在此实施方案中那样,最好是将有机树脂膜与制作成第一层间绝缘膜937的氧化硅膜,或氮氧化硅膜,或氮化硅膜组合起来。
然后,制作具有给定图形的抗蚀剂掩模,并制作达及作为各个半导体层中的源区与漏区的杂质区的各个接触孔。这些接触孔是用干法腐蚀方法形成的。在这种情况下,首先用作为腐蚀气体的由CF4、O2和He组成的混合气体来腐蚀由有机树脂材料组成的第二层间绝缘膜939。然后,腐蚀气体被改变为CF4、O2,以便腐蚀第一层间绝缘膜937。腐蚀气体被进一步转换成CHF3,以便提高相对于半导体层的选择比,并腐蚀栅绝缘膜906以形成接触孔。
然后,利用溅射或真空蒸发方法,制作为导电金属膜的布线层940。在布线层940上,由提高腐蚀过程中相对于布线层和腐蚀剂的选择比的材料制作分隔层941。分隔层941可以由诸如氮化物膜和氧化物膜之类的无机材料或诸如聚酰亚胺、聚酰胺、BCB(苯并环丁烯)之类的有机材料来制作。
利用掩模,对分隔层941进行图形化,然后腐蚀以形成源布线942-945、漏布线946-948、以及分隔部分942b-948b。在此说明书中,由分隔层和布线组成的结构被称为分隔壁。虽然图中未示出,但此实施方案中的布线是由厚度为50nm的Ti膜与厚度为500nm的合金膜(Al和Ti组成的合金膜)组成的。
接着,在其上制作厚度为80-120nm的透明导电膜,并对其进行图形化以形成象素电极949(图9B)。在此实施方案中,氧化铟锡(ITO)膜或借助于在氧化铟中混合2-20%的氧化锌(ZnO)而得到的透明导电膜,被用作透明电极。
象素电极949与电连接到漏布线946a的接触布线923重叠并相接触。这样就形成了象素电极949与电流控制TFT 963的漏区之间的电连接。
接着,如图9B所示,利用蒸发方法制作有机化合物层950、阴极951和钝化膜952。在制作有机化合物层950之前,最好对象素电极947进行热处理,以便完全清除潮气。在此实施方案中,有机发光元件的阴极是MgAg电极。但其它已知的材料也可以用于阴极。
除了发光层之外,有机化合物层950还具有多个层,例如空穴注入层、空穴输运层、电子输运层、电子注入层、以及缓冲层的组合。下面将对此实施方案使用的有机化合物层的结构进行详细的描述。
在此实施方案中,酞青铜被用于空穴注入层,而αNPD被用于空穴输运层,这些层都用蒸发方法制作。用协同蒸发方法,在空穴注入层与空穴输运层之间的界面处形成由酞青铜与αNPD组成的混合层。此处形成的混合层希望具有浓度梯度。
接着制作发光层。在此实施方案中,发光层由不同的材料制作,以便形成发光颜色不同的各个有机化合物层。此实施方案中制作的有机化合物层分别发射红光、绿光和蓝光。
发射红光的发光层由掺DCM的Alq3制作。但也可以采用掺Eu的络合物(1,10-菲咯啉)-三(1,3-二苯基丙烷-1,3-dionato)铕(■)(Eu(DBM)3(Phen))的N,N’-二水杨酸亚基-1,6-hexanediaminato)锌(■)(Zn(salhn))。也可采用其它已知材料。
发射绿光的发光层用协同蒸发方法,由CBP和Ir(ppy)3制作。此时最好由BCP制作空穴阻挡层。也可以使用喹啉铝络合物(Alq3)和苯并喹啉醇铍(BeBq)。可以用香豆素6、喹吖啶等作为掺杂剂,由喹啉铝络合物(Alq3)制作此层。也可以使用其它已知的材料。
发射蓝光的发光层可以由distylyl衍生物DPVBi、以甲亚胺化合物作为配合基的锌络合物N,N’-二水杨酸亚基-1,6-hexanediaminato)锌(■)(Zn(salhn))、或掺二萘嵌苯的4,4’-二(2,2-联苯-乙烯基)-联苯(DPVBi)。也可以使用其它已知的材料。
在此实施方案中,利用以前制作空穴输运层的材料αNPD以及上述发光层各个材料的协同蒸发,在空穴输运层与发光层之间的界面处形成混合层。希望此处制作的混合层具有浓度梯度。
在制作混合层之后,制作电子输运层。1,3,4-二唑衍生物、1,2,4-三唑衍生物(例如TAZ)等能够被用于电子输运层。在此实施方案中,用蒸发方法将1,2,4-三唑衍生物(TAZ)制作成厚度为30-60nm。
利用协同蒸发方法,由发光层的上述材料和1.2.4-三唑衍生物(TAZ),在发光层与电子输运层之间的界面处形成另一个混合层。希望此处形成的混合层具有浓度梯度。
通过上述各个步骤,完成了具有混合层位于界面处的叠层结构的有机化合物层。在此实施方案中,有机化合物层950的厚度(包括层叠的有机化合物层和混合层)为10-400nm(典型为60-150nm),而阴极951的厚度为80-200nm(典型为100-150nm)。
在制作有机化合物层之后,用蒸发方法制作有机发光元件的阴极。在此实施方案中,MgAg被用于构成有机发光元件阴极的导电膜。但也可以使用Al∶Li合金膜(由铝和锂组成的合金膜)以及借助于协同蒸发铝和周期表1族或2族元素而得到的膜。在制作阴极951之后,制作钝化膜952。借助于提供钝化膜952,能够保护有机化合物层950和阴极951免受潮气和氧的影响。在此实施方案中,厚度为300nm的氮化硅膜被制作为钝化膜952。钝化膜952可以在制作阴极951之后连续地制作而不使衬底暴露于空气。
这样完成的是具有图9C所示结构的发光器件。象素电极949、有机化合物层950、阴极951重叠的部分954对应于有机发光元件。
P沟道TFT 960和n沟道TFT 961是驱动电路的TFT,并构成一个CMOS。开关TFT 962和电流控制TFT 963是象素部分的TFT。驱动电路的各个TFT与象素部分的各个TFT可以被制作在同一个衬底上。
在采用有机发光元件的发光器件的情况下,其驱动电路可以用电压为5-6V,最高为10V的电源来工作。因此,热电子造成的TFT退化不是严重问题。由于驱动电路需要高速工作,故较小的栅电容对TFT较好。因此,在如本实施方案那样采用有机发光元件的发光器件的驱动电路中,TFT的半导体层的第二杂质区929和第四杂质区933b最好分别不重叠栅电极918和栅电极919。
如图9C所示,这样就制作了具有形成在衬底上的有机发光元件的发光平板。
在制作发光平板之后,平板被密封,并通过FPC被电连接到外部电源,从而完成本发明的发光器件。
此实施方案中的结构可以与实施方案1-3中的任何一种元件结构进行组合。
[实施方案5]
此实施方案详细描述了完成发光平板的方法,此发光平板作为发光器件已经通过实施方案4中直到图9C的步骤而结束制造。此描述将参照图10A和10B来进行。
图10A是俯视图,示出了已经完成到密封步骤的有机发光元件。图10B是沿图10A中A-A’线的剖面图。被虚线包围并由1001、1002和10003表示的分别是源侧驱动电路、象素部分、和栅侧驱动电路。1004表示覆盖元件,而1005表示密封元件。间隔1007被提供在密封元件1005内。
1008是布线,用来将输入信号送到源侧驱动电路1001和栅侧驱动电路1003。布线1008从作为外部输入端的FPC(柔性印刷电路)接收视频信号和时钟信号。虽然此处单独示出了FPC,印刷布线板是与FPC相连的。在此说明书中,术语发光器件不仅包括具有与发光平板相连的FPC或PWB的发光模块,而且包括具有IC的发光模块。
接着,参照图10B来描述剖面图。在衬底1000上制作象素部分1002和栅侧驱动电路1003。象素部分1002由多个象素组成,每个象素包括电流控制TFT 1011和电连接到TFT的漏的透明电极1012。栅侧驱动电路1003由CMOS电路构成(见图9C),n沟道TFT 1013和p沟道TFT 1014被组合在CMOS中。
透明电极1012起有机发光元件的阳极的作用。层间绝缘膜1006被制作在透明电极1012的各侧。在透明电极1012上,制作有机化合物层1016和有机发光元件的阴极1017。
阴极1017还用作多个象素的公共布线,并通过连接布线1009被电连接到FPC 1010。包括在象素部分1002中的所有元件以及栅侧驱动电路1003,都被钝化膜1018覆盖。
覆盖元件1004被密封元件1005键合。可以提供由树脂膜组成的间隔,以便确保覆盖元件1004与有机发光元件之间的距离。气密性间隔被提供在密封元件1005内部,并充以氮气和氩气之类的惰性气体。在这一气密性间隔中放置典型为氧化钡的吸气剂也是有效的。
覆盖元件可以是玻璃、陶瓷、塑料、或金属。但当向着覆盖元件侧发射光时,覆盖元件的材料必须是透光的。可以用作覆盖元件的塑料包括FRP(玻璃纤维加固的塑料)、PVF(聚乙烯氟化物)、Mylar、聚酯、和丙烯酸酯。
借助于用覆盖元件和密封元件以上述方式密封发光平板,有机发光元件被完全隔绝于外界,诸如潮气和氧之类的借助于氧化而加速有机化合物层退化的外部物质被防止进入元件。因而能够得到高可靠性的发光器件。
此实施方案中的结构能够与实施方案1-4中的任何一种结构自由组合。
[实施方案6]
此实施方案示出了一个具体例子,其中图17所示的有机发光元件的第一混合区1708和第二混合区1709具有浓度梯度。
首先,用溅射方法将ITO制作成厚度为大约100nm,以便形成玻璃衬底1701上的阳极1702。将具有阳极1702的玻璃衬底1701置于图23A和23B所示的真空容器中。在此实施方案中,为了用蒸发方法淀积4种材料(3种有机化合物和一种形成阴极的金属),必须有4个蒸发源。
首先,以3/s的蒸发速率,制作厚度为30nm的仅仅由TAD的螺旋二聚物(以下称为S-TAD)组成的空穴输运区1705。然后开始蒸发发光材料DPVBi的螺旋二聚物(以下称为S-DPVBi),并逐渐地提高其蒸发速率。
在开始蒸发S-DPVBi之后,立即逐渐地降低S-TAD的蒸发速率,从而形成具有浓度梯度的第一混合区1708。第一混合区1708要具有10nm的厚度。S-TAD和S-DPVBi的蒸发速率的改变速率被调节成使当完成第一混合区的制作时,S-TAD结束蒸发而S-DPVBi的蒸发达到3/s的速率。
在制作厚度为20nm的由S-DPVBi组成的发光区1706之后,开始蒸发电子输运材料Alq,其蒸发速率被逐渐地提高。在开始蒸发Alq之后,立即逐渐地降低S-PDVBi的蒸发速率,从而形成具有浓度梯度的第二混合区1709。第二混合区1709要具有10nm的厚度。S-DPVBi和Alq的蒸发速率的改变速率被调节成使当完成第二混合区的制作时,S-DPVBi结束蒸发而Alq的蒸发达到3/s的速率。
然后仅仅继续Alq的蒸发,以便形成电子输运区1707。此区域的厚度为30nm。最后,用蒸发方法淀积厚度约为150nm的Al∶Li合金作为阴极。这样完成的是用来发射来自S-DPVBi的蓝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实施方案7]
此实施方案示出了图21B所述的有机发光元件的一个具体例子。
首先,用溅射方法将ITO制作成厚度为大约100nm,以便形成玻璃衬底1701上的阳极1702。将具有阳极1702的玻璃衬底1701置于图23A和23B所示的真空容器中。在此实施方案中,为了用蒸发方法淀积5种材料(3种有机化合物和二种金属),必须有5个蒸发源。
首先,以3/s的蒸发速率,制作厚度为30nm的仅仅由α-NPD组成的空穴输运区1705。在保持α-NPD的蒸发速率为3/s的情况下,开始以3/s的蒸发速率蒸发发光材料Alq。换言之,用蒸发方法制作含有1∶1比率的α-NPD和Alq的第一混合区1708。第一混合区的厚度为10nm。
在完成第一混合区1708时,α-NPD结束蒸发,但继续蒸发Alq,以便形成发光区1706。发光区的厚度为20nm。进一步继续蒸发Alq,开始以3/s的蒸发速率蒸发电子输运材料Bphen。换言之,用协同蒸发方法制作含有1∶1比率的Alq和BPhen的第二混合区1709。第二混合区的厚度为10nm。
在完成第二混合区1709时,Alq结束蒸发,但继续蒸发BPhen,以便形成厚度为30nm的电子输运区1707。进一步继续蒸发Bphen,加入大约1%重量比的Li,以便形成电子注入区1711。电子注入区的厚度为10nm。
最后,用蒸发方法淀积厚度约为150nm的Al∶Li合金作为阴极。这样完成的是用来发射来自Alq的绿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实施方案8]
此实施方案示出了图22所述的有机发光元件的一个具体例子。
首先,用溅射方法将ITO制作成厚度为大约100nm,以便形成玻璃衬底11001上的阳极11002。将具有阳极11002的玻璃衬底11001置于图23A和23B所示的真空容器中。在此实施方案中,为了用蒸发方法淀积7种材料(5种有机化合物和二种金属),必须有7个蒸发源。
首先,用蒸发方法淀积厚度为20nm的CuPC作为空穴注入材料,从而形成空穴注入区11010。当CuPC膜达到20nm时,结束蒸发CuPC,不间断地开始以3/s的蒸发速率蒸发空穴输运材料α-NPD。如上所述,不允许间断的理由是必须避免形成杂质层。
在仅仅由α-NPD组成的空穴输运区11005被制作成厚度为20nm之后,在保持α-NPD的蒸发速率为3/s的情况下,开始以3/s的蒸发速率蒸发与发光材料有关的母体材料。换言之,用协同蒸发方法制作含有1∶1比率的α-NPD和Alq的第一混合区11008。第一混合区的厚度为10nm。
在完成第一混合区11008时,α-NPD结束蒸发,但继续蒸发Alq,以便形成发光区11006。发光区的厚度为20nm。此时,用1%重量比的作为发光材料11012的荧光颜料DCM,对发光区11006进行掺杂。
在完成发光区11006时,DCM结束蒸发,但进一步继续蒸发Alq。同时,开始以3/s的蒸发速率蒸发电子输运材料Bphen。换言之,用协同蒸发方法制作含有1∶1比率的Alq和BPhen的第二混合区11009。第二混合区的厚度为10nm。
在完成第二混合区11009时,Alq结束蒸发,但继续蒸发BPhen,以便形成厚度为30nm的电子输运区11007。进一步继续蒸发BPhen,加入大约1%重量比的Li,以便形成电子注入区11011。电子注入区的厚度为10nm。
最后,用蒸发方法淀积厚度约为150nm的Al∶Li合金作为阴极。这样完成的是用来发射来自DCM的红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实施方案9]
此实施方案示出了一个具体例子,其中三重态发光材料被用作图22所述有机发光元件的发光材料11012。
首先,用溅射方法将ITO淀积成厚度约为100nm,以便在玻璃衬底上形成ITO电极(阳极)。在玻璃衬底上,用甩涂方法将碘掺杂的聚(3-己基)噻吩制作成厚度为20nm的膜作为空穴注入区。苯被用作溶剂,而碘被溶解在同一个溶剂中用来掺杂。在制作此膜之后,用加热的方法清除用作溶剂的碘。
将这样用导电聚合物材料涂敷的具有ITO电极的衬底置于图23A和23B所示的真空容器中。在此实施方案中,为了用蒸发方法淀积6种材料(5种有机化合物和一种形成阴极的金属),必须有6个蒸发源。
首先,以3/s的蒸发速率制作厚度为40nm的仅仅由α-NPD组成的空穴注入区。然后,在保持α-NPD的蒸发速率为3/s的情况下,开始以3/s的蒸发速率蒸发与发光材料有关的母体材料BAlq。换言之,用协同蒸发方法制作含有1∶1比率的α-NPD和BAlq的第一混合区11008。第一混合区11008的厚度为10nm。
在完成第一混合区11008时,α-NPD结束蒸发,但继续蒸发BAlq,以便形成发光区11006。发光区的厚度为20nm。此时,用5%重量比的作为发光材料11012的三重态发光材料Ir(ppy)3,对发光区11006进行掺杂。
在完成发光区11006时,Ir(ppy)3结束蒸发,但进一步继续蒸发BAlq。同时,开始以3/s的蒸发速率蒸发电子输运材料Alq。换言之,用协同蒸发方法制作含有1∶1比率的BAlq和Alq的第二混合区11009。第二混合区11009的厚度为10nm。
在完成第二混合区11009时,BAlq结束蒸发,但继续蒸发Alq,以便形成厚度为30nm的电子输运区。然后,用蒸发方法淀积厚度为2nm的Li(acac)作为电子注入区。
最后,用蒸发方法淀积厚度约为150nm的Al作为阴极。这样完成的是用来发射来自Ir(ppy)3的绿光的有机发光元件。
[实施方案10]
此实施方案描述一种发光器件,它包括根据本发明的有机发光元件。图24A和24B是采用本发明的有机发光元件的有源矩阵发光器件的剖面图。
此处,薄膜晶体管(以下称为TFT)被用作有源元件,但有源元件也可以是MOS晶体管。示为例子的TFT是一种顶部栅极TFT(具体地说是平面TFT),但也可以使用底部栅极TFT(典型是倒置TFT)。
在图24A中,11201表示衬底。此处使用的衬底能够透过可见光,使光从衬底侧被送到外部。具体地说,能够使用玻璃衬底、石英衬底、晶体玻璃衬底、或塑料衬底(包括塑料膜)。衬底11201指的是衬底加上制作在衬底表面上的绝缘膜。
象素部分11211和驱动电路11212被提供在衬底11201上。首先描述象素部分11211。
象素部分11211是用来显示图象的区域。多个象素被置于衬底上,且每个象素配备有用来控制有机发光元件中流动的电流的TFT11202(以下称为电流控制TFT)、象素电极(阳极)11203、有机化合物膜11204、以及阴极11205。虽然图24A仅仅示出了电流控制TFT,但每个象素还具有用来控制施加到电流控制TFT的栅的电压的TFT(以下称为开关TFT)。
此处的电流控制TFT最好是p沟道TFT。虽然也可以采用n沟道TFT,但若如图24A和24B所示,电流控制TFT被连接到有机发光元件,则p沟道TFT作为电流控制TFT在降低电流消耗方面更为成功。注意,开关TFT可以由n沟道TFT或p沟道TFT中的任何一种来形成。
电流控制TFT 11202的漏被电连接到象素电极11203。在此实施方案中,功函数为4.5-5.5eV的导电材料被用作象素电极11203,象素电极11203因而起有机发光元件阳极的作用。透光的材料,典型是氧化铟、氧化锡、氧化锌、或它们的化合物(例如ITO),被用于象素电极11203。在象素电极11203上制作有机化合物膜11204。
阴极11205被提供在有机化合物膜11204上。阴极11205的材料最好是功函数为2.5-3.5eV的导电材料。典型地说,阴极11205由含有碱金属或碱土金属元素的导电膜,或含铝的导电膜,或借助于在上述一种导电膜上层叠铝膜或银膜而得到的叠层而组成。
用保护膜11206覆盖由象素电极11203、有机化合物膜11204和阴极11205组成的层。保护膜11206被提供来保护有机发光元件免受氧和潮气的影响。可用于保护膜11206的材料包括氮化硅、氮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钽、和碳(具体地说是类金刚石碳)。
接着描述驱动电路11212。驱动电路11212是用来控制待要送到象素部分11211的信号(栅信号和数据信号)的定时的区域,并配备有移位寄存器、缓冲器、锁存器、以及模拟开关(传送门)或电平移位器。在图24A中,这些电路的基本单元是由n沟道TFT 11207和p沟道TFT 11208组成的CMOS电路。
已知的电路结构能够被用于移位寄存器、缓冲器、锁存器、和模拟开关(传送门)或电平移位器。虽然象素部分11211和驱动电路11212被提供在图24A和24B中的同一个衬底上,但IC或LSI可以被电连接到衬底而不是将驱动电路11212置于衬底上。
在图24A和24B中,象素电极(阳极)11203被电连接到电流控制TFT11202,但也可以将阴极连接到电流控制TFT。在这种情况下,象素电极由阴极11205的材料制作,而阴极由象素电极(阳极)11203的材料制作。此时的电流控制TFT最好是n沟道TFT。
图24A所示的发光器件用这样一种工艺制造,其中象素电极11203的制作先于布线11209的制作。然而,这一工艺会使象素电极11203的表面变粗糙。由于有机发光元件是电流驱动型元件,故象素电极11203的变粗糙了的表面可能使其特性退化。
因此在制作布线11209之后,制作象素电极11203,以便获得图24B所示的发光器件。在这种情况下,比之图24A的结构,能够改善从象素电极11203的电流注入。
在图24A和24B中,正锥形堤坝结构11210将位于象素部分11211中的各个象素彼此分隔开。若这一堤坝结构是反锥形的,则能够避免堤坝结构与象素电极之间发生接触。图25示出了其例子。
在图25中,布线还用作分隔部分,形成布线和分隔部分11310。借助于层叠构成布线的金属和腐蚀速率低于此金属的材料(例如金属氮化物),然后腐蚀此叠层,得到了图25所示的布线与分隔部分11310的形状(亦即一种具有屋檐的结构)。这一形状能够防止阴极11305与象素电极11303或布线之间的短路。与通常的有源矩阵不同,象素上的阴极11305在图25的器件中成条形(相似于无源矩阵器件中的阴极)。
图26A示出了一个例子,其中当导电聚合物材料被用于空穴注入区并被引入到有源矩阵发光器件时实施了一种电板结构。图26A示出了其剖面图。图26B示出了各个象素中的电极结构的俯视图。根据所示的结构,各个象素11413中的阳极不制作在整个表面上,而是成条形,并在条形电极11403的各个条之间形成缝隙。
当有机化合物膜被直接制作在这一结构上时,没有光从不存在电极的缝隙发射。然而,若如图26A所示放置一个由导电聚合物11414组成的涂层,则象素的整个表面发光。换言之,导电聚合物11414形成一个空穴注入区并同时用作电极。
图26A和26B那样的发光器件的优点是不必使用透明材料作为阳极11403。若缝隙的孔径比为80-90%,则能够取出足够量的发射光。而且,导电聚合物11414形成一个平坦的表面,因而均匀的电场被施加到有机化合物膜,从而减小了击穿的危险。
图27A和27B示出了图24B所示有源矩阵发光器件的外部。图27A是其俯视图,而图27B是沿图27A的P-P’线的剖面图。图24A和24B中的符号被用于图27A和27B中。
在图27A中,11501表示象素部分,11502表示栅信号侧驱动电路,而11503表示数据信号侧驱动电路。待要送到栅信号侧驱动电路11502和数据信号侧驱动电路的信号,通过输入布线11504,从TAB(带自动键合)带11505被输入。虽然图中未示出,但可以用借助于提供具有IC(集成电路)的TAB带而得到的TCP(带载体封装件)来取代TAB带11505。
11506所示的是提供在图24B所示发光器件上部并与树脂构成的密封元件11507键合的覆盖元件。此覆盖元件11506可以是任何材料,只要不透氧和水即可。在此实施方案中,如图27B所示,覆盖元件11506由塑料元件11506a以及分别制作在塑料元件11506a的正面和反面上的碳膜(具体地说是类金刚石碳膜)11506b和11506c组成。
如图27B所示,密封元件11507被树脂制成的密封元件11508覆盖,致使有机发光元件被完全密封在气密性空间11509中。此气密性空间11509被惰性气体(典型的是氮气或稀有气体)、树脂、或惰性液体(例如液态碳氟化合物,其典型例子是全氟烷)。将吸气剂或去氧剂放置到此空间中也是有效的。
可以在此实施方案所示的发光器件的显示面(其上显示观看者待要观察的图象的面)上提供偏振片。此偏振片具有降低来自外部的入射光的反射的作用,从而防止显示面显示出观察者的反射影象。通常使用圆形偏振片。但偏振片最好借助于调整折射率而具有内反射较小的结构,以便防止有机化合物膜发射的光在偏振片处被反射并反向行进。
根据本发明的任何一种有机发光元件,都能够被用作包括在此实施方案的发光器件中的有机发光元件。
[实施方案11]
此实施方案示出了一种有源矩阵发光器件作为包括根据本发明的有机发光元件的发光器件的例子。与实施方案5不同,在此实施方案的发光器件中,光从其上制作有源元件的衬底反侧取出(以下称为向上发射)。图28是其剖面图。
此处用薄膜晶体管(以下称为TFT)作为有源元件,但有源元件也可以是MOS晶体管。示作例子的TFT是顶部栅极TFT(具体地说是平面TFT),但也可以采用底部栅极TFT(典型地说是倒置TFT)。
此实施方案的衬底11601、制作在象素部分的电流控制TFT11602、以及驱动电路11612,具有与实施方案5相同的结构。
连接到电流控制TFT 11602的漏的第一电极11603被用作此实施方案中的阳极,因而最好由功函数大的导电材料制作。此导电材料的典型例子包括诸如镍、钯、钨、金、和银之类的金属。在此实施方案中,第一电极11603最好不透光。用反光强的材料来制作此电极更好。
在第一电极11603上制作有机化合物膜11604。提供在有机化合物膜11604上的是作为此实施方案中的阴极的第二电极11605。因此,第二电极11605的材料最好是功函数为2.5-3.5eV的导电材料。典型地说,最好是含有碱金属或碱土金属元素的导电膜,或含有铝的导电膜,或借助于在上述一种导电膜上层叠铝膜或银膜而得到的叠层。但第二电极11605的材料要透光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当用于第二电极时,最好将金属制作成厚度约为20nm的非常薄的膜。
用保护膜11606覆盖由第一电极11603、有机化合物膜11604和第二电极11605组成的层。保护膜11606被提供来保护有机发光元件免受氧和潮气的影响。在此实施方案中,任何材料都可用于保护膜,只要透光即可。
第一电极(阳极)11603被电连接到图28中的电流控制TFT11602,但也可以将阴极连接到电流控制TFT。此时,第一电极由阴极材料制作,而第二电极由阳极材料制作。此时,电流控制TFT最好是n沟道TFT。
11607所示的是与由树脂构成的密封元件11608键合的覆盖元件。此覆盖元件11607可以是任何材料,只要透光但不透氧和水即可。在此实施方案中采用玻璃。气密性空间11609被惰性气体(典型的是氮气或稀有气体)、树脂、或惰性液体(例如液态碳氟化合物,其典型例子是全氟烷)填充。也可以将吸气剂或去氧剂放置到此空间中。
待要送到栅信号侧驱动电路和数据信号侧驱动电路的信号,通过输入布线11613,从TAB(带自动键合)带11614被输入。虽然图中未示出,但可以用借助于提供具有IC(集成电路)的TAB带而得到的TCP(带载体封装件)来取代TAB带11614。
可以在此实施方案所示的发光器件的显示面(其上显示观看者待要观察的图象的面)上提供偏振片。此偏振片具有降低来自外部的入射光的反射的作用,从而防止显示面显示出观察者的反射影象。通常使用圆形偏振片。但偏振片最好借助于调整折射率而具有内反射较小的结构,以便防止有机化合物膜发射的光在偏振片处被反射并反向行进。
根据本发明的任何一种有机发光元件,都能够被用作包括在此实施方案的发光器件中的有机发光元件。
[实施方案12]
此实施方案描述将本发明应用到无源(简单矩阵)发光器件的情况。参照图11来进行描述。在图11中,1301表示玻璃衬底,而1302表示由透明导电膜制作的阳极。在此实施方案中,透明导电膜是用蒸发方法淀积的氧化铟和氧化锌的化合物。虽然图11中未示出,但沿垂直于图面的方向安排了多个阳极条,以形成条形图形。
制作堤坝(1303a和1303b),以便填充安排形成条形图形的各个阳极1302之间的间隙。堤坝(1303a和1303b)在垂直于图面的方向沿阳极1302制作。
接着制作具有叠层结构的有机化合物层。在此实施方案中,首先用蒸发方法淀积厚度为30-50nm的酞青铜作为第一有机化合物层1304。
然后用蒸发方法淀积厚度为30-60nm的α-NPD作为第二有机化合物层1305。
再制作第三有机化合物层1306。为了形成此实施方案的第三有机化合物层,分别制作发射红光的象素1306a、发射绿光的象素1306b、以及发射蓝光的象素1306c。
首先制作发射红光的象素1306a。借助于通过用金属掩模协同蒸发Alq3和DCM,形成厚度为30-60nm的膜,从而得到发射红光的象素1306a。
接着制作发射绿光的象素1306b。借助于通过用金属掩模蒸发Alq3,形成厚度为30-60nm的膜,从而得到发射绿光的象素1306b。
接着制作发射蓝光的象素1306c。借助于通过用金属掩模蒸发BCP,形成厚度为30-60nm的膜,从而得到发射蓝光的象素1306c。此时可以将Alq3膜层叠在BCP膜上。
在此实施方案中,也在各个有机层之间形成混合层。具体地说,第一混合层被形成在第一有机化合物层与第二有机化合物层之间的界面处,而第二混合层被形成在第二有机化合物层与第三有机化合物层之间的界面处。可以用各个实施方案模式所示的方法来形成混合层。
通过上述各个步骤得到了发射不同颜色的光的有机发光元件。由于这些有机化合物层是沿堤坝(1303a和1303b)确定的沟槽制作的,故各个层被排列形成沿垂直于图面方向的条形图形。
然后,虽然未示出,但安排了多个阴极条1307,其方向平行于图面纵向,以便形成与阳极1302相交成直角的条形图形。此实施方案中的阴极1307是用蒸发方法由MgAg制作的。虽然未示出,但布线从阴极1307被引出至达及稍后固定FPC的部分,使给定的电压被施加到阴极。
在制作阴极1307之后,可以制作氮化硅膜作为钝化膜(未示出)。
以上述方式在衬底1301上制作了有机发光元件。在此实施方案中,下电极用作透光的阳极,因此,有机化合物层产生的光向下(向着衬底1301)发射。然而,有机发光元件可以具有相反的结构,下电极可以用作遮光的阴极。在这种情况下,有机化合物层产生的光向上(向着与衬底1301的反侧)发射。
接着,制备陶瓷衬底作为覆盖元件1308。在此实施方案的结构中,覆盖元件不必透光,因而采用陶瓷衬底。当有机发光元件具有上述的相反的结构时,覆盖元件最好是透光的,因而采用塑料或玻璃衬底。
用可紫外固化的树脂形成的密封元件1310来键合这样制备的覆盖元件1308。气密性空间1309被提供在密封元件1310内部,并充以氮气和氩气之类的惰性气体。也可以将吸气剂,典型地说是氧化钡置于气密性空间1309中。最后,固定各向异性膜(FPC)1311,从而完成无源发光器件。
借助于自由组合本发明公开的有机发光元件的任何一种结构,能够实施此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13]
此实施方案示出了一种无源矩阵发光器件,作为包括本发明公开的有机发光元件的发光器件的例子。图29A是其俯视图,而图29B是沿图29A中的P-P’线的剖面图。
在图29A中,11701表示的是衬底,此处由塑料材料组成。能够使用的塑料材料是聚酰亚胺、聚酰胺、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PES(聚乙烯sulfile)、PC(聚碳酸酯)、PET(聚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PEN(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组成的片或膜。
11702表示由导电氧化物膜组成的扫描线(阳极)。在此实施方案中,此导电氧化物膜是借助于用氧化镓对氧化锌进行掺杂而获得的。11703表示数据线(阴极),在此实施方案中由金属膜、铋膜组成。11704表示由丙烯酸树脂组成的堤坝。这些堤坝起分隔壁的作用,使各个数据线11703彼此分隔开。扫描线11702和数据线11703分别形成条形图形,且这些图形以直角彼此交叉。虽然图29A中未示出,但有机化合物膜被夹在扫描线11702与数据线11703之间,交叉的部分11705用作象素。
扫描线11702与数据线11703通过TAB带11707被连接到外部驱动电路。11708表示包括大量扫描线11702的一组布线。11709表示包括大量连接到数据线11703的连接布线11706的一组布线。虽然未示出,但可以用借助于提供具有IC的TAP带而得到的TCP来代替TAB带11707。
在图29B中,11710表示密封元件,而11711表示用密封元件11710键合到塑料元件11701的覆盖元件。可光固化的树脂能够被用作密封元件11710。密封元件的优选材料是能够少量漏气和吸收少量潮气的材料。覆盖元件最好由与衬底11701相同的材料制成,可以使用玻璃(包括石英玻璃)或塑料。此处用塑料材料作覆盖元件。
图29C是象素区11712的结构的放大图。11713表示有机化合物膜。堤坝11704的下层比上层窄,因此,堤坝能够将各个数据线11703物理上彼此分隔开。密封元件11710环绕的象素部分11714,被树脂制成的密封元件11715隔绝于外界空气。于是防止了有机化合物膜的退化。
在根据本发明如上构成的发光器件中,象素部分11714由扫描线11702、数据线11703、堤坝11704、以及有机化合物膜11713组成。因此,能够用非常简单的工艺来制造发光器件。
可以在此实施方案所示的发光器件的显示面(其上显示观看者待要观察的图象的面)上提供偏振片。此偏振片具有降低来自外部的入射光的反射的作用,从而防止显示面显示出观察者的反射影象。通常使用圆形偏振片。但偏振片最好借助于调整折射率而具有内反射较小的结构,以便防止有机化合物膜发射的光在偏振片处被反射并反向行进。
根据本发明的任何一种有机发光元件,都能够被用作包括在此实施方案的发光器件中的有机发光元件。
[实施方案14]
此实施方案示出了全色发光器件的例子。此实施方案中的全色发光器件指的是能够用光的原色亦即红、绿、蓝来表现各种各样色彩的器件。
获得全色显示的大多数典型方法是用常规的遮挡掩模技术分别制作发射红光的有机发光元件、发射绿光的有机发光元件、以及发射蓝光的有机发光元件。为明了起见,如实施方案6-8所述那样的红、绿、蓝有机发光元件被制作在如实施方案10、11和13所述那样的发光器件的衬底上。
获得全色显示的另一种方法是使用彩色滤光器。在此方法中,如图30A所示,发射白光的有机发光元件被制作在具有彩色滤光器的衬底上。在衬底上,彩色滤光器被图形化,并形成如实施方案10、11和13所示的电路。图30B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白色发光元件的例子。
还有可能用彩色转换方法来获得全色显示。在此方法中,发射蓝光的有机发光元件被制作在具有彩色转换层的衬底上。彩色转换层是由荧光颜料或吸收可见光而发射波长比吸收的可见光的波长更长的光的材料组成的膜。在衬底上,彩色转换层被图形化,并形成如实施方案10、11和13所示的电路。图31B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蓝光发光元件的例子。
除了这些典型的方法之外,若选择适当的材料,则利用光漂白的彩色转换方法也能够被用于本发明。
[实施方案15]
此实施方案示出了将印刷布线板固定到实施方案13所示发光器件以便将器件做成模块的例子。
在图32A所示的模块中,TAB带12004被固定到衬底12001(此处包括象素部分12002以及布线12003a和12003b),而印刷布线板12005通过TAB带12004被固定到衬底。
图32B示出了印刷布线板12005的功能方框图。用作至少I/O端口(输入或输出部分)12006和12009、数据信号侧驱动电路12007、以及栅信号侧驱动电路12008的IC,被提供在印刷布线板12005中。
在本说明书中,借助于如上所述将TAB带固定到其表面上制作有象素部分的衬底以及借助于将用作驱动电路的印刷布线板通过TAB带固定到衬底而构成的模块,被特别称为具有外部驱动电路的模块。
本发明公开的任何一种有机发光元件,都能够被用作包括在此实施方案的发光器件中的有机发光元件。
[实施方案16]
此实施方案示出了将印刷布线板固定到实施方案10、11、或13所示发光器件以便将器件做成模块的例子。
在图33A所示的模块中,TAB带12105被固定到衬底12102(此处包括象素部分12102、数据信号侧驱动电路12103、栅信号侧驱动电路12104、以及布线12103a和12104a),而印刷布线板12106通过TAB带12105被固定到衬底。图33B示出了印刷布线板12106的功能方框图。
如图33B所示,用作至少I/O端口12107和12110以及控制单元12108的IC,被提供在印刷布线板12106中。此处提供了存储器单元12109,但它不总是必须的。控制单元12108是具有控制驱动电路和图象数据修正功能的部分。
在本说明书中,借助于如上所述将用作控制器的印刷布线板固定到其上制作有机发光元件的衬底而构成的模块,被特别称为具有外部控制器的模块。
本发明公开的任何一种有机发光元件,都能够被用作包括在此实施方案的发光器件中的有机发光元件。
[实施方案17]
此实施方案示出了发光器件的例子,其中的有机发光元件根据数字时间灰度显示被驱动。本发明的发光器件能够以数字时间灰度显示方式提供均匀的图象,因而非常有用。
图34A示出了采用有机发光元件的象素的电路结构。Tr表示晶体管,而Cs表示存储电容器。在此电路中,当栅线被选择时,电流从源线流入到Tr1中,而对应于信号的电压积累在Cs中。然后,Tr2的被栅-源电压(Vgs)控制的电流流入到Tr2和有机发光元件。
在Tr1被选择之后,Tr1被关闭以保持Cs的电压(Vgs)。因此,电流继续流动,其电流量取决于Vgs
图34B示出了根据数字时间灰度显示来驱动此电路的示意图。在数据时间灰度显示中,一帧被分成多个子帧。图34B示出了6位灰度,其中一帧被分成6个子帧。在此情况下,各个子帧的发光周期比为32∶16∶8∶4∶2∶1。
图34C示意地示出了此实施方案中TFT衬底的驱动电路。栅驱动器和源驱动器被提供在同一个衬底上。在此实施方案中,象素电路和驱动器被设计成数字驱动。因此,TFT特性的起伏不影响器件,器件从而能够显示均匀的图象。
[实施方案18]
由于是自发光器件,故比之液晶显示器件,采用有机发光元件的发光器件在明亮处具有更好的可识别性和更宽广的视角。因此,这种发光器件能够被用于各种各样电器的显示单元。
作为采用根据本发明制造的发光器件的电器的例子,有摄象机、数码相机、风镜式显示器(头戴显示器)、导航系统、声音重放装置(诸如汽车音响和音响组成部分)、笔记本计算机、游戏机、便携信息终端(诸如移动计算机、蜂窝电话、便携游戏机、和电子记事本)、以及配备有记录媒质的放象设备(具体地说是诸如数字视频盘机(DVD)之类的具有能够重放记录媒质中的数据以显示数据的图象的显示器件的装置)。对于便携信息终端来说,由于其屏幕在观察时常常被倾斜,故宽广的视角是特别重要的。因此,便携信息终端最好采用用有机发光元件的发光器件。图12A-12H示出了这些电器的具体例子。
图12A示出了一种显示器件,它包含机壳2001、支座2002、显示单元2003、扬声器单元2004、视频输入端子2005等。根据本发明制造的发光器件可以用于显示单元2003。由于具有有机发光元件的发光器件是自发光的,故此器件无需后照光,且显示单元能够制得比液晶显示器更薄。此显示器件指的是用来显示信息的所有显示器件,包括个人计算机、电视广播接收机以及广告的显示器。
图12B示出了一种数码静止摄影机,它包含主体2101、显示单元2102、图象接收单元2103、操作开关2104、外部连接端口2105、快门2106等。根据本发明制造的发光器件可以用于显示单元2102。
图12C是一种笔记本个人计算机,它包含主体2201、机壳2202、显示部分2203、键盘2204、外部连接端口2205、鼠标2206等。根据本发明制造的发光器件可以用于显示单元2203。
图12D示出了一种移动计算机,包含主体2301、显示单元2302、开关2303、操作键2304、红外端口2305等。根据本发明制造的发光器件可用于显示单元2302。
图12E示出了一种配备有记录媒质的便携式放象机(具体地说是DVD放象机),此装置包含主体2401、机壳2402、显示单元A 2403、显示单元B2404、记录媒质(DVD等)读出单元2405、操作键2406、扬声器单元2407等。显示部分A2403主要显示图象信息,而显示部分B2404主要显示文本信息。根据本发明制造的发光器件可以用于显示单元A2403和B2404。配备有记录媒质的放象机还包括家用视频游戏机。
图12F示出了一种风镜式显示器(头戴显示器),它包含主体2501、显示单元2502、镜臂单元2503。根据本发明制造的发光器件可以用于显示单元2502。
图12G示出了一种录象机,包含主体2601、显示单元2602、机壳2603、外部连接端口2604、遥控接收单元2605、图象接收单元2606、电池2607、声音输入单元2608、操作键2609等。根据本发明制造的发光器件可以用于显示单元2602。
图12H示出了一种蜂窝电话,它包含主体2701、机壳2702、显示单元2703、声音输入单元2704、声音输出单元2705、操作键2706、外部连接端口2707、天线2708等。根据本发明制造的发光器件可以用于显示单元2703。若显示单元2703在黑色背景上显示白色字,则蜂窝电话消耗较少的功率。
如果从有机材料发射的光的亮度将来得到提高,则借助于通过棱镜等增强含有图象信息的输出光而投射光,发光器件能够被用于正面或背面投影仪。
这些电器目前显示着通过诸如互连网和CATV(有线电视)之类的电子通信线路传送的频率越来越高的信息,特别是动画信息。由于有机材料具有非常快的响应速度,故发光器件适合于动画显示。
在发光器件中,发光部分消耗功率,因此,最好以要求较少的发光部分的方式来显示信息。当在便携式信息终端,特别是主要显示文本信息的蜂窝电话和声音重放装置的显示单元中使用发光器件时,最好将器件驱动成没有发光部分形成背景,发光部分仅仅形成文本信息。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制造的发光器件的应用范围是如此之广,以至于可应用于任何领域的电器。此实施方案的电器能够采用具有本发明公开的有机发光器件的任何发光器件作为其显示单元。
[实施方案19]
上述各个实施方案中已经描述过的本发明的发光器件具有功耗低和寿命长的优点。因此,包含这些发光器件作为其显示单元的电器能够以低于常规电器的功耗而工作,且更耐用。特别是对于诸如便携式设备的采用电池作为电源的电器,由于低功耗直接导致便利(电池的持续更长),这些优点是非常有用的。
由于发光器件是自发光的,故无需液晶显示器中那样的后照光,并具有厚度小于1微米的有机化合物膜。因此,发光器件能够做得薄而轻。包括发光器件作为其显示单元的电器因而比常规电器更加薄而轻。这也直接导致便利(在随处携带它们时轻而紧凑),特别对于便携式设备等其它电器,是非常有用的。而且,对于所有的电器,就运输(能够大批量运输大量电器)和安装(节省空间)而言,薄(不占体积)无疑是有用的。
由于发光器件是自发光的,故发光器件的特征是具有比液晶显示器更好的清晰度和宽广的视角。因此,包括发光器件作为其显示单元的电器就观看显示容易而言也是有利的。
总之,采用本发明的发光器件的电器除了具有常规有机发光元件的优点亦即薄而轻以及高的清晰度之外,还具有功耗低和寿命长的新特点,因而非常有用。
此实施方案示出了包括本发明的发光器件作为显示单元的电器的例子。图35A-36B示出了其具体例子。包括在此实施方案的电器中的有机发光元件可以是根据本发明的任何元件。包括在此实施方案的电器中的发光器件可以具有图24A-34C所述的任何结构。
图35A示出了一种采用有机发光元件的显示器件,此显示器包含机壳12301a、支座12302a、和显示单元12303a。采用本发明的发光器件作为显示单元12303a,此显示器可以薄而轻,而且耐用。因此,简化了运输,节省了安装空间,而且寿命长。
图35B是摄象机,它包含主体12301b、显示单元12302b、声音输入单元12303b、操作开关12304b、电池12305b、以及图象接收单元12306b。利用本发明的发光器件作为显示单元12302b,此摄象机能够薄而轻,且消耗较少的功率。因此,降低了电池消耗且携带摄象机更方便。
图35C示出了一种数码相机,它包含主体12301c、显示单元12302c、目镜单元12303c、以及操作开关12304c。利用本发明的发光器件作为显示单元12302c,此数码相机能够薄而轻,且消耗较少的功率。因此,降低了电池消耗且携带数码相机更方便。
图35D示出了一种配备有记录媒质的放象机。此装置包含主体12301d、记录媒质(诸如CD、LD、或DVD)12302d、操作开关12303d、显示单元(A)12304d、显示单元(B)12305d。显示单元(A)12304d主要显示图象信息,而显示单元(B)12305d主要显示文本信息。利用本发明的发光器件作为显示单元(A)12304d和显示单元(B)12305d,此放象机消耗较少的功率,并能够薄而轻,以及耐用。配备有记录媒质的放象机还包括CD机和游戏机。
图35E示出了一种(便携式)移动计算机,包含主体12301e、显示单元12302e、图象接收单元12303e、开关12304e、以及存储器插口12305e。利用本发明的发光器件作为显示单元12302e,此便携式计算机能够薄而轻,且消耗较少的功率。因此,降低了电池消耗且携带此计算机更方便。此便携式计算机能够将信息存储在快速存储器中或借助于集成非易失存储器而得到的记录媒质中,并能够重现存储的信息。
图35F是一种个人计算机,它包含主体12301f、机壳12302f、显示单元12303f、以及键盘12304f。利用本发明的发光器件作为显示单元12303f,此个人计算机能够薄而轻,且消耗较少的功率。就电池消耗以及重量轻而言,此发光器件是一个很大的优点,特别对于随处携带的笔记本个人计算机或其它个人计算机更是如此。
这些电器目前显示着通过诸如互联网的电子通信和诸如无线电波的无线通信传送的频率越来越高的信息,特别是动画信息。由于有机材料具有非常快的响应速度,故此发光器件适合于动画显示。
图36A示出了一种蜂窝电话,它包含主体12401a、声音输出单元12402a、声音输入单元12403a、显示单元12404a、操作开关12405a、以及天线12406a。利用本发明的发光器件作为显示单元12404a,此蜂窝电话能够薄而轻,且消耗较少的功率。因此,降低了电池消耗,携带此蜂窝电话方便,且主体紧凑。
图36B示出了音响(具体地说是汽车音响)设备,它包含主体12401b、显示单元12402b、操作开关12403b和12404b。利用本发明的发光器件作为显示单元12402b,此音响能够薄而轻,且消耗较少的功率。虽然在此实施方案中以汽车音响作为例子,但此音响也可以是家用音响。
借助于提供具有光传感器作为探测周围亮度的装置的电器,可以为图35A-36B所示的电器提供根据该电器被使用场所周围的亮度而调制发射光的亮度的功能。若发射光的亮度对周围亮度的反差比为100-150,则用户能够识别图象或文本信息而不遇到困难。利用这一功能,当周围明亮时,为了更好观看,可以提高图象的亮度,而当周围黑暗时,可以降低图象的亮度以减少功耗。
采用本发明的发光器件作为光源的各种各样的电器也是薄而轻的,并能够在消耗较少功率的情况下工作,使之成为非常有用的电器。诸如后照光或前照光的液晶显示器的光源,或照明装置的光源,是本发明的发光器件作为光源的典型应用。
当液晶显示器被用作根据此实施方案的图35A-36B的电器的显示单元时,若这些液晶显示器采用本发明的发光器件作为后照光或前照光,则此电器能够薄而轻,且消耗较少的功率。
[实施方案20]
在此实施方案中,描述了有源矩阵型恒流驱动电路的例子,借助于在本发明的有机发光元件中流过恒定的电流而驱动此电路。图37示出了其电路结构。
图37所示的象素1810具有信号线Si、第一扫描线Gj、第二扫描线Pj、以及电源线Vi。此外,象素1810具有Tr1、Tr2、Tr3、Tr4、混合结型有机发光元件1811、以及保持电容器1812。
Tr3和Tr4的栅都被连接到第一扫描线Gj。至于Tr3的源和漏,一个被连接到信号线Si,另一个被连接到Tr2的源。而且,Tr4的源和漏,一个被连接到Tr2的源,另一个被连接到Tr1的栅。于是,T3的源和漏中的任何一个以及Tr4的源和漏中的任何一个被彼此连接。
Tr1的源被连接到电源线Vi,漏被连接到Tr2的源。Tr2的栅被连接到第二扫描线Pj。而且,Tr2的漏被连接到有机发光元件1811中的象素电极。有机发光元件1811具有象素电极、反电极、以及提供在象素电极与反电极之间的有机发光层。有机发光元件1811的反电极被提供在发光平板外部的电源施加恒定的电压。
Tr3和Tr4可以采用n沟道TFT和p沟道TFT二者。但Tr3和Tr4的极性是相同的。而且Tr1可以采用n沟道TFT和p沟道TFT二者。Tr2可以采用n沟道TFT和p沟道TFT二者。关于极性,在发光电极的象素电极和反电极的情况下,一个是阳极,另一个是阴极。在Tr2是n沟道TFT的情况下,最好用阴极作为象素电极,而阳极作为反电极。
保持电容器1812被制作在Tr1的栅与源之间。保持电容器1812被用来更确定地保持Tr1的栅与源之间的电压(VGS)。但这不总是必须提供的。
在图37所示的象素中,馈送到信号线Si的电流在信号线驱动电路的电流源处被控制。
利用上述电路结构,能够实现恒流驱动,藉此,借助于使恒定的电流在有机发光元件中流动,能够保持亮度。具有本发明的混合区的有机发光元件,具有比现有技术有机发光元件更长的寿命。由于借助于实现上述恒流驱动能够实现更长的寿命,故这种有机发光元件是有效的。
如上所述,借助于在具有叠层结构的有机化合物层中各有机层之间的各界面中放入由构成一有机层的有机化合物和构成另一有机层的有机化合物组成的混合层,能够降低上述各有机层之间界面处的能量势垒。这改善了载流子在各个有机层之间的注入,因而能够获得驱动电压低且元件寿命长的有机发光元件。
而且,借助于实施本发明,能够获得功耗更小而寿命更长的发光器件。而且,采用这种发光器件作为光源或显示单元,得到了功耗更小且更耐用的电器(且若用此发光器件作为光源,则可使电器明亮)。

Claims (42)

1.一种发光器件,包括:
基板;
在基板上设置成条形形状的多个扫描线;
在该多个扫描线上的有机化合物层;以及
在有机化合物层上设置成条形形状的多个数据线,以便与该多个扫描线相交,
其中该有机化合物层包括空穴注入层、空穴输运层、和空穴注入层与空穴输运层之间的区域,
其中空穴注入层包括第一有机化合物,
其中空穴输运层包括第二有机化合物,以及
其中该区域包括第一有机化合物和第二有机化合物。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发光器件,其中该区域中第一有机化合物的浓度从空穴注入层向着空穴输运层下降。
3.根据权利要求1的发光器件,其中该区域是混合层。
4.根据权利要求3的发光器件,其中该混合层中第一有机化合物的浓度从空穴注入层向着空穴输运层下降。
5.一种发光器件,包括:
基板;
在基板上设置成条形形状的多个扫描线;
在该多个扫描线上的有机化合物层;以及
在有机化合物层上设置成条形形状的多个数据线,以便与该多个扫描线相交,
其中该有机化合物层包括电子注入层、电子输运层、和电子注入层与电子输运层之间的区域,
其中电子注入层包括第一有机化合物,
其中电子输运层包括第二有机化合物,以及
其中该区域包括第一有机化合物和第二有机化合物。
6.根据权利要求5的发光器件,其中该区域中第一有机化合物的浓度从电子注入层向着电子输运层下降。
7.根据权利要求5的发光器件,其中该区域是混合层。
8.根据权利要求7的发光器件,其中该混合层中第一有机化合物的浓度从电子注入层向着电子输运层下降。
9.一种发光器件,包括:
基板;
在基板上设置成条形形状的多个扫描线;
在该多个扫描线上的有机化合物层;以及
在有机化合物层上设置成条形形状的多个数据线,以便与该多个扫描线相交,
其中该有机化合物层包括发光层、空穴输运层、和发光层与空穴输运层之间的区域,
其中发光层包括第一有机化合物,
其中空穴输运层包括第二有机化合物,以及
其中该区域包括第一有机化合物和第二有机化合物。
10.根据权利要求9的发光器件,其中该区域中第一有机化合物的浓度从发光层向着空穴输运层下降。
11.根据权利要求9的发光器件,其中该区域是混合层。
12.根据权利要求11的发光器件,其中该混合层中第一有机化合物的浓度从发光层向着空穴输运层下降。
13.一种发光器件,包括:
基板;
在基板上设置成条形形状的多个扫描线;
在该多个扫描线上的有机化合物层;以及
在有机化合物层上设置成条形形状的多个数据线,以便与该多个扫描线相交,
其中该有机化合物层包括发光层、电子输运层、和发光层与电子输运层之间的区域,
其中发光层包括第一有机化合物,
其中电子输运层包括第二有机化合物,以及
其中该区域包括第一有机化合物和第二有机化合物。
14.根据权利要求13的发光器件,其中该区域中第一有机化合物的浓度从发光层向着电子输运层下降。
15.根据权利要求13的发光器件,其中该区域是混合层。
16.根据权利要求15的发光器件,其中该混合层中第一有机化合物的浓度从发光层向着电子输运层下降。
17.一种发光器件,包括:
基板;
在基板上设置成条形形状的多个扫描线;
在该多个扫描线上的有机化合物层;以及
在有机化合物层上设置成条形形状的多个数据线,以便与该多个扫描线相交,
其中该有机化合物层包括发光层、空穴输运层、电子输运层、发光层与空穴输运层之间的第一区域、和发光层与电子输运层之间的第二区域,
其中发光层包括第一有机化合物,
其中空穴输运层包括第二有机化合物,
其中电子输运层包括第三有机化合物,
其中该第一区域包括第一有机化合物和第二有机化合物,并且
其中该第二区域包括第一有机化合物和第三有机化合物。
18.根据权利要求17的发光器件,
其中该第一区域中第一有机化合物的第一浓度从发光层向着空穴输运层下降,并且
其中该第二区域中第一有机化合物的第二浓度从发光层向着电子输运层下降。
19.根据权利要求17的发光器件,其中该第一区域是第一混合层,该第二区域是第二混合层。
20.根据权利要求19的发光器件,
其中该第一混合层中第一有机化合物的第一浓度从发光层向着空穴输运层下降,并且
其中该第二混合层中第一有机化合物的第二浓度从发光层向着电子输运层下降。
21.根据权利要求17的发光器件,其中第一有机化合物的最高占据分子轨道和最低占据分子轨道之间的能量差小于第二有机化合物的最高占据分子轨道和最低占据分子轨道之间的能量差,并且小于第三有机化合物的最高占据分子轨道和最低占据分子轨道之间的能量差。
22.根据权利要求19的发光器件,其中第一有机化合物的最高占据分子轨道和最低占据分子轨道之间的能量差小于第二有机化合物的最高占据分子轨道和最低占据分子轨道之间的能量差,并且小于第三有机化合物的最高占据分子轨道和最低占据分子轨道之间的能量差。
23.根据权利要求17的发光器件,
其中该发光层包括宿主材料和具有比宿主材料更小的最高占据分子轨道和最低占据分子轨道之间能量差的发光材料,以及
其中发光材料的最高占据分子轨道和最低占据分子轨道之间的能量差低于第二有机化合物的最高占据分子轨道和最低占据分子轨道之间的能量差,并且低于第三有机化合物的最高占据分子轨道和最低占据分子轨道之间的能量差。
24.根据权利要求19的发光器件,
其中该发光层包括宿主材料和具有比宿主材料更小的最高占据分子轨道和最低占据分子轨道之间能量差的发光材料,以及
其中发光材料的最高占据分子轨道和最低占据分子轨道之间的能量差低于第二有机化合物的最高占据分子轨道和最低占据分子轨道之间的能量差,并且低于第三有机化合物的最高占据分子轨道和最低占据分子轨道之间的能量差。
25.根据权利要求1、5、9、13和17中任何一个的发光器件,其中该有机化合物层从三重激发态发光。
26.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5、9、13和17中任何一个的发光器件的电子设备。
27.一种发光器件,包括:
基板;
在基板上设置成条形形状的多个扫描线;
在该多个扫描线上的有机化合物层;以及
在有机化合物层上设置成条形形状的多个数据线,以便与该多个扫描线相交,
其中该有机化合物层包括空穴输运材料、电子输运材料和发光材料,
其中该有机化合物层包括空穴输运区域、第一混合区域、发光区域、第二混合区域、和电子输运区域,其以空穴输运区域距离多个扫描线最近并且电子输运区域距离多个数据线最近的顺序连接,
其中该空穴输运区域包括空穴输运材料,第一混合区域包括空穴输运材料和发光材料,发光区域包括发光材料,第二混合区域包括电子输运材料和发光材料,电子输运区域包括电子输运材料。
28.根据权利要求27的发光器件,其中空穴注入区域与多个扫描线接触。
29.根据权利要求27的发光器件,其中电子注入区域与多个数据线接触。
30.根据权利要求27的发光器件,其中空穴注入区域与多个扫描线接触,电子注入区域与多个数据线接触。
31.一种发光器件,包括:
基板;
在基板上设置成条形形状的多个扫描线;
在该多个扫描线上的有机化合物层;以及
在有机化合物层上设置成条形形状的多个数据线,以便与该多个扫描线相交,
其中该有机化合物层包括空穴输运材料、电子输运材料和发光材料,和发光材料的宿主材料,
其中该有机化合物层包括空穴输运区域、第一混合区域、发光区域、第二混合区域、和电子输运区域,其以空穴输运区域距离多个扫描线最近并且电子输运区域距离多个数据线最近的顺序连接,
其中该空穴输运区域包括空穴输运材料,第一混合区域包括空穴输运材料和宿主材料,发光区域包括掺杂以发光材料的宿主材料,第二混合区域包括电子输运材料和宿主材料,电子输运区域包括电子输运材料。
32.根据权利要求31的发光器件,其中空穴注入区域与多个扫描线接触。
33.根据权利要求31的发光器件,其中电子注入区域与多个数据线接触。
34.根据权利要求31的发光器件,其中空穴注入区域与多个扫描线接触,电子注入区域与多个数据线接触。
35.根据权利要求28、30、32和34中任何一个的发光器件,其中空穴注入区域包括掺杂以路易斯酸的共轭系统有机化合物。
36.根据权利要求35的发光器件,其中该共轭系统有机化合物是聚合化合物。
37.根据权利要求35的发光器件,其中该路易斯酸是包括卤族元素的化合物。
38.根据权利要求29、30、33和34中任何一个的发光器件,其中电子注入区域包括掺杂以路易斯碱的共轭系统有机化合物。
39.根据权利要求38的发光器件,其中该路易斯碱是包括碱金属元素的化合物。
40.根据权利要求27或31的发光器件,其中该有机化合物层从三重激发态发光。
41.根据权利要求27或31的发光器件,其中该第一混合区域和第二混合区域中的至少一个具有浓度梯度。
42.包括根据权利要求27或31的发光器件的电子设备。
CNB2006100916244A 2000-12-28 2001-12-28 发光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40532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400730/00 2000-12-28
JP2000400730 2000-12-28
JP45847/01 2001-02-21
JP2001045847 2001-02-21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11302747A Division CN1268008C (zh) 2000-12-28 2001-12-28 发光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70285A true CN1870285A (zh) 2006-11-29
CN100440532C CN100440532C (zh) 2008-12-03

Family

ID=2660705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091624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40532C (zh) 2000-12-28 2001-12-28 发光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B011302747A Expired - Lifetime CN1268008C (zh) 2000-12-28 2001-12-28 发光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11302747A Expired - Lifetime CN1268008C (zh) 2000-12-28 2001-12-28 发光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6) US7342355B2 (zh)
EP (1) EP1220339A3 (zh)
JP (6) JP2002324680A (zh)
KR (2) KR100890163B1 (zh)
CN (2) CN100440532C (zh)
MY (1) MY130464A (zh)
SG (1) SG93298A1 (zh)
TW (1) TW545080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65036A (zh) * 2016-06-30 2018-01-09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装置
CN109768177A (zh) * 2019-01-10 2019-05-17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WO2021147059A1 (zh) * 2020-01-23 2021-07-2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10104215A (ko) * 2000-05-12 2001-11-24 야마자끼 순페이 발광장치 제작방법
US6965124B2 (en) * 2000-12-12 2005-11-15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SG2009086778A (en) 2000-12-28 2016-11-29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Co Ltd Luminescent device
TW545080B (en) * 2000-12-28 2003-08-0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TW518909B (en) * 2001-01-17 2003-01-2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Luminescent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TW552650B (en) * 2001-02-01 2003-09-1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Deposition apparatus and deposition method
SG118110A1 (en) * 2001-02-01 2006-01-27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Organic light emitting element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element
BR0206968A (pt) * 2001-02-02 2004-03-09 Schering Corp Ciclobuteno-1,2-dionas 3,4-dissubstituìdas como antagonistas receptores de quimiocina cxc
TW582121B (en) 2001-02-08 2004-04-0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Light emitting device
US20030010288A1 (en) * 2001-02-08 2003-01-16 Shunpei Yamazaki Film formation apparatus and film formation method
JP4663139B2 (ja) 2001-02-16 2011-03-30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半導体装置の作製方法
TW550672B (en) 2001-02-21 2003-09-0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ilm deposition
SG118118A1 (en) * 2001-02-22 2006-01-27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display using the same
US7199515B2 (en) * 2001-06-01 2007-04-03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element and light emitting device using the element
CA2450458C (en) 2001-06-13 2015-04-07 Interdigital Acquisition Corp.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ordination of wireless maintenance channel power control
JP4945870B2 (ja) * 2001-09-05 2012-06-06 ソニー株式会社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の製造装置
TW577179B (en) 2001-10-09 2004-02-2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Switching element, display device, light emitting device using the switching element,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JP4011325B2 (ja) 2001-10-31 2007-11-21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4202012B2 (ja) * 2001-11-09 2008-12-24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発光装置及び電流記憶回路
TW200301841A (en) * 2001-12-18 2003-07-16 Seiko Epson Corp Light emission devic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electro-optical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6815723B2 (en) * 2001-12-28 2004-11-09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 emitting devic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therefor
KR20020025918A (ko) * 2002-02-15 2002-04-04 박병주 습식 공정으로 제작된 유기 반도체 디바이스 및 유기전계발광 소자
EP1343206B1 (en) 2002-03-07 2016-10-26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 emitting apparatus, electronic apparatus, illuminat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light emitting apparatus
JP4032783B2 (ja) * 2002-03-15 2008-01-1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有機el素子
JP4046267B2 (ja) * 2002-03-26 2008-02-13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表示装置
US7579771B2 (en) 2002-04-23 2009-08-25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7786496B2 (en) 2002-04-24 2010-08-3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JP2003317971A (ja) 2002-04-26 2003-11-07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Co Ltd 発光装置およびその作製方法
US6931132B2 (en) * 2002-05-10 2005-08-16 Harris Corporation Secure wireless local or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and related methods
TWI336905B (en) * 2002-05-17 2011-02-0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Evaporation method, evaporation devic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light emitting device
US20040035360A1 (en) * 2002-05-17 2004-02-26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TWI288443B (en) 2002-05-17 2007-10-1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SiN film,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th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7897979B2 (en) 2002-06-07 2011-03-0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4216008B2 (ja) * 2002-06-27 2009-01-28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発光装置およびその作製方法、ならびに前記発光装置を有するビデオカメラ、デジタルカメラ、ゴーグル型ディスプレイ、カーナビゲーション、パーソナルコンピュータ、dvdプレーヤー、電子遊技機器、または携帯情報端末
JP2004071696A (ja) * 2002-08-02 2004-03-04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Co Ltd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作製方法
DE10238054B4 (de) * 2002-08-20 2007-08-09 Fer Fahrzeugelektrik Gmbh Elektrolumineszenz-Schild, insbesondere Kraftfahrzeug-Kennzeichenschild
US7605023B2 (en) * 2002-08-29 2009-10-20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a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heat treatment method therefor
JP4627961B2 (ja) * 2002-09-20 2011-02-09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半導体装置の作製方法
US7699482B2 (en) * 2002-09-25 2010-04-20 Fujifilm Corporation Light-emitting element
FR2845778B1 (fr) * 2002-10-09 2004-12-17 Saint Gobain Dispositif electrocommandable du type electroluminescent
TWI332326B (en) 2002-10-17 2010-10-21 Interdigital Tech Corp Power control for communications systems utilizing high speed shared channels
AU2003284470A1 (en) * 2002-12-10 2004-06-30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its fabricating method
DE10261609B4 (de) * 2002-12-20 2007-05-03 Novaled Ag Lichtemittierende Anordnung
CN100489056C (zh) * 2002-12-23 2009-05-20 默克专利有限公司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TWI316827B (en) * 2003-02-27 2009-11-01 Toyota Jidoshokki Kk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JP3877692B2 (ja) * 2003-03-28 2007-02-07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0560778B1 (ko) * 2003-04-17 2006-03-13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유기 전계 발광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3951022B2 (ja) * 2003-05-02 2007-08-01 国立大学法人富山大学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の作製方法、有機電界発光素子、及び有機電界発光層
JP4188846B2 (ja) 2003-05-15 2008-12-03 三星エスディアイ株式会社 発光抑制素子及びこれに基づいた画像表示装置
JP4899284B2 (ja) * 2003-07-18 2012-03-21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EP1653784B1 (en) * 2003-07-23 2015-04-22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illuminating device, and display
US20050023974A1 (en) * 2003-08-01 2005-02-03 Universal Display Corporation Protected organic electronic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making the same
US7511421B2 (en) * 2003-08-25 2009-03-3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Mixed metal and organic electrode for organic device
KR101246247B1 (ko) * 2003-08-29 2013-03-21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전계발광소자 및 그것을 구비한 발광장치
US7229900B2 (en) 2003-10-28 2007-06-12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reof,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base material
WO2005041249A2 (en) 2003-10-28 2005-05-06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optical film
TWI372462B (en) * 2003-10-28 2012-09-1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KR101095293B1 (ko) 2003-11-28 2011-12-16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표시 장치 제조 방법
US7211948B2 (en) * 2004-01-13 2007-05-01 Eastman Kodak Company Using a crystallization-inhibitor i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US7045952B2 (en) 2004-03-04 2006-05-16 Universal Display Corporation OLEDs with mixed host emissive layer
JP2005276541A (ja) * 2004-03-24 2005-10-06 Nippon Seiki Co Ltd 有機el素子
JP2005310742A (ja) * 2004-03-25 2005-11-04 Sanyo Electric Co Ltd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4947909B2 (ja) * 2004-03-25 2012-06-06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4090447B2 (ja) * 2004-03-29 2008-05-28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4393249B2 (ja) * 2004-03-31 2010-01-06 株式会社 日立ディスプレイズ 有機発光素子,画像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7449830B2 (en) 2004-08-02 2008-11-11 Lg Display Co., Ltd. OLEDs having improved luminance stability
US7449831B2 (en) * 2004-08-02 2008-11-11 Lg Display Co., Ltd. OLEDs having inorganic material containing anode capping layer
GB2418062A (en) * 2004-09-03 2006-03-15 Seiko Epson Corp An organic Field-Effect Transistor with a charge transfer injection layer
US7767316B2 (en) * 2004-09-20 2010-08-03 Global Oled Technology Llc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and composition
US7579090B2 (en) * 2004-09-20 2009-08-25 Eastman Kodak Company Organic element for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DE602005003425T2 (de) 2004-10-11 2008-10-02 Samsung SDI Co., Ltd., Suwon Organische elektrolumineszierende Vorrichtung und deren Herstellungsmethode
KR101436791B1 (ko) 2004-10-29 2014-09-03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복합 재료, 발광 소자, 발광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N101116197B (zh) * 2004-12-06 2010-05-12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包含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复合材料、使用所述复合化合物的发光元件和发光器件以及所述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
JP4989881B2 (ja) * 2004-12-28 2012-08-01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US7075231B1 (en) * 2005-01-03 2006-07-11 Eastman Kodak Company Tandem OLEDs having low drive voltage
US7419565B2 (en) * 2005-02-01 2008-09-02 Eastman Kodak Company Method for encapsulating
US20060204784A1 (en) * 2005-03-10 2006-09-14 Begley William J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with mixed electron transport materials
US8334058B2 (en) * 2005-04-14 2012-12-18 Merck Patent Gmbh Compounds for organic electronic devices
US8049208B2 (en) 2005-04-22 2011-11-0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Organic semiconductor device having composite electrode
US7777407B2 (en) * 2005-05-04 2010-08-17 Lg Display Co., Lt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s comprising a doped triazine electron transport layer
US8487527B2 (en) * 2005-05-04 2013-07-16 Lg Display Co., Lt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s
US20060265278A1 (en) * 2005-05-18 2006-11-23 Napster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censoring randomly generated character strings
US7728517B2 (en) 2005-05-20 2010-06-01 Lg Display Co., Ltd. Intermediate electrodes for stacked OLEDs
US7750561B2 (en) * 2005-05-20 2010-07-06 Lg Display Co., Ltd. Stacked OLED structure
US7943244B2 (en) * 2005-05-20 2011-05-17 L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with metal-organic mixed layer anodes
US7795806B2 (en) 2005-05-20 2010-09-14 Lg Display Co., Ltd. Reduced reflectance display devices containing a thin-layer metal-organic mixed layer (MOML)
US7811679B2 (en) * 2005-05-20 2010-10-12 L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s with light absorbing metal nanoparticle layers
KR100672535B1 (ko) 2005-07-25 2007-01-2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유기 el 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0806812B1 (ko) 2005-07-25 2008-02-25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유기 el 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US7563518B2 (en) 2005-07-28 2009-07-21 Eastman Kodak Company Low voltage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JP4839717B2 (ja) * 2005-08-01 2011-12-21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表示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JP2007073500A (ja) * 2005-08-11 2007-03-22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Co Ltd 発光素子、発光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07064999A (ja) * 2005-08-29 2007-03-1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液晶表示装置
US7772761B2 (en) * 2005-09-28 2010-08-10 Osram Opto Semiconductors Gmbh Organic electrophosphorescence device having interfacial layers
JP2007103762A (ja) * 2005-10-06 2007-04-19 Hitachi Displays Ltd 有機el表示装置
TWI264459B (en) * 2005-10-07 2006-10-21 Au Optronics Corp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and display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JP2007123611A (ja) * 2005-10-28 2007-05-17 Sanyo Electric Co Ltd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素子及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表示装置
KR100828173B1 (ko) * 2005-11-22 2008-05-08 (주)그라쎌 유기 발광 화합물 및 이를 발광재료로 채용하고 있는 표시소자
TW200737109A (en) * 2006-03-30 2007-10-01 Au Optronics Corp Display module
KR20070101984A (ko) * 2006-04-13 2007-10-18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전하분리층을 구비한 유기 전기발광 소자
US7714145B2 (en) * 2006-05-15 2010-05-11 Ken-Tsung Wong 2-2′-disubstituted 9,9′-spirobifluorene-base triaryldiamin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KR101384785B1 (ko) 2006-06-01 2014-04-14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발광소자, 발광장치 및 전자기기
JP5149497B2 (ja) * 2006-08-28 2013-02-2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有機発光素子
JP5194414B2 (ja) * 2006-09-21 2013-05-08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080028212A (ko) * 2006-09-26 2008-03-31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유기발광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1270169B1 (ko) * 2006-11-13 2013-05-3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소자
JP4950632B2 (ja) * 2006-11-17 2012-06-1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US9397308B2 (en) 2006-12-04 2016-07-19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 emitting element,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KR101426717B1 (ko) 2006-12-04 2014-08-06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발광 소자, 발광 장치 및 전자 기기
JP2008145840A (ja) * 2006-12-12 2008-06-26 Fujifilm Corp 表示装置
KR100805700B1 (ko) * 2006-12-29 2008-02-21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유기 전자 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1374891B1 (ko) * 2007-02-09 2014-03-2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KR100874472B1 (ko) * 2007-02-28 2008-12-18 에스에프씨 주식회사 청색발광화합물 및 이를 이용한 유기전계발광소자
EP1973386B8 (en) * 2007-03-23 2016-01-13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20080238300A1 (en) * 2007-04-02 2008-10-02 Sang Tae Park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TWI405497B (zh) * 2007-04-25 2013-08-11 Ritdisplay Corp 有機發光顯示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JP2009032989A (ja) * 2007-07-27 2009-02-12 Fujifilm Corp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JP2009032987A (ja) * 2007-07-27 2009-02-12 Fujifilm Corp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JP2009060012A (ja) * 2007-09-03 2009-03-19 Canon Inc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表示装置
US8384283B2 (en) 2007-09-20 2013-02-26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element,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8115382B2 (en) 2007-09-20 2012-02-14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element,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omprising controlled carrier transport
US8040047B2 (en) * 2007-10-19 2011-10-18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device
CN101803058B (zh) 2007-10-19 2012-07-11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发光元件、发光设备和电子设备
KR20090092051A (ko) 2008-02-26 2009-08-31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유기전계발광소자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US20090218933A1 (en) * 2008-03-03 2009-09-03 Idemitsu Kosan Co., Lt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JP2009211892A (ja) * 2008-03-03 2009-09-17 Fujifilm Corp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CN101978784B (zh) * 2008-03-18 2012-12-05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发光元件、发光装置及电子装置
WO2009116547A1 (en) * 2008-03-18 2009-09-24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element,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WO2009116414A1 (ja) * 2008-03-19 2009-09-24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DE102008023035B4 (de) * 2008-05-09 2016-01-07 Novaled Ag Lichtemittierendes organisches Bauelement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CN102106017B (zh) 2008-08-13 2015-06-24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以及有机电致发光光源
CN105679953A (zh) * 2008-09-05 2016-06-15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发光元件、发光器件和电子器件
KR101441307B1 (ko) * 2008-10-10 2014-09-1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력 소모 절감을 위한 영상 처리 방법 및 그 장치
JP2012511833A (ja) * 2008-12-12 2012-05-24 ユニバーサル ディスプレイ 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ドープ正孔輸送層を介して改善されたoled安定性
EP2200407B1 (en) * 2008-12-17 2017-11-22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element,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8581237B2 (en) * 2008-12-17 2013-11-12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element
TWI583253B (zh) 2009-01-21 2017-05-11 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發光元件,發光裝置以及電子裝置
JP5229026B2 (ja) * 2009-03-16 2013-07-0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発光装置、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TWI407831B (zh) * 2009-04-17 2013-09-01 Innolux Corp 影像顯示系統
US9741955B2 (en) * 2009-05-29 2017-08-22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element,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KR101707430B1 (ko) * 2009-05-29 2017-02-16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발광 소자, 발광 장치, 조명 장치 및 전자기기
JP5413459B2 (ja) * 2009-06-25 2014-02-12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白色発光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5836275B2 (ja) 2009-09-18 2015-12-24 オスラム オーエルイーディー ゲゼルシャフト ミット ベシュレンクテル ハフツングOSRAM OLED GmbH 有機電子デバイス、並びに有機半導体マトリックス材料をドープするためのドーパント
CN102024908A (zh) * 2009-09-23 2011-04-20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JP2011139044A (ja) 2009-12-01 2011-07-14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Co Ltd 発光素子、発光装置、電子機器、および照明装置
JP6014304B2 (ja) * 2010-01-15 2016-10-25 ユー・ディー・シー アイルランド リミテッド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JP5833322B2 (ja) * 2010-03-12 2015-12-16 ユー・ディー・シー アイルランド リミテッド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679689B2 (ja) * 2010-04-08 2015-03-0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薄膜の作製方法及び作製装置
JP5595784B2 (ja) * 2010-04-22 2014-09-2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薄膜の作製方法及び作製装置
JP5729749B2 (ja) * 2010-08-30 2015-06-03 Necライティング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の製造方法
TWI437911B (zh) * 2010-08-31 2014-05-11 Nat Univ Tsing Hua 有機發光二極體及其製造方法
WO2012039213A1 (ja) * 2010-09-24 2012-03-2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有機発光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光源装置
JP5745549B2 (ja) * 2011-02-07 2015-07-08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ビスカルバゾール誘導体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5673335B2 (ja) * 2011-05-06 2015-02-18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EP2728639B1 (en) * 2011-06-28 2018-04-18 Konica Minolta, Inc.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KR20140053147A (ko) * 2011-08-03 2014-05-07 파나소닉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소자
JP5143266B1 (ja) * 2011-09-30 2013-02-13 株式会社東芝 フレキシブルプリント配線板の製造装置および製造方法
JP5779804B2 (ja) * 2011-10-12 2015-09-16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の製造方法
EP2769425A1 (en) * 2011-10-19 2014-08-27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Organic electronic device for lighting
JP2012028823A (ja) * 2011-11-09 2012-02-09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KR20130078466A (ko) * 2011-12-30 2013-07-10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녹색 유기 발광 소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평판 표시 장치
KR101909775B1 (ko) * 2012-04-20 2018-10-18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발광 소자, 발광 장치, 전자 기기, 및 조명 장치
KR101950836B1 (ko) * 2012-05-22 2019-02-22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소자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DE102012209523A1 (de) 2012-06-06 2013-12-12 Osram Opto Semiconductors Gmbh Hauptgruppenmetallkomplexe als p-Dotanden für organische elektronische Matrixmaterialien
JP2014007301A (ja) * 2012-06-25 2014-01-16 Seiko Epson Corp 発光素子、発光装置、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6356124B2 (ja) * 2012-07-18 2018-07-11 エルジー ディスプレイ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有機発光素子
KR101941453B1 (ko) * 2012-09-28 2019-01-23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JP2014086497A (ja) * 2012-10-22 2014-05-12 Toshiba Corp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及び照明装置
KR102046157B1 (ko) * 2012-12-21 2019-12-0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9246133B2 (en) 2013-04-12 2016-01-26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module, light-emitting panel, and light-emitting device
KR102020484B1 (ko) * 2013-05-30 2019-09-1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장치
DE102013106949A1 (de) * 2013-07-02 2015-01-08 Osram Opto Semiconductors Gmbh Optoelektronisches Bauelement, organische funktionelle Schicht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optoelektronischen Bauelements
KR101566434B1 (ko) * 2013-07-15 2015-11-0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장치
CN103730585B (zh) * 2013-12-26 2016-08-3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发光器件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JP6515537B2 (ja) * 2014-04-08 2019-05-2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有機el装置の製造方法、有機el装置、電子機器
KR20150126526A (ko) * 2014-05-02 2015-11-1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소자
EP2978040B1 (en) * 2014-07-22 2017-12-27 Samsung Display Co., Lt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JP6302786B2 (ja) * 2014-08-01 2018-03-2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蒸着装置、蒸着方法、及び有機el素子の製造方法
KR102231490B1 (ko) * 2014-09-02 2021-03-2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전계 발광 소자
CN104241540A (zh) * 2014-09-04 2014-12-2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其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DE102014114224A1 (de) 2014-09-30 2016-03-31 Osram Oled Gmbh Organisches elektronisches Bauteil, Verwendung eines Zinkkomplexes als p-Dotierungsmittel für organische elektronische Matrixmaterialien
DE102014114231A1 (de) 2014-09-30 2016-03-31 Osram Oled Gmbh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organischen elektronischen Bauteils und ein organisches elektronisches Bauteil
JP6418247B2 (ja) * 2014-11-11 2018-11-07 日立化成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センス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2376968B1 (ko) 2014-11-17 2022-03-2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소자
US20160293855A1 (en) 2015-04-06 2016-10-06 Universal Display Corporatio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s and Devices
US11818949B2 (en) * 2015-04-06 2023-11-14 Universal Display Corporatio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s and devices
US11495749B2 (en) * 2015-04-06 2022-11-08 Universal Display Corporatio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s and devices
JP2016197697A (ja) * 2015-04-06 2016-11-24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及び、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05140413B (zh) * 2015-09-11 2018-09-25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有机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KR102500272B1 (ko) 2015-09-16 2023-02-1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화합물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유기 발광 소자
KR102494453B1 (ko) * 2015-10-05 2023-02-0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전계 발광 소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TWI624094B (zh) * 2015-11-30 2018-05-11 Lg顯示器股份有限公司 有機發光二極體及包含該有機發光二極體的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
TW201730184A (zh) * 2015-12-08 2017-09-01 喜星素材股份有限公司 雜環化合物及使用其之有機發光裝置
CN105514291A (zh) * 2015-12-31 2016-04-20 固安翌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JP6688814B2 (ja) * 2016-02-02 2020-04-28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
KR101928934B1 (ko) * 2016-02-23 2018-12-13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헤테로고리 화합물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유기 발광 소자
KR102018682B1 (ko) * 2016-05-26 2019-09-04 덕산네오룩스 주식회사 유기전기소자용 화합물, 이를 이용한 유기전기소자 및 그 전자 장치
WO2017204556A1 (ko) * 2016-05-26 2017-11-30 덕산네오룩스 주식회사 유기전기소자용 화합물, 이를 이용한 유기전기소자 및 그 전자 장치
KR101872961B1 (ko) * 2016-05-27 2018-06-29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화합물과 이를 이용한 발광다이오드 및 유기발광다이오드 표시장치
JP7430486B2 (ja) * 2016-07-07 2024-02-13 保土谷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ベンゾアゾール環構造を有する化合物およ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KR20180085860A (ko) * 2017-01-19 2018-07-30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전계 발광 소자
US20180226580A1 (en) * 2017-02-08 2018-08-09 Universal Display Corporatio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s and devices
KR102362185B1 (ko) * 2017-06-21 2022-02-1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발광 소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KR101947747B1 (ko) 2018-05-04 2019-02-13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유기 광전자 소자용 화합물, 유기 광전자 소자용 조성물, 유기 광전자 소자 및 표시 장치
US20190198772A1 (en) 2017-06-22 2019-06-27 Samsung Sdi Co., Ltd. Compound for organic optoelectronic device, composition for organic optoelectronic device and organic optoelectronic device and display deivce
KR102008897B1 (ko) 2017-06-22 2019-10-23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유기 광전자 소자 및 표시 장치
CN109427939B (zh) * 2017-08-24 2021-04-13 Tcl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qled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07749442A (zh) * 2017-10-16 2018-03-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Oled器件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US10985323B2 (en) 2017-10-19 2021-04-2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ght-emitting device including a plurality of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s
KR20190125559A (ko) * 2018-04-27 2019-11-0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금속 화합물 및 이를 포함한 유기 발광 소자
US20210198232A1 (en) * 2018-07-09 2021-07-01 Lg Chem, Ltd. Compound an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comprising same
EP3617210A1 (en) * 2018-08-31 2020-03-04 Idemitsu Kosan Co., Ltd. Polycyclic compound, and a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 comprising the polycyclic compound
KR20200039087A (ko) 2018-10-04 2020-04-1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소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US11834459B2 (en) 2018-12-12 2023-12-05 Universal Display Corporation Host materials for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KR20200072891A (ko) * 2018-12-13 2020-06-23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지연형광 화합물, 이를 포함하는 유기발광다이오드 및 유기발광표시장치
KR20200075191A (ko) * 2018-12-17 2020-06-2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금속 화합물 및 이를 포함한 유기 발광 소자
KR20210014834A (ko) * 2019-07-30 2021-02-10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금속 화합물 및 이를 포함한 유기 발광 소자
KR20210075283A (ko) * 2019-12-12 2021-06-2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소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장치
KR20210084744A (ko) * 2019-12-27 2021-07-0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소자 및 이를 포함한 장치
KR20210091390A (ko) * 2020-01-13 2021-07-2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20210098332A (ko) * 2020-01-31 2021-08-10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발광 디바이스, 발광 장치, 전자 기기, 및 조명 장치
KR20220148842A (ko) * 2020-02-28 2022-11-07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발광 디바이스, 발광 장치, 전자 기기, 및 조명 장치
JP2021163900A (ja) * 2020-04-01 2021-10-11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発光素子および表示装置
KR20210122930A (ko) * 2020-04-01 2021-10-1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JP2020102654A (ja) * 2020-04-06 2020-07-02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
CN112701239B (zh) * 2021-01-19 2022-11-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54525A (en) * 1965-10-23 1972-04-04 Donald Leonard Maricle Electrochemiluminescent device including one of naphthacene, perylene and 5, 6, 11, 12-tetraphenyl-naphthacene in aprotic solvent
EP0429536A4 (en) * 1988-08-19 1993-12-15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paration of superconductive ceramic oxides using ozone
JP2773297B2 (ja) 1989-09-28 1998-07-09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有機薄膜el素子
US5017863A (en) * 1989-10-20 1991-05-21 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 Electro-emissive laser stimulated test
WO1991008412A1 (en) * 1989-12-01 1991-06-1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Vacuum valve and vacuum treatment device using said vacuum valve
JPH03190088A (ja) 1989-12-20 1991-08-20 Sanyo Electric Co Ltd 有機el素子
JP3069139B2 (ja) * 1990-03-16 2000-07-24 旭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分散型電界発光素子
JP2926845B2 (ja) 1990-03-23 1999-07-28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有機薄膜el素子
US5271089A (en) * 1990-11-02 1993-12-14 Nec Corporation Speech parameter encoding method capable of transmitting a spectrum parameter at a reduced number of bits
JP3016896B2 (ja) * 1991-04-08 2000-03-06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H04357694A (ja) 1991-06-03 1992-12-10 Denki Kagaku Kogyo Kk 有機薄膜el素子
JPH05182762A (ja) 1991-12-27 1993-07-23 Fuji Electric Co Ltd 有機薄膜発光素子
JP3332491B2 (ja) * 1993-08-27 2002-10-07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有機el素子
JPH07106066A (ja) * 1993-09-30 1995-04-21 Sanyo Electric Co Ltd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JPH07278800A (ja) 1994-04-06 1995-10-24 Vacuum Metallurgical Co Ltd 被膜形成装置及びその被膜形成方法
US5513499A (en) * 1994-04-08 1996-05-07 Ebara Technologies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ryopump regeneration using turbomolecular pump
JP3249297B2 (ja) * 1994-07-14 2002-01-21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US5486406A (en) * 1994-11-07 1996-01-23 Motorola Green-emitting organometallic complexes for use in light emitting devices
JP3505257B2 (ja) * 1995-02-24 2004-03-08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3449020B2 (ja) * 1995-03-20 2003-09-22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電界発光素子
JP3529543B2 (ja) * 1995-04-27 2004-05-24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US5719467A (en) * 1995-07-27 1998-02-17 Hewlett-Packard Company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JP3831968B2 (ja) * 1996-02-23 2006-10-11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学的素子の製造方法
WO1997040648A1 (en) * 1996-04-25 1997-10-30 Philips Electronics N.V.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JP4030608B2 (ja) * 1996-05-01 2008-01-09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866293B2 (ja) 1996-08-19 2007-01-10 Tdk株式会社 有機el素子
DE19638770A1 (de) * 1996-09-21 1998-03-26 Philips Patentverwaltung Organisches elektrolumineszentes Bauelement mit Exciplex
JPH10162955A (ja) * 1996-11-28 1998-06-19 Seiko Precision Kk 有機el素子の製造方法
JPH10233288A (ja) 1996-12-20 1998-09-02 Tdk Corp 有機el素子
US5817431A (en) * 1996-12-23 1998-10-06 Motorola, Inc. Electron injecting materials for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and devices using same
US5895932A (en) 1997-01-24 1999-04-20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Hybrid organic-inorganic semiconductor light emitting diodes
US5989737A (en) * 1997-02-27 1999-11-23 Xerox Corporatio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JP3641342B2 (ja) 1997-03-07 2005-04-20 Tdk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及び有機el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US5925472A (en) * 1997-03-31 1999-07-20 Xerox Corporation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US6121727A (en) * 1997-04-04 2000-09-19 Mitsubishi Chemical Corporatio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US5925980A (en) * 1997-05-01 1999-07-20 Motorola, Inc.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with graded region
US6130001A (en) * 1997-07-15 2000-10-10 Motorola, Inc.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with continuous organic medium
JPH1185059A (ja) * 1997-09-05 1999-03-30 Casio Comput Co Ltd 表示素子、表示素子の製造方法及び表示素子の駆動方法
US5853905A (en) * 1997-09-08 1998-12-29 Motorola, Inc. Efficient single layer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JP3777812B2 (ja) * 1997-09-29 2006-05-24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センス素子
US6451455B1 (en) 1998-04-01 2002-09-17 The Trustees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Metal complexes bearing both electron transporting and hole transporting moieties
US6413656B1 (en) * 1998-09-14 2002-07-02 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Reduced symmetry porphyrin molecules for producing enhanced luminosity from phosphorescent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s
KR100963857B1 (ko) * 1997-10-09 2010-06-16 더 트러스티즈 오브 프린스턴 유니버시티 유기 발광 장치
US6420031B1 (en) 1997-11-03 2002-07-16 The Trustees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Highly transparent non-metallic cathodes
US6303238B1 (en) 1997-12-01 2001-10-16 The Trustees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OLEDs doped with phosphorescent compounds
US6469437B1 (en) 1997-11-03 2002-10-22 The Trustees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Highly transparent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employing a non-metallic cathode
US6030715A (en) * 1997-10-09 2000-02-29 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Azlactone-related dopants in the emissive layer of an OLED
US6150043A (en) 1998-04-10 2000-11-21 The Trustees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OLEDs containing thermally stable glassy organic hole transporting materials
US6368730B1 (en) * 1997-10-13 2002-04-0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CN1155115C (zh) * 1997-11-17 2004-06-23 Lg电子株式会社 有机场致发光器件
US6248458B1 (en) * 1997-11-17 2001-06-19 Lg Electronics Inc.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with improved long-term stability
JPH11251067A (ja) 1998-03-02 1999-09-17 Junji Kido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素子
JPH11256148A (ja) * 1998-03-12 1999-09-21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発光用材料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有機el素子
US6387544B1 (en) 1998-04-10 2002-05-14 The Trustees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OLEDS containing thermally stable glassy organic hole transporting materials
US6284050B1 (en) * 1998-05-18 2001-09-04 Novellus Systems, Inc. UV exposure for improving properties and adhesion of dielectric polymer films formed by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US6275649B1 (en) * 1998-06-01 2001-08-14 Nihon Shinku Gijutsu Kabushiki Kaisha Evaporation apparatus
US6606140B1 (en) * 1998-07-31 2003-08-12 Fuji Photo Film Co., Ltd. Optical compensatory sheet comprising substrate, orientation layer and optically anisotropic layer
US6339290B1 (en) * 1998-08-21 2002-01-15 Tdk Corporatio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and making method
JP2000133447A (ja) * 1998-08-21 2000-05-12 Tdk Corp 有機el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6558817B1 (en) * 1998-09-09 2003-05-06 Minolta Co., Lt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US6830828B2 (en) * 1998-09-14 2004-12-14 The Trustees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Organometallic complexes as phosphorescent emitters in organic LEDs
US6097147A (en) * 1998-09-14 2000-08-01 The Trustees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Structure for high efficiency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JP2000100558A (ja) * 1998-09-18 2000-04-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発光装置
JP2000173766A (ja) * 1998-09-30 2000-06-23 Sanyo Electric Co Ltd 表示装置
JP3782245B2 (ja) * 1998-10-28 2006-06-07 Tdk株式会社 有機el表示装置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JP4505067B2 (ja) * 1998-12-16 2010-07-14 淳二 城戸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素子
JP3159259B2 (ja) 1999-01-13 2001-04-23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US6759144B2 (en) * 1998-12-16 2004-07-06 Samsung Sdi Co., Lt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
JP2000196140A (ja) * 1998-12-28 2000-07-14 Sharp Corp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とその製造法
JP2000252074A (ja) 1998-12-29 2000-09-14 Tdk Corp 有機el素子
US6468676B1 (en) * 1999-01-02 2002-10-22 Minolta Co., Lt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element, finder screen display device, finder and optical device
JP2000200683A (ja) 1999-01-08 2000-07-18 Futaba Corp 有機el素子
JP3900724B2 (ja) * 1999-01-11 2007-04-0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有機el素子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有機el表示装置
US6228228B1 (en) * 1999-02-23 2001-05-08 Sarnoff Corporation Method of making a light-emitting fiber
JP2000252077A (ja) 1999-02-26 2000-09-1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US6541909B1 (en) * 1999-03-02 2003-04-01 Nec Corporatio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with doped transport layer(s) and production method
JP2000268968A (ja) * 1999-03-16 2000-09-29 Sharp Corp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US7001536B2 (en) * 1999-03-23 2006-02-21 The Trustees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Organometallic complexes as phosphorescent emitters in organic LEDs
KR100317284B1 (ko) * 1999-04-30 2001-12-22 구자홍 유기 이엘(el) 소자
EP3321954A1 (en) * 1999-05-13 2018-05-16 The Trustees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Very high efficiency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s based on electrophosphorescence
JP3885412B2 (ja) * 1999-05-25 2007-02-21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JP2001052870A (ja) 1999-06-03 2001-02-23 Tdk Corp 有機el素子
JP3770368B2 (ja) * 1999-06-14 2006-04-2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回路基板、回路基板の製造方法
KR100683050B1 (ko) 1999-06-28 2007-02-15 모토로라 인코포레이티드 유기 전계발광 장치
US6392339B1 (en) * 1999-07-20 2002-05-21 Xerox Corporatio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s including mixed region
US6310360B1 (en) * 1999-07-21 2001-10-30 The Trustees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Intersystem crossing agents for 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excitons i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s
JP3650552B2 (ja) * 1999-09-14 2005-05-18 三星エスディアイ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パネル
JP3589960B2 (ja) * 1999-09-16 2004-11-1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有機el素子
US6833668B1 (en) 1999-09-29 2004-12-21 Sanyo Electric Co., Ltd. Electroluminescence display device having a desiccant
US6458475B1 (en) * 1999-11-24 2002-10-01 The Trustee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having a blue phosphorescent molecule as an emitter
CN2421793Y (zh) 1999-12-01 2001-02-28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高效高色纯度镧系金属配合物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US6372154B1 (en) * 1999-12-30 2002-04-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uminescent ink for printing of organic luminescent devices
TWI252592B (en) * 2000-01-17 2006-04-0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EL display device
US6432255B1 (en) * 2000-01-31 2002-08-13 Applied Material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nhancing chamber cleaning
US6237529B1 (en) * 2000-03-03 2001-05-29 Eastman Kodak Company Source for thermal 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 of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layers
KR20010104215A (ko) * 2000-05-12 2001-11-24 야마자끼 순페이 발광장치 제작방법
US6528824B2 (en) * 2000-06-29 2003-03-04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 emitting device
US6392250B1 (en) * 2000-06-30 2002-05-21 Xerox Corporatio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s having improved performance
KR100360308B1 (ko) * 2000-07-03 2002-11-18 한국화학연구원 아세틸렌기를 포함하는 유기화합물, 그 화합물을 이용한증착중합법, 그 방법에 의하여 제조된 증착중합 박막 및그 박막을 사용한 전기 발광소자
TW451601B (en) 2000-08-07 2001-08-21 Ind Tech Res Inst The fabrication method of full color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JP2002146516A (ja) * 2000-11-07 2002-05-22 Sony Corp 有機薄膜の蒸着方法
TW463522B (en) * 2000-11-07 2001-11-11 Helix Technology Inc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US6803720B2 (en) * 2000-12-15 2004-10-12 Universal Display Corporation Highly stable and efficient OLEDs with a phosphorescent-doped mixed layer architecture
TW545080B (en) * 2000-12-28 2003-08-0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SG2009086778A (en) * 2000-12-28 2016-11-29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Co Ltd Luminescent device
TW518909B (en) * 2001-01-17 2003-01-2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Luminescent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TW519770B (en) * 2001-01-18 2003-02-0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6614175B2 (en) * 2001-01-26 2003-09-02 Xerox Corporatio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s
TW552650B (en) * 2001-02-01 2003-09-1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Deposition apparatus and deposition method
SG118110A1 (en) * 2001-02-01 2006-01-27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Organic light emitting element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element
US20030010288A1 (en) * 2001-02-08 2003-01-16 Shunpei Yamazaki Film formation apparatus and film formation method
TW582121B (en) * 2001-02-08 2004-04-0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Light emitting device
TW550672B (en) * 2001-02-21 2003-09-0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ilm deposition
SG118118A1 (en) * 2001-02-22 2006-01-27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display using the same
AU2003273138A1 (en) * 2002-05-07 2003-12-12 Extengine Transport Systems Emission control system
US9142710B2 (en) * 2012-08-10 2015-09-22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element, light-emit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and lighting device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65036A (zh) * 2016-06-30 2018-01-09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装置
CN109768177A (zh) * 2019-01-10 2019-05-17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09768177B (zh) * 2019-01-10 2021-04-27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WO2021147059A1 (zh) * 2020-01-23 2021-07-2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306942A1 (en) 2013-11-21
US20160087236A1 (en) 2016-03-24
KR100890163B1 (ko) 2009-03-25
US9362518B2 (en) 2016-06-07
KR20020055418A (ko) 2002-07-08
CN100440532C (zh) 2008-12-03
JP2010186758A (ja) 2010-08-26
US8878431B2 (en) 2014-11-04
EP1220339A2 (en) 2002-07-03
JP2013033762A (ja) 2013-02-14
US20150048357A1 (en) 2015-02-19
JP2007300137A (ja) 2007-11-15
US7342355B2 (en) 2008-03-11
EP1220339A3 (en) 2009-09-30
US20020121860A1 (en) 2002-09-05
KR100929504B1 (ko) 2009-12-03
US20110169400A1 (en) 2011-07-14
TW545080B (en) 2003-08-01
US9209418B2 (en) 2015-12-08
JP2014160850A (ja) 2014-09-04
CN1362747A (zh) 2002-08-07
JP2002324680A (ja) 2002-11-08
JP5925239B2 (ja) 2016-05-25
SG93298A1 (en) 2002-12-17
US8432094B2 (en) 2013-04-30
KR20080112178A (ko) 2008-12-24
US7915807B2 (en) 2011-03-29
MY130464A (en) 2007-06-29
US20080111481A1 (en) 2008-05-15
JP2016028392A (ja) 2016-02-25
CN1268008C (zh) 2006-08-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68008C (zh) 发光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255882C (zh) 发光器件
CN1201275C (zh) 制作电光器件的方法
CN1227714C (zh) 薄膜形成器件,形成薄膜的方法和自发光器件
CN100350634C (zh) 发光装置以及制造发光装置的方法
CN100350623C (zh) 发光装置
CN1263153C (zh)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CN1252665C (zh) 电致发光显示器件及电子装置
CN1271725C (zh) 显示装置
CN1263163C (zh) 电光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00350633C (zh) 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286347C (zh) 制造和/或者修复发光设备的方法
CN1240106C (zh) 薄膜形成装置和薄膜形成方法
CN1244896C (zh) 电子装置
CN1319892A (zh) 光电器件
CN1370034A (zh) 发光器件
CN1422104A (zh) 发光器件
CN1893144A (zh) 复合材料及其发光元件、发光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893145A (zh) 发光器件的制造方法
CN1372434A (zh) 有机光发射装置及采用该有机光发射装置的显示装置
CN1892734A (zh) 显示装置、电子装置和驱动显示装置的方法
CN1322015A (zh) 发光器件
CN1369870A (zh) 发光器件和使用这种器件的电子设备
CN101051439A (zh) 半导体器件、显示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1779984A (zh) 显示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203

Termination date: 20181228